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愚蠢是官民共患的社会流行病(南方周末 2008-1-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28:24
[自由谈]有些愚蠢是官民共患的社会流行病
南方周末    2008-01-10 11:19:35
社会把脉
□刘县书
*不知道是决策者管理者的愚蠢衍生了被管理者的愚蠢,还是芸芸众生的执迷导致了官员的不悟。这个问题有点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我是一个二年级小学生的父亲,与千千万万家长一样,已经拖着孩子步入中国教育的罗马斗兽场,亲身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离奇古怪。每一天我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时都会收到若干广告传单,上面有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兴趣课、名师辅导、出国游、夏(冬)令营等信息,我一般都扫一眼然后交给孩子折飞机。这些传单中,常常出现“考级”一词。什么都有考级,钢琴考级、小提琴考级、电子琴考级、长笛考级、美术考级、素描考级、速写考级、英语考级、作文考级、书法考级、舞蹈考级、武术考级、跆拳道考级……因考级衍生出无数考级辅导班。
这事仔细想想是很奇怪的,不是吗?
这些考级活动是近些年来勃兴于国内的,据说当初借鉴了某些国家的钢琴考级办法,但我相信现在国内的大多数考级项目为中国特有,而且与国外的少数考级早已大相异趣。一位在华的日籍钢琴教师曾撰文批评国内的艺术考级乱象,并告诉我们,日本也曾出现过一些艺术考级,后来因为不良副作用被政府取消了。为规范艺术考级,文化部曾于2002年颁布《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2004年修订),但对矫治考级泛滥和考级中违背艺术精神、急功近利等病症收效甚微。考级不断蔓延扩大,甚至当官方出面禁止或表示不提倡某项考级活动时(比如教育部曾先后声明反对作文考级、反对在中小学搞英语考级),竟遭到许多家长联名抗议!各种考级班生意兴隆的现实也说明,它们的存在得到了许多家长的实际支持。
不能说考级一点价值也没有,但闹到国内这般程度,已经违背常识和公理,变得很离谱了。常识和公理是,人类研习钢琴、书法、绘画、写作、舞蹈等,根本不是为了考级;即使从判定水平来说,考级的功能也非常有限,因为文学艺术的本质无法标准化,无法考级。
这等离谱非常之事为何能在我们这个社会勃兴并长存呢?
当然,家长希望为孩子将来择校增加砝码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其实并非所有孩子考级都是为了将来择校,因为择校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官方也不断在放出风声说要均衡教育资源、减少择校或取消特长生与择校挂钩等。“为了择校”的功利考虑并不足以解释大量考级,“为了提高孩子艺术修养”,更不能解释考级——如果单纯为了提高修养,根本无需考级。
据我的观察与分析,家长们带着孩子到处赶场考级,普遍出于两种心理动因:一是为了方便检查监督,二是为了获得一种不断进阶的虚荣。
家长希望检查孩子学得怎么样,“别把学费打了水漂”,但他们自己难以判断孩子学习这些科目达到的程度,所以寄望于统一的考试分级。动因之二是,他们觉得考级能激励孩子,通过完成一级一级的考试,孩子和家长都能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考级证书是看得见的光荣。
我突然发现,家长们的这两种心理,与那些教育科研的行政管理者多么相通!
我们的教育科研领域的官员总喜欢能够量化和标准化的考核评价办法,显例之一就是分门别类、不同级别的论文指标。不能说这套类似考级的考核体系毫无价值,但它的确已经衍生出种种离奇乱象,论文中介成为新职业,专业期刊成为寻租场,在论文交易市场中科学精神斯文扫地……那么,这种衍生乱象的考核体系为什么还能顽强存在呢?
管理者也有苦衷,不说别的,他们常常透露的考虑有二:一是检查监督的需要,给科研人员拨的款花得效果如何?难得不需要一个看得见的交代吗?二是统计成绩、显示进步的需要。日前有报道称,中国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了,这就是振奋人心的成绩!
这些官员与那些带着孩子考级的家长,简直心心相印。
正如考级证书并不能说明孩子的艺术水平,论文数并不能真的说明一个人或组织的科研水平,但在我们这个社会,那么多家长能把考级的生意烘托得如火如荼,那么多管理者不断把科研人员逼入变态的论文交易市场,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有些愚蠢是我们这个社会官方和民间共患的流行病。我们不知道是决策者管理者的愚蠢衍生了被管理者的愚蠢,还是芸芸众生的执迷导致了官员的不悟,这个问题有点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作者系媒体工作者)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80110/pl/20080110010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