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矿业传奇人物次仁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55:41
       在青藏高原西南部深处有一个淡蓝色的大湖,不生鱼虾,却蕴含着世界储量第三的巨大锂矿资源,这就是著名的西藏扎布耶盐湖。在电动汽车、手机等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锂矿开发前景无限。

  然而,起步于十年前的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扎布耶锂业项目不仅从未盈利,反而陷入了资不抵债、人心涣散、朝不保夕的窘境。这家曾被普遍看好的国有企业几乎成了“烂尾楼”。

  2009年春天,西藏矿业集团派来了次仁,新任扎布耶锂业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次仁的经历有些传奇色彩。他曾先后在西藏矿业旗下的罗布莎铬矿、尼木铜业当过老总,每到一处,都能把濒于倒闭的企业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创造财富神话。

  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在矿山上的传奇能否在盐湖里重演?

  救活尼木铜业

  从扎布耶盐湖向东走1000公里,倒退7年,我们就来到了次仁初任总经理的尼木铜业: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这是个可望探明储量约200万吨的大型铜矿,可是自1999年末试生产后的三年间,总共产出了不到135吨铜。连年亏损,员工平均月工资只有450元,还不如去外头打工赚得多,很多人实在看不到希望,走掉了。

  庞大的资源,低下的效益,一度是西部矿产开发的普遍困境。这个新来的其貌不扬的总经理又能怎样?大家拭目以待。

  2004年7月一天下午,正下着大雨,员工们都在工棚里躲雨。时值备矿紧要关头,工期将尽任务还没完成。从拉萨开会回来的次仁一看就火了,指着时任采矿车间主任的平措次仁的鼻子大吼:“你们是怎么干的?!”说着就走进雨里,挽起袖子开始搬矿石,身上的西装一会儿就湿透了。

  人们都用惊奇而惭愧的目光看着他,纷纷走到他身边忙起来。大家一起干到夜里9点多,浑身汗水泥浆搅成了一团,再也分不出哪个是总经理,哪个是普通员工。 那些年,次仁经常脱掉西装,换上工作服,下到车间跟工人们一起干活。有时任务紧急,他连西装都来不及脱,结果被硫酸烧得满是窟窿。高强度劳动常常一干就是几个月,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有时站着都能睡着。有一次,天很热,他正蹲着安装管子,一站起来就昏倒了。

  习惯了缓慢节奏的员工们从没见过这样的总经理。长期懒散的人心慢慢被凝聚起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再现于尼木铜业。

  次仁是个急性子,认准一件事,立马就动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有时候,他又沉稳得让人心急。

  2003年初他刚到尼木上任时,没有匆忙开工,而是先做调研。他发现,这个矿地质勘察很不到位,连矿脉都没有摸准,一直在盲目开采。矿石品位跟不上,产量自然上不去。他协调来2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勘探,仅在一小块矿区里就探出储量23万吨,有效改善了矿石供应。

  他安排生产进度也是如此。面对企业的巨额亏空,他并不急着大干快上弥补漏洞,每年甚至还停产一段时间,来琢磨生产工艺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他说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凭借这样有快有慢的节奏,次仁到任当年,尼木铜业就产出铜90吨,相当于此前两年的产量。第二年,翻番。第三年翻两番,扭亏为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受到严重影响。铜价直线下跌,像全国很多矿山一样,尼木铜业也陷入产品积压、资金短缺的困境。

  次仁不仅没有谨慎储备资金应对风险,反而把2009年的技改投资由原定的800万元翻了一倍,对工艺线路做了一次“大手术”。公司其他领导大多不理解,他让大家回去认真思考,每人写出一篇应对金融危机的文章。

  他说:“现在国内建设速度这么快,每年铜需求量达300万吨,而自产只有100多万吨,不到一半,其他都靠进口。市场再怎么变化,铜价总会恢复的。现在低价时期正是我们技术改造的难得良机,这就是"危中之机"。”

  局势的发展证明了次仁的远见。自2009年3月起,铜价逐月回升,如今已升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而经过“脱胎换骨”的尼木铜业生产线料液处理效率提高了近5倍,当年产值历史性地首次达到4000万元。

  今年78岁的著名湿法冶炼专家、北京矿业研究院教授杨佼庸多年来一直为尼木铜业提供技术支持,他感叹:“次仁将一种科学管理的理念引入了西部矿业,改变了粗放的老路子。”

  大账和小账

  员工们称次仁是“计算大师”。他的办公桌、茶几上,甚至衣服兜里,都放着个计算器,随时会拿出来摁来摁去。

  “你算不过他。”现已成为尼木铜业常务副总经理的平措次仁说,“报年度生产计划时,队长们都想打点"埋伏"。可是次仁总不慌不忙地把各方面数据算一遍,然后告诉你"没问题,能完成”。到年底一盘点,果然就像他算的那样。”

  次仁很精明,他的部下没有一个敢糊弄他。大家都知道,拿着有漏洞的账目去见他,一准会挨批。

  “不少国企花起钱来都大手大脚。很多领导只看大的,不顾小的,还管这叫"大手笔",其实就是不花自己家钱不心疼。而次总却像管自家财产一样精细。”扎布耶公司副总经理欧珠江措说,“的确,越是大企业家越应该算小账。”

  凭借这样的精明,次仁堵住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巨大漏洞。而这样一个精明人,对待员工却很大方。

  他到尼木铜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人每月涨100元。这连他的一些上级领导都不理解。有人指责:“一个连年亏损的企业,凭什么涨工资?”次仁争辩说:“再苦也不能苦了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兄弟。员工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怎么扭亏?”他为这事在董事会上拍了桌子,会议不欢而散。 29岁的电解车间工人尕玛占堆还记得,有一回次仁在员工大会上说:“你们不是罐头!”大家没听懂,次仁继续说下去:“我们对员工,不会像吃罐头一样,吃光里面的肉就把壳子扔掉。”每个员工心里都涌起一股暖流。

  随着经营收入连年增加,尼木铜业员工收入不断上涨。次仁规定,普通员工工资涨幅必须高于各级领导,领导级别越高,涨幅越低。如今,尼木铜业平均月工资已达到3000元,在整个西藏企业员工收入中都位居中上游。

  但凡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次仁总是尽力为员工争取最大权益。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尼木铜业成为西藏最先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之一,还成为西藏第一家给农牧民工交齐“五险一金”的企业。

  次仁对记者说:“这是大账和小账的关系。企业经营算小账就是算大账,对待员工算大账就是算小账。经营中尽量节约成本,对员工必须聚拢人心,这样企业发展才能有力量。”

  父老乡亲

  2008年末的一天,尼木县县长果果把次仁叫到家里,说:“你们的心情我理解,可是具体分配方案还是由县里来定吧。你放心,我也是百姓出身,我们也关心百姓,不会多拿百姓一分钱。”

  次仁说:“你还要在尼木干几年?”

  “什么意思?”

  “我相信你,你还当尼木县长的话,不会亏待百姓。”次仁说,“可是假如哪天你走了,尼木换了领导,你敢保证还不会变吗?”

  瘦高、精干的果果县长笑了,看着次仁,坦诚地说:“算你有理。”

  这次谈话影响深远。由此,尼木铜业和尼木县政府在处理企地关系方面作了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决定。

  起初,尼木铜业与其所在地尼木县帕古乡百姓的关系并不和谐。采矿破坏了草场,矿山又无力给农牧民足够的补偿,村民抗议事件时有发生。次仁上任后,矿山赚钱了,决定2008年给帕古乡250万元草场补偿费。 问题是,这钱怎么个给法?打到县政府财政账户上?还是直接分到百姓手里?次仁多了个心眼儿:假如让县政府完全掌控这笔钱的分配权,万一扣留一部分,不能足额分给百姓,百姓最后不还是要找矿山的麻烦吗?

  尼木铜业制订了一个分配方案:80%的钱直接给百姓,只留给县财政20%。甚至连补偿费涉及几个村、多少户、每户应得多少,都列出了细目。

  这几乎是一个“企业监督政府”的大胆方案。尼木县最初见到方案时也曾有不同意见。按说,县里从这笔钱中拿出一部分补贴其他没有矿产资源的乡镇,亦属合理。可是几经讨论,县委、县政府最终决定,接受矿方的方案。

  “我们是因共鸣而感动。”尼木县副县长格桑平措说,“一个企业这么认真地为当地群众着想,的确不多见。”

  分钱时,尼木铜业专门派人参加,现场监督农牧民领钱、签字。事实上,最终直接分给百姓的份额高达90%。

  “对于我,次总就像父母一样亲,他改变了我的人生。这是我"脖子以下的话"。”尼木铜业34岁的统计员洛桑说,他的意思是“心里话”。 洛桑本是尼木铜业附近彭岗村3组的农民。2008年妻子去世,丢下他和两个不到5岁的孩子,弟弟又身患重病,生活十分艰难。有一回次仁路过,走进洛桑家黑暗的小屋,打开全家唯一的青稞袋子,里头的糌粑一伸手就能摸到底。次仁当场就掉泪了,回到矿上就开会,决定吸收洛桑等5个贫困农民为员工。如今,洛桑每个月能拿1400多元,生活终于有了盼头。

  铜矿70%的员工都从当地招收,每年为他们开工资约300万元。次仁还把矿石运输全部交给当地车队,2009年村民因此赚了900万元。仅这两项,就占尼木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在这片大山深处的乡村,以前连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为了去磨坊磨两袋糌粑,村民要赶着牦牛翻山越岭来回走上四天。2006年冬天,次仁到最远的村子走了一圈,回来的路上一言不发,他心里不是滋味儿。

  2008年,次仁拍板,由尼木铜业出资90万元,修了一条26公里长的简易公路。通车那天,村民们敲锣打鼓进行庆贺,一些这辈子头一次见到汽车的老人高兴得老泪纵横。

  随后,铜矿又给村民盖了一座现代化的水磨坊,修了一座水泥桥。方圆百里内的贫困百姓,都跟着尼木铜业过上了好日子。连村民生病去医院,用的都是矿上的车。记者在采访中见到了一个又一个淳朴的村民,只要提起次仁,每个人都双挑大拇指说:“好人。”

  “让利于民,这也是个小账和大账的关系。”次仁说,“小了说,只有让周边老百姓都开心,企业才有好的发展环境。大了说,企业发展就是为了让西部老百姓共同富裕起来。”

  泪水与希望

  尼木铜业每个员工都记得一个日子:2009年4月18日。那天传来消息:次仁即将调往扎布耶盐湖。

  矿上正在聚餐,员工们都吃不下饭,轮流来给次仁敬酒。酒杯举到面前,眼泪就摔到地上,上百个脸膛被高原烈日晒得酱红的汉子哭得像一群孩子。

  次仁却强颜欢笑:“哭啥?我又不是去死。我是党员,服从组织决定。”

  员工们不依,联名给西藏矿业集团领导写信,要求挽留次仁。他们在联名信中写道:“他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我们无法割舍他,希望上级充分考虑我们的感受,不要将次总调离尼木铜业。”后面是用汉、藏两种文字签下的一串名字。

  周边村民也来了,拉着次仁的手说:“求求你不要走。”

  面对这种情况,西藏矿业集团权衡再三,终于更改了人事任命,决定次仁同时兼任尼木铜业和扎布耶公司的总经理。于是,次仁来到了辽阔荒凉的扎布耶湖畔,再次从头开始收拾一个烂摊子。 他首先面对的仍是员工们怀疑的目光。然而,他先建了个厕所。厕所很重要吗?在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的荒原上,多年来大家都在一大块塑料布下面解手,风沙、严寒不堪忍受。而次仁说到做到,拉来活动板房的材料,真的建起了一座避风、整洁、暖和的厕所。舒服地蹲进去,员工们相信了……

  到扎布耶一年间,次仁解决了员工劳动合同、生活费、取暖费、社保费、家属安置、员工体检等一系列问题,每一项在扎布耶公司历史上都是头一遭。

  这里的员工又惊奇地看到了一个喜欢蹲在湖边跟大家一起干活、一道琢磨的新领导。一件小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提高锂产量,必须提高囟水制囟品位和结晶析出率。到盐湖仅几个月的次仁发现,有时一些草根、树枝被风吹到结晶池里,上头总会附着一些结晶。这个细节原来员工也知道,却没有留意。他让人故意丢些树枝进去,结果发现,这样可以把结晶率提高四分之一。现在,附着物结晶技术已成为扎布耶新的工艺探索。

  扎布耶锂矿副矿长兼一分队队长周伦说:“扎布耶盐湖是世界上唯一以碳酸锂形式存在的锂矿,这里的采锂工艺都没有先例。次总蹲在湖边想出的这个土法子堪称世界性创造。” 锂产品市场需求巨大,而这个设计年产碳酸锂精矿5000吨的盐湖,年产量却一直在两三千吨徘徊。次仁就任总经理后,不到半年就产出了2200吨。

  今年元月,扎布耶在生产现场召开工作会。次仁累病了,肺里出现积水,他拔掉输液管就赶到会场上,连续五天通宵工作。最后当大家还在讨论时,他已经歪在椅子上呼噜震天了。

  这又是一个气温降至零下40摄氏度的寒冬,可是扎布耶全体员工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因为公司成立十年来,终于有一个人给他们带来了真正的希望。

  一颗坚强而柔软的心

  次仁中等身材,微胖,两只明显的眼袋透露出长期操劳的疲惫。他最讨厌说得花哨却不干实事的人。谁要是眉飞色舞地大谈设想,他总是冷眼面对,顶多“嗯”一声。只有你把实在成绩做出来,他才会开心。

  企业中层以上干部有时觉得他严格得让人恼火,而普通员工却说他是个几乎没有脾气的人,很好说话。其实,他的内心很柔软。

  2009年11月,尼木铜业电解车间安装一个大金属箱,次仁反复交代要准确测量尺寸,几个部下做出来的东西还是差了两三厘米。他火了,命令必须整改,然后拂袖而去。员工们又累又怕地忙到凌晨一点多,发现总经理又来了,脸上的怒气已经烟消云散,只说了一句:“干完到我家来吃糌粑。”顿时,热泪在大家眼底打转。 他看不得有人受苦,这和他早年经历有关。今年46岁的次仁出生在西藏山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三岁丧母,哥哥是聋哑人,家里生计艰难。为了争得一次考中专的机会,14岁的次仁偷偷跑到县城里,靠给人家打扫卫生换口饭吃,在教育局长家门口守了五天。局长终于搭理他了,问:“你会写字吗?”次仁用树枝在地上写了“毛主席万岁”,局长笑着答应了他。

  年轻时,他脾气很暴。可是,一见谁像自己早年一样艰难度日,他的眼泪立刻就会掉下来。年岁渐长,他越来越平和沉稳,只有一颗心柔软一如当年。

  每次回家,次仁总觉得很愧疚。结婚26年来,他整天像救火队一样东奔西跑,亏欠妻儿的实在太多。所以只要一有空,他就做家务,洗衣服、做饭、打酥油茶,什么都干。在妻子次吉看来,次仁根本不是什么传奇人物,就是个听话的好丈夫。她说:“跟他在一起,很普通,很幸福。”

  聋哑的哥哥是次仁最好的朋友。从儿时起,这两兄弟就形成了一套只有他们自己懂得的特殊手语。哥哥拍拍肩膀,他明白是在鼓励自己“好好干”。哥哥拍拍胸口,伸出大拇指,那是说:“只有勤劳,才能收获幸福。”就这样,哥哥教给了他最重要的人生道理。

  次仁常回老家去看望哥哥。哥哥年近花甲,仍在放羊,看见弟弟,沧桑的脸上会绽放出孩童般快乐的笑容。每次哥儿俩并肩坐在山坡上,无言地望着西部高原辽阔的草场、蓝天和白云,次仁都觉得自己心里充满了宽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