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佛子莫妄评僧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55:49
近年来随着宗教信仰政策的逐步深入,三大语系兴建的佛教寺院如雨后春笋,佛教信众们对于一些寺院的修行法门和管理模式,以自己的认知和分别心常作对比,或赞叹、或争论、或谩骂、或叹息,争议如潮,口业如山,心灵污染,惨不忍睹。只能祈请辛苦“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地藏王菩萨往返地狱了。

 所谓“外行人说外行话”,对于寺院僧团和法门的评论,无非都是以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为基点,或褒或贬,须知“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宗教是遵循传统的,回归传统,秉承二乘声闻律仪,理应赞叹;佛教是开明的,代表了最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历史上最新的科技发明几乎全部首先运用于宗教(近几年开始一般首先运用于战争),开拓进取,示现大乘菩萨行法,亦当宽容。对于寺院的修行法门和管理模式,都是一种尝试,各有千秋,同属个案,都不必也不可能做到普及推广。正如大唐盛世中国佛教十个宗派林立,仅禅宗就有五家七派的盛况,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鼎盛。因此,无论现在的那个寺院它不一定是佛教振兴的曙光,也不会是佛教没落的洪水猛兽。

《阿含经》中佛陀曾教导比丘们说:“比丘们!如果听到别人诽谤如来、佛法和僧团,大家不要忧愁、伤心,也不要因此而愤怒,甚至怀恨在心而意图报复,因为,这样只会带给大家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有道理的,还是错误的。反之,听了别人赞叹如来、佛法和僧团,也不要感到欣悦、愉快,因为,这也会带给大家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有道理的,还是错误的。比丘们!一般凡夫,都只从一些细琐、微小、世俗的戒行,例如五戒、十善、俭朴严谨的正命生活、乞食、不蓄积财物等来赞叹如来而已,不能从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这一方面来赞叹佛陀。只有从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来赞叹,才是真正如实的赞叹如来。”

舍利弗尊者曾对烦恼者讲过一个比喻:一个比丘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一件卷成一团的旧衣服,并且衣服上面沾了各种脏东西,但他没有马上嫌弃的走掉,而是把衣服展开,找到一些没有被污染,也不太破烂的地方,然后把这个部分剪下来,用来缝补他的僧衣。所以我们对于其他人,要学那个比丘,学他从脏衣服里也可以选到可取可用最好的部分。我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缺点上,而是要去观查他的优点,并且常记别人的这个优点。这样我们心中因此生起的烦恼就可以得到降服,若精进勇猛致使烦恼断除。

盛唐时“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创立中国特色的佛教僧团管理制度和农禅并重的自养模式,当时来自内外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原始佛教中,耕种农田是极其严重的犯戒行为,然而祖师根据中国国情,改托钵为自给自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中国佛教历经数次法难,都在最快的时间内复兴,就是蒙此制度所赐。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消亡,既是众生福报不够,也是僧团自我生命力不强所造成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随缘不变,究竟解脱。我们赞叹一部分僧人托钵乞食,日中一食;赞同一部分僧人耕田出坡,自给自养;开许僧人从事文化传播,广结法缘;也要宽容一部分僧人佛寺文化旅游开发,种植善根;“佛佛道同,法法圆融”。认为“贫农地位高于知识分子和商人”的荒唐年代毕竟已成为过去。若真佛子“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安心念佛,勿令琐事撼及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如不动的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