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101---15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00:14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三)
(一Ο一)孙登比丸
正文:吴太子孙登,尝乘马出,有弹圆过。左右求之,适见一人,操弹佩圆,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圆,比之非类,乃见释。
人之负冤,多因疑似,听者不能审谨,忿然作威,遂至枉滥。
问题:孙登遇到了什么事?
设想:孙登怎样处理这件事?(提示:注意“比丸”二字。)
评述:这件小事给你什么启示?(提示:以小见大。)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适见一人 2,咸以为是 3,登不听 4,乃见释
参考答案
问题:有弹丸飞过;一个操弹佩圆的人不承认飞弹是他的;左右欲捶打他。
词句:1,恰巧;2,都;3,听从、接受;4,被
译文:吴国的太子孙登一次乘马出行,忽然有一颗弹丸飞过。左右侍从进行搜查,恰巧看见一个人手持弹弓,身佩弹丸,都以为就是他射的。他申辩不承认。侍从要打他,孙登没有同意。命令找出飞过的弹丸相比,不一样,于是便把他放了。人之遭受冤枉,大多起因于案情是非难辨。断案的官吏不能细查慎处,便躁怒地滥施威刑,结果导致无辜蒙冤。
(一Ο二)柳庆问饮
正文: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是主人所窃。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常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问题:贾人和主人,谁丢失了东西?丢失了什么东西?谁受到了怀疑?为什么?
设想:柳庆如何问案?(提示:注意标题。)
注释:别驾,官名。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务。
评述:凡诬服之词必有疑窦,故“庆问而疑之”,然郡县为何不能发现疑问呢?搞逼供信的人往往自以为破案有术,孰知逼供之下必有冤魂!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诣京师交易 2,主人特以痛自诬服
参考答案
问题:商人遗失了钱二十斤,怀疑主人偷了,理由是“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词句:1,到 2,只是;无辜服罪
译文:北周的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任雍州别驾。有个商人,携带二十斤金钱到京城做买卖。借人房屋居住。每次要外出,常常自己拿着房间的钥匙。没有多久,房间紧闭如常而金钱却全部丢失了。商人以为是房主人偷的,郡县官府对房主人进行拷讯审问,房主人只好被迫认罪。柳庆听说后,觉得可疑,便找来了商人,问他说:“你的房间钥匙经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经常自己带着。”柳庆问:“你可曾与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回答说:“没有。”又问:“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回答说:“前一阵曾与一个僧人痛饮过两次,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刑讯痛苦才被迫认罪的,并不是盗窃犯,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盗窃犯。”当即派遣差吏前往逮捕僧人,结果 僧人已经携金潜逃。后来捕获归案,全部查获了商人所失之金。
(一Ο三)蒋常留妪
正文:唐贞观中,衛州版桥店主张逖妻归宁。有魏州三衛杨正等三人投店宿,五更早发。是夜,有人取其刀杀逖,却纳鞘中,正等不觉。至晚店人追及,刀血狼籍,收禁考掠,遂自诬服。太宗疑之差御史蒋常复推。常至,追店人十五以上皆集,人数不足,因俱放散,独留一妪,年八十余,晚乃令出,密遣狱典觇之,曰:“有人共语,即记姓名。”果有一人问妪:“使人作何推勘?”前后三日,并是此人。捕获诘问,具服:与逖妻奸杀逖,有实迹。正等乃释。
问题:版桥店发生了什么事情?谁成了嫌疑犯?
设想:正凶虽然逍遥法外,但案件尚未最后了结,他惊魂未定,必然格外关心此案进展。蒋常深谙罪犯心理,他会用什么办法来破此案呢?(提示:注意“留妪”二字。)
注释:追,传诏。 狱典,狱吏。 使人,使者。 推勘,审查核对。
评述:独留一妪,牵动罪犯神经,起到了引蛇出动的效果。罪犯急于了解留妪的内情,结果暴露了自己。犯罪心理学在古人断案中被运用得如此熟练,令人感叹。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收禁拷掠 2,密遣狱典觇之
参考答案
问题:发生了凶杀案。店主张逖被杀,杨正等三人成了嫌疑犯。
词句:1,拷打 2,偷看、侦察
译文:唐朝贞观年间,卫州版桥店主人张逖之妻回娘家省亲。这时有魏州的三个卫兵杨正等三人前来店中投宿,次日五更便乘早出发赶路。就在那天夜里,有人拿了他们的刀杀死了张逖,然后又把刀插回鞘中,杨正等人没有察觉。到天亮时,店里的人追上了他们,看到刀上沾满了血迹,把他们送官收监。经过拷打审问,他们便被迫承认了杀人之罪。唐太宗觉得可疑,派遣御史蒋常去复查。蒋常到后,传召店里十五岁以上的人都来集合,因为人数不足,又都放了回去,只留下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妇人,直到晚上才让她回去,同时暗中派遣狱吏随后监视她,说:“发现有人和她谈话,就记下姓名。”果真有一个人问老妇人:“御史查问了些什么?”前后三天,都是此人来问。于是便将他逮捕审问。他全部招认了与张逖之妻通奸,杀害张逖的罪行,经查事实确凿,杨正等人才获得释放。
(一Ο四)刘崇龟换刀
正文:唐刘崇龟,镇南海。有富商子泊船江岸,见一高门中有美姬,殊不避人。因戏语之曰:“夜当诣宅矣。”亦无难色,启扉待之。忽有盗入其室,姬即欣然往就。盗谓见擒,以刃割之,逃去。富商子继至,践其血,污而仆,闻颈血声未已,觉有人卧地,径走至船,夜解维遁。其家踪迹,讼于公府。遣人追捕,械击考讯,具吐情实,惟不招杀人。崇龟视所遣刀,乃屠刀也。因下令曰:“某日大设,阖境屠者皆集毬场,以俟宰杀。”既而晚放散,令各留刀,翌日再至。乃命以杀人刀换下一口。明日,诸人各认本刀,一人不去,云非某刀。问是谁者?云某人刀。亟往捕之。则已窜矣。于是以他囚合死者为商人子。侵夜毙之。窜者闻而还,乃擒,置于法。富商子坐夜入人家,杖背而已。
凡欲释冤,必须有术。换刀者,迹贼之术也;毙囚者,谲贼之术也。贼若不获,冤何由释?故仁术有在于是者,君子亦不可忽也。
问题:富商子未杀人为何要逃走?盗贼本为窃财为何要杀人?
设想:崇龟发现凶器是屠刀之后,有了灵感,他将用什么方法来侦破此案呢?(提示:注意“换刀”二字。)
注释: 大设,大宴飨。
评述:刘崇龟换刀给你什么启发?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殊不避人 2,盗谓见擒 3,夜解维遁 4,其家踪迹 5,以俟宰杀6,亟往捕之 7,侵夜毙之
参考答案
问题:富商子“践其血,污而仆”怕受牵连,所以逃走;盗贼认为女人是来抓自己,怕被抓住,所以杀人。
词句:1,很、非常 2,以为 3,大绳子 4,跟踪 5,等候 6,急、赶快 7,逐渐
译文:唐朝的刘崇龟镇南海时,有个富商之子停船江岸,看见岸上一所高门大户里有个美貌的女子,一点也不迥避人,便调戏她说:“今夜我要到你的屋里去。”女子听了,也没有显露出为难的样子。到了夜里,果然敞开门户等待着富商子的到来。忽然,有个强盗闯入女子的房间,女子以为是富商子来了,立刻欣喜地迎了上去,而盗贼却以为是来捉他的,便用刀割断了女子的咽喉,逃走了。富商子随即来到,一脚踩在血泊中滑倒,听见颈血涌流之声不止,这才发觉有人倒卧在地,急忙跑回船上,连夜解缆逃去。女子之家循着血迹追踪到江岸,便向官府提出控告。官府派人追捕,抓到富商子投进监狱,拷打审讯。富商子招认了全部经过情况,只是不承认杀过人。刘崇龟查看凶手遗落的杀人刀,原来是把屠刀,于是下令说:“某日要大宴,全境的屠夫都要集中在球场,等候分配宰杀任务。”集合起来不久,又宣布解散,命令屠夫们各自留下屠刀,次日再来。等屠夫们散后,刘崇龟便让人用杀人刀换下一口刀来。第二天,众屠夫纷纷认领了自己的刀走了,只有一个站着不动,说:“剩下的这口刀不是我的刀。”问他是谁的刀,回答说:“是某人的刀。”刘崇龟急忙命人前往捕捉,结果该人早已潜逃。于是便以另外一名应当处死的囚犯假充是富商子,在天将黑时予以处决。潜逃的罪犯听到这个消息,返回家中,当即被捕获正法。富商子犯了夜入人家之罪,仅被判处杖刑而已。
(一Ο五)苻融验走
正文:前秦苻融,为冀州牧。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问题:老姥遇到了什么事情?
设想:苻融会用什么办法来断此案?(提示:注意“验走”二字。)
评述:受诬陷的人是不幸的,相信诬陷的人也是不幸的,因为他显示出自己的无能。苻融不是这样的人,他的断案给你什么启示?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为冀州牧 2,路人为逐擒之 3,莫知其孰是
答案:
问题:遇到了抢东西的贼,但又分不清谁是抓贼的路人,谁是贼。
1,任 2,替 3, 谁
译文:前秦的苻融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盗,大声呼喊捉贼。一个过路人追上去,抓住了贼,可是贼却反诬过路人是贼。当时天色已经昏黑,无法辨认他们谁是贼,只好一并送到官府。苻融见了,笑着说:“这是容易查清的。可以让他们二人赛跑,先跑出凤阳门的就不是贼。”一会儿,两人跑完了回来,苻融严厉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诬赖好人呢!”贼于是服罪。原来这是因为贼如果善于奔跑,决不会被人抓住,故而知道不善跑的人是贼。
大概辨明诬陷的方法,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不被欺惑,才能够精通。苻融检验赛跑而查清了事实,可以说是观察深刻,辨析明白了。
(一Ο六)御史质状
正文:唐高祖举义师于太原。李靖与卫文昇仕隋,守长安,乃收皇族害之。及平关中,诛文昇等,及靖。靖言曰:“公定关中,唯复私仇,亦为天下耶?若为天下,未得杀靖。”乃捨之。及为歧州刺史,或有人希旨告靖谋反者,高祖命一御史往案之,谓曰:“李靖反状实,便可处分。”御史知其诬罔,请与告事者偕行。行数驿,御史佯失告状,惊惧异常,鞭挞行典,乃祈告事者曰:“李靖反状分明,亲奉圣旨,今失告状,幸救其命。”告事者乃别疏与御史。验其状,与元状不同。即日还京以闻,告事者伏诛。
辨诬之术,有正、有谲。御史知其诬也,故谲以取质。苟非尽心,则亦岂能精耶?
问题:李靖杀害了什么人?为何要“害之”?高祖对李靖为何又要杀又不杀,不杀却又要“案之”?李靖是否谋反?
设想:御史知道这是诬告,那么怎样揭穿诬告人的阴谋呢?(提示:注意诬告者的状纸。)
注释:驿,按唐制,全国交通要道每三十里置一驿站。 行典,随行的保管诉状的人。
评述:凡诬告者必定是无中生有,不会有事实依据,所以设法让他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重复前状纸上的内容,必定前后矛盾,露出破绽。你认为御史的做法值得肯定吗?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唐高祖举义师于太原 2,或有人希旨告靖谋反者 3,高祖命一御史往案之 4,乃祈告事者 5,告事者乃别疏状与御史
答案:
问题:李靖杀害了高祖的亲族,因为他为隋朝做事;李靖“收皇族而害之”所以高祖要杀他,但李靖以“为天下者不应复私仇”为由使高祖不杀他;有人告他谋反,所以又要“案之”,其实李靖并未谋反。
1,发动 2,有 3,审查 4,请求 5,写
译文:唐高祖在太原起兵反隋时,李靖与卫文升正在隋朝作官,留守长安。他们逮捕了唐高祖的亲族,加以杀害。后来唐高祖平定关中,诛杀卫文升等人,轮到李靖,李靖对唐高祖说:“您平定关中,只是为了报仇呢,还是为了夺取天下?如果为了夺取天下,不可杀我李靖。”唐高祖于是赦免了他。以后李靖担任了歧州刺史,又有人迎合旨意,控告李靖谋反。唐高祖派一个御史前去审查,吩咐说:“李靖谋反罪状属实,便可依法处置。”御史知道所告纯系诬罔,请求与告事者同行。行有数驿,御史假装丢失了告状,惊惧异常,鞭挞随行的典吏,请求告事者说:“李靖谋反,罪状分明。我亲奉圣旨,如今丢失告状,望救我一命。”告事者便另外又写了一份告状,交与御史。御史核查此状,与原告状不同。于是即日还京,奏闻朝廷。告事者被依法处决。
辨查诬罔的办法,有正、有诈,御史知道所告是诬陷,故而用诈术来取证。假如不是尽心于事的人,又怎能精熟这些方法呢?
(一Ο七)武行德辨盐
正文:武行德之守洛京也,国家方设盐法,有能捉获一斤以上者,必加厚赏。时不逞之徒,往往以私盐中人者。尝有村童,负菜入城。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与之偕行。去城近,尼辄先入。既而,门司搜阅,于菜篮中获盐数斤,遂系之以诣府。行德取其盐视之,裹以白绡帕子,而龙麝之气袭人,惊曰:“吾视村童,弊衣百结,蓝缕之甚者也。岂有薰香帕子?必是奸人为之耳。”因问曰:“汝离家以来,与何人同途?”村童以实对。行德闻之,喜曰:“吾知之矣。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遂问其状,命亲信捕之,即日而获。其事果连门司,而村童获免。自是官吏畏服而不敢欺,京师肃然。
问题1:守门的士兵抓住了什么人?为什么要抓这个人?
问题2:行德为什么认为私带禁盐者不是村童?
问题3:行德为什么断定尼与门司有勾结?
词句:解释划线的字
1,国家方设盐法 2,往往以私盐中人 3,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 4,去城近,尼辄先入 5,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
答案:
问题1:村童,私带禁盐。
问题2:盐是用香帕包裹的,村童不可能有香帕。
问题3:行德问明与村童同行的是女尼,香帕必是女尼的;女尼若要贩盐,不可能自销,必有人接应,最有可能的是门吏。
1,正在 2,陷害 3,遇到 4,距离;就 5企图;侥幸
译文:武行德任洛京留守时,国家正在实施盐法,规定凡能捉获贩盐一斤以上者,心加重赏。当时一些为非作歹的人,常常用私盐来陷害人。曾有一个村童,背菜进城,路上遇到一个尼姑,从河阳来,与他同行。快到城时,尼姑却先走了进去,一会儿,守门的吏卒前来搜查,在村童的菜篮中查获了私盐数斤,便把村童捉了起来,送到府中。武行德取过盐查看,见外面裹着白纱手帕,而且有一股袭人的龙麝香气,惊异地说:“我看村童破衣烂衫,甚为穷困,怎么会有薰香手帕呢?一定是坏人干的勾当。”于是问村童说:“你离家以后,曾与什么人同路而行?”村童如实作了回答。武行德听了,高兴地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一定是天女寺的尼姑与守门吏卒企图侥幸谋求赏金啊。”便问明尼姑的形貌,命令亲信去逮捕,即日捕获。经过审问,此事果然牵涉到守门的吏卒,村童获得了释放。从此官吏们对武行德又惧又怕,又佩服,不敢再有所欺蒙,整个洛京为之肃然。
(一Ο八)李惠拷皮
正文: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问题:争羊皮的两个人是哪个两个人?
设想:李惠对州纲纪(即州主簿)说出了断此案的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字。
1,各言藉背之物 2,惠遣争者出 3,以杖击之 4,使争者视之 5,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答案:
问题:两人是负盐者和负薪者。
1,垫、的 2,打发 3,它,指羊皮 4,它,指羊皮 5,才
译文:北魏的李惠任雍州刺史时,有一个背盐的和一个背柴的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歇息。二人将行,争夺一张羊皮,各说是自己垫背的东西。李惠打发两个争皮的人出去,回头对州主簿说:“拷打这张羊皮能知道它的主人吧。”手下众吏人以为是句玩笑话,都没有回答。李惠命人把羊皮放在席上,用杖打它,见有少许盐屑落下,说:“查明实情了。”让争皮的两个人来看,背柴的人才招认服罪。
(一Ο九)张楚金解字
正文:唐垂拱年,;罗织事起。湖州佐史江琛,取刺史裴光判书,割取其字,凑合成文,以为与徐敬业反书,告之。则天差御史往推。光供称云:“书是光书,语非光语。”前后三使,皆不能决。或荐张楚金能推事,乃令再劾,又不移前欸。楚金忧闷,僵卧窗边,日光穿透,因取反书向日看之,乃见书字补葺而成,平看则不觉,向日则皆见。遂集州县官吏,索水一盆,令琛以书投于水中,字字解散。琛叩头服罪。敕决一百,然后斩之。
此非智算所及,偶然见之耳。荀卿有言:“今夫亡针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心之于虑亦然,要在至诚求之不已也。楚金之求狱情,何以异于此哉?是亦尽心之效也。
问题:裴光、江琛、张楚金三者是什么关系?裴 光与徐敬业是什么关系?
设想:裴光承认笔迹是他的,却不承认反书是他写的。如何解开这个谜呢?你有办法吗?
评述:此案断结,虽系偶然,但张楚金所为有无称道之处呢?
词句:补出下列句子的主语
1,以为与徐敬业的反书 2,告之 3,又不移前供称
答案:
答案:裴光是被告、江琛是原告、张楚金是办案人。裴光与徐敬业毫无关系,所谓反书是罗织的罪名。
1,江琛 2,江琛 3,裴光的交代欸
译文:唐朝垂拱年间,罗织之事兴起。湖州的佐史江琛,窃取了刺史裴光写的判书,把字挖割下来,拼凑成文,伪造成一封写给徐敬业的谋反信。武则天派御史前去审查,裴光供称:“字是我的字,话却不是我的话。”前后共去了三个御史,都不能断决。有人推荐张楚金善于辨案,武则天便命他再去核查。裴光仍不改变先前的供辞。张楚金忧愁烦闷,仰卧在窗边,见日光穿过窗户,透射进来,便拿了谋反信对着日光看,结果发现信上的字都是修补粘贴而成,平看看不出来,对着日光看就都看清了。于是把州县的官吏召集在一起,要来一盆水,命令江琛把谋反信扔到水中,结果字字解散,江琛叩头认罪。武则天命令将江琛先决杖一百,然后斩首。
这不是靠机智地推测案情所能解决的,只是偶然发现罢了。荀卿说过:“如今有人丢了针,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后来找到了,并不是因为眼睛变得更加明亮了,而是偶然低下眼睛看到了它。心对于所思虑的事情也是如此,关键在有一片诚心,求之不已。张楚金的研究案情,与此有什么不同呢?这也是他尽心于事的结果呀。
(一一О)李德裕劾僧
正文:唐李德裕镇浙西。有甘露寺主僧,诉交割常住物,被前知事没金若干两,引前数辈为证,递相交付,文籍在焉。新受代者已服盗取之罪,未穷破用之所。德裕疑其非实,僧乃诉冤曰:“居寺者乐于知事,积年以来空交分两文书,其实无金矣。众人以某孤立,不狎流辈,欲乘此挤之。”裕德恻然曰:“此不难知也。”乃以兜子数乘,命关连僧入对,坐兜子中,门皆向壁,不得相见。各与黄泥,令模前后交付下次金形状,以凭证而形状皆不同,于是劾其诬罔,一一服罪。
知事僧:主管寺内日常事务的僧人。
问题:甘露寺发生了什么事?被告是谁?原告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
设想:李德裕怎样从原告的话中找出审案的突破口,替被告审冤?
词语: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诉交割常住物 2,被前知事僧没金若干两 3,递相交付 4,新代受者已服盗取之罪 5,未穷破用之所 6,僧乃诉冤 7,不狎流辈 8,用凭证据
[答案]
问题:盗窃案;原告:现任主僧,被告:前知事僧。被告是原告的前任知事。
1,控告 2,吞没 3,一个接一个 4,新卸任的知事 5,落实 6,才 7,亲近 8,依靠、依据
译文:唐朝的李德裕镇守浙西时,有个甘露寺的寺主,控诉移交常住物时,被前任知事僧吞没了黄金若干两,并引以前几任知事僧作证。他们一任接一任地往下移交,都有文书帐簿。新卸任的知事僧已经承认了盗取黄金之罪,尚未落实破用之所。李德裕怀疑他说的不是实话,僧人才诉冤说:“住在寺里的僧人,乐于做知事。多年以来,移交的分两文书都是空的,其实早就没有黄金了。众僧人因为我孤立,不亲近他们,想借此陷害我。”李德裕同情地说:“这是不难查明的。”便备了几乘便轿,命令有关的僧人,入见对质。让他们坐在便轿里,轿门都朝着墙壁,互相之间不得见面。各给一些黄泥令他们捏出先后交付下一任知事的黄金形状,用以做为凭证。结果,他们捏出的黄金形状都不一样,于是揭明了他们的诬陷。众僧人一一认罪。
(一一一)苏涣疑奸
正文:苏涣郎中知衡州时,耒阳民为盗所杀,而盗不获。尉执一人,指为盗。涣察而疑之,问所从得,曰:“弓手见血衣草中,呼其侪视之,得其人以献。”涣曰:“弓手见血衣,当自取之以为功,尚何呼他人?此必为奸。”讯之而服。他日果得真盗。
问题:悬尉捉到的这个人你认为是否是真凶?为什么?苏涣已经知道盗贼是谁,你知道了吗?
推想:为什么是弓箭手?
解释上文中加横线的词和句子。
答案:
问题:不是,文中说“而盗不获”,是弓箭手。
词语:任知州 ; 问从哪里抓到的 ; 同辈、同类人 ; 捉到了这个人献上
译文:苏涣郎中任衡州知州时,耒阳县有个人被盗贼所杀,但盗贼没有捕获。县尉捉来一人,指控他是杀人的盗贼。苏涣观察后觉得可疑,问是从哪里捕到的。县尉回答说:“弓箭手发现草丛中有血衣凡招呼同伴们去看,捉到了这个人,并献上。”苏涣说:“弓箭手发现草丛中有血衣,就应当自己取了去请功,又何必招呼他人呢?这一定是在弄鬼。”于是审问弓箭手,弓箭手服罪。后来捕获了真正的盗贼。
(一一二)张咏察奸
正文:张咏尚书镇蜀日,因出过委巷,闻人哭,惧而不哀,亟使讯之。云:“夫暴卒。”乃付吏穷治。吏往熟视,略不见其要害。而妻教吏搜顶发,当有验。及往视之,果有大钉陷其脑中。吏喜,辄矜妻能悉以告咏。咏使呼出,厚加赏劳,问所知之由,令并鞠其事。
盖尝害夫,亦用此谋。发棺视尸,其钉尚在,遂与哭妇,俱刑于市。
问题:1,张咏在委巷遇到了什么人?2,此人犯了什么法?3,张咏怎么知道此人有犯罪嫌疑?4,张咏赏劳了什么人?5,这个人后来又受到怎样对待?
推断:吏之妻在张咏的盘问下说出了什么话?
词语: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答案
问题:1,遇了一个女人
2,犯了谋杀亲夫罪
3,哭声“惧而不哀
4,赏劳了吏的妻子
5,此人后来又受到张咏的审讯
词语:1,镇:镇守 2,委巷:偏僻小巷 3,卒:死亡 4,穷治:彻底查究 5,熟:仔细 6,略:丝毫 7,矜:夸耀 8,由:原因 9,鞠:审讯
推断:她原来就是用同样的方法害死亲夫的。
译文:张咏尚书镇守四川的时候,因为外出路过偏僻小巷,听到有人哭,哭声恐惧而不悲哀,马上派人去讯问。哭者说:“丈夫得暴病死了。”张咏就吩咐下面的官吏彻底查究这件事。官吏反复而又仔细地检查了死者,丝毫也没发现有什么他杀的痕迹。官员的妻子教他去搜死者的头发,应当会有证据。官吏再去查验,果然发现有一枚很长的铁钉钉入大脑中。官吏很高兴,就想夸耀妻子的能耐,把经过全部告诉了张咏。张咏叫来了官吏的妻子,先重重的奖赏她,然后问她是怎么会知道这种杀人的方法的,命令与前杀夫的女人一起加以审问。
因为官吏的妻子曾经谋害过前夫,也用的这种方法,开棺验尸,死者头上的那颗钉子还在。于是与那个哭妇一起在刑场斩首。
(一一三)金猫案
正文:宿迁贫民有控掘地得金猫,断一爪,换得钱十余千,以其猫寄邻母家,邻母后不认,求为追究者。堂讯时,甚言其金睛炯炯,光满一室。并有绅士来言,某子掘宝之地往往夜来常见光彩云。公不能不信,疑妇乾没,颇刑某妇。某妇妄云藏在床底,公往临掘,无有也。诘妇,妇又妄云埋在厨房。及掘之,又无有。公知妇冤令泥塑一猫,涂以金。复讯时,置案上,谓原告曰:“是汝否?”某狂喜曰:“此正我所掘获之猫也。”叩首具领。公笑曰:“汝云已断一爪,何以四足俱全?”某无言,乃笞之,( )而深悔刑妇之非也。
注释:乾没:吞没
问题:1,原告是谁?2,被告是谁?3,这桩案件是否是冤案?为什么?
设想:公将怎样审理此案?
词语:文中括号里填上省略的成分。
注释:乾没:侥幸取利。
答案
问题:原告是贫民;被告是邻母;有可能是,因无物证,且妇说不出赃物埋藏之处。
词语:公。
译文:宿迁有一个贫穷的人,控诉说,他曾在挖掘土地的时候得到金猫一只,其中的一个爪断了,换得十余千钱,他把那只金猫寄放在邻居老母的家里,老太太后来不认帐了,求官府追究老太太的责任。审堂的时候,穷人大讲特讲那只金猫的金眼炯炯有神,光满一室。而且有绅士来说,那个人掘出金猫的地方,夜里常能见到光彩。公不能不相信,怀疑那位老太太要侥幸吞没这只金猫。就对那老妇人用了很多刑。那老妇人就乱说金猫藏在床下,公前往现场亲自监督挖掘,没有。又责问老妇人,又说藏在厨房。到那里挖掘,又没有。公知道老妇人是冤枉的。就叫下人用泥塑成一只猫,用金粉涂在外面。再讯时,把金猫放在案桌上,对原告说:“这猫是你的吗?”那个原告狂喜地说:“这正是我所掘获的猫啊。”于是叩首认领。公笑着说:“你说那猫已断了一爪,可这只猫为什么四足俱全呢?”那人无话回答。公命鞭打他,而自己又深深后悔当初对老妇人用刑是用错了。
(一一四)和氏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②,而刖③其左足。及厉王薨④,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⑤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其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pú):未经雕琢的玉石。 ②诳(kuāng):欺骗。 ③刖(yuè):砍掉。  ④薨(hōng):死。  ⑤奚:为什么。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王以和为诳         (2)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3)子奚哭之悲也        (4)吾非悲刖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任选两句)。
(1)奉而献之厉王。
(2)和乃抱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3)泣尽而继之以血。
3.卞和为什么大哭?(用原文句回答)
4.根据短文内容,在下列空白处填写适当的词语。
卞和得玉           被刖双足
5.自选角度,简要评价这件事。
(一一五)北人不识菱
1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日:“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日:“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日:“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2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4分)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B谨食之,哩而献焉C 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 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                   (2分)
答案:1.(4分,各2分)(1)D       (2)B
2.(4分)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日,土产,强,知)
3.(2分)得分要点,提出看法: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
(一一六)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柳河东集》)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
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自西山道口径北(径北:一直往北)
B 其旁,出堡坞(出:从……出来)
C 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
D 神者倘不宜如是(是:这样)
3.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 土断而川分       B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C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4.找出下列句中含意动用法的一句
A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B 益奇而坚
C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D 是故劳而无用
5. 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写小石城山的_____、_____和_____,第二段从小石城不处中州而“列是夷狄”来探讨“造物者”的有无,以此抒发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6.翻译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雅敏)
参考答案
1.作者是柳宗元 2.( B ) 3.( A ) 4.( C ) 5.位置,形状,奇丽景色,被埋没于南荒的愤懑不平。
6.翻译:我之才明白这座有人说:“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
(一一七)苟无民,何以有君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③亦无恙④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①使②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⑤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赵威后:赵惠文王妻 ②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 ③岁:年成
④恙:忧患 ⑤苟:如果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说: (2)使①: (3)使②: (4)然:
2.下列句子与文中:“何以有民”句式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子何恃而往 B. 卖炭得钱何所营
C. 彼不我恩也 D.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译文:
4.文中赵威后的最后一句话连用了三个反问,强调了 的思想。
(雅敏)
参考答案
1、(1)通“悦”,高兴 (2)使命 (3)出使 (4)对 2、D 3、哪里有舍弃主要的而问次要的问题呢? 4、以民为本
(一一八)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意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注释:征:魏征。 霁:指收敛。 嗔:生气。 匿:藏。 竟:竟然。
1、解释下列加点字:
状貌不逾中人: 或逢上怒甚:
故中辍耳: 奏事固久不已:
2、下列四句话与例句省略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
A、橘生淮南则为橘 B、不可,直不百步耳
C、上亦为霁威 D、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3、最能表现这个语段主旨的一句话是: 。
(雅敏)
参考答案
1、超过 有时 停止 停止 2、D 3、有胆略,善回人主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一一九) 太宗悟佞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
(《隋唐嘉话》)
①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
译文:。
②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
译文:。
(一二О)华歆拒赠
华歆从会稽还都,宾客义故赠遗累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临去,语众人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无以怀璧为罪,愿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
①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
译文:。
②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
译文:。
③众乃各留所赠。
译文:。
(一二一)曾子辞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译文:。
②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
(一二二)岳起
岳起,鄂济氏,满洲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议叙,授笔帖式。累擢户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五十六年,迁奉天府尹。前官贪黩,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与将军忤。逾年,擢内阁学士,寻出为江西布政使。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①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
译文:。
②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译文:。
(一二三)沛公召郦生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①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译文:。
②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译文:。
(一二四)太宗数赵元楷
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臣心,改旧态也。”以元楷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
(选自《贞观政要》)
①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译文:。
②以元楷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
译文:。
(一二五)李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选自《史记》)
①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译文:。
②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译文:。
(一二六)申子请仕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昭侯不许也。申子有怨色。昭侯曰:非所谓学于子者也。听子之谒,而废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谒乎?①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②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选自《战国策》
①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
译文:。
②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译文:。
(一二七)郑光
郑光,宣宗之舅,别墅吏颇恣横,为里中患。积岁征租不入,户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擒而械系之。及延英①对,上曰:“卿禁郑光庄吏,何罪?”澳具奏之。上曰:“卿拟如何处置?”澳曰:臣欲寘②于法。“上曰:”郑光甚惜,如何?“澳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是使臣理畿甸③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典,则是朝廷之法,独行于贫下,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再三干朕,卿与货法④得否?不然,重决货死可否?”澳曰:“臣不敢不奉诏,但许臣且系之,俟征积年税物毕放出,亦可为惩戒。”上曰:“可也。为郑光所税扰乡,行法自近。”澳自延英出,径入府杖之,征欠租数百斛,乃纵去。
(选自宋·王谠《唐语林》卷二)
[注]①延英:宫殿名。②寘:同“置”。③畿甸: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④货法:免除法律惩处。
①卿禁郑光庄吏,何罪?
译文:。
②径入府杖之
译文:。
(一二八)殿上虎
(安世)登进土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待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①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
译文:。
②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
译文:。
(一二九)周公吐哺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祚摄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完成周朝稳定大业),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成王长,能听政。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①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
译文:。
②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译文:。
(一三О)司马悦察狱
时有汝南上蔡董毛奴者,赍①钱五千,死在道路。郡县疑民张堤为劫,又于堤家得钱五千。堤惧拷掠,自诬言杀。狱②既至州,悦③观色察言,疑其不实。引见毛奴兄灵之,谓曰:“杀人取钱,当时狼狈,应有所遗,此贼竟遗何物?”灵之云:“唯得一刀鞘而已。”悦取鞘视之,曰:“此非里巷所为也。”乃召州城刀匠示之,有郭门者前曰:“此刀鞘门手所作,去岁卖与郭民董及祖。”悦收及祖,诘之曰:“汝何故杀人取钱而遗刀鞘?”及祖款引。灵之又于及祖身上得毛奴所著皂襦,及祖伏法。悦之察狱,多此类也。
(选自《魏书·列传》)
[注]①赍:jī携带。②狱:官司,案卷。③悦:司马悦,北魏时人,当时为豫州刺史。④款引:说假话遮盖。
①堤惧拷掠,自诬言杀。
译文:。
②汝何故杀人取钱而遗刀鞘?
译文:。
(一三一)范滂清节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宋令自知赃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①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译文:。
②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译文:。
(一三二)顾质独饯范文正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①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译文:。
②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
译文:。
(一三三)景公问于晏子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①何以察之?
译文:。
②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
译文:。
(一三四)介子推不受赏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也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
①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②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
译文:。
(一三五)张嘉贞落魄有大志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①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
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选自《大唐新语》)
[注]环堵,四周都是墙,常形容居室狭小简陋。
①时人莫之知也。
译文:。
②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译文:。
①当时的人没有了解他的。②用那些积累下来的难办的事(向他)咨询。
(一三六)约法三章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①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译文:。
②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译文:。
①父老乡亲以秦朝的苛暴法令为痛苦已经很久了。(或:父老乡亲受秦朝苛暴政治的苦害已经很久了。)②况且我撤回军队驻扎霸上的原因,是等候诸侯到来制定共同遵守的条约。
(一三七)成祖不杀孝孺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① 即事不计,当死社稷。
译文:。
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译文:。
①即使兵败,也应当为国家而死!②攻克京城的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希望您不要杀害他。
(一三八)洪迈论六国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偿,身道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狃:贪。
①卒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
译文:                          。
②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
译文:                          。
①终于被秦国围困,国土一天天地缩小。②齐闵王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而他却贪心于从打宋国中获得利益
(一三九)牛弘宽和
(牛)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上尝令其宣敕,弘至阶下,不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
上曰:“传语小辩,故非宰臣任也。”愈称其质直。大业之世,委遇称隆。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尝因醉,射杀弘架车牛。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矣。”弘闻之,无所怪问,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之矣。”颜色自若,读书不辍。其宽和如此。
(节选自《隋书》卷四九)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语言迟钝
B.传语小辩 辩:有口才
C.直答云  直:直接
D.读书不辍 辍:停止
2.下列句子中的“谢”字与“退还拜谢”中的“谢”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B.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车服卑俭
②讷于言而敏于行
③上尝令其宣敕
④愈称其质直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4.下面对牛弘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弘的故事可以说是“大智若愚”的最形象的注释。
B.牛弘在朝堂宣敕一事中,故意说自己忘了,这种官场做作的目的在于取得皇帝的信任。
C.牛弘待人宽和,其弟酗酒杀了他的牛,尽管妻子再三诉说,但他不变脸色,照常读书。
D.牛弘的“大愚”是其“大智”的体现,大愚能体现出他的品质。
(一四О)崔浩
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①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②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③,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④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⑤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所谓卞庄刺彪⑥,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拒之。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帝恨不用浩言。
(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①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②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③姚泓:后秦国主,羌族人。④兴:姚泓的父亲姚兴。⑤蠕蠕: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⑥卞庄刺彪: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杀其伤者。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
B.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
C.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
D.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B.①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①未若假之水道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
②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
B.①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②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C.①勿令西过。
②多以微过得罪。
D.①臣观其意,必自入关。
②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崔浩反对阻截刘裕军队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②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
③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
④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
⑤所谓卞庄刺彪,两得之势也。
⑥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顺应环境,坚守节操,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C.崔浩不仅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而且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译文:
(2)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
译文:
(一四一)王若虚
王若虚字从之,稾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鹿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赶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命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王若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老幼攀送 秩满:满十年
B.数日,促迫不已 促迫:催促。
C.微服北归镇阳微服:穿平民服装。
D.汩没尘土中一生汩没:埋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日乃得行
②乃谓奕辈日
B.①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
②我姑以理谕之
C.①且丞相既以城降
②且已白郑王矣
D.①则朝官皆出其门
②不从则死
3.下列各句中补充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若虚)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
B.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崔立),请为(崔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
C.(王若虚)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
D.金亡,(元好问)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①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②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③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
④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⑤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若虚任期满十年时,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这正说明其得信于民。
B.文章详写王若虚拒绝撰写崔立功德碑一事,意在表现其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思想。
C.文章中王若虚与同游者所说之言意即:“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
D.通观全文,也反映了王若虚性格机警善辩的一面。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四二)邓艾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己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方城亭侯。毋丘俭作乱,遣健步赉书,欲疑惑大众,艾斩之,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城,作浮桥。司马景王至,遂据之。
文钦以后大军破败于城下,艾追之至丘头。钦奔吴。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众,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遂走之。
……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艾至成都,禅率太子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有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史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
(《三国志》)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行为:行为是
B.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 足以:足够来
C.文钦以后大军破败于城下 以后:后来
D.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 要害:非常重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大军兴众,泛舟而下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艾以与贼势相远
②动以朝廷为辞
C.①顷之,维果向祈山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①维与艾争险,不克
②孤当与孟德决之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称代前文的邓艾的观点
B.艾斩之,兼道进军 称代前文的“毋丘俭”
C.司马景王至,遂据之 称代前文的“乐嘉城”
D.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 称代前文的“姜维”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艾“作战智谋”的一组是()
①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②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域,作浮桥
③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
④检御将士,无所虏略
⑤修治障塞,筑起城坞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④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自幼失去父亲,因战乱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颖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做文和作人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
B.邓艾针对寿春一带田良水少的情况,提出开辟河渠的建议,并写入其著作《济河论》中。宣王大加赞赏,全部按他的建议实施。
C.毋丘俭叛乱后,邓艾根据当时的形势,日夜兼程进军,并在乐嘉城设置浮桥。后又追到丘头,一举消灭了毋丘俭及其党羽文钦、孙峻。
D.泰始年间,羌人大乱,多次杀死镇西刺史,内地通往西域重镇凉州的道路被切断。而当地百姓却能凭靠邓艾以前修筑的城堡一保平安。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资食有储而无水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四三)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
〔注〕缁(zī):黑色。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天雨,解素衣
②岂能无怪哉
8.从下面的短语中任选一个,解释其意思。(若两个都解释,则按第①个计分)(2分)
①衣素衣而出
②迎而吠之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次)。(2分)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
10.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悟出来的? (2分)
命题思路
文言文的学习和其他内容的学习一样,不能一是一、二是二,必须学会迁移、运用。理解字词的意思、理解句子短语的意义、能正确朗读、对文章观点态度和感情的感悟,课内课外是一样的。
考生试卷
7.①下雨 ②诧异,惊奇;责怪
8.②冲着(杨布)大声叫唤
9.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10.我明白了:看问题要看本质,而不能从表面看就下结论。杨布的狗只见主人白衣出去,回来见穿黑衣的人就不知是主人而大声吠叫,它只是看清了人身外穿的衣服即表面,而未认清这穿黑衣的人的本质也是自己的主人。而且杨朱也说了那番话。
考卷点评
第7.①完全正确。②“怪”在句中属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回答 “诧异、惊奇;责怪”略差些。第8.①题,前“衣”用作动词,“素”是白色,课文中学过;考生选做②,完全正确。第9题,完全正确。第10题思路完全正确,只是个别句子表述不尽规范。该生学习的迁移能力较强。
(一四四)元德秀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质厚少缘饰。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至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穷困调南和尉,有惠政,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爱陆浑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为酣饫。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簟瓢而已。
(《新唐书·卓行传》)
7、对下列各句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  举:考中。
B.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   在:活着。
C.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     湩:乳汁。
D.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累:连累。
8、选出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自负母至京师      许之矣,不可负约
B.德秀不及亲在而娶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C.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既长,将为娶
D.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  爱陆浑山水,乃定居
9、下列各句都是省略句,对省略成份补充得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京师)左右。
B.数日湩流,(德秀)能食乃止。
C.(侄)既长,将为娶,家苦贫。
D.人以酒肴从之,(人)不问贤鄙为酣饫。
10、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德秀卓行的一组是( )
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②以穷困调南和尉
③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
④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
⑤许之矣,不可负约
⑥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⑤
11、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德秀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死后,在母墓之侧建庐守孝,不吃盐酪,睡觉时底下不垫茵席。
B.元德秀没有在母亲活着时娶妻,于是不肯结婚。他侄儿在襁褓中时死了父母,又没有钱请奶妈,他就自己喂奶,并且出现奇迹。
C.元德秀讲信用,为鲁山令时,不顾县吏反对,坚持兑现让在押强盗去打虎自赎的诺言,表示如有牵累,由他个人负责。终于使那个强盗的尸体与老虎一同返城,全县为之嗟叹。
D.元德秀淡泊名利,安于贫贱,晚年定居陆浑山,家无仆妾,从不锁门,遇到饥荒,有时整天不能炊饭,房琯每见德秀,叹息道:“看见紫芝的容貌,使人的名利之心都没有了。”
(一四五)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答:
(2)取之信然
答:
(一四六)高祖封留侯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①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②,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①子房:张良字子房。②留:地名。
2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3分)
A. 未尝有战斗功(曾)                  B.此天以臣授陛下(因为)
C.臣愿封留足矣(足够)                D.与萧何等俱封(一起)
24.文中有一句话,成了对古今高明军师的共同赞语,这句话是:_       ▲ _     _(2分)
25.张良在功成名就后只“愿封留”,“不敢当三万户”,你对此有何评价?请简要谈谈。(3分)
答:         ▲
(一四七)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①。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②,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注]①子罕:人名,春秋时官员。  ②玉人:琢玉的工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    )
② 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1分)
A、同予者何人       献玉者曰
B.故敢献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我以不贪为宝     尔以玉为宝
D.献诸子罕        投诸渤海之尾
3.揭示子罕和献宝人不同生活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_____描写来刻画子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品德。
(一四八)李勉埋金
天宝①中,有书生旅次②宋州③。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语勉曰:“某④家住洪州⑤,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⑥洪州牒⑦来,而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⑧,出金付焉。(选自《尚书读录》)
[注:①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②旅次:借宿。③宋州:地名,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市西南)。④某:我。⑤洪州:地名,治豫章(今南昌市)。⑥赍:带着。⑦牒:文件,证件。⑧墓所:墓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1)     因出囊囊金百两遗勉  遗
(2)     而累路寻生行止    累
(3)     诘金之所          诘金之所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2分)
有 书 生 旅 次 宋 州
3、下列括号内的句子是对原文句子的翻译。请指出译文中的不当之处。(4分,每小题2分)
(1)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您替我办完丧事后,我的钱赠送给你。)
不当之处:
(2)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李勉赞同替他办丧事,办完丧事后,剩余的钱于是被秘密放置在墓中,连同其尸体一起埋在里面。)
不当之处:
15、你是怎样看待李勉为书生埋金的行为的?请简要谈谈。(3分)
(一四九)王太尉荐寇准
王太尉(北宋时人)荐寇莱公(即寇准,北宋政治家,曾封莱国公)为相,莱公数短(这里为动词,意思是指出别人的缺点)于上(皇上。此指宋真宗赵恒)前,而太尉专称其长。上一日谓太尉曰:“卿(对臣子的爱称)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太尉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隐瞒),益见其忠直(忠诚正直),此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太尉。
1、请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2、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2分)
A吴广故数言欲亡    莱公数短于上前
B益见其忠直          上由是益贤太尉
C  理固当然              固以怪之矣
3.“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中的“彼”和“其”是否同指一人?(2分)
4、站在今天的角度,就王太尉的精神、做法,谈谈你的看法。(2分)
(一五О)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
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既而君悔之,遣使追(暗中)
B、齐君使治阿(派遣)
C、共载皆白首也(坐车)
D、乃起兵击之(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夫以老者之智         铸库兵以作耕器
B、遂败魏师             遂成竖子之名
C、乃起兵击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既而君悔之           甚矣,汝之不惠
3、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缚者曷为者也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共载皆白首也             D、妾是以求去也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出仓廪以赈贫穷——散发粮仓里的粮食救济贫苦的人。
B、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去追的使者反而说道:“子奇一定能把阿县治理好……”
C、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有老年人出主意,让年轻人来作决断。
D、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阿县人父亲带着儿子,哥哥带着弟弟,以私家军队与敌人作战。
5、从全文看,“阿县大治”是因为子奇采用了那些得力措施?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