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祛痘_洛阳靓丽专业祛痘_pba祛痘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43:16
首页>>读 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 字号:大中小
专家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状况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1-18发表评论>>
三 进一步加强中国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具体建议
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可以说是专家们最为关注的方面。在调查问卷中,专家们对于如何促进中国社会科学前沿研究取得更大进展这一主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专家们认为,尽管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前沿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同时也必须看到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张胜军教授指出,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重大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的敏锐度,甚至社会的关注度都呈现了较大提高,国际性的研讨与合作日益增加,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与国外同步的研究成果。但是,中国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表现为从事前沿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未得到很大提升,对前沿问题研究的整体性和深度的把握都存在很大不足,创新意识、创新动力依然较差,良好的创新格局尚未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世界性影响的创新团体也不多见。邓国胜副教授认为,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来说,进展还不大。主要表现在:(1)原创性的新理论、新方法不多;(2)宏观研究偏多,深入、细微的研究偏少;(3)定量研究逐步规范,但定性研究的规范性不足。
总结调查问卷中专家的主要意见和建议为:在未来时期中,加强中国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推动学术研究取得更大进展,还需要切实地解决好以下一些重要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科学前沿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对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也许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但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有的专家提出了一些较有新意的见解。
一位专家指出,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而言,提高对这一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他认为,在思想上,应该形成这样的认识:社会科学不发达既是一个国家落后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落后的根源;没有社会科学研究带来的观念上的革新和制度上的创新,就没有我国经济的加速度增长和雄厚的物质基础,因而就不可能有飞船上天。
另一位专家认为,学界和有关方面对于中国社会科学前沿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是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加以考察的。他提出了以下一些具体建议:(1)通过对以下若干资料的量化统计,以考察学界对于前沿问题的认识:学术综述的相关评议;若干专题研究发表论著的年度比较;若干研究人员(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发表论著的分析。(2)对国家和省部级立项科研项目和获奖论著进行统计比较,以考察学界和社会科学研究管理部门对前沿问题的认识。(3)调查分析国家对非前沿问题科研经费投入过大形成的浪费(包括学术腐败现象)和导向失误问题。
(二)以加强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作为支撑点
在许多专家看来,要加快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进程,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方面就是要加强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应当加强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改进,而不是仅仅为了所谓前沿而不断扩大研究领域,应当集中力量在某些前沿问题上做深、做透,同时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的制度配套、管理工作,为我国社会科学全面繁荣做好制度上的准备和人才上的储备。
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多听取优秀学者而不是高级官员的意见,要在重视前沿问题研究的同时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通常在前沿问题上做出重大突破和进展的往往是基础理论扎实通透的学者和学科。
还有一种观点指出,应加强对传统学术的常规研究,鼓励和支持这一方面的新成果,让常规研究也能成为学科发展的前沿。现在人们的兴趣多集中在“新”字上,而不肯在常规研究上下工夫,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因为常规研究相当于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不仅是学术传承和积累的根基,而且也是创新的前提。
(三)弄清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般情况下,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的内容于现实中常常难以区分,这一情形对于理论研究极为不利。而要研究真正的前沿问题,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明确什么是前沿问题。对此,一些专家以如何区分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为出发点,并就什么是前沿问题以及前沿问题研究的基本意义是什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专家认为,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用“前沿问题”的提法较科学一些。前沿问题意味着该问题是在一定学术积累基础上引发出来的问题,代表着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体现出研究者高水准的研究视野与研究能力。属于前沿问题的未必是热点。热点问题有的反映了前沿性,有的则未必。因此热点研究不一定代表学科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准也参差不齐。一般不宜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规范提法中使用“热点问题”这个词语。
在有的专家看来,热点问题与前沿问题有区别也有联系。就一般意义而言,前者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后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由于社会科学与社会的联系较自然科学更为紧密,因此,假如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与社会关注的问题产生共振,这些问题就可以定义为社会科学前沿问题。与此观点相似的是,有的专家认为,前沿问题是基于学科自身理论和研究理论的变化,热点问题则与现实社会变化密切相关,两者有重合的部分,但前沿问题对于学术来说更重要。
有的专家指出,所谓前沿,应该是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史上,由学术本身的逻辑发展出来的,并且能够在后来的学术发展史中,成为人类知识积累过程的一个阶石的问题;所谓热点,是因应一时一地的社会需要引出的兴奋点。两者可以是一致的,但常常不是一致的,有些时候,热点问题可能基本没有学术积累的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前沿问题。
有的专家则表示,前沿问题多指学术发展中的新领域、新探索,热点问题可能是一段时间内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与学科建设或学术发展不一定直接相关,前沿问题多半不但不是热点,反而可能是冷门,没几个人关心。而热点问题的形成可能并非学术的正常发展所致,可能某人说句什么话就会导致热点。
有的专家的观点是,前沿是指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深度,而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如有突破性进展,则会对一个学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热点是在某一个时期许多人所关心并发表意见的问题,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却未必有深度(有时往往无深度可言,只是热闹而已)。对人文学科的研究而言,重要的是能鼓励研究人员沉静下来,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和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才可能成为前沿。因此,人文学科的前沿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有的专家主张,在学术共同体中,前沿问题是只有少数优秀学者真正把握其实质和发展方向的学术领域,应有深刻的学术史意义,且对下一代学术工作者的研究取向有长远的影响。“前沿”的关键在“问题”,而不在“课题”(研究对象)。热点问题是某一时期较多研究者共同感兴趣的讨论话题。绝大多数前沿问题不会成为热点问题。但前沿问题转化为“热点”的时候,也就同时失去其“前沿”的性质,并意味着新的前沿问题正在孕育之中。
一位专家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他指出,大体上可以认为社会科学的前沿问题主要是在理论突破的方面,而热点问题则偏重于回应社会现实所面临的挑战。
有的专家则提出一个与其他专家多少有些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未必有所谓前沿问题,但每一学科总有一些基本问题。热点问题未必是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涉及本学科在未来的持续深入发展,热点问题往往是因某些新材料的发现而形成的,属于学科某个局部的问题。
(四)重视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创造中国学术
许多专家都表现出了一种极其强烈的意识:进一步加强中国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必须重视真正的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从而提出自己的理论,进而形成中国学派。但这是需要以坚实深入的研究作前提的。如王光明教授指出,必须重视真正的中国问题,能够回应研究现状,对问题的梳理有历史感。
一种观点认为,加强中国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一定要体现出中国特点、中国风格,解决中国问题,研究问题不宜过于狭窄。《中国社会科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杂志,所刊登文章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导向性,以区别于一般专业性刊物。
在一种观点看来:(1)不要崇洋媚外,不能以为西方的二、三流学者也强过中国一流学者。不尊重中国自己的思想创造就必定把中国学术变成末流应声虫。(2)重视本土的思想理论,必须意识到中国社会已经变成最好的研究对象,不能随便滥用西方理论,就好像西方理论在哪里都对。(3)面对问题本身,彻底放弃过去百年来建立的学术坏习惯,即放弃“简述”、对西方的“介绍评述”以及“大学本科教科书”式的肤浅研究习惯。贺雪峰教授也强调,要强化对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消化,要做好社会科学理论本土化的工作,防止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买办化倾向。刘华杰教授认为,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小见大,鼓励具体研究;扎实地研究中国的本土问题,防止长期不断兜售对国外研究的介绍。
在谈到加强中国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的具体举措时,一种观点则主张以下方面的努力:(1)范式变迁:应该以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导方向;(2)投入更多资源支持可持续的社会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加工这一类研究工作;(3)开发和支持更多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项目,如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一种观点指出,对于中国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来说,新理论和新方法几乎与世界同步,但是问题研究应该是自己的,也就是中国的实际问题。在我国社会科学界,虽然学者们掌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很多,但是一以贯之地用一种方法研究问题的尚不多见,由此难于形成“学派”。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的拓展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在中国培养不同的学术流派。
(五)加大跨学科之间交流、对话与合作研究的力度
在论及推进中国社会科学前沿研究步伐的具体举措时,许多专家学者都极具共识性地提到了加强跨学科之间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一位专家建议,在北京定期开展几个大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哲学)前沿研究和问题报告会。单在一个学科内开会信息量不大,且思维单一。
一位专家提出的建议是:(1)引导学者依据中国经验,提炼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范式;(2)继续推动跨学科对话和交流,特别是注重学者主动改变自身知识背景,加强跨学科合作;(3)除了关注自上而下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之外,还要重视自下而上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另一位专家也表达了一些近似的看法:(1)需要有更多的跨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类似《中国社会科学》);(2)需要有比较理性的学术讨论和交锋;(3)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不同机构、不同领域的学者之间开展合作。
在具体举措方面,有的专家提出:(1)迫切需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力度,改善中国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氛围,加强跨学科问题的国内和国际交流;(2)必须改掉中国社会科学整体上乐于阐释已有的概念、理论而疏于原创探索的惯性;(3)改进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将自然科学的某些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中;(4)加强在前沿学术研究领域对年轻人才的培养。
有的专家说,“前沿”既然以新理论、新方法、新问题为标志,自然应该打破学科壁垒,拓宽理论视野,尽可能从一切相关领域中汲取思想灵感和问题意识。具体而言,似可从如下方面着手:(1)学术刊物应该鼓励刊发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创新性的论文,对于以理论见长和以资料见长的论文,应该同等看待;也不宜过多强调学科界限,否则跨学科研究成果将难以找到发表阵地。学术刊物(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主办的刊物)堪称学术研究的风向标,其引导作用至关重要。(2)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重要社科基金,应在制定课题指南、分配立项比例等过程中,鼓励理论性、跨学科研究项目的申报和立项,这是引导社会科学研究方向的又一重要激励机制。(3)各大学和科研机构,应该采取措施鼓励研究人员关注前沿问题、实现跨学科合作。例如,可以成立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机构(如南京大学于2005年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以利于不同学科学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砥砺。
(六)净化学术风气,营造良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氛围
学术风气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环境氛围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讨论和呼吁的热点问题。在本次调查问卷中,专家们的关切度依然有增无减,这种情形一方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有关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切实的解决。
一种观点的建议是:(1)加强和加大基础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尤其是那些新命题、新问题的研究,而不是传统老命题的重复研究。(2)加大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和案例分析,倡导调查研究之风,出版一些有深度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案例研究等成果。改变动辄“论……”、“关于……的若干问题”、“关于……的思考”一类空泛推导。(3)改变会风,尤其是“学术造势”、“空泛论坛”等。(4)倡导学术争鸣,多一些不同视角、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平等争鸣,少一些吹吹拍拍和“大批判”。
有的观点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关怀:(1)适当淡化人文学科与现实功利的关系,因为其性质及特点与应用性学科根本不同。(2)要切实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前沿问题的研究既然属于学术范畴,就应该具备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追求理性和良知。行政力量对前沿问题的干预(比如引导、规范)有时是必要的,但将研究的推进过多维系于行政力量,显然有悖于学术发展规律。现今前沿问题的研究,显然受到太多行政因素的干预,比如政府通过课题申报、分配各种学术资源、实行各种奖励等方式,扶植所谓前沿问题研究,其结果并不理想。主要是这些做法容易导致惟资源是求、惟项目是问的庸腐风气,占有资源、拥有项目多寡在评估人才、晋升职称方面,占有越来越不适当的分量。而且占有资源与获取项目,很难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和渗入。往往是项目、资源到手,或产不出像样的东西,或千方百计敷衍了事。投入的是白花花的银子,产出的是一堆文字垃圾的现象,值得反思。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没有激发出来,反而受到严重抑制和挫伤,日积月累必将使人文学科失去应有的存在价值。(3)与此相关,学术研究未必适合大兵团作战。尤其是人文学科,它具备非常强的个性化特征,不是组织多少人,投入多少亿资金就能解决问题的。而且这种方式极易产生学术老板和学霸,导致学术“英雄”的家天下,最终把学术界变成官场、名利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甚至使学者人格扭曲,趋炎附势。针对促进前沿学科问题,它的繁荣或高层次发展应该是整个学术健康、自由、相对独立发育的结果。一定程度而言,学术过滥即等于学术自杀,既浪费资源,又贻害无穷。(4)建立广泛的、长时段的、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提倡“文章不作半句空”,甚至述而不作。健全正常的学术批评及监督机制,反对“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市侩学风。整顿国内学术刊物,相当部分刊物已丧失学术原则,成为十足的赢利实体。再者,不刻意排斥现行的学术权威,但应注意,只有更多的学术权威出自历史、慎独、孤寂之中才是正常的。
(七)加快和强化社会科学的基本学术规范建设
在专家们看来,不断地建设和完善对于学术活动具有评价、导向作用的学术活动规范,这一工作必须尽快地提上议事日程,而对于学术活动具有促进和保障作用的相关社会科学政策的制定也应该同步进行。
有的专家指出,应该尊重并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远离和淡化对“热门课题”的兴趣,重视学术积累,脚踏实地,力戒盲目求新,从重建学术规范做起。
在一位专家看来:(1)研究要有规范的学术逻辑,尤其是要符合唯物辩证法。这样才能使得学术成果可以积累,而不是翻来覆去地原地踏步。(2)要选择有社会影响力的研究领域,不要放空炮。也不要只是套用数学工具算点结果,而没有多少理论建树,也无实践指导意义。(3)要开展正常的学术争鸣。国外一些期刊往往在发表文章的后面接着有一个评论,这个评论有时是拾遗补缺,有时就是不同意见的争鸣。(4)要不设置学术禁区。
有位专家提出:(1)应该由权威的学术管理部门和权威的学术鉴定部门制定适合于各门学科的学术规范,保障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性,这样才能树立学术研究的权威性;(2)召集有朝气、有活力的研究者分门别类地研究本学科的前沿课题选题,并且达成某种共识;(3)这些选题可以向全国学者招标,也可以由多个研究者做同一课题,促进前沿问题研究的深入。
有的专家建议:(1)增加学术刊物,目前国内学术刊物有限而且类型相似,放开学术刊物注册,百花争鸣才能加快学术进步。(2)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的委员要年轻化,不应超过60岁。现在由不具体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当委员,所出的课题老旧和虚假。要由第一线从事研究的中青年专家提出研究课题。委员要采取轮换制,一般不宜超过三年。(3)加强大专院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工作。目前我国大学普遍不开设研究方法课,因此博士生不知如何发现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前沿问题发现不了。前沿问题不是政府发现的而是由研究人员自己发现的。
一位专家建议,减少各类评奖活动、完善目前的国家课题承接方式,申报以现有成果的质量高低为主要依据,要认真组织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前沿问题进行充分论证。
在一位专家看来:(1)在评价体系中,应注意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别;(2)应进一步重视人文科学对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潜在价值;(3)加大力度引进海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如审稿及回复作者具体意见的制度。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