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头脑发现信息化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37:55
(计算机世界报 2008年01月28日第04期 B4)2008-01-25 21:42:56
(本报西南记者  熊小茜)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是成都市接触互联网最早的单位,多年来,他们充分利用IT技术提供创新的、先进的信息服务。
在肥沃富庶的成都平原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的园区里,草坪、鲜花和树木簇拥着一幢宁静、清新、优雅的大楼,那就是获“园林式单位”美誉的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文献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科技信息资源最丰富、技术手段最先进、信息服务能力最强大,跻身国内前列的综合性、多功能科技信息服务机构; 同时,它也是中国科技网成都网络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科技查新咨询中心和四川省科技成果查新咨询服务分中心。该中心在为全院知识创新工作提供信息支撑服务的同时,也面向社会开放。
成都文献中心始建于1958年,一路走来已过40余载。据文献中心网络信息部主任刘丹军介绍,文献中心的计算机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12月,文献中心订购了第一台计算机,从此开始了利用信息化带动中心飞跃发展的征途;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献中心建立了局域网,实现采编、流通、检索自动化; 1992年,开通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并与美国DIALOG系统、德国STN系统、瑞士DATA-STAR系统等实现联机; 发展到今天,文献中心已经成为承载十多万读者的现代化图书馆。刘丹军见证了整个过程,他的心血也贯穿了整个过程。
转向互联网  资源共享
文献中心信息部的前身是自动化部,承担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控制工作。随着数据源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兴起,自动化部开始尝试用计算机进行信件收发、网页浏览等日常事务。在当时的图书情报行业里,信息技术逐渐显露出了生命力,致使自动化部开始身份转换,并最终被信息部所替代。
自动化专业出身的刘丹军也在那时随着文献中心一同开始了身份转换,这一次转换让他与IT结下了不解之缘。刘丹军告诉记者,成都文献中心有一点可以称道: “它是成都市接触互联网最早的单位,甚至早于教育网和电信运营商。”
当互联网作为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产生的全新形态的传播媒体时,它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强化图书馆服务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基于这样的考虑,文献中心开始大胆进行将信息服务与网络结合的尝试,于1998年毅然接手中国科技网成都网络管理中心的管理权。从此,文献中心的信息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信息服务领域得到了拓展。“互联网的应用,也标志着信息部从一个技术服务支撑部门走到了图书情报中心的前台,地位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刘丹军说。
在刘丹军的带领下,成都文献中心充分利用中国科技网成都节点的网络优势及科技文献的资源优势,大力推广在科技网接入平台上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通过各种技术接入手段,将中心的科技文献资源送到科研用户手中。除了为院属成都地区各单位提供科技网接入服务以外,还为中央在川科研机构(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提供网络接入信息服务。
除此之外,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两个试点之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的园区网也由该中心负责建设与维护。目前,该宽带网络内集成了大量信息资源和专业信息服务,不仅连接各研究所,还连接了园区内的全部住宅楼,到户带宽达100M,为分院内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优质的网络与信息服务。
强化平台  打包信息服务
刘丹军在工作中体会到,加强专业数据库与特色信息平台的建设,是拓展服务功能、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为此,他整合全馆同事的力量,自建了“中国实用天然药物数据库”、“SPIE机读型二次文献数据库”、“馆藏中、西文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界化学化工专利文献文摘库”、“生物光子和纳米光子专题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以及“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网站”、“中国天然药物网”、“全球图书馆导航网”等网站。其中,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网站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网站评比中一举荣获技术功能奖第二名。
成都文献中心还积极参与以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相继独立完成了“全球图书情报资源门户网站”、“天然药物信息门户网站”的开发建设。前者收入了102个国家的近万个文献情报机构和组织的记录,及国内外馆藏电子资源数据,涉及十多种语言,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图书情报门户网站; 后者搜集了天然药物相关学科信息电子资源5000余个,所提供的资源类型多达30余种,优于国内其他天然药物门户网站。
此外,刘丹军还带领中心信息部先后参加了“分布式参考咨询服务系统”、“联合目录数据库”、“图书情报Topic Maps及其示范系统”、“分布移动系统”等项目的建设、测试和应用。
用头脑发现信息化空间
在刘丹军眼里,信息化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刘丹军十分注重思维的解放,他要求信息部不但能够用技术实现信息化,还要用头脑发现信息化。
文献中心建立的国内首家专业的科技新闻聚合网站便是信息部全体同仁智慧的完美体现。该聚合平台是利用RSS技术,对包括世界顶级科技文献出版商、世界著名新闻社、著名专业科技信息站点、部分世界500强企业发布的信息以及专家学者的博客进行及时的信息聚合,并发布到网站上。所有新闻按照学科分成12大类,每天多次自动更新,平均日更新量近千条。
据刘丹军介绍,他们从2004年开始对新闻聚合网站进行规划,并开始了新闻源的采集收录,截止2006年,该网站的一期工程全部完成。“虽然目前还未达到尽善尽美,但我们会持续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刘丹军信心满怀。
随着全球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加深,国外已较早开始了专利公开检索,为了方便国内人员也能检索到国外专利,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实现多国专利文献与非专利文献的跨库检索功能,全馆将知识产权作为工作重点,并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开发完成了馆内服务“一卡通”系统技术方案的设计。通过该系统统一入口,实现了国内研究人员跨7国、两组织的专利检索。在刘丹军的带动下,信息部进行了体现创新、胆量与智慧的种种尝试。
“在今后的几年中,我们的重点将会放在‘知识发现’与‘智能推理’两个大方向上。虽然目前国际上对这两方面都只是摸索,还未形成成果,但我们紧跟国际步伐,充分把握整体趋势的方向不会变; 文献中心‘不断探索,积极向上’的发展理念不能丢。”刘丹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