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一周日记:李开复的工友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35:47
创新工场一周日记:李开复的工友们 2010年10月10日 09:07 东方企业家 【 】 【打印共有评论0

8月23日 周一 阴天

上午8点40分,我到创新工场,办公室里零零落落地坐了十来个人。9点整,李开复挎着黑包进入办公室。创新工场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你可以10点来,也可以下午5点走。一切都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上午,我和一未公布的项目负责人包炬强聊天。他今天11点才上班,但是,昨晚12点才下班。这里的工程师,经常加班两三个通宵是常有的事。这都是自发的。因为是为自己、为理想干活。

创新工场聘请了两位煮饭的阿姨,每天为创新工场的工友们提供中午饭。工友是李开复取的称呼,他不希望在创新工场制造一种上下级分明的氛围。我问了阿姨,才知道她们原来是在谷歌专门负责食品的。

煮饭用两个直径50厘米的电饭煲。每天,创新工场大约消耗30斤大米,10多斤饼。今天中午的菜是冬菇烧鸡、烧茄子、白菜豆腐、肉炖粉条、糖蜜西红柿。我跟着工友们一起排队打饭吃。饭菜的味道不错!

几乎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两个搪瓷碗,一大一小,大的装饭菜,小的盛汤用。很多员工不讲究,直接将碗放在桌上。我看到阿姨在碗上轻轻地盖了一张面巾纸。

下午5点左右,“魔图精灵”项目负责人宓金华找我:“李老师,您有空吗?要不我们开始采访吧?”此前,我8月18日第一次到创新工场参观时,就和她约了采访。宓金华是创新工场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之一。这位25岁的女孩看起来像毫不起眼的小草,但是深入交流,会发现她思维清晰,反应敏捷,想得明白,做得干脆,不像初出茅庐的应届生。

我问她为何能进创新工场,她说:“去年底好多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我一下就收到三个大公司的offer,其中最高的给我18.3万元的年薪。”采访完后,我相信李开复的选择是对的。

8月24日 周二 晴

上午10点,Admob(美国一家手机广告公司,今年6月刚被google以7.5亿美元收购)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来访。他是个身材瘦小的美籍华人,个子大约一米六,体重估计不到60公斤,属于比较典型的岭南人。他在香港出生,但两岁后就移民美国了,会一点中文。而我认识几个英语单词。就这样,他说两句中文,再用笔写出几个英文单词,我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他说,他是Admob的几十个创始人之一,Admob被收购后,他分到了一些钱,但数量不多。他来中国,想和李开复合作在北京创业。他愿意来这里的原因,一是中国经济发展比美国更快,二是“中国更渴望成功”。

今天中午饭是圆白菜、烧鸡翅、鸡蛋炒黄瓜等六样菜。12点20分左右,员工都差不多打完饭了,盆子里的菜已经见底了。李开复端着碗走来。打完饭之后,他进去他的办公室,就边吃边看电脑。五分钟后,有个电话打进来,他赶紧接电话。我看了看时间,总共通话二十分钟,菜都凉了。李开复基本没怎么吃。就走到茶水台,等其他员工喝完水后,他用杯子冲了一杯热咖啡,喝了起来。他说:“中午不冲点咖啡,下午容易犯困。”

下午2点45分,手机厂商来访,“点心”项目组的负责人张磊、游敏丽,以及汪华、徐磊等人参加。回到办公室后,李开复将双手插在裤子的口袋里,走来走去,可能在思考问题。

我想和李开复商量一下拍摄的事,他将头昂起来,嘴夸张地张大了说:“哦,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等一会,我要和人商量一个事儿。”我觉得打扰他有点不好意思。

8月25日 周三 阴

办公室每个区域的上方,吊着一个圆形的纸板——创新工场的logo,有的橘黄色、有的紫色,也有鲜红色,这是创新工场用户体验总监吴卓浩和他的团队业余制作的。办公室里凌乱地堆放着一堆画,这是吴卓浩发起工友们做的,让他们周末画画,将悬挂在第三极新的办公室里。有些工程师此前几乎没画过画。

创新工场准备搬家,是因为现在清华科技园16层的办公室实在是太拥挤了。每个人只能拥有半米宽的桌子,只容得下一台电脑。像点心、豌豆荚这两个团队,不得已只能搬到二楼去办公。我到二楼办公室看了看,二楼其实是一个140平米左右的大办公室,椭圆形的办公桌区域占据了房间一半以上的面积。我带着电脑准备到下面来观察,但找不到一个空余的座位,只好又折回16楼。

二楼虽然人也比较多,但由于是大办公室,没有栏杆间隔,所以倒看来比16楼更空旷。人虽多,但地面很干净,地毯上找不到半点杂物和纸屑,每个座位下都有一个垃圾桶。

豌豆荚工程师丁吉昌说,他们的休闲放松方式:编程序的时候听听音乐。再就是中午饭后玩21点(一种扑克游戏),谁输了谁去洗碗。

8月26日 周四 晴

中午,包炬强团队两个工程师在下中国象棋,形势领先的一位有点得意,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旁边有几名工友在围观。1点50分,熊宇红因和人讨论工作,才去吃饭,菜盆已经见底了,他随便挑了一点菜,简单吃了。

当天我因采访熊宇红,离开较晚。晚上7点半,我正在采访时,突然后面冒出一句“你这么晚了还在工作。”我回过头,原来李开复挎着黑色的包,悄悄站在我身后,他准备离开了。

晚上8点半,我离开时,我数了数,16楼还有46人,2楼还有23人,总共69名员工还在办公室。有的在看电脑,有的在和人商谈,有两个年轻人在下国际象棋。仍在二楼办公的崔瑾说,每天晚上九十点离开公司很正常。

8月27日 周五 阴

10点30分,十几个西装革履的人来参观,李开复照例要接待。这里讲英语成为常态,因为有两个外籍工程师,还有近十个左右在美国呆过多年的人。蔡学镛说原来他在阿里巴巴英语是最好的。结果来了这里,压力很大,连实习生的英语都比他好。

这天是我在创新工场“工作”的最后一天,我特地将16楼和2楼的工位数量又仔细数了数,截至8月27日,创新工场总共约180人左右(含实习生),16楼约113人,2楼约67人,创新工场平台和项目组成员有部分来自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伯克利加州大学,这部分人大约有10人左右,70%以上工友来自北大、清华、浙大等国内名校。

当天下午,网易科技资深记者牛立雄在创新工场参观了一遍,他在微博中写道:趁邻居创新工场还没搬家,刚去逛了一圈,和半年前去的时候很不一样,现在人满为患,各个员工都精神饱满,斗志昂扬,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他们的活力和激情让我也感到很振奋。

晚上6点半,我离开了创新工场。我离开时,大部分人都还在。惟一的一间会议室,正被汪华等十来人占据着。隔壁的李开复办公室,李开复和两个工友在讨论事情,语调很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