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增長”到“減順差”:外貿“十二五”藍圖初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58:05
從“保增長”到“減順差”:外貿“十二五”藍圖初定作者:宋菁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010-10-19 08:20:00  
10月18日,一位消息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十二五”期間中國進出口總額的增長目標,可能鎖定在每年9%-10%。

  仍在討論中的“十二五”外貿專項規劃的最新討論稿提出,要在2015年實現4萬億美元左右的進出口總額。“這意味著,5年中的外貿年均增速要達到9%-10%。”消息人士稱。

  另一位數次參與了規劃討論的人士介紹,“調結構”、加快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將是“十二五”外貿專項規劃的關鍵詞。具體來說,減少貿易差額、促進進出口的平衡,將是“十二五”的重要任務。

  這位人士亦透露,體現外貿“調結構”的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近期將重新啟動。今年7月中旬出口退稅率遭下調的鋼材、化工等六大類商品,將被納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不再享受進出口保稅的優惠;在巨額順差的壓力下,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也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弱化數量指標

  前述消息人士說,“十二五”外貿專項規劃中的諸多表述,與早前商務部的大課題《後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的發展戰略》方向一致,改動不大。

  今年4月份的春季廣交會上,商務部曾經公布這一中長期外貿戰略的部分內容,並試圖將這一匯集了300多位研究人員心力的大課題,轉換為決策層的具體指導意見,並出臺細化的配套措施。不過截至目前,還未見到進一步的消息,這一戰略的完整內容也仍未見公開。

  上述人士說,無論是商務部的大課題,還是正在起草中的“十二五”外貿規劃,都試圖在保持一定數量指標增長的同時,更強調外貿質量的提升,弱化數量指標。

  不過,在數量指標的描述方面,“十二五”外貿專項規劃鎖定的目標較前述商務部課題中的數量目標更高。上述人士透露,商務部內部估算的2010年進出口貿易總額大致會在2.7萬億-2.8萬億美元,以此來看五年內的年增速只要維持在9%左右,即可實現2015年超過4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的目標。

  另一位參與規劃論證的專家組人士證實,在數次參與的規劃討論會上,“十二五”外貿規劃中的年均增速目標都在10%左右。

  在“十二五”外貿專項規劃中,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都提出了細化指標。關于中國佔世界貨物貿易出口的比重,要從目前的9%提升至2015年的10%左右,進口比重到2015年則提升至9%;服務貿易方面,要在“十二五”期間將中國服務貿易在世界中的位次提升至前三位。

  雖然相較“十五”、“十一五”外貿專項規劃的增速目標有所下調,但數位受訪人士均認為,目前的“十二五”規劃討論稿中數量指標仍然定得偏高。

  前述消息人士表示,既然“十二五”外貿規劃的核心是調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那麼就應該更重視質的增長、進一步弱化數量指標。不過他也提示,進出口總額的計價單位是美元,在本幣升值的背景下,折算成人民幣的進出口總額並沒有名義上那麼大。

  另有參與規劃論證的人士提出,外貿的“十二五”規劃中不應該再提“保份額”的這類指標。“‘保份額’是在‘保增長’的背景下提出的,仍然是一個規模增長問題,並不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命題。”

  加工貿易政策重啟在即

  前述消息人士說,商務部《後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的發展戰略》主課題中提及的“四個優化、三個轉變、六個協調”,也將是“十二五”外貿專項規劃中促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路徑。

  “四個優化”,即優化主體結構、商品結構、市場結構以及貿易方式;“三個轉變”,即在質量規模上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國際市場布局上從集中向多元轉變,在國際分工中從被動接受規則向主動參與制定規則轉變;“六個協調”,則為促進出口和進口、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外貿外資和外經、外貿和內貿、多種所有制、東部和中西部的協調發展。

  這一“調結構”戰略,或將通過近期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得以啟動。

  消息人士說,迫于減順差的壓力,決策層近期將率先拿天然產生順差的加工貿易開刀。如今年7月15日,政府開始下調部分鋼鐵、有色金屬以及化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據其透露,這批產品目錄還將在近期納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

  加工貿易目錄的調整,除了削減順差,也有強制減排的壓力在推動。

  加工貿易方式吹脹出一個浮腫的中國外貿。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100美元的材料,再出口120美元的成品,這一進一出,進出口額達到了220美元,但在中國的實際增值部分只有20美元。

  加工貿易政策的收緊,一直被認為是代表了外貿結構優化的大方向。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2008年,在“減順差、調結構”的壓力下,決策層數次下調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並不斷擴大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增設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波及類別多為鋼鐵、有色金屬等“兩高一資”產品以及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

  金融危機爆發後,為保出口增長,決策層數次上調多類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並大手筆地剔除了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和禁止類目錄中的數千個商品編碼,幾乎徹底消解了危機前兩年不斷收緊的政策調整努力。

  加工貿易大省廣東的一位外貿係統人士介紹,若按照金融危機前中央調研團隊在廣東調研時傳達的思路,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還遠遠沒有結束,更嚴厲的措施只是受制于金融危機而不得不暫時擱置。

  “現在調整,一則因為今年外貿恢復的形勢超出預期,並已超過2008年的出口水平,這給外貿調結構的政策出臺提供了客觀條件。”前述消息人士說,更為重要的是,當前因為貿易不平衡帶來的匯率壓力,使得決策層的關注焦點已從“保增長”調整為“減順差”,設法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實際上,早在“十一五”外貿規劃的起草期間,就曾有參與規劃論證的專家提出,應將降低加工貿易的比重寫進規劃,以體現貿易發展方式轉變的意圖。不過,這一建言未能被採納。

  “中國外貿的轉型,就應該是從加工貿易轉為一般貿易;外貿的升級,應該是產品附加值的提升。”該消息人士亦表示,加工貿易政策的變動頗為敏感,“十二五”的外貿專項規劃預計也不會直接提及加工貿易調整的量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