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13:29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摘登)

2010-8-12 13:47 推荐给好友  来源:保山日报|保山新闻网 字号: 【小】【中】【大】 查看: 22次

 

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

全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委会上的报告(摘登)

白恩培

2010年7月25日

同志们:

  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后,我们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按照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的思路,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步伐。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云南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的10年,是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10年,是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是云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10年,是云南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是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团结拼搏的10年。

  针对边疆民族山区和欠发达省份的实际,我们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全力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奋发努力,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雨雪冰冻、地震、洪涝、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成功遏制住了经济增长持续走低的被动局面,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2000年至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从1955亿元增长到6168亿元,增长2.15倍;固定资产投资从697亿元增长到4527亿元,增长5.5倍;财政总收入从433亿元增长到1490亿元,增长近2.5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325元增长到14424元,增长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78元增长到3369元,增长1.3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云岭大地在西部大开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针对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我们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的支持下,举全省之力完成了一大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建成了公路“七入省四出境”、铁路“四入省一出境”、航空辐射国内外重要城市的交通体系。能源建设全面推进,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195万千瓦,逐步形成“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全面加快“润滇工程”建设,累计建成340座大中小型水库,增加水库总库容22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134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功能日趋完善。2009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3%,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一座座城镇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农村推陈出新,一批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云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低、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坚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动摇,努力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始终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巩固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能源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发展向工业主导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启动农民收入翻番计划、木本油料产业培育、中低产田地和中低产林改造等重大工程,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烤烟、橡胶、花卉、核桃、咖啡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茶叶、蔗糖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围绕重点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创新,烟草行业居全国首位,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矿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810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达36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13.4%,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34.6%提高到40.2%,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针对阻碍和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集体林权制度、华侨农林场、农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施了扩权强县、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责任政府、法制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等十六项制度全面实施。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实效,逐步构建了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面向全世界、外引内联、大贸边贸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桥头堡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面对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压力,我们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努力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面实施,“森林云南”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水土流失整治及生态修复、循环经济试点、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初显成效,云南的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日益显现。

  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我们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实施“贷免扶补”创业模式,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扩大,参保人数达到1600万人次,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全省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促进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深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城镇保障性住房等建设力度加大。扶贫整村推进成绩显著,整乡推进试点工作加快,10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27万人。“兴边富民”工程深入实施,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

  顺应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热切期盼,我们坚持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集中群众智慧,激发社会活力,凝聚各方力量。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革除,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迸发,全省上下团结干事、奋发图强,不惧艰难、负重前行,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复杂局面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坚持把抗旱救灾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兼顾,一手抓抗旱保民生,一手抓生产促发展。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3037亿元,增长13.8%;第一产业在百年一遇大旱的艰难条件下增加值312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1523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201亿元,增长11.8%。经济发展呈现巩固向好态势,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10年发展不寻常。10年中困难重重,我们攻坚克难;10年来硕果累累,我们倍感欣慰。西部大开发的10年,云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10年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要实现富民强省,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走符合省情特点的发展路子,切实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不断巩固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

  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云岭大地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科学发展的风帆已经起航,振翅腾飞的梦想不再遥远。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省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明天的七彩云南必将收获更加丰硕的果实。今天的成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的辉煌等待着我们去创造。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拓创新的锐气、艰苦创业的作风,脚踏实地做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的各项工作,再续云南发展新篇章。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各族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兄弟省市区的发展水平相比,我省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总量偏小,支柱产业不大不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调结构、转方式任重道远;基础设施仍待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繁重;许多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难度大,局部地区整体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城镇化水平较低,实现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一些重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日趋复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增大;一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仍然不高,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还有差距,善谋善断促发展、雷厉风行抓落实的素质亟待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云南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机遇就是潜力,机遇就是希望。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两个重大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关系着云南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着全省4500多万各族群众的福祉,关系着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遇是流动的资源,抓不住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抓住了机遇,就能变成巨大的优势和巨大的财富;抓住了机遇,就能把云南由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抓住了机遇,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顺势而谋,乘势而上,抓住机遇不迟疑,扭住发展不放松,创造性地用好机遇,不失时机地赢得发展先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我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必须信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坚决,措施更加有力,始终保持知难而进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锲而不舍地把各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第一,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对于云南而言,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持续有效地扩大经济总量,不遗余力地增强经济实力。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建设,加快形成联通内外、通达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电源、电网建设,提升煤炭开发层次,结合中缅国际油气管道和重大水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提高通达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及服务。强化农村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和山区综合开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料等新兴产业,扶持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扎实推进中低产田地和中低产林改造,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设施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云南沿边、山区、多民族、资源丰富的优势,选准产业和项目,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坚持走具有云南特色、符合省情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工业化与环境生态的和谐;在发展方式上,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与城镇化的互动;在发展特色上,坚持工业化与资源优势的结合。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轻工业,优化提升重工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统筹发展配套产业。积极鼓励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产业入园、要素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努力把园区建成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的基地。鼓励发展原料、市场、能源三头在外封闭运行的沿边经济区。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培育旅游新产品,全面推进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的旅游“二次创业”,加快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变。加快发展流通业,着力培育一批商贸流通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一批重大商贸流通项目,促进流通活省。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地区、重要产业集聚地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地物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等服务业,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带动发展的重大作用。

  第二,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以人为本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一是不断促进就业增收。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相互促进。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多措并举,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二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抓好城市廉租房、公租房、新农村重点建设村、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和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工程等工作。强化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三是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全省基本医疗全覆盖、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医疗服务水平新提高。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第三,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推进城镇化,确保每年不低于一个百分点、力争以两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全省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认真做好城镇规划,以规划为先导,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空间布局原则,加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二是大力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加快培育壮大区域性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建制镇和旅游、商贸、现代农业、手工业、生态园林、边境口岸特色小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体系,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城镇产业集聚和吸纳就业能力,充分发挥昆明、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四是切实加强城乡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五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政策体系,优化农民工、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政策环境,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住房供给、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户籍制度等方面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转移,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

  第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解决局部地区长期发展滞后的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进一步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区域统筹发展路子。一是优化全省区域开发空间结构。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只要有利于科学开发资源,有利于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要放开手脚,加快发展。充分挖掘各地区的资源、环境、人力、科技比较优势,力争建成一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口岸经济、劳务经济和其他特色经济为重点的区域经济中心。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提高区域资源高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形成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开发格局。二是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加快健全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引导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特别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的扶持,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促进这些地区更好地利用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在基础设施、经济实力、社会事业、人均收入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重点解决160万深度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加大整乡整村推进力度,通过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继续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加快边境地区发展,切实改善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解决特困群体的整体贫困问题。

  第五,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一是突出重点生态区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把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加强“三江”并流区、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的森林保护,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大力建设“森林云南”,继续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加快培育商品林基地,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大退耕还林力度,积极探索“人下山、树上山”的有效途径,加快兴林富民步伐。坚持不懈地推进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二是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坚决不上违背科学发展、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有效遏制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坚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精细化深加工方向发展。大力倡导低碳文明生活方式,积极推进低碳城市、低碳乡镇、低碳社区试点。

  第六,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人才保证和舆论支持。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完善思路,创新举措,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一是大力发展科技。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攻关,加快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重大科技专项研发,依靠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力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上下功夫、见成效。广泛开展科技服务、科技普及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要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山区“小学办到乡镇、中学办到县城”集中办学,加快撤并“一师一校”校点,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职责,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办教育加快发展。通过加快发展教育,为云南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着力解决人才不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四是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关注社会舆情,有效引导舆论,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重视互联网建设管理,加强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建设,抓好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第七,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云南能不能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关键在能不能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开放的理念谋划发展,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打破股权比例限制,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创造条件做好“央企入滇”工作。二是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政策措施,下决心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倾力支持,培育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壮大云南整体经济实力。三是继续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投入。健全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继续推进社会投资体制改革。四是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完善环境权益补偿机制,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五是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六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我省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要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合作和扩大对外贸易,继续深化同东南亚、南亚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全方位拓展与省外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加快边境城镇、边境经济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提升口岸功能,完善边贸政策,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充分利用外资加快我省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寻求商机与合作,开展海外并购及工程承包,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跨国、跨省国际公司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

  第八,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稳定是第一责任、是硬任务,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不断增强维护稳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落实维稳风险评估机制,扎实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一是认真解决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深入分析影响我省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方法不当引起群众不满。二是努力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当前,我省的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面对矛盾突出、问题复杂的情况,必须提高各级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切实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着眼于利益关系的统筹协调,认真做好群众期望的每一件事情,通过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三是切实加强社会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以改善服务为重点,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机制。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四是深入推进平安云南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做好禁毒防艾工作。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颠覆破坏活动,有效维护边境安宁和国家安全。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桥头堡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学以致用的水平,更有效地促进全省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更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着眼于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优化配置,提高善谋善断、宏观管理、协调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匡正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强化素质培养,大力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和基层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能担重任、党和人民放心的干部队伍。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完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四是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和拓展“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切实做到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和改进党员发展工作,加大在党组织空白领域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五是要推进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从严要求和管理干部,强化目标责任,推动工作落实,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严厉问责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为全省加快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摘登)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摘登)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2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摘登)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摘登)1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摘登)4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摘登)2 薄熙来在中共重庆三届六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 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体会议举行(组图)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的报告 贺国强在中纪委十七届四次全会上的报告 在省委八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2007年10月30日)徐 光 春 张彪在中共太仓市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 张广宁在2010中共广州市纪委全会上的讲话 2010李晓春在中共巴中市纪委二届六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 贺国强在17届中央纪检委员会第四次全会上的报告--新闻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纪委第四次全会上的报告(全文)——中新网 在中共鱼峰区龙擎苑社区第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中国福州-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在榕召开 李亿龙在中共怀化市委反腐败工作会议暨第三届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怀化廉政网] 在中共怀化市委反腐败工作会议暨第三届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怀化廉政网] 在市委九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