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05:07

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之我见

普陀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余江涛

2007.8

 

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一个轮子,在学校管理中越来越显得重要,我们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聚焦内涵发展,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圈、链、点”发展战略,以协同知识管理体系建构为抓手,以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为原则,构建基于WEB2.0的知识管理网络平台,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价机制,重应用、讲效益、促发展,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步伐,从而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

根据这样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确定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策略: 建立和完善培训、评介、经验成果推广、服务保障、项目申报等有效机制,重点突破、拉动全局、分层要求、整体推进。

 

一、确定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

1、        氛围营造:创设教育信息化的校园环境

(1)             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置,使之与应用成动态发展态势。

(2)            继续提供技术和应用方案支持,不断完善基于数据库的校园网络应用平台。

(3)            继续开发和推广学校需要的数字化教学和学习资源,并搭建知识共享的网络渠道。

(4)            继续支持和推行以课题试验为载体的新技术探索和实践,积极创设条件,建立实验室,形成竞争机制和成果辐射效应。

2、        专业发展:打造适应教育信息化环境生存能力的实践团队

(1)             提升学校领导的引领能力。树立学校领导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的意识,创造培训机会,培养领导信息素养,在课程创新、知识管理、校本评估和社区沟通等领域的实施流程中提升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引领能力。

(2)             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树立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的观念,搭建二维(网上、网下)发展平台,支持教师专业成长,以二期课改为契机,融入校本研修活动,逐步提升教师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3)             提升学习者的拓展学习能力。树立学生应该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直接受益者的思想。在课程框架的突破、工具软件的应用、学习评价的引导等方面给予学习者充分的空间和经历,促进学习者获得在信息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学习的技能、知识和态度。

3、机制建设:铸造共享流程和知识活水的通畅管道

(1)             校际合作结成伙伴。学校探索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和资源共享渠道的经验并使成果得以辐射和分享。

(2)             教师沟通形成氛围。教师和研究者在教学研究、资源开发、整合经验等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

(3)             专业评估引领发展。搭建校本评估平台,形成校本评估机制,以教育局评估标准为指南,考察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效,引领发展。

4、 社区服务:消除数字隔阂获得社区支持

(1)            家校合作形成数字化乐园。建立家校交流网络平台,鼓励家长担当子女的支持者和激励者角色,密切与教师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身心健康问题。

(2)             社区支持建立网络化社群。鼓励社区相关部门或企业支持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参与学校结对计划,给学校提供建议、分享经验和技术支援,消除数字隔阂,拓展发展空间。

 

二、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导向应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1)     经费投入:由重硬件配置导向均衡投入,侧重软件投资。

(2)     应用主体:由教师个体应用导向师生团队应用,重视学生实践。

(3)     资源开发:由无序分散的个体开发导向组织有序的集约开发,注重知识共享。

(4)     组织管理:由条线分工负责实施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部门协同推进,突出领导引领。

(5)     评估机制:由硬环境建设的量化评估导向应用为本的整体评价,促进组织变革。

(6)     项目实施:由单一效能的活动设计导向项目聚合的生态系统架构,推动整体优化。

2、 有效利用,构建和完善基于知识管理平台的教育资源整合系统

(1)           教育资源开发模式:定制开发和自主研制并重

以全面提高课程信息化水平为目标,提倡集成化开发,采用教育教学资源的定制开发和学校自主研制并重的开发模式,依据“教材的对应性、教学的针对性、资源的开放性”原则,结合课改要求,寻找课件资源开发的突破口,校际协同、区域合作,依托公司,有偿开发,提高整体开发水平,加快开发进度,建设有较高利用价值、适合于教师进行简易二次加工的教学资源库,降低应用难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2)           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导向引领和机制激励同步

——采用有偿征集、个别收购和人气奖励等方法,收集学校或教师自行开发的软件资源。

——建设和完善校园网资源共享系统。通过学校的校园知识管理网络平台,将更多老师或校外的教育资源纳入学校的教育资源系统,解决资源分散问题,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程度。

(3)          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教师实践和组织推进整合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抓手,建立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平台,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三类模式的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教师教学应用能力。并由此推动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教学研究,建设和完善基于网络的教师教育叙事交流平台和网上教研系统;充分利用成熟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校园网网站资源,组织网上公开课、示范课和研究课,逐步开展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交流活动。

3、激励应用,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

(1)     资金均衡投入机制。资金的投入重点转向软件的开发和应用领域,采取切实有效的投入机制,改变重硬轻软的建设倾向,在软件应用、标准化制定、师资培养方面将予以和硬件投入相匹配的投资。

(2)     学校导向评估机制。确立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促进学校确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实现“边建设、边发展”的目标。

(3)     项目推动整合机制。构建以项目聚合为核心的校本性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推进的运行机制,以生态的观点和系统的视角,将技术、人和实践活动三者之间密切整合起来,合理协调资金投入、资源建设、人才培养、组织发展、标准技术架构、应用指导与外部服务等诸多因素,促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和谐、持续的发展。

(4)     教师支持激励机制。结合“十一·五”师训,教学软件评优,开展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对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教师给予支持和激励。

(5)    专家介入引领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信息中心的技术优势,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打通支持和服务教师技术应用的通道,提高问题的响应率。同时,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现代化、教育组织变革的过程中,与权威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教育服务机构合作,引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咨询与指导服务,通过外力来促进学校的变化和教师、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教学业务流程重组,减少自发进化与调整的时间、资金与精力的投入,从而整体提高效益,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4 、畅通应用,实施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

实施和完善由“评估系统”、“量化指标”和“操作方法”三部分组成的普陀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督导与评估,畅通应用通道,注重应用效益,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5、 促进应用,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保障系统

(1)             专项资金支持。继续加大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注重应用成效,逐步确立竞争机制,资金向应用价值大的项目和应用成果好的老师和学生倾斜,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2)             改善“校园网”网络环境 。以应用保障为原则,进一步改善“校园网”网络环境,提高使用效能以保证够用、好用。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消除网络资源应用瓶颈,扩大教育资源信息的有效来源;配置网络管理、监控软件,进一步改善网络运行环境,满足学校师生对网络信息日益增长的流量需求。同时,强化技术培训,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对非正常网络流量和病毒、黑客攻击行为的监管控制。从优化环境和强化管理两个方面入手,提高“校园网”网络的使用效能。

(3)       深化教师应用能力培训。从注重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入手,改革方式,发展内涵,结合“十一·五”师训,以全新的模块方式,深化教师应用能力培训。加大技术能力培训的比重,提高教师整体技术能力。让教师学会投影仪、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光盘刻录机等仪器设备的使用,扫除获取信息的障碍;学会网络信息发布、图像加工处理等软件及制作工具的应用,增加交流信息的手段。培养教师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增加技术应用培训的内容,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增设教育技术基础、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整合、情报检索等课程,优化技术和教学的整合,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能力。

(4)             寻求专家支援。建立切实可行的机制,在教育技术理论、方法及技术研究等方面寻求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通过信息化教学示范和指导,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常规化,做出一批经典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示范课,带出一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骨干教师,并通过他们形成效益上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5)            密切公司合作。教育信息化变革需要有雄厚教育背景和教育技术理论背景、有技术问题解决能力的机构与组织,从外部冲击,打破文化惯性,促进学校变革。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企业的机制,不仅是购买它们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购买它们的服务,通过管理咨询和服务,借助外力,实现组织的变革,只有实现了业务流程重组,实现了组织结构优化,教育信息化才能焕发生机,产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