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启示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08:39

[原文一] 陶母拒
侃少为寻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遗母。谌氏封坩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侃,时大雪,谌氏乃撤所卧新荐,自锉给其马,又密截发卖于邻人,供肴馔。逵闻之,叹息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侃竟以功名显。
--《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谌氏传》
[译文一]
东晋征西大将军陶侃年轻时做浔阳县吏,曾经主管县内渔业。有一回派人送了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把瓦锅原装封好并附一封信退了回去,信中责备陶侃说:“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要增加我对你的担忧。”鄱阳孝廉范逵有一次路过陶家,当时天正下大雪,谌氏便抽出自己床上刚铺的新草,亲自锉碎喂范逵的马,又悄悄剪下自己的头发卖给邻居,置办酒菜招待客人。范逵听说后,感动地说:“没有这样的母亲,就不会有陶侃这样的儿子。”陶侃最终以政绩显著而闻名于世。
 
为君难
[原文二]
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贺,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太祖再拜曰:“谨受教。”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后妃上》
[译文二]
宋太祖登上大宋皇帝位,尊其母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文武百官都来称贺,太后却神色不乐。左右大臣说:“我们听说‘母以子贵’,现在您的儿子当了皇帝,为什么不高兴?”太后说:“我也听说‘为君难’,皇帝置身于天下万民之上,如果治理得法,那么皇帝这个位置还可被人尊重;如果治理失常,想做个普通百姓也不可能了。这是我所担心的原因。”太祖再次跪拜说:“我一定牢牢记住。”
 
[启示录]
重视子女成人后的家庭教育
提起家庭教育,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至于成年子女则往往被人忽视,许多家长一旦子女成人,便认为责任已尽,主动隐退,不再干涉子女的言行、思想。
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孩子长大成人后走向社会,面临的是复杂的世界。其间固然有积极的力量影响他们,但也有许多落后乃至反动的思想、作风侵蚀着他们,基于此,我们家长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才是。或许有人说:孩子大了,自有单位、社会教育,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烦神。诚然,一个人参加工作后,所在单位、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应担负起教育责任,但这并不能取代家庭教育。作为父母,是看着孩子长大的,易于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性格特点,能够在教育中“对症下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说,父母的形象在子女心目中的份量,也往往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他们的话,子女更愿意听从。作家长的,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配合所在单位、社会的有关部门做好教育工作,以增加教育合力。
如果稍留心历史,便不难发现,许多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往往得益于父母对其成年的继续教育。东晋陶侃,官至大将军,以廉正而名垂青史。凡送礼者,如果礼物是其劳动所得,便接受下来,但要以三倍的礼物回赠;如果礼物来路不正,他就拒绝接收,原物退回。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与其母亲对他成人后的继续教育分不开的。陶侃最初只是浔阳县一个管理渔业的小吏,颇有私心,一次把公家的鱼派人送给自己的母亲吃。可是,他母亲拒绝收鱼,并写了一封信教育他说:这不但与我无益,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试想,当初陶侃之母如果认为儿子长大了,便不加教育,说不定陶侃由此而私欲膨胀,成为贪官,哪来廉政之名呢?
总而言之,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关心应“死而后已”才是,赵太祖的母亲对贵为天子的儿子也不放松教育,我们应该视为对成人子女教育的典范。
 

[原文一] 陶母拒
侃少为寻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遗母。谌氏封坩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侃,时大雪,谌氏乃撤所卧新荐,自锉给其马,又密截发卖于邻人,供肴馔。逵闻之,叹息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侃竟以功名显。
--《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谌氏传》
[译文一]
东晋征西大将军陶侃年轻时做浔阳县吏,曾经主管县内渔业。有一回派人送了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把瓦锅原装封好并附一封信退了回去,信中责备陶侃说:“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要增加我对你的担忧。”鄱阳孝廉范逵有一次路过陶家,当时天正下大雪,谌氏便抽出自己床上刚铺的新草,亲自锉碎喂范逵的马,又悄悄剪下自己的头发卖给邻居,置办酒菜招待客人。范逵听说后,感动地说:“没有这样的母亲,就不会有陶侃这样的儿子。”陶侃最终以政绩显著而闻名于世。
 
为君难
[原文二]
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贺,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太祖再拜曰:“谨受教。”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后妃上》
[译文二]
宋太祖登上大宋皇帝位,尊其母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文武百官都来称贺,太后却神色不乐。左右大臣说:“我们听说‘母以子贵’,现在您的儿子当了皇帝,为什么不高兴?”太后说:“我也听说‘为君难’,皇帝置身于天下万民之上,如果治理得法,那么皇帝这个位置还可被人尊重;如果治理失常,想做个普通百姓也不可能了。这是我所担心的原因。”太祖再次跪拜说:“我一定牢牢记住。”
 
[启示录]
重视子女成人后的家庭教育
提起家庭教育,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至于成年子女则往往被人忽视,许多家长一旦子女成人,便认为责任已尽,主动隐退,不再干涉子女的言行、思想。
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孩子长大成人后走向社会,面临的是复杂的世界。其间固然有积极的力量影响他们,但也有许多落后乃至反动的思想、作风侵蚀着他们,基于此,我们家长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才是。或许有人说:孩子大了,自有单位、社会教育,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烦神。诚然,一个人参加工作后,所在单位、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应担负起教育责任,但这并不能取代家庭教育。作为父母,是看着孩子长大的,易于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性格特点,能够在教育中“对症下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说,父母的形象在子女心目中的份量,也往往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他们的话,子女更愿意听从。作家长的,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配合所在单位、社会的有关部门做好教育工作,以增加教育合力。
如果稍留心历史,便不难发现,许多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往往得益于父母对其成年的继续教育。东晋陶侃,官至大将军,以廉正而名垂青史。凡送礼者,如果礼物是其劳动所得,便接受下来,但要以三倍的礼物回赠;如果礼物来路不正,他就拒绝接收,原物退回。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与其母亲对他成人后的继续教育分不开的。陶侃最初只是浔阳县一个管理渔业的小吏,颇有私心,一次把公家的鱼派人送给自己的母亲吃。可是,他母亲拒绝收鱼,并写了一封信教育他说:这不但与我无益,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试想,当初陶侃之母如果认为儿子长大了,便不加教育,说不定陶侃由此而私欲膨胀,成为贪官,哪来廉政之名呢?
总而言之,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关心应“死而后已”才是,赵太祖的母亲对贵为天子的儿子也不放松教育,我们应该视为对成人子女教育的典范。
 

[原文一] 病同药异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三国志·卷二十九·华佗传》
[译文一]
府吏倪寻、李延一起来找华佗看病,都说头痛发烧,其他感觉也相同。华佗说:“倪寻应当用泻药,李延应吃发汗药。”有人就华佗同病而用药不同这个问题进行诘难。华佗说:“两个人身体状况不同,一外实,一内实,所以治疗方法也应不同。”于是,他马上给他们二人开了不同的药。倪寻、李延吃了华佗的药,第二天一早病都好了。
[原文二]
同事异论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了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可以立即就干吗?”
孔子回答说:“家中有父亲兄长在,怎么能不征求他们意见而立刻实行呢?”
冉有也问孔子说:“听到了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可以立即就干吗?”
孔子回答说:“可以立即就干。”
公西华一直侍侯在旁,便问孔子:“子路与冉有问的问题完全一样,先生答复的内容为什么迥然不同?”
孔子回答说:“冉由性格懦弱,遇事容易畏葸不前,我就激励他;而子路性格卤莽好胜,我就教导他遇事慎重。”
[启示录]
谈班级工作中的因人施教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个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会上,有位班主任介绍的管理班级的经验是“人人平等”。这里所说的人人平等,指的是他对班级实行军事化管理,不因各人年龄、性别、家庭出身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采取全班同学同一要求。
听了这位班主任的经验介绍,我却有点不同的看法,教育过程中的“人人平等”问题,是从学生接受教育的角度来说,所有同学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班主任和老师不能区别对待,不能采取对优生亲,对差上疏的不平等的做法。但从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方式来说,则要因人而异,不能搞人人平等,采取一样的要求了。
这里,我们推崇孔老夫子的做法。
请看两个学生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而孔子的回答对他们的要求却不一样。子路做事莽撞好胜,孔子便给他泼点冷水;冉有临事畏葸犹豫,孔子便给他打气。这就是“因材施教”!如果孔子这里搞“人人平等”,不是使子路更加莽撞好胜,就是使冉有更加遇事畏葸不前。
事实上,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班主任,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去进行工作。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理、心理都有差异。即使同一个问题,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也应该区别对待。华佗治病的方法,也应该是我们处理这类问题的准则。
以初三的男生和女生为例:女生成熟得早些,性格大多内向、好害羞,而男生成熟得迟一些,性格大多活泼、单纯。我们处理问题时,就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曾有一个初三班主任,与学生约法三章,迟到的学生必须说明原因才能进课堂。一次开班会,有三个学生迟到:一个男生,两个女生。班主任要他们说明原因。男生直率地回答:“拉痢疾,上厕所迟到了。”于是,男同学进了班,而两个女同学昵?也同样原因,但她们害羞,说不出口,只好被拒之于门外。这岂不冤枉?我们能有理由指责这两个女生不该害羞么?
再说,即使都是男同学或女同学,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种种不同差异,不能强求一律。还以女生为例:一个城市出生的女生性格可能活泼、开朗些,一个农村出生的女生,性格可能内向、质朴些。一个成绩棒的女生,自信心要强些,一个成绩差些的女生自卑感可能大些。一个演奏家的女儿,可能偏爱音乐,一个文学家的女儿可能偏爱文学,一个飞行员的女儿可能迷恋航模制作……对这些“这一个”,我们都不能搞“人人平等”。我们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因势利导,进行教育。
由此看来,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采取适合个性的措施,使学生在不同的措施下受到适合个性发展的教育。
 
 

[原文] 苏秦激张仪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 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 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史记·张仪列传》
[译文]
张仪,魏国人,以前曾经和苏秦一起跟 鬼谷先生学习术业。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已学成术业之后,便去游说诸侯。有一次,曾经陪伴楚国宰相喝酒。不久,楚相遗失了一块玉璧。楚相门下的客人怀疑是张仪偷去的。他们说:“张仪贫穷,品行又不好,一定是他偷去了楚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抓起来,鞭打了几百下。张仪宁死不屈,人们只好把他释放了。回到家里,妻子责备他:“唉!您假如不去读书游说,又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却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听了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啦!”
那时,苏秦已说服了赵王,受到赵王资助,去联络诸侯联合抗秦。但是,担心秦国抢先攻打诸侯,使盟约遭受破坏。他想找一个人能受到秦国信任而又有能力使秦国不发动战争破坏盟约。他看中了老同学张仪,便暗中派人对张仪说:“你以前和苏秦交情很深,现在苏秦有权有势,你为什么不前往投奔,以实现你的愿望呢?”
于是,张仪到了赵国,求见苏秦。苏秦命令门客,不许引见张仪,又使他好几天不能离去。又过了一段时间,苏秦才接见张仪。可是,他只让张仪坐在堂下,并赐给他仆妾同样的酒食。接着,又责备他:“以你的才能,却使自己困辱到这步田地!我岂不能推荐你使你富贵?只是你不值得我收留罢了。”苏秦拒绝接受张仪,打发他离开赵国。
张仪来见苏秦,自以为能从老同学这里得到好处,不想反而被羞辱一番。张仪心中十分恼怒,决心报今日之仇。他想,各诸侯国不值得事奉,只有秦国能威胁赵国,便决定到秦国去。
张仪离开不久,苏秦告诉一个门客说:“张仪,是天下贤士,我恐怕不如他。现在,我侥幸地先受到重用;而能掌握秦国政权的人,只有张仪而已。但他很穷困,没有什么凭借使他受到重用。我恐怕他沉溺于一些小利益上,而不能成就大功业,所以召他来加以侮辱,用以激发他的心志。您替我暗中奉送些钱财给他。”
苏秦便向赵王禀明这件事,发送许多金币车马,派人暗中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在同一个客舍,慢慢地接近他,并奉送车马金钱。凡是张仪所需要的财物,都供给他,而不告诉他是谁给的。
张仪得到帮助,终于得以见到秦惠王,惠王待他为客卿,和他起计划攻打诸侯。苏秦的门客见任务已经完成了,便向他告辞。张仪说:“依靠您的帮助我才显贵起来。我正要报答您的恩情,您为什么要离开呢?”客人说:“并非我知遇您,知遇您的是苏秦先生。苏秦先生担忧秦国攻打赵国而破坏合纵的盟约,而认为您能掌握秦国的政权,所以才激发您的心志,并派我暗中供给您钱财,以实现他的计谋。现在,您已经受到秦国重用,就请让我回去复命吧。”
张仪听了客人一番话,感慨地说:“唉,这些都是我学习过的术业,苏先生用在我身上,我却一直没有悟解。我不如苏先生,这是很明显的。我刚刚被任用,又怎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您替我谢谢苏先生,只要有苏先生在,我怎敢谈攻打赵国呢?再说,有苏先生在,我有和他作对的能力吗?”
[启示录]
谈“反面激励”法
激励法,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但人们使用的,多为正面激励法,诸如精神上表扬、物质上奖励等。而反面激励法,使用的人就大为减少,以至于不少人对这个名词不太熟悉,反面激励法的表现形式是给激励的对象或制造物质上的困难,或在精神上暂时予以“打击”、或双管齐下,以唤起其冬眠的自尊心,上进心,使之拼搏进取,攀登成功的峰顶。或许有人认为,反面激励法是天方夜谭,事实上并不存在,其实,早在二千年前的司马迁《史记》中就记载着运用反面激励法的实例。
苏秦、张仪曾是同学,学成后,苏秦很快受宠于赵王,把握大权;而张仪却穷困潦倒,甚至被人当小偷而痛打。无可奈何,便投到苏秦门下,请求庇护。
本来,老同学来访,应立即接见,但苏秦心中却另有打算:张仪,是天下贤士,我不如他,我只是侥幸地先受重用,其实,有能力掌握秦国政权的人,只有张仪一人。但他穷困潦倒,容易满足于安逸舒适的环境不思进取。我倒不如“侮辱”他一番。激励他的心志。然后暗中在经济上周济他,使他大有建树。于是,过了几天,苏秦才接见他,但让他坐在堂下,只赐给他与仆妾同样的酒食,接着又责备他:“以你的才能,却使自己落到这种地步,真让人遗憾!我有权使您富贵,但你不值得我收留,你走你的路吧!”这样一来,张仪怒发冲冠,决心雪今日之耻。但如何才能雪大耻?只有去秦国,取得秦国权柄,借秦国力量达到目的。
张仪含恨上路,栉风沐雨,备受艰辛,幸而遇到一个同路人,这个同路人慷慨相助,竟使他安全到达秦国。到了秦国后,这个同路人资助他钱财,帮他打通关节,终于使他受到秦惠王信任,待为客卿。直到此时,这个同路才道破“天机”,原来他是苏秦派来的。此时,张仪对苏秦不但不恨,反而感激涕零。
看,苏秦的反面激励法用得多妙!倘使没有苏秦当年的反面激励法,张仪也许充其量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最后老死草野。
我们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有时不妨也使用一下这种方法。譬如,你想叫一个学生率队参加校篮球赛,你事先可以和他谈:“你能行吗?如果不行的话,我可以换其他人。”这个学生听到后会感到自信心受到伤害,会憋着一股劲儿,出色地完成任务。再如对一个智力很好,但学习马虎的同学,你不妨说他可能智力差,莫说不愿意学,即使愿意学也学不好。这样一来,这个学生也许会被你激怒,下决心努力学习。这时,你再及时相助,他肯定会成功。笔者曾亲见一个同事动用此法而取得成功。
当然,反面激励法如“强心药”,要用之适度,否则,会有副作用的。这要求使用者独具慧眼,充分了解对象的心理状态与能力,把握住激励的分寸,以免出现消极结果。
倘若对象心理脆弱,激而不进,乃至消沉,反为不美。倘若对象根本不具备达到某种目标的能力,你去激他也没有用。当年的苏秦,是深知这个道理的。他的反面激励法是建立在张仪有才能,而自尊心尚存的基础上的。苏秦倘随便对某个人去反面激励一番,结果也是徒劳。
 

[原文一] 刘邦论三杰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 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记》
[译文一]
汉高祖在洛阳南宫设酒宴,高祖说:“各位列侯将领不许隐瞒我,都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我占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姓项的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虽然)性情随便而爱羞辱人,项羽(虽然)仁慈而爱护人,但是陛下使人攻占城池夺取土地,打下的城池土地就拿来封给有功的人,和天下人共同享受利益,而项羽嫉妒有才能的人,有功劳的就杀害他们,有才干的就怀疑他们,打了胜仗却不给人记功,夺得土地却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高祖说:“您们三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帐蓬中制定运用计谋策略,决定千里以外战争的胜利,我不如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不断粮路,我不如萧何;组织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的豪杰,我善于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消灭的原因。”
[原文二]
项羽渡淮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治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史记·项羽本记》
[译文二]
项王到了阴陵,迷了路,问一耕田的老者。耕田的老者骗他说:“向左走。”项王便依言向左走,因而陷入大沼泽之中,一时马匹走不出沼泽,误时甚久,因此汉兵追上项王。
项王于是又带领骑士向东走,到了东城。能够追随项王的人只有二十八骑。而汉骑兵追项王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揣度,实已无法脱身。他对跟随他的二十八个骑士说:“我起兵以来,至今已经八年,身经七十多次战阵,谁抵挡我,谁就被击破;我攻击谁,谁就降服!从来没有败过,我所以能有天下而称霸王!然而今天,终于被困在此,这是天要使我败亡,绝不是我不会作战之过。今天固然非死不可了,但是我要在死以前,为你们各位向汉军作一决战。你们看,我一定连胜汉军三次,我要为你们各位,突破重围!斩汉将!砍倒汉旗!使各位了解,今天我的必死,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作战之罪!”
[启示录]
教学生学会“归因”
 
 

[原文一] 择 邻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译文一]
邹国孟轲的母亲,人们称她为孟母。她的家靠近墓地,孟轲年纪还小,玩耍时常做些筑墓埋棺的游戏。孟母说:“这不是我用来居住教育孩子的地方。”就搬走了,住到一个市场旁边,而孟轲玩耍时又常做些商人炫耀拍卖的游戏。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用来居住教育孩子的地方。”便又搬走了,住到学校旁边,孟轲玩耍时则常做些摆供品讲礼貌谦让待人的事。孟母说:“这才真正是我儿子住的地方。”便立即决定在此定居。孟轲长大后,学习六艺,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了。
[原文二]
周处从善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 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翼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译文二]
周处年轻时,为人凶狠恋横霸道,成了乡亲邻里害怕的人。另外,义兴郡河中有条蛟龙,山里有只 迹虎。也都在危害百姓,义兴人称这“三害”,而以周处为最严重,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老虑、斩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斗只剩一害。周处便刺死了虎,又入水去斩蛟,那蛟龙有时浮,有时沉,追逐了几十里,周处仍一直跟它纠斗在一起。在水里经过了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死,更加高兴地互相庆贺。不料他竟杀死了蛟龙从河里出来了。他听到乡亲邻里们相互庆贺,才知道自己被人们所厌恶,便有了悔改的愿望。他就跑到吴郡去找陆机、陆云兄弟,陆机不在家,只见到陆云,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并且说:“我想改正错误,只是时光已经虚度,最终也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以‘朝闻道夕死’为贵,何况你的前途还是很大的!而且,人只是为不能立定志向而忧虑,又何必忧虑好名声得不到显扬呢!”于是,周处便改过自新磨砺自己的志气,终于成了忠臣孝子。
--《世说新语》
[启示录]
破罐子可以变为景泰蓝
 
 

[原文一] 车夫之妻
晏子为齐相,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史记·管晏列传》
[译文一]
晏子在齐国当宰相,有一次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她丈夫给宰相当 车夫,坐的是围有大盖顶的车子,赶着四匹马,意气扬扬,很是得意。等到车夫回家,妻子提出要离开他。丈夫问她这是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而身为齐国宰相,名显诸侯。今天我看到他外出时,心情深沉谦恭,总觉得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你身长八尺,只是为人当车夫,然而看你的样子象是谁也比不上似的。我就因为这才要离开你。”从此以后,车夫改变了以往的性格,深沉稳重多了。晏子觉得奇怪而询问原因,车夫对晏子说了实话。晏子向齐王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原文二]
中道继织
(乐羊子)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其织也,则损失成功,稽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
--《后汉书·乐羊子妻传》
[译文二]
乐羊子出远门寻师求学,刚过了一年就回家来了。他妻子很有礼貌地询问这是什么原因。羊子说:“长时间在外,想家了,没有别的特殊原因。”他妻子拿起刀来走到织布机旁说:“这机上的绢最初生自蚕茧,后来成于机杼;一条丝一条丝地加起来,才织成一寸绢;一寸一寸地织个不停,才能做成一丈一匹的绢。现在要是割断这根丝,那么就会前功尽弃,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你积聚学问,应当每天都知道自己所没有学会的,日积月累,努力学习,从不间断,才可成就学业。要是半途停下来,与割断这块绢又有什么两样的呢?”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又回去学习,一连七年没有回家。
[启示录]
教育要抓住契机
 

[原文] 杀鸡焉用牛刀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 》
[译文]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武城,听到了奏乐的声音。孔子笑着说:“杀只鸡哪里用得着牛刀?”子游听了,心生疑问:“从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道’会产生爱人之心,小人学了‘道’也会易于驱使。’”孔子听了子游的话,对其他学生说:“同学们,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只是开玩笑罢了。”
[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