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是一種壓力-好心情生命學堂-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2:08
    惑,是一種壓力 http://haoxinqing911.blog.sohu.com/71034057.html    以往的压力管理,重管理,轻压力。什么意思?在还没有搞清楚“何谓压力”时,就抡起屠龙刀,上下乱砍。故而,压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节外生枝,雪上加霜。如此压力管理,不管也罢,越管越沉重,越管令人越自卑,甚至绝望。

    譬如,人生了病,求治大夫。若遇庸医,以“回春”之妙手,处丧命之药方,岂不哀哉。路也跑了,钱也花了,苦也尝了,命却送了。如此治病,岂非致病害命。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内经》)治病必求于本,压力管理亦不能舍本逐末。什么是压力?压力从何而生?压力管理,若不识压力,不知其由来,从何入手管理?

    职场有一种流行说法,财务自由。自由者,无牵无挂,悠闲自在,零压力。财务者,银子也。似乎,一个人是否自由,取决于其钱财。于是乎,为了自由,为了零压力,风华正茂、年轻力壮的才俊们,不分男女,不分职业,纷纷挣钱——争夺钱财。挣钱,有人挣了,有人没挣到。挣到钱的人,压力归零否?没有。何故?一者,怕失去既得利益,二者继续“奋斗”,三者怕“仇富”之害。或许,有人辩言,钱财挣够了,自然就零压力了。秦始皇,钱挣得足够吗?但是,秦始皇却未能零压力。历代皇帝,权倾天下,有几人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帝王压力之沉重,远胜百姓。今天,即使我们富比乾隆,也难逃国难之患。把钱财当作压力,以钱财多寡为压力深浅之比,永远不能压力归零。相反,以钱财来消除压力,压力只能愈来愈深重。

    不仅钱财多寡不是压力,工作好坏也不是压力,学业优劣也不是压力。以求取好职业、高学历来消除压力,肯定事与愿违。 

    现在,我们可以闭上自己的眼睛,微微的。然后,轻轻地,深深地,用鼻子吸气,不能停止。注意,只能吸,不能呼。吸气,再吸气,再吸气。体会一下,此时什么感觉?体会此时,自己的生命处于什么状态?再体会,自己是用什么方式,消除此状态的?再体会,此状态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诸位能够亲历此境,感受此景,并正确回答如上问题,压力管理,走上了归零之路。

    什么是压力?是钱财之多寡吗?非也。假如,钱少而无烦恼痛苦,即无压力。如果,钱多而忧心忡忡,即有压力。压力者,自我内心的痛苦体验。吸气之际,胸闷烦躁,即使金山银山置于身边,亦难解心头之痛。只要自己身心处于痛苦烦恼之际,我们的生命就处于压力状态。压力状态,从何而来?呼吸是生命的正常状态,一呼一吸,先吸后呼,井然有序,轻松自如,悠闲自在。一旦,正常的生命状态被破坏,只呼,或只吸,压力感即刻产生,既痛苦也恐惧。所以,古人云,顺道者昌,逆道者亡。一呼一吸是生之道,只呼只吸是亡之道。呼吸如此,做人有做人之道,顺者旺,逆者慌。做事有做事之道,顺者兴,逆者败。生财有生财之道,做官有做官之道,顺者名利双收,逆者权钱两失。做领导,做员工,做父母,做夫妻,做朋友,亦多有其道。顺道者,公司兴旺,家庭和睦,人人幸福;逆道者,组织分裂,家破人亡,个个受伤。所以,压力感是生命滑入“逆道”的信号。

    但是,因为我们不能读懂生命的压力信号,一遇压力,就稀里糊涂地、肆意妄为地抡起屠龙刀,上下乱舞。消除压力,或压力管理,非常简单,拨乱反正,顺道而为即可。拨乱反正,就是立即停止,我们当下正在使用的消除压力或压力管理方式。顺道而为,即知“道”,修道,顺道。

    顺道,难不难?顺道不难,难在不能知“道”。若能知“道”,人人能顺,犹如四季,谁不知夏天穿短袖,冬天裹棉衣。道,谁知?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無憂,勇者不懼。(《論語》)

    知者,智慧之人,即圣人。惑,疑惑,迷惑,困惑。智者,不惑之人也。孔子曰,四十而不惑。惑有深浅,深者疑、迷、困,浅者信、明、悦。惑是一种压力。因为惑,人不知“道”。人不能知“道”,所以不能顺道。逆道生压力,惑之深浅,压力之厚薄,如是而已。

    疑者无信,既不信人,也不信己。信是一种心态,智慧的心态。若失信心,必生压力,或自大,或自卑。迷者不明,看不清事实真相,也难辨是非善恶。明,也是一种心态,心明眼亮,智慧之光。困者不悦,心事重重,忧心忡忡。悦,更是一种心态,喜悦、阳光、幸福、积极、乐趣等等。

    人,只要处于惑而无知的状态,无论其钱财之多、权势之大、事业之旺、知名度之高,依然处于压力状态。只是其压力形态,与普通人不同而已。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dān)食,一瓢(piáo)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

    颜回深得老师孔子的压力管理心要,明白零压力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更清楚压力与钱财多寡无关。我们一般人,有钱、有权、有名才能乐。颜回除了乐于钱权名利,更能在箪食瓢饮陋巷之间,也能其乐融融。颜回的喜悦,无条件,真乐。我们的乐,有条件,乃名利之乐,或得失之乐。颜回的喜忧,生于智而不惑,故能长久;我们的乐,得于名利,故岌岌可危,难保其久。 

    财大气粗,利令智昏,财迷心窍,利欲熏心,为富不仁,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得意忘形,事实上,人在富贵之际,最容易心智迷惑,并导致自己陷入人生的困境,所谓“福兮祸之所伏”。 

    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古人云,温饱思淫逸。温饱之际,人心思惑。故,以“温饱思仁义”对治其症。穷,不是喜悦的条件。千万不要以为,富贵之乐不是真乐,贫穷就一定喜乐。穷人怕穷,故易生阿谀奉承之心,谄媚巴结、低三下四,岂能真乐?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

    君子之乐,乐于智而不惑之心。为何,智者乐而无忧?知者不惑,何谓智者?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 

    近道之人,古人谓得道高人,即智者圣人。智者,明生命之理,顺生命之道。为什么,人有贫富贵贱之分?为什么,万事万物有进有退,有盛有衰?智者明白,物有本末,万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

    大學雲,“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富贵是果,富贵之因是什么?服务。此服务,非单言服务之行,更语服务之心——利人——我为人人。今天,我们的服务,只有服务之行,而少利人之心。以利己之心服务于人,舍本逐末。利人之德,服务之本,富贵之源,所谓福田心耕。所以,君子做事,专心耕耘,不问收获,何忧之有?因果之理,虽不求收获,耕耘又岂能无获。凡夫做事,强求收获,少问耕耘,故焉能无祸?

    贫贱也是果,贫贱之因什么?缺乏利人助人的仁心,或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之心过强。何谓仁?

    夫仁,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論語》)

    若欲改变贫贱命运,必先转变心态,把用利己之心做服务,转变成有利人之心服务。唉!同样都是服务,为什么不用利人之心呢?所以,智者,遭遇贫贱绝对不会怨天尤人;身处富贵,也不会得意忘形。何故?相由心生,利己之心,生贫贱的人生景象,自作自受,有啥可怨。富贵,是利人之心生长出来的花朵,若就此得意,尽情享受,享乐之心滋生,服务之心必然枯萎,贫贱之相必现,此有何可得意的。更何况,事有终始,即使富贵,三代而败,也难逃由盛而衰之相。所以,君子之心,无时不在一个“仁”字上。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wū)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

    人,只有把自己的心,安放于仁,才能算是智者。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 

    智而不惑之人,从何而来?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

    在我们印象中,知识越多越聪明,也越有才华。所以,书店地人头攒动,趋之若鹜。大学里,各种总裁班、MBA、EMBA等工商管理课程,令企业家、经理人也翘首以盼。其实,智者,不是知识分子。智者是有智慧,也有知识;知识分子是有知识,未必有智慧。何以见得?知识分子有压力,而且压力沉重,烦恼郁闷,怨气冲天。知(智)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智者,既仁又勇。仁心,仁者无敌亦无忧。我们以为,知识是读书读出来的。若按此推理,书是谁写的?专家写的。专家的知识,从何而来?读专家专家的书。专家专家的知识,从何而来?读专家专家专家的书。那么,人类第一个专家,他老人家的知识,从何而来? 

    伏羲氏是中国文化的人文始祖,八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伏羲氏画八卦,其八卦的知识,从何而来?是古人经验的积累?还是在失败当中,通过长期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真理”? 

    孔老夫子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系辭下》) 

    三个“观”字,伏羲氏不是读书读出八卦的,而是“观”出来的。观,不是看,不是听,也不是思或想。佛家修行有一种方法,止观。心如止水,无所不照,无所不见,无所不知。观者心悟。如何,才能心有所悟?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人之心,止、定、静、安、虑、得,曰智慧状态。悟,是一种认知方式。悟,不是思,也不是想,而是觉的结果,所谓觉悟。我们习惯于靠“思”来认知事物。思考,分析,推理,是知识学习的方式。也就是说,“思”只能给我们带来知识,不能令人产生智慧。觉,当我们的心,止定静安虑得,能观能悟“真理”。佛洛伊德证实,“思”是意识活动方式,“觉”是潜意识活动方式。觉之悟,比思要更深更广,也更真实更可靠。

    今天,我们也偶尔用“直觉”来判断决策,而且心愈清净“直觉”就更准确,道理也正在于此。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智慧是本,知识是末。智慧之光,心明眼亮,智慧是能知的心,知识是所知的概念。我们的知识,非自己“证得”,是智者“亲证”而所见所闻的结果。我们犹如盲人,不辨东南西北。智者眼亮,亲见上下前后。智者,把自己所见的,一五一十地说给我们听,此是东,此是南,此是上,此是前。于是,我们知前知后,知南知北。但是,我们终未能自己“亲见”东南西北。何故?因为我们的盲眼并未“由盲复明”。

    知识分子,知识越多,知识再多,终还是盲人,顶多算是知识很多的盲人。智者眼亮,故不惑,能见一切事实,无忧亦无惧。知识分子眼盲,故疑惑、迷惑,不能“亲见”事实真相,岂能没有困惑之患?惑是一种压力,而且是根本的压力,是制造一切生命压力的“底牌”。心智压力教育,以除惑为根本任务。孔子“四十而不惑”,是其“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修炼压力管理功夫成熟的结果。不惑就是智,智者不惑嘛。但是,智有深浅,四十之不惑,非孔子智慧的最高境界。“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不惑之智,日趋深广和成熟。 

    人的智慧,有的人生而就有,有的人学而后得,有的人困而顿悟,或悔而有悟。总之,人不能没有智慧,无论是天生的,还是后学的,或是悔悟的,必须“离惑近智”,佛家所谓破迷开悟。何故?只有破迷开悟,我们才能真正离苦得乐。苦即压力,乐即零压力。

    今天,我们跟谁学习“智而不惑”的本领呢?当然是跟“智而不惑”的圣人啦。人不能没有自己的生命导师,除了圣人,谁还能做我们的生命导师呢?但是,很多人年轻的人,甚至上了年纪的人,莫名其妙的地做起了“粉丝”。谁的“粉丝”?若不做孔子的“粉丝”,不修学孔子压力管理功夫,我们又怎么能“消除压力、把握喜悦”呢?人,以谁为偶像,自己的命运就会趋向那个样子。把争名夺利而压力深重的人作为自己的偶像,我们绝对难逃压力的围城。如果,我们跟孔子学习压力管理之道,只学知识,知而不行,学而不习,不能增长自己的智慧,其学又有何益?

    修学孔子压力管理功夫,孔子的得意曾子,他的修学心得是: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論語》)

    省,自省,反省,内省。省通醒,是一种智慧的心智状态。惑者不省,省者无惑。当我们的心,止定静安虑得之际,自然就处在省察或自觉的“省态”。曾子每天,都在心平气和的心态下,在三个问题上反省自己的压力管理状态。知过改过,改过自新,曾子的压力管理功夫就是如此修炼的。效果如何?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論語》)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是,能够没有遗憾、没有后悔、没有过失、没有压力的走完生命历程,这样的人实在太少,曾子算是此人少数之人杰。人,只有自省,才能“如履薄冰”地警觉和改过。“如临深渊“之警觉,只有智而不惑的人,才能如此。惑者懈怠,昏头昏脑,粗心大意,怎么可能避祸远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