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參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14:26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意识。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扣动学生心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其方法有:
1、运用语言渲染。有些感情浓郁的课文,教师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渲染课文情感,可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师开头可这样说: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啊,穿戴一新,亲人团聚,品尝佳肴。可是在另一种社会里,却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她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头,叫卖着……
这样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会把学生的思想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2、运用解题引路。有些课文的题目便是主要内容的浓缩。教师可通过解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将相如》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解题。“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从课题看文章该写什么?然后导入:武将廉颇,文将蔺相如为什么会发生矛盾,后来又是怎样和好的呢?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把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起来。
3、运用实验铺垫。有些蕴含科学道理的课文,教师可通过实验演示,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捞铁牛》一课,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做实验,一是把一块小木块放在盛水的盆里,先按下再放水,然后松手,使学生感知水有一股向上的力即浮力。二是让学生在盛水的盆里放一只木盒,木盒里装上适量的沙子,记下木盒的水位,再取出沙子,看水位的变化,使学生感知水的浮力是可以利用的。在讲读课文时,则直奔中心句。“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杯丙和尚是怎样让水把铁牛送回来的?由于有实验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作铺垫,学生的能与意识很强,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找出了“送”的过程:沙少→船浮→绳紧→牛出。从而明白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二、精心设计提问,强化参与意识。
精巧的问题,能激起认知冲突和学生的探究愿望,促使学生努力实现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的重新组合,从而切实地感受到自己参与了学习活动,而且能凭借问题的导向作用恰到好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思维沿着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展开。怎样提问,才能有条不紊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1、围绕中心提问。围绕中心提问,能把学生的参与意识组织到思考课文最基本的内容上来。如《狼和小羊》一课。教师紧扣课文重点句“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发问:①什么叫找“碴儿”?“故意打碴儿”是什么意思?②狼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儿?一共找了几次碴儿?③狼既然要吃小羊,何必故意找碴儿?这说明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犹如一个阶梯。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直至寓意的揭示。
2、顺应思路提问。教师的提问,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使其参与意识和思维的发展相互一致。《忆铁人》一课中有铁人说的一句话:“家属大嫂没柴烧,几十里外的钻工就觉得冷了。”这反映了铁人怎样的思想品质?教师没有超越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发问,而是顺应学生思路步步设问,组织学生的参与意识的趋向:这里的“冷”是身上冷吗?为什么家属大嫂没柴烧,几十晨路外的钻工心里就凉了?最后问:“王进喜的这句话反映了什么?”
3、示范学法提问。教师以良好的教法示范学法,让学生知一返三,这能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在阅读实践中得以强化。如《雨》中一课,作者在具体地写雨大时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教师先分四步引导学生读懂第一个比喻句。①这句写什么?②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④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对于第二、第三个比喻句则放手让学生运用以上方法、步骤自学。这样做,学生的参与意识强,思维积极性高。
4、引导求异提问。有些问题,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含有不同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求异,把学生的参与意识组织到发散思维中去。比如《跳水》一课中有一句话:“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学生懂得了“默默”就是“一声不响”的意思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从神态刻划上分析理解(一声不响是“吓呆”的神态);从心理描写上分析理解(心情沉重而默默无言);从文章立意上分析理解(人们因束手无策而一声不响。衬托了船长的果断机智。)从写作方法上分析理解(制造悬念:小孩将会怎样呢?)。
三、讲究练习设计,保持参与意识。
课堂练习属于智能训练的范畴,是学生独立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求解决新课题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不仅能强化某一知识、技能,且能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练习中得以保持。为此练习设计要讲究针对性。
1、针对年龄特征。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缺少持久性和稳定性。无意注意还占优势,常常被新异的刺激物所吸引。练习设计要针对小学生的这个年龄和心理特征。如《小猫钓鱼》一课,学生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教师在地上画了小河、青草、野花,在黑板上画了红日、白云,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老猫和小猫。他们手拿竹和水桶,用表情和动作表演“小猫听了老猫的话,认真改正缺点,一心一意钓鱼”的情景。两个学生把老猫的老成持重,小猫的活泼可爱表演得淋漓尽致,其它学生也在观看的过程中展开记忆、思维和想象。这个“表演练习”,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保持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2、针对教材特点。练习要植根于教材,要针对教材的知识网络和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如《鹌鹑》一课,在动词用法和细节描写方面颇具特色。就拿第5小节来说,鹌鹑“跳、飞、翻、转、落”,猎狗“趴、追、扑、咬”,用词精确,描写细致。教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一天,班主任李老师来我家家访,妈妈热情地招待他。他俩谈了许多话,最后,我和妈妈送老师出门。”要求学生补写细节,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细致。
3、针对生活实际。要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以保持就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练习,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如《老水牛爷爷》一课,课后作业题要求用“哪里……哪里”造句。教师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加以改造组合,提供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学校包场电影,老师问我想坐在什么地方?我说DD”要求学生用上“哪里……哪里……”把这句话说完整。学生说出了:“哪里座位好,我就把哪里让给别人。”“老师安排我坐在哪里,我就坐在哪里”等等。
教学实践说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既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又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教师应充分地、有效地、大面积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