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易经》预测观中的养生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03:49
作者:杨力
古人为什么能从一个小的局部悟出整体的信息,并能从一个小的断层预卜历史和未来呢?因为见微知著的全息预测,正是《易经》的精髓,当然,对于我们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直接指导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其实,预感和预测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阶段,人在语言之前是靠第六感官生存的,语言诞生后,第六感官才退化了....
预测,是《易经》最神秘的部分,也是《易经》最智慧的内容。不解开这个秘密,算不上了解《易经》。其实,《易经》的预测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智慧,而不是去算某个人的命运,更不是去迷信算命先生。而全息的原理,是《易经》预测的基本原理。
什么叫全息?全息是《易经》预测原理的物质基础。全息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就是说一个小的局部包含著一个大的整体,一个大的整体包含著若干小的局部。
那么,什么叫全息预测?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它的一个断层面,或者一个小的局部窥测出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就叫全息预测。
“一叶而知秋”,就是说在秋分时刻,看见风吹落一片叶子,就应知道这意味著秋风将扫落叶,令大片叶子落光的秋天即将来临。全息预测在《易经》里早已涉及,坤卦的“履霜坚冰至”就是最早的全息原理,意思是你的脚刚踩著霜,就意味著冰天雪地的日子将要来到,这也叫“见微知著”。
《易经》的八卦中也蕴含著全息原理,一个卦辞就好比一个信息窗,通过这些信息窗就可以了解某事物的过去和将来,这个信息窗犹如一叶知秋,就是说从事物的一个断层可以预测它的过去和将来。这个信息窗还蕴藏著一个小的局部,蕴含著一个大的全面信息,所以叫全息。
“易道广矣,大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就是说《易经》无所不包,万物俱备。《易经》为什么能包罗万象?为什么能触类旁通?原因就在于《易经》是一部大全息书,六t四卦辞、三百八十六爻辞都是一个个小全息窗口,《易经》贮备著中国五六千年文明史的前半部,也就是说浓缩著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化史的全部信息。所以,每一个卦又是一个全息元,包含著整体全息的缩影。比如乾卦、坤卦就浓缩著《易经》的两大主要精髓:天与地,健与顺,刚与柔。
有许多人问我,为什么《易经》算卦“准”?这就是因为《易经》的卦、爻辞具有捕捉把握全息信息的作用,所以能触类旁通,所以能一叶而知秋。哦!原来《易经》的算卦是这个原理,只要听我讲后,大家就会明白了。自己都会算自己的“命”了,何必到路边去听那些根本不懂《易经》的人瞎扯呢?
《易经》“见微知著”中的养生智慧
其实早在《易经》成书的商代,当时的人们在预测思维的影响下,也都很善于预知,下面我讲一个历史故事:商纣王时期,箕子见纣王命工匠琢象牙筷子,歎道:象牙筷子必然配不上土瓦器,那就要配白玉琢的杯;有了玉杯肯定不能配粗茶淡饭,而要吃山珍观海味;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布葛衣,穿了锦绣衣服自然又想再住茅草陋室,而要配高楼广室,乘华贵的车子,要满足这样的愿望就必须去征伐各国的珍宝.....。果然,纣王为满足他的贪欲,竟动用上千万劳力为他修建鹿台琼室,并修建肉林酒池,掏谏官比干的心,用铜柱烙死给他提反对意见的人。箕子善于预见,于是装疯而躲过一劫。这是大臣测君王的故事。
《易经》这个见微知著的原理在养生防病上有重大意义。疾病都是由小到大、由微渐著的,所以要有善于早发现疾病、早治疗、早养生的观念。比如许多人都有脾胃虚寒这个病,开始时只有吃冷饭后肚子不舒服,不注意调养,渐渐地就会出现苔白、腹泻,发展下去,就会五更泄(天刚亮时)、畏寒、遇冷即洞泻、冬天尤重.....养生就要有“履霜坚冰至”的预测理念,及早服温补散寒药;如出现寒泻,就应服温脾方。
“履霜坚冰至”不仅用在寒凉性疾病,同样用在火热性疾病,如有些人好吃热性食物,如喝酒时食炸羊肉串或炸鸡、还放了不少辣椒,又不吃蔬菜,起初只是口舌生疮,继之则便秘、口臭,发展下去则急性阑尾炎。所以养生就要注意见微知著,调整饮食寒热,少吃点热性的,多吃点凉性的菜如蒿子秆、油麦菜、青萝卜....
我举个例子,老年人如出现健忘、手指麻木或手抖,就应考虑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这也叫做中风的远期信号。如果此时赶快就医、通血脉,问题就不大,发展下去出现短暂的眼发蒙(视力不清)、舌不利索、腿不利索,这就是中风的中期信号,意味著脑血管可能已被堵八九成了。如果还缺乏见微知著的理念,发展下去出现嗜睡、迷糊那就是中风的近期信号了,危险已经近在眼前。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都表明养生防病要有《易经》“履霜坚冰至”,然后防微杜渐的观念才行。
阴阳观是《易经》的核心,前面我已讲过,寒热是阴阳的内延,阳极必阴,阴极必阳,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是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在养生防病中,要预知阴阳寒热的转化,才不致被动。
比如有些急性热病如菌痢,高热不退,却出现畏寒、手足厥冷,貌似寒证,但重按腹部却愈按愈热,这是热极似寒、阳极必阴,也叫内真热、外假寒,应立即就医,切不可妄用温补,以免火上加油。
反之,有些疾病如久病伤寒,阴寒已极,却出现怕热、掀被子、口干的情况,这是寒极似阴、阴极必阳,也叫内真寒、外假热,更应就医,切不可妄用清热药,以免雪上加霜。
全息原理可以预测疾病
我们知道了《易经》的全息原理,就可以领悟《易经》的预测理论。三千多年前的《易经》就已把八卦和人体脏器相对应,如说:“乾为首(头),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易经·说卦》)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也指出,人的面部包含著人体五脏的全息:“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
事物的规律叫做“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就是说事物内部有什么变化,就会在外部表现出征兆,那么根据这个征兆去预测事物的趋势和发展,就叫预兆预测。
预兆预测方法在疾病预测中应用很多。如中医的面诊、舌诊、脉诊,就是通过舌象、面象、脉象判断疾病。另外,占卜中的面相法,就是能通过观象进行预测,也叫观相取象预测。在养生防病方面,要善于应用预兆预测,就是说要善于从一个小的局部,比如面诊、脉诊,发现五脏六腑的信息。比如人的脸,这个小小的局部却分布著五脏六腑的信息。
两眉之间看肺,如发现印堂这个地方苍白无泽,结合病人常气短,就可预测肺气不足。
两眼之间看心,如果这个地方青晦或苍白,结合病人常感心慌,就要考虑心脏可能有问题。(站长补充:两眼间鼻根处有横纹,代表心脏有问题,要小心心机梗塞。)
鼻头属脾胃,鼻头发红或长疖,结合病人大便秘结,就应考虑脾胃有热,当服生大黄通大便以去热;反之,鼻色发黄无光泽,结合病人腹痛便溏,就应考虑脾胃虚寒,当服温补药,如桂附理中丸之类。
鼻翼两侧看肝胆,如发青或发黄都要检查相应的肝胆疾患;
而颐部(两颧骨下部)发暗,又出现神惫乏力、腰酸头晕、尿多、腰以下发凉等症,就应考虑肾气不足。
再如切脉寸关尺,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肾,都可预知五脏疾病。比如寸口脉(看心)数而无力(脉快而弱),结合病人心慌气短,就应考虑心气虚等疾病。再如尺脉沉迟无力,要考虑肾气不足,肝脉弦应考虑肝阳上亢。
其余手诊、足诊、耳诊等均可参照,因为全息原理不仅指一个小的局部包含著一个大的整体,同时也包括一个大的整体包含著若干小的局部。所以应合诊、合参,不可孤立看问题。
应用全息原理预测疾病丰富精彩,我在《杨力讲疾病早发现》中已有全面讲述,于此不赘述。
人体的全息元特区
根据全息元理论,就是一个小单位包含著一个大单位的信息,也就是一个局部包含著一个大的整体的特殊部位。
根据太极阴阳宇宙全息原理,人体是一个大太极全息元,人体的各个部分又是一个小太极全息元。小太极阴阳包含著整体阴阳的全息,就是说,人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存在著阴阳全息。不仅每个部位都存在著阴阳全息,而且从人体发出的所有信息都包含著整体的阴阳全息。如人体表现的神态、色泽、声音、脉动,分泌出来的液体、浊物....都无一不包含著整体阴阳的全息。所以明代大医家景岳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本,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一切都是阴阳的全息。
藏,指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即藏居于内,形见于外,名曰藏象。这是中医“有诸内者,必形于外”的理论。人体每一个小全息单元都包含著一个藏象全息,如寸口脉象这个小全息元,就包含著一个五脏的全息,这就是诊脉的理论基础。正常的脉象,应该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不软不硬,不快不慢,每分钟在60~85次之间。
头面五官也是人体的重要全息元特区。如口周、鼻周、眼周,都分布著人体的五脏信息。手部、耳部、脐部、足底,同样分布著人体的五脏信息。
经络系统同样包含著人体的全息信息,就是说每一个穴位就象是一个窗口,或多或少都包含著整体的信息。尤其人中部位、山根部位、口周部位的信息就显得更重要。所以人中可以救命,人中可以看子宫。口周发青尤其小儿是脾胃虚寒,要赶快注意。山根青,是心脏不好,更要注意。四肢八溪之处(肘、腋、髀、膕)是经络的会聚之处,就要多拍打,以利经气流通。
《易经》对死亡的预测
生与死是生命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有生必有死,死,是不可避免的。《易经》对于死亡的预测,也有很多精彩的阐述,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养生智慧。
比如,《易经》八卦人中,离卦人、巽卦人易暴死、猝死,而坎卦人、坤卦入、乾卦人则发生暴死的机率要小得多,因此在养生中,离卦人、巽卦人要尤其加以防范,这一点将在本书第八讲中做深入的分析。
我们知道,太极图是阴阳运动规律的高度浓缩。生命的过程是阴阳消长转化的过程,阴消阳长,意味著生;阳消阴长,则预告著死。太极图的阳鱼,象征著生与长;阴鱼,则象征著老与亡。
太极生命钟提示:阴极一阳生,阳极一阴长,衰老起步于阳极,生命终止于阴极,距阴极越近,表示衰老的程度越重,离死亡的时间也越快了,这也提示阴极是自然寿终的标志。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因为人生到了五十,阴分明显加重,衰老大踏步来临了。阳消阴盛意味著衰老的到来,那么,延缓阴盛的进程以抗衰老是我们养生的重要目标。
事实上,随著年龄的增长,由于阳气运化的不力,人体的阴分物质逐渐滞留体内,堵塞气血的运行,妨碍生命的正常运转。因此,对于中年人,要注意益气消阴,通过饮食、运动乃至药物手段,延缓阴盛的进程,才能有效地延缓衰老,推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