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王争艳:开“小处方”独守清贫26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30:03
“上医”王争艳:开“小处方”独守清贫26载

有患者抱着王大夫放声大哭说:“要是早一点遇到您,我的房子就不用卖了,我的家也不会散了!”
儿子哭着说:“人家的妈妈也是医生,人家住着大房子,家里还有钢琴,你也是医生,咱家为什么这么穷?”
王争艳说:“无论哪个医生,一旦深切体会过老百姓的疾苦。都会很自然地去做小处方医生,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怎能昧心赚他们的养命钱啊!”
王争艳,今年56岁,患者称赞她是行医者的道德标杆,一部以她的事迹拍摄的影片《上医王争艳》近日正式开机——
“上医”王争艳:
开“小处方”独守清贫26载
作者:杏林
妙手仁心,体察民生疾苦誓做“上医”
王争艳对“医者父母心”的最初理解,来自她善良、充满爱心的医生父母。
1954年7月,长江流域湖北段发生洪灾,王争艳做军医的父亲和做护士的母亲响应号召,从大城市来到了湖北洪湖乡下抗洪救灾。洪水退去后.看到这里的老百姓缺医少药,他们毅然在设施简陋的乡下医院扎根落了户。1954年底,他们在洪湖生下了女儿王争艳。
王争艳从小就感受着患者对父母的爱戴与敬重。她清楚地记得,一位50多岁的农民大叔逢年过节都会到她家致谢。从母亲口中得知,这位大叔曾患过重病,在手术台上需要输血,乡下医院条件差,无血可输,王争艳的母亲是O型血,她义无反顾地撸起袖子,让丈夫为她抽了400毫升的血。那位大叔得救后,感激得泪水奔涌。而像这位大叔一样得到王争艳父母帮助的患者在当地不计其数。
父母的高尚医德感染了王争艳,她心里也立下了学医的志愿。1979年,她如愿考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有幸成为一代高医裘法祖的弟子。有一次,大师在给王争艳和同学授课时,语重心长地说: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王争艳牢牢记住了大师的话。
1984年,王争艳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汉口铁路医院(现汉口医院).成了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她凭着对医术的悟性及钻研,很快在科室崭露头角。
退休干部胡作润是工争艳最早的“粉丝”之一,尽管到大医院看病他也能报销,可他们一家人就是认准了王争艳。
王争艳和胡作润的医患关系始于20多年前。有一次,胡作润的岳父在一家大医院被诊断为肺部感染,西药不行吃中药,但总是治不好。后来,胡作润打听到汉口医院有个姓王的医生,看病认真细致,对疑难杂症有着独到的见解,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上了门。
王争艳给老人做了细致的检查。诊断老人患的是心衰,而不是什么肺部感染.对症下药后,胡作润岳父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从此以后,胡作润一家人就成了王争艳的铁杆“粉丝”,王争艳走调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
1996年的一天,王争艳接待了一位叫刘耀东的农民患者,他来自湖北黄陂,身形单薄、消瘦得让人担心。他对王争艳说,十几年前他就莫名地消瘦,看了几十家医院也没找到病因,就慕名找到王争艳碰碰运气。
听刘耀东讲了病因后,王争艳拿着电筒、听诊器,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看、听,之后,她又用双手在刘耀东的腹部一点点地摸。细心检查了十多分钟后,王争艳笑着问他:“你是不是很久前得过血吸虫病?”
刘耀东吃惊地说:“是呀,那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您怎么知道?”王争艳笑而不语。查清了病因,她为刘耀东制订了治疗方案,很快就解除了困扰他十几年的痛苦。
“王大夫真是当代神医啊!”此后,刘耀东感慨地见人就讲。
除了看病细致外,王争艳还经常送医上门。一次义诊中,一位姓王的中年妇女恳求她能不能上门给她的老母亲治病。她母亲84岁了,两年前脚部莫名肿胀,看了多家医院,化验单开了一大把,片子拍了一口袋,却一直不能确诊。后来,她母亲的脚肿胀蔓延至双腿,无法出门,她到医院寻求医生上门出诊,医生大都以忙为由推脱了,她就找到了王争艳。
得知王女士的难处,王争艳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王女士很感动,再三嘱咐王争艳一定要坐出租车过来,费用由她出。
为减少病人家属的负担,王争艳没有打的,而是骑了一个小时的自行车来到王女士家。看到王争艳如约而至,而且是骑车来的,王女士感动得连声说道:“谢谢,您真是个好人啊!”
王争艳笑着摆摆手,开始从头到脚仔细地给老人做检查,老人的脚已经溃烂,气味难闻。王争艳全然不顾,把老人的脚指头逐一掰开检查,王女士在旁边感动得哭了,因为老人的脚溃烂后,她也不曾碰过一次母亲的脚啊!
经耐心检查,王争艳确诊老人脚部溃烂的病根在于她很早就患下的脚气。于是,她对症下药,半年后,老人终于得到了康复,让王女士一家感激不已。
王争艳的妙术仁心,通过患者及家属的口口相传,在荆楚大地传播开来,国内很多患者慕名前来。
让患者花小钱治大病,是她最快乐的事情
在医疗风气越来越被人诟病的今天,患者争相传播的,更多的还是王争艳从不开“大处方”的可贵行为。
1998年9月,王争艳正在坐诊,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走进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她面前,哭着说:“王大夫,外边都传你心肠好,你救救俺家老王吧!”王争艳连忙搀起这位妇女,让她慢慢说。
这位中年妇女叫刘玉芬,11年前,她的丈夫王荣华患了一种疑难杂症,多方求诊,才确定患的是“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漫长而昂贵的治疗费让她家陷入困顿之中。后来,她听人说起了王争艳,就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来到了武汉。
王争艳当即答应了刘玉芬,并针对她丈夫的病情,设计了不同的方案,一种药一种药慢慢地调试。用药前,她总会先问刘玉芬能不能承担得起,尽量帮他们找到对症又便宜的药。如果工荣华需要住院,只要他病情稍有缓解,王争艳就让刘玉芬把丈夫带回家调养。
就这样,靠着廉价药和王争艳的精心治疗,王荣华转眼活过了12年,而且气色一直很好。刘玉芬对王争艳感激万分,她经常流着泪对别人说:“没有王大夫,俺家老王10年前就可能不在人世了,王大夫是全世界最好的医生!”
从医26年来,王争艳先后在心血管内科、肾脏内科、呼吸内科等科室工作过,后来又在医院下设的4个门诊点担任全科医生。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坚持开“小处方”。她的名字在患者中间广为流传,找她看病的人每天都排成了长龙。
很多人说,如果王争艳动动心眼,从每个患者身上赚取5元钱,一个月下来就是个不小的数目。也有人悄悄地问王争艳:“你为什么能20多年坚持开小处方?”王争艳回答:“无论哪个医生,一旦深切体会过老百姓的疾苦。都会很自然地去做小处方医生,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怎能昧心赚他们的养命钱啊!”
2007年春节后,王争艳在科室接待了一位来自西安的患者,她叫李春兰,46岁。她一见到王争艳就泪水奔涌,恳求王大夫救救她。近两年来她一直高烧不退,看了多家医院,有的医院说她患了肺癌。为看病她卖掉了赖以居住的房子。丈夫看她拖累太重,就和她离了婚。后来,她听说武汉有个王大夫医术高超,又很替患者着想,就抱着最后的希望赶了过来。
王争艳为李春兰做了细致的检查,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她判断李春兰患的不是肺癌,就给她查了“结核抗体”,结果显示为阳性。王争艳又陪着她到放射科做了透视,最后诊断李春兰患的是“粟粒性肺结核”。针对病因,王争艳给她制订了系统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李春兰看到王大夫每次开的药都没有超过80元钱,最低的一次只有5元钱,而且效果非常明显。有一次,因为要做一项检查,李春兰要交260元检查费,王争艳还一再地向她解释。
病愈出院时,李春兰抱着王大夫放声大哭,边哭边说要是早一点遇到您,我的房子就不用卖了,我的家也不会散了!尽管见多了这样的患者,王争艳心里还是酸酸的。
王争艳有个绰号——“青霉素医生”。这是老百姓送她的,一是说她看病便宜,一支青霉素仅需8毛钱,二是赞誉她行医干净,这样便宜的药肯定没回扣。对此,王争艳感慨地说:“我怎么过日子,我的病人就是怎么过日子。开贵的药,我实在下不了手啊!”
王争艳所在的医院服务辖区,多是经济能力不高的居民。一位叫王建生的退休老人每月仅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他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一家大医院为他开的进口药每月需花800元,且疗效不太理想。为此,他找到了王争艳。
经过再三斟酌,王争艳为他开了一个每月仅需要87元的处方,而且半个月后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王建生老人疑惑为何药价差距这么大。王争艳笑着向他解释:可开可不开的药我减掉了,贵的药也找到了便宜的替代品,这样价格就下来了。
王争艳不但坚持开小处方,还经常替患者垫钱。几块钱的挂号费,十几块钱的药费,有的患者也拿不出来,她就帮患者垫上。这些年来,王争艳创造了一个纪录:垫出的钱从来没有回不来的。
一次,一个农民工在工地摔伤,连缝合带药费30元,可他身上仅有20元钱,王争艳就为他垫支了10元。木讷的民工连个谢字也没有,第二天,他手里捏着10元钱一瘸一拐地又来到医院,还给了王争艳,并深鞠了一躬。
高洁自律,“上医”济世26载独守清贫
据统计,王争艳从医26年来,开出的处方不计其数,最高的不超过100元,最低的只有2毛7分钱,平均55元钱。
王争艳不是不需要钱,她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做车工的丈夫每月扣除“三金”的净收入仅有600元。一家三口18年来住着一套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读大学的儿子在直不起腰的小阁楼上长到了22岁,家里的电视机至今还是17英寸的。
这么多年来,王争艳最愧疚的是觉得亏欠儿子太多。儿子8岁时喜欢上了电子琴,王争艳咬牙为他报了名。可半年之后续缴学费时,她竟连区区几百元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只得让儿子中断了学习。儿子哭着说:“刘佳(化名)的妈妈也是医生,人家住着大房子,家里还有钢琴,你也是医生,咱家为什么这么穷?”王争艳叹了口气,抚摸着儿子的头说:“你还小,长大就明白了!”
其实,王争艳有很多挣钱的机会,有些还是“送上门”的钱。2005年的一天晚上,王争艳吃过饭,一家三口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这时,她家的门被敲响了。
王争艳打开门,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站在门外,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他笑着问:“这是王大夫的家吗?”
王争艳点点头,把那小伙子让进屋里。年轻人说明来意,他是一家药厂的医药代表,听说王争艳的患者很多,就找上门来,让她帮着销售公司生产的一种药。随后,他从包里掏出一种专治前列腺的药,对王争艳说:“您帮着我们销售一盒药,可以拿到20%的回扣。”
王争艳不动声色地问:“这种药出厂价多少钱?”对方毫无隐瞒地说:“成本价9元多,从医院走48元左右!”王争艳生气地说:“一盒药利润超过400%,你们也太黑了吧,这种事情我做不出来!”说着就让那年轻人出去。小伙子以为王争艳嫌提成低,又给加了10%,这下王争艳更生气了,把那小伙子推出了门。
那个年轻人没有灰心,他见王争艳家里的电视机仅17英寸,又老又旧,就送来一台32英寸的液晶彩电,结果王争艳门都没让他进。那年轻人摇着头说:“这年头还有和钱过不去的,真不可思议!”
此外,王争艳也曾有外出挣大钱的机会。2006年春天,她在南方一家医院做负责人的同学,打电话让她过去上班,并开出不菲的月薪,王争艳当时没有答复。同学劝她:“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该为儿子着想啊!”
同学这句话说中了王争艳的心思,再过几个月,儿子就要考大学了,进入大学后需要一笔数千元的学费,她和丈夫并没有多少存款,这都是她需要考虑的问题啊!
此时,有人要“挖”王争艳的消息不知怎么泄露了出去,一些老患者纷纷找上门来,恳求她不要走,一位老人还固执地不吃药,以这种方式让王争艳答应他留下来。王争艳再三保证自己不会走以后,大家才放心了。
2006年9月,儿子被华中农业大学录取,王争艳为儿子好不容易凑足了学费,儿子的生活费却又成了问题。面对父母的担忧,儿子很有信心地说:“老妈,您放心吧.我靠勤工俭学养活自己!”
王争艳当年79级的同学,如今大都是各大医院的顶梁柱。与她一同分到汉口医院的3名同学,一名高飞,一名南下,一名已是科主任;只有她,越做越“沉”,起初是本院住院医师,后来到门诊站点,最后做了一名社区医生。
2009年.王争艳第一次参加了79级大学同学毕业30同年聚会。10周年、20周年时,她都没去。她的同学大都住着高档小区,开着名牌轿车,而她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她不好意思过去。30周年聚会时,有同学出了个妙招,每人发一件制服,大家穿着同样的衣服参加,王争艳这才答应了。
聚会结束,王争艳带回一本同学30年聚会纪念相朋和一件制服。相册上,当初的青涩少年,而今神态各异,但制服却是统一的。儿子开玩笑说,老妈,你们同学不如都穿白大褂去好了。 王争艳正色道:“白大褂是对病人穿的,制服是对同学穿的,岂能乱穿!”
王争艳的家里有一把二胡,那是她年轻时酷爱乐器留下的纪念。而现在的她脊背有些弯了,头发也白了多半,经济的拮据让她几乎放弃了一个女人穿衣打扮的乐趣。然而,王争艳的内心依然灿烂。她喜欢唱歌,喜欢阅读英美古典原版小说,喜欢和丈夫、儿子挤在电脑前一起看大片。她还有一个很“高”的梦想,盼望能坐一次飞机,她这一辈子还没坐过飞机 她渴望体验那种“飞翔”的感觉,一如她在医生的世界里幸福地飞翔……
如今,56岁的王争艳退体后被医院返聘,依然坚守在社区医院的岗位上,陪伴着她的仍是伴随她走过20多年的4件东西:一个小电筒,一包棉签,一副听诊器,一块手表。被媒体报道出名后,她虽然身不由己地到处去作报告,但她最牵挂的还是那些视她如亲人的患者。
(责编:葛玉菲)
中共江苏省委老干部局主管、主办《银潮》
2010年第9期第4-7页国内统一刊号:CN32-1385/C
相关链接 :
王争艳,冬天里温暖的故事_时政频道_新华网
“上医之境”:记武汉市优秀社区医生王争艳-搜狐健康
“小处方”医生王争艳的眼泪--社会--人民网
对话王争艳:解密“上医”处方__苏州新闻网-资讯新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