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Crane书札:“武”字小解纪闻_汉语言文字研究_论坛_国学数典-社区门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5:58
DrCrane书札:“武”字小解纪闻
发表时间: 2007-4-19 04:26    作者: DrCrane    来源: 国学数典-社区门户
字体:小中大 |打印
对于“武”字,东汉许慎《说文》中以“止戈为武”作为定解。此解多被和平主义者用作止息战端的辩辞。据说有吾国外交官更以此解来反驳国际上尘嚣一时的“中国威胁论”。但余甚惑之。感觉这种解法有如拆字,并非正解。查《说文》原解曰:
“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此说出自《左传》,其原文为:
“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又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
(宣公十二年)
两相对照可知,《说文》并非引用左氏原文,而是断章取意。“止戈为武”是从字面而言,来解“武”,纯属拆字技俩。当然,这不过是楚庄王借题发挥,来表“以战止战”之意。不能作为文字学意义上的解释。而《说文》做如此引申则是大谬。近日偶然在《甲骨文字典》中查“武”字条下引于老省吾先生的解释,摘如下:
“武,从止从戈,本意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器。”
该条又解止,为足趾之趾。在“武”字中为指示以行也。这当是正解。至此,余惑释然。
[注]本帖非首发,原帖网链:http://www.rbook.net/thread-31794-1-1.html
[ 本帖最后由 DrCrane 于 2007-4-19 11:45 编辑 ]
我也来说两句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评论
兑月 (2007-4-19 07:58:14)
这问题讨论的很多。不知所从。
不过章太炎国学演讲录里就有与于相当的观点。章解为步伐。
挑刺
夫文,止戈为武---------。“止戈为武”是针对“文”而言,非直接对“武”。文武互为反意,故用“止戈为武”来解文应是正当其意。
这句真不知道楼主再说什么。“文”不是“文武”的文。应该是形体的意思。古代很多说于文,什么什么的。
DrCrane (2007-4-19 11:39:33)
QUOTE:
原帖由 兑月 于 2007-4-19 07:58 发表
挑刺
夫文,止戈为武---------。“止戈为武”是针对“文”而言,非直接对“武”。文武互为反意,故用“止戈为武” ... 谢谢指教,此文确非文武之文,当作文字。深谢!!!
001 (2007-4-20 17:57:15)
谢谢转帖,感觉从“学问相长”这个版块学习了很多知识。
兴于中古 (2007-4-21 03:18:47)
不过章太炎国学演讲录里就有与于相当的观点。章解为步伐。
==================================
武解为“步伐”在古书中不乏其例。古书中有“步武”一词,《离骚》中有“及前王之踵武”。
lijiyi2000 (2007-4-21 08:14:46)
于省吾认为,武的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器。
兑月 (2007-4-21 09:45:49)
武解为“步伐”在古书中不乏其例。古书中有“步武”一词,《离骚》中有“及前王之踵武”。
--------------------------------------------------------------
武在这里是足迹,非步伐
艺文志 (2007-4-21 17:27:13)
“止戈为武”,是“武”的一种上升到哲理的解释,把“止”解释为“停止”、“阻止”。其实从甲骨文来看,止乃是一个足趾,代表脚,此字寓意一个人背了一件戈往前走。背了一件戈往前走,干什么?当然是去打仗啰。这是一个字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许慎纯粹从小篆字形上来解释,结论是错误的。
iyea1224 (2007-4-21 18:27:58)
《诗经》大雅《生民》中就有“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的句子,“武”为脚印意,而太炎先生的解释可能是最近古意。
让我们荡起 (2007-4-22 02:14:29)
武、拇(脚拇指)音同,武借用为拇,意为脚,引申为足迹。“帝武”——上帝的脚印,“前王之踵武”——前代君王的足迹。
让我们荡起 (2007-4-22 02:19:24)
补充一下:
古无轻唇音,故微母字与明母字读音相同。同意“武”是持戈行进,表示动用武力,是其本义。武表示脚、足迹当是假借。《说文》所释不确。
zhzuol (2007-4-24 07:35:30)
楼主的见解不错,感觉在这里真是能学到很多知识。
borhes (2007-4-24 08:06:58)
“武”字为持戈行进,表示动用武力,信然。“止戈为武”的意思应是后人的附会,造字之时,人类尚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哲学境界。而后世之人竞用此义来谈论战争与和平,现在看来,颇为可笑。
xusiyuan (2007-4-25 13:56:52)
“武”字条下引于老省吾先生的解释,摘如下:
“武,从止从戈,本意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器。”
该条又解止,为足趾之趾。在“武”字中为指示以行也。这当是正解。
正确!完全同意。原本对《说文》的讲法就有疑惑,不过没去考究,今天受益匪浅!
kchsu33 (2007-4-25 19:38:57)
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到了东汉的许慎, 明显以己意作解, 释为止干戈即武之意。
lingtianyi (2007-4-26 08:57:42)
楼主的见解不错,我还觉得这成语怎么会矛盾的说
pig (2007-4-27 17:22:43)
QUOTE:
原帖由 艺文志 于 2007-4-21 17:27 发表
“止戈为武”,是“武”的一种上升到哲理的解释,把“止”解释为“停止”、“阻止”。其实从甲骨文来看,止乃是一个足趾,代表脚,此字寓意一个人背了一件戈往前走。背了一件戈往前走,干什么?当然是去打仗啰。 ... 藝文志兄指出了讀字的基本程序和關係:字形、字義→引申(詮釋)。
不作基本的和歷史性地解讀,是會過當更易弄不清其本義。
倒是,有沒有人從字音來解這字的呢?
xiaomiao (2007-4-30 11:30:01)
许慎从字形出发解释“武”,或许当时有“止戈为武”那样的意思吧,要不他也不会那样写出来?许慎对于某些字没有解释清楚而留有错误,正是因为他没有看到更早的甲骨文、战国文字,或许我们现在也有次遗憾
yoyohy (2007-5-01 11:59:07)
汉字解释见仁见智,互相印证,兼听则明。。。。。。
zhuzuxin (2007-5-01 20:37:06)
呵呵,我也 同意解释为步伐的意思,止戈为武的解释确实有点牵强。
微笑迦叶 (2007-5-02 10:46:49)
想起老谋子的电影里始皇帝的台词:武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平!
drcrane303http://www.readfree.net/bbs/simple/index.php?t302970.html 2007-03-02 13:39
《论语》中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后世文学批评教材中常用来当作“内容和形式”解。本来夫子在这里是讲君子行礼之道,和后来的文艺理论中的概念不相关。但考虑到儒者多将诗文当作礼仪的一部分,所以不反对用夫子之言同后来的文艺理论中的概念作些比附。夫子之言在《正义》中作如下解释:此章明君子也。“质胜文则野”者,谓人若质多胜於文,则如野人言鄙略也。“文胜质则史”者,言文多胜於质,则如史官也。“文质彬彬,然後君子”者,彬彬,文质相半之貌。言文华质朴相半,彬彬然,然後可为君子也。窃以为《正义》的本意是张明君子的外在言行格调。质,在古汉语里最古的意思是当交换之货讲,用《说文》的话就是“以物相羸”。后又引申为质朴,如“君子好质恶饰”。文,即纹理之谓也。引意为文饰,修饰。所以夫子此处是将直质而不加修饰的格调和文明修饰的品行对举。显然,夫子以为质和文于君子之道都不是理想状态。文质彬彬,才能体现君子之风。如要和现代文艺理论相比附的话,就是文章的风格中讲究自然之质还是人工修饰之文?或者是两者兼蓄?这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样的比附窃以为比“内容和形式”说意近些。
当然,质也可当事物之实讲,如:“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此处将质当事物之实,将文作事物之表。若在此将现代的“内容和形式”说来比附,也强为是。之所以强者在于:古人所云文质之情多在表里也,也就是事物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和内容形式终有不类之处。
aiaia 2007-03-05 10:48
说得对。
可惜后世说文质彬彬,多见文不见质,而儒家的形象,更是被文人、书生、腐儒所代表。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