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平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19:16

教育是平的 
全球跨边界的发展趋势正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一场“完美风暴”;到2010年全球将有1亿人具备从中学升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传统的“实体”大学显然无法承载所有学习者的需求;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催生”出超过2.5亿的中国网民……前不久,在上海召开的“2008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论坛”上传递出的这些讯息,无不发出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教育是平的

 

 

 

  各国开放大学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突破口的进程中,在“全球关联”中共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完善开放远程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成为彼此的共同诉求。

 

  ■未来教育发展最大的机遇在于建立网络与需求的一种新联结,形成一种全球关联彼此受益的新型伙伴关系。   ■中国的远程开放教育伴随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将逐步成为每个人终身学习的教育形式。

  ■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输送,比任何其他教育形式更有条件弥补东西部教育失衡问题。

 

  这是一次规模和规格空前的全球教育大会。前不久,“2008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论坛”在上海电视大学举行,来自47个国家的百余名校(院)长与会,共同探讨“开放远程教育的未来与学习型城市建设:新挑战、新机遇、新战略”。
  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主办,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亚洲开放大学协会、全球远程教育大学协会等支持协办。  全球关联:一个世界性的教育命题   在当今的学习环境中,网络的重要性已显而易见。网络能聚集世界上最佳的才智和最先进的思想,通过网络人们能够相互学习,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因此,论坛上,与会专家很快便形成一个共识:“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需求和潜力都无法预料的发展伙伴关系的时代。”  在社会完全步入信息时代之时,远程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未来教育发展最大的潜力并非取决于新技术,或技术所支持的大量知识与信息资源,最大的机遇在于建立网络与需求的一种新联结,形成一种全球关联、彼此受益的新型伙伴关系。  在这样一个全球关联的时代,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无疑成了一个世界命题。  英国开放大学校长布兰达·格丽在她的演讲中指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赞比亚的贸易商使用手机与银行进行业务往来,塞内加尔的农场主使用手机监视价格的波动,南非的公共卫生工作者在访问病人的同时使用手机更新健康记录。我们开始认识到,个人电脑有了如此大的变化,而且激发出形形色色的创新,它已使‘网络一代’能够期待这样一种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将能够对网络、视频会议辅导课与DVD优质的远程教学套装软件自由选择并加以组合,而由于超移动设备的直接性,让他们感觉如同近在咫尺”。
  有了这一多种技术的会聚(包括几乎遍及全球的卫星覆盖),现在不论人们在哪里,我们都能够把教育送到他们那里,这样就使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教育,这对于教育事业显然有革命性的影响。我们已经有这样的学生:他们能够委托其中的一人来听课并通过博客把讲课内容转发给同学;他们能够在互联网站上目睹最优秀的学术精英的风采,而无须忍受任何“实体”大学平庸教师的乏味授课;他们能够在互联网的开放内容网站上搜索并访问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他们能够跨越国界、更能够跨越大学校界修读一门或多门课程。他们实际上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学习。  这就是远程教育,变革是它唯一的永恒。  近来,有专家为在线教育期刊《创新(Innovate)》所写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这样的未来:那时候社会技术连同以知识创造与社会参与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实践根本性的转变提供了潜能,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以反思式与自教自学的方式访问同学、专家甚至更广阔的社区。这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一个有可能持续地将正规教育方式与非正规教育方式相融合的高等教育的氛围中,教科书与规定教学内容的价值已经在受到质疑,开放资源与开放内容最终会被承认、支持与接受,而且可能产生富有成效且吸引人的教育体验,这种教育体验立足于社会,并突破教室与学校的界限,大大扩展教学的视野。
  面对这样一个未来世界,世界各国的开放大学在不同国家、不同体制、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运行机制下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成本的压力、如何保障开放远程教育质量、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多元学习需求等。无论是外部,还是内在,各国开放大学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突破口的进程中,在“全球关联”中共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完善开放远程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成为彼此的共同诉求。

 中国战略:一场改变方式的学习革命
   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第一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充分显示出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清华大学教授严继昌预判,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中国的远程开放教育伴随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将逐步成为每个人终身学习的教育形式。  这是一场改变方式的学习革命。最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表明,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9100万人,同比增长56.2%,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到互联网的便捷作用。数据也显示,中国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占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随着网民规模的逐渐扩大,网民的学历结构正逐渐向中国总人口的学历结构趋近,这是互联网大众化的表现。  有这样的基础,中国远程教育方兴未艾。事实上,近10年来,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现代远程教育为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出了贡献,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了中国教育的信息化;以开放教育为主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为从业人员不脱产学习提供的机会和便利,促进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与此同时,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集中反映在这样几方面:一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未实现均衡发展,还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使得成人学历补偿教育的任务越来越小,终身教育体系更需要以转变观念、提升能力为主的各类教育培训。二是“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提高质量”始终是远程教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不能动摇。三是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是试点高校远程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输送,比任何其他教育形式更有条件弥补东西部教育失衡问题。  这些问题和挑战无疑集中在远程教育的生命线“需求和质量”上。学习的个别化和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中最深刻的人文关怀。  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必将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开辟土壤。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与教师、学习集体处于长期准分离状态,没有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灵活的学习空间。学校通过规划和准备学习材料、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主要不是直接来源于教师,更多的是与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材料进行交互。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开放式和学分制有利于建立多入口多出口、纵横贯通的立体化教育体系,使任何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根据不同的需求、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得到学习和教育的机会;宽进严出、量大面广的办学定位为国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质优价廉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有利于大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上海使命: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引擎

  上海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上的探索引起了整个论坛的高度关注。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在致辞中提到“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学习型城市建设,计划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框架。这个框架的具体含义,一是基本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共识,多数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二是基本形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市民提供比较充裕的学习资源和比较充分的学习机会;三是基本形成多模式、广覆盖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格局;四是基本形成个人、社会和政府共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合力。为此,上海正在加紧推进发展学习型组织、打造学习活动品牌、拓展终身学习服务、整合学习教育资源、搭建市民公共学习平台、创新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等项工作。

  开放的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上海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引擎。上海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促进市民终身学习的各种机制。比如,探索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卡”,使其具备市民学习账户管理、学习情况记录、学习消费、学习奖励等多种使用功能,并能便捷快速地实现市民的学习统计。同时,积极开展“学分互认”的相关调研,探索建设市民学习学分记录、认定、存储、积累、转换的“学分银行”系统,并鼓励部分高校尝试“学分互认”。此外,上海也正在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工作,以期加大社会教育资源的开放力度和范围,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学习场所和教育设施,并促进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为市民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服务。

  通过努力,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统计,上海已建有区县社区学院17个、社区学校200多所,以及近5000个分校与教学点,覆盖全市19个区县、200多个街道乡镇,开设社科类、语言类、科技类等8大类600多门课程。目前,上海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一个开放、便捷、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终身教育培训资源初步得到整合,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日益浓郁,终身教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向记者透露,未来的上海要努力实现“学分互认”突破,加强各级各类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和互认,逐步做到学分互认,创新终身教育的制度建设,为市民学习创造便利。要探索建立全市“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建立起“学分银行”,激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同时,要探索“无障碍入学”制度和“弹性学习”制度,让市民可以根据工作和生活安排,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科目和考试时间。

  与此同时,远程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优势日益显现,要充分探索有远程教育特色的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经验。要进一步整合市、区县、行业成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一个既能提供学历教育,又能提供职业培训,还能开展休闲教育和文化教育,多样化、多层次,可及、开放的市民终身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全市、面向市民的市、区县(行业)、街道乡镇的三级学习支持服务架构,让教育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本报记者沈祖芸)

 

  《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5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