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新冲突的内在原因和总体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05:42

因钓鱼岛撞船事件触发的中日新一轮冲突继续发酵。两国民众都举行了自发的游行和示威活动,中日国民感情持续恶化。而日本少壮派的政客在对华强硬方面的主张丝毫未见减弱,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声称钓鱼岛问题一毫米都不能退让。日本在野的自民党则提出修改法律,增加自卫队在西南诸岛等日本近海执行警备任务的用武权限,旨在迅速应对突发事态。日本右翼煽动仇华情绪,制造事端,对日本境内的华人进行威胁,甚至到中国驻日大使馆寻衅滋扰。

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社会以及政界正在酝酿从二战残留的愧疚中走出来,背弃和平宪法,在经济位居世界前列的基础上,执意发展政治和军事强国。这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一直鼓励并推进的。美国的战略开始显现成效,即通过扶植日本,造就一个经济、政治和军事均强大的日本,以抗衡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同时辅佐美国实现对全球的领导。钓鱼岛之争是这种趋势的开始。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最近日本的种种行为已经大大超越了二战战败国的行为禁忌,冒犯了二战结束以后形成的国际公约,但美国却对此保持沉默,始终未公开进行反对的根本原因。

但日本的岛国属性和国民性格易于极端的特点,都使日本在面临战后以来最大转型的情况下,对外寻求公开的敌人,对内煽动国民极端情绪,而日本强硬派政治力量的崛起则是这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它也促进了前者。从此次钓鱼岛事件可以看出,日本需要一个足够强大、足够敏感的敌人,以凝聚内部人心,为发展军事政治大国制造最好的由头,而且纵容国内右翼势力,对国民的极端情绪放任自流。这些事态背后,当然有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分子在幕后策划和推波助澜,而新近走上前台的政客中的强硬派则是它们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它们在政治上的新代表和倚靠。

日本的新动态值得密切注意。在此次钓鱼岛危机后,中国方面始终保持克制、谨慎和低调。一方面固然由于内政因素,维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局面是最大挑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方面对日本新的政治走向仍然难以准确把握,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定位尚未明晰,因此采取观望和等待的策略,希望日本国内在此次钓鱼岛危机后实现政治力量消长,理性派能够重新占据主导地位,掌控对华外交的大局。

日本首相菅直人越过外务省,直接倚靠官房长官和防务相因应钓鱼岛危机,积极修复对华外交,无疑给中国外交团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双方的秘密外交推动下,实现了两国政府首脑和防务长官的“偶遇外交”,在中日关系的基本面问题上达成了重要共识,避免了两国关系的彻底破局。在此笔者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美国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日本在亚洲制衡中国,但两国关系的彻底僵化甚至破局,则是美国不希望看到并将竭力避免的。因此先前有传言说,日本突然释放中国船长,缘于美国国务卿对前原诚司当面施压。

但西方政治都有两面性,日本也不例外——中国与此不同,政治上铁板一块是大陆的显著特征。虽然日本的最高意志是要平复中日关系,希望中日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但其国内暗流汹涌、绵延不绝的军国主义思潮、对外强硬主张仍然在频繁活动,他们在政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如果各方面因素都充分地起作用,甚至能够左右政局的发展。因此,在日本最高层采取措施缓和中日关系后,其国内对华强硬风潮仍然风生水起。

尽管官方显示出缓和中日紧张关系的姿态,媒体也按照官方的步调行事,但中国民众跟前几十年已经大为不同,对日强硬派开始通过各种形式表明力量,周末内地发生了数起群众游行,抗议日本。

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希望国民“理性爱国”。这显示中国官方希望将国内的反日情绪置于“可控”状态,不激化中日矛盾,通过外交渠道与日方保持接触,适时改善两国关系。中方意图十分明了。因此,球还在日本一边,只要日方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和灵活性,中国随时准备与日本握手言欢。但日本国内政治力量的消长是复杂的,外部有美国因素的作用,内部有主张发展军事政治强国的势力以及军国主义在政坛的新代理人,中日关系回归理性道路曲折。

总体把握是,只要日本谋求经济、政治、军事全面发展的意向不变,只要美国希望借由强大的日本制衡中国,中日关系就会始终在稳定与动荡之间徘徊。中日关系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美国希望以什么方式领导世界,换句话说是希望以冷战的方式,还是以公平竞争的方式;二是日本国内理性派政治势力能否掌控局势;三是中日关系在全球政治大变局时代有什么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