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游记揭秘圆明园胜景12幅圆明园老照片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2:01

148年前,汉学家凭借回忆记下了圆明园的辉煌与凋零

铜版画中的圆明园旧影。
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圆明园既是一段能够触摸的痛苦记忆,也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每一个面对残垣断壁凭吊的人,都会有个疑问萦绕于心:这个至今仍令人震撼的园林,到底昔日拥有怎样惊人的美丽?近日,一位法国人148年前撰写的近万字的圆明园游记悄然面世,为人们掀开了历史画卷的一角。
游记作者是著名汉学家
不久前,文物收藏家王金昌获藏一本1864年法国出版的法文版《环游世界》,其中一篇文章《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游记》引起他的关注。文章写于1862年,图文并茂,占全书的16页之多。
经过研究,王金昌发现,作者M·G·保蒂埃(M·G·Pauthier)是法国人,著名的汉学家,他出版的诸多有关汉文化的书籍在汉学研究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曾经将汉字和楔形文字进行比较,提出了中国文明和巴比伦文明有亲缘关系的说法。
《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游记》虽发表于1862年,但作者对辉煌时期的圆明园有过目睹,对1860年圆明园被毁前的胜景有详细记载。1860年10月,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的抢劫和火烧之后,保蒂埃特地重返故地,面对凋零残景驻足良久,痛心疾首,悲愤难平。回到法国后,他翻阅收藏的刻印于乾隆年代的精美铜版画,回忆并写下了上述圆明园游记。文章充满细节和感受
被王金昌翻译成中文的游记约1万字,分五部分,详细记载了圆明园的旖旎风光和巧夺天工的园林技艺,文内充满具体可感的细节以及作者真实的感受。内容包括对圆明园历史沿革、园林景观、宫廷生活、房屋建筑以及藏书阁的描述。
王金昌说,由于作者特殊的学者背景,使得他一方面像画家一般生动详细地描摹了圆明园美不胜收的景致;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询问和对比,对圆明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所体现的中国卓越的建筑能力和深厚文化进行了点评与解读。因此,这篇游记超越了一般游客走马观花式记录,蕴涵了非常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显然,圆明园美不胜收的建筑和风景当时在全世界十分罕见,这令保蒂埃——一个熟悉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样人类建筑精华的法国人,也不断地发出由衷的惊叹。他如此赞美:“所有的山和丘陵都覆盖着树木花草,这在这里很常见。这是地球上真正的宫殿。”
火烧圆明园令作者悲愤
王金昌说,关于圆明园被毁前的资料,国内目前留存很少。因此,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圆明园的真正面目一直是比较模糊和抽象的。因此,相关的图片、书籍等实物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们是我们民族记忆的依据和凭证。”
收录圆明园游记的书籍《环游世界》分上下两册,装帧十分华美。王金昌说,这样的旅游介绍性书籍当时是很流行的。因此,很多外国人肯定通过圆明园游记,知道了地球上那个曾经存在过的美丽宫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悲愤地写道:“但遗憾的是,自1860年圆明园被烧以后,没有一样东西留下,乾隆皇帝的藏书阁和其他伟大的建筑一样,毁于一旦,真是巨大的损失。”保蒂埃的愤怒与悲凉代表了当时每一个有文化良知的人在听到圆明园被毁时的心情。他疾呼:“火烧圆明园的行为是绝对的袭击方式,是野蛮的。所有帝国都不应该再做出类似的愚事。”
王金昌说,圆明园的悲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关于文源阁的描述:
皇帝的藏书阁摆满了书。书柜制作精良,里面摆着最精致和古老的书。皇帝这些珍贵的物品已经为欧洲人所周知。但遗憾的是,自1860年圆明园被烧以后,没有一样东西留下,乾隆皇帝的藏书阁和其他伟大的建筑一样,毁于一旦,真是巨大的损失。我们真的希望有法国的高级官员能在圆明园被烧前来这里看一看,亲眼目睹藏书阁的壮观。据了解,这个藏书阁有三个卢浮宫的大小,所有图书自上而下排列整齐,方式科学,为防止蒙灰,书籍都用丝绸覆盖。这里收集着各种书籍的最好版本,有的稀有书籍只有这里才能找到。其中最大的图书是《古今图书集成》(古代和现代的百科全书),在康熙年间(1662-1724)出版,共有5000册。
其实,我们可以用圆明园的藏书阁和亚历山大大帝最骄傲的藏书阁相比。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体现,可它却在点燃的战火中消失。
关于大水法的描述:
人们一般都不知道,圆明园里有类似于在欧洲的一座城,乾隆皇帝将那里的风景和陈设都仿照凡尔赛宫的景象。
新建筑里有一个房屋专门用来生产并放置戈布兰工艺的挂毯,这些挂毯是在1767年从法国宫殿引进的。现在大部分房间都有这种挂毯,到处都散发着美丽的味道。观察这间屋子,长宽各有70英尺,很大,机器的摆放也很符合比例,而且机器是可以移动的。这些机器花费了二三十万英镑,因为工作要求是非常精细的,并且这里丰富的做工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
建筑物前面有十个窗口,与阁楼一起在前面排列,两座建筑物的两端也向前突出。这三个部分的大门是用壁柱装饰的,分列在前门的两边。门顺着两边的楼梯一直延伸到庭院和花园。每一个楼梯的两侧都有喷泉,沿着喷泉的轮廓还摆满了盛满花的花瓶。这些楼梯边的喷泉和凡尔赛宫的圣云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只是这里的喷泉池壁上刻着部分龙的图画。三角形的水池两侧排列着12种动物,都是不一样的属相,每排六个,中国人叫十二生肖神。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动物来判断时间,因为在每一天的每一小时,以及一年四季里,这些动物在水池中的倒影都是不一样的。
12幅圆明园老照片的故事

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年周年,8月份,一个名为“残园惊梦”的摄影展在北京的中华世纪坛展出,12幅由德国摄影师恩斯特·奥尔末在一百多年前拍摄的圆明园照片首次与观众见面。
通过奥尔末的镜头,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圆明园西洋楼主楼“谐奇趣”。它优雅的弯月形楼梯、精致的琉璃雕花,甚至是在前面荒草丛生的湖水中的倒影,俨然是小凡尔赛宫的缩影。遗憾的是,楼前广场的大水法和十二兽首已经踪影全无。我们还看到大高玄殿牌楼巍峨庄严,透过花园门,万花阵的柱子和正中心西洋的阁楼赫然在目,乾隆时宫女们挑灯夜游,穿行万花阵中的欢声笑语恍然在耳,时光已流转几百年……
从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并放火焚烧的火劫开始,圆明园又经历了数次劫掠。木劫(1900年):趁火打劫的人进园砍了大量古树,烧成炭到清河售卖。石劫(1911年后):圆明园精美的石雕石刻吸引不少达官显要。当年王怀庆修达园,曹锟在保定建府宅,张作霖造陵墓,都到圆明园“各取所需”。北京大学也有几件圆明园的文物。土劫(1918年后):福海两岸开始迁入住户,圆明三园遗址内居民日益增多,挖山填湖,生产生活,对圆明三园的山形水系造成了根本性的破坏。对圆明园来讲,这是犁庭扫穴式的劫难。
这些照片拍摄于1873年,距圆明园被毁13年,在目前可以考证的圆明园历史影像中,这些照片是最早的,比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还早上4年。
恩斯特·奥尔末1847年出生于汉洛威王国(今属德国),父亲靠开旅馆养活全家。十几岁时他加入一支商船队前往中国,不料船在中国海岸失事,无法回国,他只好留在中国,在厦门开设了一家照相馆。1868年5月他进入大清海关。1872年8月,他在北京海关任职。
正是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奥尔末得以来到已被焚毁近13年的圆明园,当时西洋楼带给他的震撼,我们可以在奥尔末15年后,即1898年的日记中见到:“这里的装潢……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烂……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让它们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由于奥尔末惊叹圆明园的美景,才留下了这12幅珍贵的底片。
奥尔末1914年退休,携妻回到德国,1927年过世。之后,他的遗孀把圆明园的这12帧玻璃底片赠送给了柏林工科大学的建筑学教授恩斯特·柏石曼。柏石曼是20世纪早期很有影响力的汉学家,在德国学界以研究中国建筑著称。
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中国访德学者滕固拜访柏石曼,希望能够借出这批底片到中国印书。滕固将这批底片运送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并于1933年印制成《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印数仅500本,当时售价2块银元,算是高价了。
这些底片运回德国后十来年,二战开始,德国在战火之中,底片的下落长时间不为人知。中国影像资料收藏界有不同传说,有说它们已毁于二战战火,也有说它们在一个法国收藏家手中,莫衷一是。
事实上,这批底片一直没有离开过柏石曼家族,躲过了战火的劫难。在奥尔末拍摄圆明园114年后的1987年,柏石曼的孙子将底片卖给一位法国人。去年,这位收藏家表示愿意割爱,台湾收藏家秦风得知后,多方筹集资金,最终购回这批对中国人而言的无价之宝。
秦风说:这些底片“跟滕固那一次不同的是,我相信这一次它将永远留在中国。”

谐奇趣南面
在谐奇趣南面海棠形水池东边向西北方向拍摄。谐奇趣主楼的南立面和东立面基本完好,但楼内木质房架被烧毁而导致屋顶坍塌。主楼前面水池中的铜雁、铜羊也不知所踪,水池内长满荒草,唯有边缘依稀可见。在查尔德编号200拍摄于1877年的作品中,主楼南面的楼梯栏杆都被推倒拆毁了,而在奥尔末的这张照片中楼梯栏杆还是完整的。

谐奇趣全景
在谐奇趣南面湖南向西北方向拍摄。可见谐奇趣全景,音乐亭除了屋顶塌毁外,建筑外立面似乎变化不大,不过连接主楼和音乐亭的长廊就不是那么幸运了,仅残存两道墙。主楼倒映在南面的湖水中,透着凄凉和落寞。

谐奇趣音乐亭
在谐奇趣主楼南侧楼梯上东南拍摄,可见部分主楼楼梯,连接音乐亭的连廊和东侧的音乐亭。几乎每个建筑细节都有着精美的西洋风格的装饰。

谐奇趣主楼东侧面
在谐奇趣东侧的小山上向西拍摄,可见谐奇趣主楼的东立面,可见西侧的音乐亭和部分东侧的连廊。主楼东立面的装饰非常丰富,不仅有白色的汉白玉石柱,还有五彩的琉璃蕃花,另据史料载外墙敷以粉红灰,可以想见谐奇趣在这样一片灌木和树丛反衬下的精美。

谐奇趣主楼北面
在谐奇趣北向南拍摄,可见谐奇趣主楼北立面和北侧的小喷水池。池中的喷水塔已经倒塌,这座水池曾经被整体移走,后在1987年移回原位。

花园门
在花园门南侧向北拍摄。花园门位于谐奇趣北,是连接黄花阵的入口。有四个外国人或坐或卧于花园门前,透过花园门可见远处黄花阵入口的石柱以及黄花阵中央的西式亭子。照片中的亭子明显为木柱,现在重建的亭柱改为石制。

方外观
在方外观东侧的河边向西拍摄。方外观可能是无梁殿结构或者内部结构受损不重,因此是西洋楼景区唯一屋顶完好的建筑。从这个角度能看到主楼两侧的月形台阶上的栏杆异常精美,整个建筑大体完好。底片右下角影膜有损失。

海晏堂西面
在海晏堂西侧水池前向东拍摄,可见海晏堂主体建筑的西立面,树丛和灌木之后是残存的建筑,门窗都已被烧毁,通过顶层的窗口还能看到东边的蓄水楼。海晏堂门前喷水池中的“大蚌壳”现在还在原处,台上两边连接水道的两块精美的石雕现在被置在北京大学西门内。

海晏堂一角
在海晏堂西南角向东拍摄,可见左侧的海晏堂主楼和右边的西洋楼景区南侧围墙。西洋楼在装饰上大量使用了五彩琉璃,甚至院墙上也都嵌着琉璃,在右侧的围墙上可见一斑。

远瀛观南面
在大水法北侧的平台上向北拍摄,可见远瀛观正门。门口外侧石柱上的蕃花和葡萄图案雕刻精美,“深及三寸”,内侧的石柱用有着自然花纹的大理石装饰,门上是琉璃质地的西洋风格装饰雕塑,门口须弥座上原有的一对西洋石狮不见踪迹。在查尔德拍摄于1877年,编号207的作品中,正门上的钟形装饰已经没了踪影。

观水法石屏风
在石屏风东南侧向西南方向拍摄,可见观水法石屏风和观水法西侧的钟形门。屏风前的宝座和铜鹤已不知所踪,只有一个歪倒的底座。这五块石屏风连同另外两座石塔曾一同被园内太监盗卖,所幸为载涛发现,遗往其朗润园内,1987年置回原位。

大水法
在大水法南侧喷水池东南角向西北拍摄。可见北面远处远瀛观大门上的装饰。大水法的洛可可式门基本完好,但是门前水池内的铜狗、铜鹿已经不见,只有荒草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