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向美国学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3:04:26

2010-04-30 | 中国该向美国学什么?

            

美国的高等学府给了中国人一些教科书,中国的学者也好、官员也罢,一方面将其奉为圣旨,认真背诵,一方面却不断地通过遗忘进行简化,最不能容忍的是,忘掉逻辑推理的前提假设,而使得经济学原理渐渐地变成了机械教条的“儿童游戏”。

 

比如在通胀问题上,我们中国的许多学者、官员一看到CPI上涨,就大喊通胀了,加息吧!但你去看看美国,他们为了能“较长时间”地保持低利率,不惜通过打压高盛以实现低通胀水平。我们一直认为:打压高盛和保持低利率之间不是没有关系的。我们不妨看看石油价格的走势图,最近对高盛的查处,两次都是在石油价格马上就要创新高的当口。

 

我们知道高盛在商品期货市场的分量,它为了利润,利用国际投机势力恶意拉高资源价格,导致全球性通胀,甚至滞胀,这不是没有先例的。我们过去一直在呼吁中国政府,中国最大的极具威胁就是输入性通胀,而欧美是滞胀。所以,治理中国通胀最有效的方式是:联合欧洲一起向美国施压,迫使他对加大监管商品市场投机的力度。现在看,这是有效的。

 

好在我们还有一些清醒的学者。比如,昨天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先生就专门撰文指出:CPI上涨不一定是通胀。他指出:价格上涨的因素多种多样,有政策性的、有输入性的、有供给不足性的、还有翘尾因素造成的,这些情况导致的CPI的上涨,都不是加息可以解决的。他认为,如果因为上述原因加息,必然导致宏观经济紧缩过度。

 

经济学家张五常也指出:中国一直有个误解,他们把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引发的国内价格上涨视为通胀。但是,国际商品价格是中国人能决定的吗?不是。他说:按照严格的经济学理论,对中国而言,输入性通胀不叫通胀。

 

对于中国央行官员的货币认知水平,张五常十分遗憾地指出:他们以为自己搞懂了,其实差得远。不用说他们没搞懂,就连国际上许多货币大师,包括弗里格曼本人最后都说自己不是没搞懂,而是根本搞不懂。再就是昨天王国刚先生所说:经济学分析的真谛不仅在于看数据指标的变化,更重要的还在于探究这些数据指标发生变化的成因、机理和效应,因此,必须探究CPI变化的内在机制。

 

我们回到美联储议息会议的正题。美联储最值得中国央行学习的,首先是人家的“那份安静”。静静地观察着经济的细微变化,不急不躁,只要不能充分证明经济已经彻底好转,就全力维护货币政策的稳定。相比之下,中国央行显得那般躁动,提法多变,政策无常,上蹿下跳,忽左忽右。

 

其次,美联储对经济方方面面的看法是如此具体而透明。比如声明中说:(一)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经济活动一直都在继续增强,就业市场正开始有所改善;(二)最近以来,家庭开支的增长速度已经有所加快,但较高的失业率、温和的个人收入增长速度、下滑中的家庭财富以及紧缩的信贷状况仍旧令家庭开支受到限制;(三)公司在设备和软件方面的支出已经大幅增长,但非居住建筑物方面的投资则正在下滑,雇主仍旧不愿聘用更多员工;(四)新屋开工率已经出现了小幅增长,但仍旧处于受抑制的水平;(五)虽然银行贷款活动继续下滑,但金融市场状况仍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撑。这些有关经济主要方面的“正反两方面的问题”都说得十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再比如:美联储非常明确地发表自己对通胀的看法:虽然经济复苏的步伐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一般,但FOMC仍旧预期,资源利用率将在物价稳定的环境下逐步恢复较高水平。重大的资源充裕度正在继续限制成本压力,且更长期的通胀预期稳定,因此通货膨胀很可能仍旧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受抑制的水平。

 

这样的提法,当然会非常有效地管理通胀预期。其实,美国人真不担心石油等资源价格上涨吗?显然不是。但美联储正是针对社会这样的担心,摆明了自己的看法。这样一定会弱化通胀预期。

 

而反过来看看我们中央银行的表述,不仅虚,而且不敢表明自己的看法。这又如何可以管理好通胀预期?如果每天人们获得信息都是“央行担心通胀”那老百姓会怎样?

 

对于流动性管理工具的使用美联储说:鉴于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已经有所改善的事实,美联储已经关闭了几乎所有的特殊流动性工具,此前美联储在危机时期创造了这些工具来为市场提供支持。目前此类计划仅余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erm Asset-Backed Securities Loan Facility),其中目标对象为新发行商业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提供支持之贷款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的预定到期时间为2010年6月30日,目标对象为所有其他类型担保品提供支持之贷款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则已经在2010年3月31日到期。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