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0:59:12
多数人都推崇“难得糊涂”四个字,似乎没有参透这几个字,这人生活得就不够豁达,在社会上也未能左右逢源。难得糊涂,是看透了世态炎凉,却又做不到视而不见,在生活的种种细节中,不为之所困,豁达之极。可是这四个字是由何而来,又发展得怎样呢?我们先看看它的本意是什么。
“难得糊涂”的来源
“难得糊涂”这一词是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首先提出来的。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郑板桥给“难得糊涂”加写的注脚,郑先生时任潍县知县。
在郑板桥生活的那个社会,皇亲国戚的世袭制度,导致了整个社会政治上是腐败的,世局又很动荡,贪官污吏,民众避无可避。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做人难,就是做了官,也难。“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就是郑板桥在官场上混迹了几年的最深刻的感受。
郑板桥是清末的扬州八怪之一,自然才华出众,说这话并不意味着他自己多么的糊涂,他所说的“难得”糊涂,并不是先天愚笨的糊涂,而是本性善良而又不能改变现状的大智若愚式的糊涂,或者是冰雪聪明而假痴假呆式的糊涂。大智若愚,是修炼到一定程度的难得智慧;而让本是聪明的人要装出糊涂样,并且要装得“煞有介事”,这就非常“难得”,因此才要学之。
“难得”如何得,“学为”怎样为呢?郑板桥是“放一着,退一步”,因此他把家奴的契券烧掉;他的“放”、“退”,目的是避祸,是智者的远虑。郑板桥明白这个道理,却还是对官场上的黑暗做不到视而不见,同流合污,到最后忍不下了就只好放弃十年寒窗换来的七品知县,道声“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回扬州卖画糊口,枉自叹息“难得糊涂”了。
苏东坡说的与他异曲同工:“他人生子要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我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聪明的人往往不得志,有的时候过不了心里的那个坎,只有过了这个坎,把聪明用糊涂包装起来,方可在官场上风云直上。
糊涂有几多
“难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它有自我解嘲的意思。
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懂处世,似是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装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良莠不分,即由“聪明转入糊涂”了。
郑板桥当知县的时候,他又不会利用关系向上攀附,也不会假装糊涂,视百姓疾苦于不顾。因此在官场上的郁郁不得志,内心也很失落。他总结了自己半生,认为不过如此,争名夺利,到头来也不过如此,糊涂一点可能就没有现在这些矛盾了,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
他的这番话是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的话,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迸发出的愤激之词。
它带着自我催眠的意思。
郑板桥不糊涂,但在官场上的“难得糊涂”,确实有他的苦衷。因为他的清醒、正派、刚直不阿,而对谗言无能为力时,才会有“难得糊涂”的感叹,而“难得糊涂”的时候一多,也不禁劝自己睁只眼闭只眼罢了,毕竟时时刻刻地做到这点还是非常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这四个字来提醒自己,难得糊涂又不得不糊涂,直到他再也忍不住的时候,才辞官归家,不用糊涂了。
它还带着抗议的味道。
当然他的抗议也只算得上发牢骚。毕竟没有这样的实力了。他担任知县,某年任内遭遇百年难见的旱灾。而上面派来赈灾的钦差却熟视无睹,不顾百姓死活,反而向他求字画。
郑板桥无法直接拒绝,只好画一幅鬼画以表讽刺,惹得钦差大怒,更加不理赈灾的事情了。郑板桥不能帮助百姓,心里忧心如焚,非常郁闷。郑夫人都劝他:皇上既然都不问,派个钦差来又不理会,你不过一个小小县令,又有多大的能力,不如装做糊涂嘛!郑板桥大怒:我怎么能够装糊涂!这样的惨状让我如何能糊涂得来!
郑板桥看求天求人不得,百姓惨状也不能不管,就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激励自己,并开官仓赈灾。不但自己捐俸禄,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在灾情非常严重的时候,没有上报批准就紧急开官仓,度过饥荒之后,还是有很多人不能归还粮食,郑板桥就干脆把债券给烧了。在老百姓方面当然认为他是个清官,可这样的作风对上级来说,却又头痛不已,最后还是因为申请救济的事把上级给惹怒了,一位爱民如子的清官就这样被罢官了。
郑板桥的这种性格和刚正不阿的高雅品格,要他做得像曾国藩那样老到,违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行为,显然是一种痛苦与折磨。他是聪明人,基于良知和道德希望能有所为,如要他装作糊涂视而不见无所为,的确很难。因此也就只有用这句话来平衡一下自己的心态,作一点抗议之声罢了。
所以真正的难得糊涂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心声,以及对自己不能做到糊涂的一点叹息。
运用糊涂的高手
有些人是运用糊涂的高手,正因为他们感悟了糊涂的真谛,所以他们才不会像郑板桥那样哀哀地叹息“难得糊涂”。
说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人吧,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
“大抵世之乱也,必先由于是非不明,黑白不分,愿诸弟学为和平,学为糊涂。”“迪安妙在全不识世态,一味浑含,永不发露。我兄弟则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弟当以我为戒,一味厚混,绝不发露。”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们的家书,能这么精辟地总结出这些生活的话来,实非常人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