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故事《阿里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26:16
 

西藏故事《阿里篇》

《序》
     2002年夏天,藏历马年,我第一次进藏,先到了拉萨,去了纳木错,然后从北线去了阿里,从南线返回,历时17天,期间转了神山,看了圣湖,免费搭乘武警大官的车一路护送。。。雪域高原美丽的风光、独特的民俗、神秘的宗教、善良的藏民,还有那高原野生动物、牦牛羊群...,每每感动着旅途中的我,饕餮这所有的一切。假期结束激情满怀,绚丽色彩涂满脑海,美景闪现如调色棒加速调和,瞬间定格在雪山蓝天和飘扬的经幡旗子,那是我02夏天西藏印象。
     2005年夏天,我第二次进藏,这次是自驾方式走了45天。我定行动主题为“汗雪马天路行”,“汗血马”也叫天马,古时产于西域,因同行者大多是新疆驴友;自驾线路主要有:219国道新藏线、109国道青藏线、最后翻越阿尔金山,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有世界最高的公路,所以是“天路”;“行”是自驾方式。
     驴友大多数是媒体工作者,有多次进藏的经历,我们做了大量功课,制定了旅行方案,宗旨是:“拍摄雪域风光、体验风土人情、享受高原生活、寻找无人美丽的地方”。边走边看,边玩边拍,大家明白意外惊喜才是精彩片段,绝不放过,我的西藏故事就用旅途中的照片讲述了,不分先后,翻到那张是哪张了。。。

一、扎达古格

二、班公错

三、神山-岗仁波齐 

 一、扎达古格

  扎达县是阿里偏远县城之一,古格离扎达约5公里,平时很少有人光顾,所以城堡的门常年是锁着的,扎达县文管部门请了有一户人家管理着整个城堡,所以可想而知的简单,交了钱就带你进去。城堡时常发生盗窃现象,去的时候大殿顶有块天花板被盗,那个地方用白木板补上了,象贴了个膏药一样难看。开门的是管理那户人家的男孩,也是城堡导游,带着我们三人逛偌大的古城堡,时不时走散,于是我就一人沿着城堡古道往上爬,或者在那残败墙桓和走道里瞎窜。古堡留有几个大殿经修善保存的良好,尤其是精美的画,由于光线太暗,只能凑到跟前看,又因为宽幅大,看不全,都是藏传佛教经典故事,看不懂。人在城堡里犹如转迷宫的感觉,转累了,一人骑在墙上,看城堡下面我们来的路、看蓝天、看棉花般朵朵白云,看远处山峦下白云移动的阴影。。。发呆,灵魂出壳。

古格王国遗址:网络摘录:
    在阿里扎达县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遗址建筑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处、佛塔(高10余米)3座、寺庙4座、殿堂2间及地下暗道2条,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
  古格王国是在公元十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十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曾经有过七百年灿烂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谜。据说1630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邻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国就此灭亡。
  近十数年间于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画等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遗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风格独特、气势宏大,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动感的女体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古格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影响,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痕迹。
  古格王国遗址是一座规模宏伟、面积浩大的高原古城,它为研究西藏历史和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围绕古格都城札不让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遗存;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的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更是难以数计。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而他们并不是古格后裔。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什么样的天灾或者瘟疫使得繁荣富强的古格文明突然间消逝得无影无踪?少量的历史典刊,残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记载,不仅没能揭开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将西藏西部众多的秘密深锁其中。

     从狮泉河(阿里)去扎达道县城的道路非常险阻,那有世界上最高的“公路”,翻越无数个大扳(垭口),印象中老子大扳和小子大版都在5800米以上,每一次翻上大扳都感觉是一次胜利,大家都会下车稍做休整,检查车辆,也一定会看看经藩转几圈,然后照着许多吗呢堆样,学着搭一个。。。照片上我在测试风有多大,人自然往后倒都无法倒地,反而让风吹着跑。。      

      从狮泉河(阿里)进入扎达县必定经过非常壮观的土林地带,行驶在岁月冲刷而成的土林峡谷内,两边是连绵不断的土林景观,目不暇接,土林自然的形状如一座座排列的佛像、连绵的森林、群居跳跃动物。。。能想象的都有,如果旅行团来的话,导游估计编排无数美妙故事忽悠游客。。。,我们在峡谷形驶6个多小时,没车,没人,没噪音,那个地方我最喜欢。。。

扎达土林:网络摘录
  扎达土林面积达数百公里之阔,其地貌在地质学上称河湖相。专家考证,一百多万年前,扎达到普兰之间是个方圆500多公里的大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线递减,逐渐冲磨出“建筑物”惟妙惟肖的形状与层高,数十万年风雨的侵蚀,犹如神工鬼斧不间断的雕琢打磨,更使他玲珑剔透出神入化。
  扎达土林位于阿里扎达县境内。为远古大湖湖盆及大河河床历千万年地质变迁而成。方圆近几百平方公里的土林内满是高低错落的“林木”,形态各异,并有早期人类洞窟遗址。
  土林是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衬托下,宛若神话世界。进入扎达,便会看到象泉河两岸土林环绕,巧夺天工,蜿蜒曲折数十里。有的形似勇士驻守山头,有的形似万马奔腾,有的形似虔诚教徒静坐修行……
 

二、阿里班公措、鸟岛

      班公错几种鱼,其中一种叫裂腹鱼,肚子上有一道裂痕,相对味道比其它几种鲜美,湖边有个安检站,检查一些来往车辆等,同时还是日土旅游公司的一个点,现在的小饭馆也属于它管理。饭馆主要就地取材,吃湖里的鱼,每次给客人只上二锅菜,一锅是麻辣水煮鱼,另一锅是酸菜水煮鱼,其它菜没有,每人收20元,任吃饱。来往的车辆一般都会在那休整,所以必吃那鱼。
      湖中央有许多岛屿,其中鸟岛有游艇可上去,05年去的时候刚巧是侯鸟最多的时候,满天飞舞着红嘴鸥(学名可能不是这),满地是鸟蛋和刚孵化的小鸟,大小鸟哇哇叫的头晕,管理人员一直提醒我们要小心,看清地面防止踩着小鸟或鸟蛋。仔细发现,有大鸟叫的附近,必定有一窝刚孵化的小鸟,原来大鸟时刻看守着,不让任何人接触,否则就毫不客气嘬你一口。
     我们的营地建在湖边,边休整边享受高原湖泊宁静。就这样,每天喝着咖啡,钓着鱼,晒太阳。。。偶而有援藏修庙的老外过来吹吹牛聊天,有时帮管理员小赵收鱼,他用的是沾网,每天放一次网,收一次鱼,每次都有40-50斤,放在网箱里养着,随时备用。我也知道那个裂腹鱼是国家保护鱼种,这么自由打捞是否合法?琢磨一下后来就不了。。。

网络摘录班公搓  
    班公错即班公湖,是一个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土县与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交界处的国际湖,在中国境内为41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米。班公错藏语又称错木昂拉仁波、歌木克拉喇令错,意为明媚而狭长的湖泊,是我国最长的湖泊。它东西长约159公里,由东段的昂拉锐错、中段的倪雅光错和西段的鄂姆博错所组成,两端水体开敞,中段水体狭长,最宽处约15公里,最狭处仅40米。
    “班公”是印度语,意即一块小草地。藏语称此湖为“错木昂拉仁波湖”,意为“长脖子天鹅”。从狮泉河向北130千米是日土县城,班仅湖就位于日土县城以北10千米的中国与印控克什米尔交界处。班公错位于高山之间的槽谷内,水深50米。湖区面积604平方千米,长150千米,宽度多在2-5千米间,最窄处只有5米。东面三分之二的面积属中国领土范围,余下西面三分之一则属于印度。湖的独特处在于:湖在中国境内的部分是淡水,物产丰美,水质洁净,水色碧绿;而在克什米尔境内就成了咸水。
    班公错岸边只有一个码头,解放军军舰只在湖面巡逻,但周围几乎无人居住。湖中盛产一种名为裂腹鱼的无鳞淡水鱼,受高原环境影响,生长缓慢,但味道十分鲜美。
    原上的淡水湖泊生机蓬勃,这里聚居着大量红嘴鸥和斑头雁,偶尔会在湖边出现罕见的野马群。湖中心有著名的鸟岛,一到夏季,就有数以万计的地中海中头鸥来此繁殖。可以租船在湖中游览,也可以上鸟岛看成片的鸟窝、鸟蛋,观赏海鸥和斑头雁。需要提醒的是,岛上的鸟蛋是受保护的,绝对不可以带走。

 

三、神山--岗仁波齐     2002年是藏里马年,藏传佛教传说转一圈神山等于转了13圈,可洗涤13世的罪孽,所以转山的人特别多。第一次进藏的我跟着藏民也转了一圈,用了36小时,在山里住了一晚,翻了几座山口,记得最高的是卓吗拉山口,有5700米,也有资料说6200。当我们望见山口经幡的时候,天气变得恶劣起来,先是白雾茫茫,突然间如掉入牛奶海里,前后看不到登山的路,能见度只有5米,接着风雪加着冰雹袭来,啪啪的小冰蛋打着脑袋生疼,气温速降,停步歇息。。。隐约中雾气慢慢散开,继续向着经幡方向爬升,空气稀薄,大口喘气,三步一歇翻上了山口。。。,赶紧对着神山方向拜了拜,献上哈达(扎在一个石柱上),留了一张影。这一次高山上,离岗仁波齐峰如此的亲近,但我只能神会,美丽的冰峰一直被乌云遮挡着,什么也看不见,依据脑海里的图片,想象着神圣的山峰。      缓过劲来后听到了经幡塔下的说话声,有些转山的藏民已经在那歇息了,茂密的经幡下,他们喝着自带的酥油茶,吃着糌粑,聊着天,每个人的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容。身边来了个藏族妇女,坐下后从背上解下一个包裹,小心奕奕打开,一脸幸福慈祥地对着包裹哼哈一声,我低头一看,哇!包裹里仅会露出一个小小孩子的脸,孩子的妈妈用藏语告诉我的向导,小孩只有5个月大,我惊奇不可思意赶忙凑近看仔细。孩子有双明亮的眼,眼珠特别大特别黑,骨碌转着不停看,摸摸他的小手暖暖的,我拿了块巧克力放他手中,小家伙尽能抓着来回晃,咯咯笑不停。。。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情不自禁泪珠哗哗而下,冥冥之中,我感觉到了神山派这天使安慰我告诉我,告诉我什么?告诉我风雪中有温暖、风雪中有天使陪伴你、风雪中有纯洁的氧气和雨露虽然有点凉。。。天使的笑脸融化了我满身的冰雪,那一刻永远记住了这双神山明亮的眼。    2005年的夏天,天高云淡,阳光普照,我们把车开到了神山下的塔金转山起步点大经幡旁,神圣的岗仁波齐冰峰就在眼前泛着银光,十字架痕清晰,山峰离我那么近。。。 神山--冈仁波齐:网络摘录:
    它是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岗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
  冈仁波齐,位于东经81.3°,北纬31°海拔6638米(另说海拔6714米),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称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意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发源于此。从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冈底斯山海志》、《往世书》等著述中的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据苯教经典描述:一条从冈仁波齐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玛旁雍湖。有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东、南、西、北四方。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朗驹一般强壮;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孔雀一般可爱;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壮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每年有络绎不绝的来自印度、不丹、尼泊尔以及我国各大藏族聚居区的朝圣队伍,使得这里的神圣意味绵延了几千年。
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它。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苯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苯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苯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
  印度人称这座山为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所以,现在在冈仁波齐见到大批的印度朝圣者就不奇怪了。

  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至今还没有人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这块圣洁之地不过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不过人数依然不多,这或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冈仁波齐周围共有5座寺庙。年日寺为转山第一站,以后依次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称幻变寺)、江扎寺和赛龙寺,其中后两座寺位于内线。这五座寺庙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并留存有丰富的雕刻、塑像、壁画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毁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