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成于思,毁于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31:14
行成于思,毁于随(刘晓平 特级教师) [ 2008-1-11 10:41:00 | By: 初一版 ]   5 推荐

人类之所以是万物的灵长,因为我们有思想。我们知道:有了屈原对天地、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才有了洋洋173个质问的旷古奇诗《天问》,开启了几多哲学与美学的智慧;有了司马迁对生死与大义的思考,才有了以个人生命的屈辱换取历史尊严的《史记》,在民族灵魂上刻下了光辉人格的印记;有了牛顿对苹果落地这般不被众人在意的问题的思考,才有了“万有引力”理论的诞生,谱写了人类科学的新篇章;有了爱迪生对生活奥妙的思考,才有了一千多项科学发明,大大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因此,唐代文学家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思考,如漆黑的夜里一簇火苗,给你以希望,如浩瀚的大海里一串浪花,给你以勇气”;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要关注的是,让我所培育的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古今中外许多有识之士都曾论述过思考对人生社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乐于思考、勇敢质疑的好习惯,方可以学得更深入、理解更透彻,方可以真正与高尚的灵魂对话,正如孔夫子告诫我们的:“学而不思则罔”,只有经过自己大脑的过滤,所学东西才会是活的,新的,有生命力的,那么,你的语文才会闪烁智慧的光芒。比如,读朱自清先生的《春》,不妨这样思考: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可以把喻体换掉吗?换成其他是不是表达效果更好?思一思,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春天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 “小姑娘”、“健壮的青年” 三个形象,体现其勃勃生气之美、艳丽容颜之美、强健身姿之美,抽象的“春天”就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了,就有了诗一样的美质了,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如果换掉,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又如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能否有“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思考?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有的同学写出了《没有污泥滋养,哪有莲花芬芳》的精彩文章;还有同学有了《我为菊花唱支歌》的独特立意;也有同学有了《正说牡丹》别出心裁的构思。可见,调动已有的文化储备,进行辨证思考,逆向思考,拓展思考,阐发独到见解,多动脑筋乐于思考,就会得到丰富的收获。

乐于思考,会有积极的心态。当你遇到学习的困难时,会鼓励自己:再想想,从别的角度想想,从多方面想想,思路可能会豁然开朗。乐于思考,会有不懈的精神。这样做究竟对不对呢?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法呢?还与什么知识有联系呢?这样,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乐于思考,会有热情的态度。在问题面前,不轻言放弃,主动积极寻求破解办法,或许在你思考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灵感便油然而生。乐于思考,会有创造的渴望。已成定论的东西难道不能推翻吗?难道没有更合理的解释吗?或许在你苦苦思索的时候,一个令人惊讶的命题会诞生。

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功夫越练越深。勤于动脑、善于动脑的人,总会想出独到的办法,使问题迎刃而解。动脑筋多思考,是智慧之源。亲爱的同学,请养成乐于思考的好习惯,成功会等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