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为什么这么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23:51
2009年中国的实体经济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略强,但广义货币却高出美国近5%
王兰
要了解中国货币的供应量,广义货币最有代表性。所谓广义货币,即M2,是流通中的现金(M0)加企事业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再加上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等。
从中国人民银行资料看,自1999年的十多年来,广义货币增长迅猛,而现金比例逐年缩小,其占比从1999年的11.44%持续下降到2010年的5.77%,说明流通支付方式在改进。
如果将中国广义货币量M2和同期实体经济规模GDP相比,可看出十多年来中国的货币量和实体经济规模间的距离在拉大——这是否说明金融在加速深化抑或泡沫程度在加剧?1999年-2010年间,GDP年复合增长率为13%,M2年复合增长率为17%。
中国广义货币M2不但纵向和自身的实体经济比增速惊人,横向比也很突出。2009年末中国的M2为610224亿元人民币,折合8.94万亿美元,美联储公布的2009年末美国的M2为8.54万亿美元,而2009年中国的名义GDP约为美国GDP的34%。也就是说2009年中国的实体经济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略强,但广义货币却高出美国近5%。到今年8月末,中国广义货币已高出美国约17%,这着实出乎预料。
日本与中国类似。据日本央行数据,2009年末日本的M2为764.6万亿日元,折合8.60万亿美元,而同期日本实体经济和中国差不多大。原因除了美元给美联储带来的特殊性,是不是中日两国的高储蓄率影响了其货币作用的发挥?或许和中日两国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从而带来巨额外汇储备占用了大量本国货币也有关。
以中国为例,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中一部分是国外净资产,其中大部分是外汇(占用了相应的人民币),它和货币概览中的另一部分资产国内信贷不同,在外汇形成后只起到计价占款的作用,没有再参与国内实体经济。
1999年以来的情况表明,剔除外汇后,广义货币和实体经济的背离程度大为减轻,这或许更能准确反映M2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综上可得出几点结论:1、中国近十多年来现金使用在广义货币中的比例逐年下降;2、近十多年来中国广义货币增长明显大于实体经济增长,且呈扩大趋势;3、中国出口导向政策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可能是诱导中国广义货币偏多的原因之一;4、中国广义货币和实体经济比偏多的状况自2009年加剧,说明中国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伴随着巨量的货币扩张,且具后续效应。
有些问题,笔者不敢强作解人,提出供探讨:
1、近十年来,中国实体经济增长对货币增量的依赖程度在加深是不争事实,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货币流通速度在下降,但下降原因和度量尚需分析,和行业、企业乃至个人资金周转情况存在怎样的关系?
2、中国广义货币对实体经济的比值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这需要更多样本交叉比较,如分析“金砖四国”相应数据及结构等。
3、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对应的人民币占款会不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潜在风险?自2009年开始的巨量货币扩张后续风险有多大?如这两个因素叠加会构成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之一?
4、考虑到中美日三国的实体经济规模,和中日两国相比美国的M2偏少,是不是美国的直接市场(包括债券市场)更发达,在推动实体经济上起了部分弥补作用?
5、中国近十多年M2迅猛增长似乎并未带来CPI的相应幅度上涨,原因何在?推测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目前八大类构成的CPI不够全面,M2经过一段时滞后既作用在CPI物品上,也作用在其他物品的价格变化上,我们且称它们为非CPI,也就是说M2之所以没有带来CPI同幅度上涨,是被不在CPI类的物品吸收了,带来了非CPI价格上涨(如房地产和其他资本品等的价格变化)。推测是否成立及如何量化有待专门研究。
中国经济领域里现在存在的不少问题与巨量货币发行都有关联。推本溯源,政府与其花大精力去关注禽蛋粮油房产股票的价格不如更多关注央行的“货币闸门”,因为较长时间内任何的价格变化根本上说都是货币现象。
本文获杨君帮助,特致谢
作者为投资业者
宏观数据中心正式上线关注最新发布的宏观数据
相关新闻:
其实中国货币并不多, 人均货币仅为美元人均货币的1/4,中国应该再发四倍货币,中国房价应该再上涨四倍,才足以跟亚洲发达经济体接轨.
中美差异可能部分缘于美国货币流通速度较中国快,直接市场发达应该也是流通速度快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