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有禁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55:56
(1)慎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对小孩感冒发热,确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是,对12岁以下的儿童要慎用。英国卫生部门经多年调查,确认12岁以下儿童,服阿司匹林容易患瑞氏综合征。瑞氏综合征开始时发热、惊厥、频繁呕吐,最后昏迷、肝功能受损害,很容易误诊为中毒性脑病或病毒性脑炎。儿童患流感、水痘时,服用阿司匹林导致瑞氏综合征的机会,比其它情况要高25倍。
(2)忌服维生素A
维生素A与骨骼的生长有关,它可以使软骨成熟、退变。维生素A不足时,可减慢骺软骨细胞的成熟过程。一个健康的小孩不会缺乏维生素A,故随便给小孩服维生素A是错误的。维生素A服多了,可影响骨的发育,使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破坏,骨只长粗而不长长,使孩子成为一个长不高的矮子。
(3)忌服速效感冒胶囊
速效感冒胶囊,因其疗效快、服用方便而成为感冒药中的佼佼者。但是,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脏解毒功能也不够健全,在感冒发热时若服用了速效感冒胶囊,易引起惊厥,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甚至肝脏损害。故婴幼儿感冒时,要忌服速效感冒胶囊。
(4)忌滥服补药
家长滥给小孩服用中药滋补剂的现象,可说是司空见惯。如服用人参、人参蜂皇浆、冬虫夏草、冬虫草精、北芪精等等。家长的动机是为孩子好,有的是看到孩子在学校学习紧张、功课多给以进补,有的是想让孩子能有高大的体格身材,有的是出于与邻居攀比等多种思想动机,殊不知,这早、晚一支的补剂把孩子推向了病态:男孩子口唇边汗毛变粗、变长,阴茎变粗、易勃起;女孩子乳房在八九岁就开始增大,且有阴蒂增大等现象。这些由滥用补品而制造出来的性早熟,业已成为儿科的新疾病。目前医学界对此束手无策,医生深感棘手。
(5)新生儿忌用退烧药
新生婴儿比较容易发烧,这是因为新生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保暖、出汗、散热功能都较差。当生病、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都可以引起发烧,如果此时随便服用退烧药,往往会招来大祸。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很差,在服用退烧药后,常可使体温突然下降,出现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内出血等,可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是新生儿的禁用药。处理新生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退烧,如暴露肢体、枕冷水袋、酒精擦身等等。应注意的是体温一旦下降,应立即停止降温继续下降而导致体温不升。
(6)小儿服用维生素C时忌吃猪肝
因为猪肝含丰富的铜元素。铜元素能促进维生素C的氧化,使其降低或失去原有的生物效能。
(7)小儿补钙期间忌食菠菜及其菜汤
因菠菜中的草易与钙形成草酸钙而沉淀,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
(8)服铁剂禁忌
铁剂(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糖浆等)忌空腹服用,否则刺激胃肠道;也忌与牛、豆浆、苏打饼干、菠菜汁、茶水等同服。这些食物均有碍于铁的吸收。
(9)忌用氨茶碱
非用不可时,应严格按医生指导掌握用量,超量会导致氨茶碱急性中毒,出现烦燥不安、出虚汗、心动过速甚至休克死亡。
(10)忌滥用抗菌素
抗菌素虽有抑制细菌的突出效用,但对人体的损害也是比较严惩的,主要是对肝、肾、听神经,甚至血液系统有损害。小服用后,即使未出现明显的损害,也会显得身体很虚弱,所以不要轻易服用;非用不可时,一定要控制用药量,不要长期使用。能用中药解除的疾病,尽量避免用抗菌素。
(11)新生儿忌用药
①氯丙嗪,可致麻痹性肠梗阻;
②磺胺类、亚硝酸类,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为缺氧性全身发紫;
③奎宁,易发生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皮肤稍挤压即出现局部青紫;
④伯氨喹啉,易引起溶血性贫血,表现为呼吸急促、全身青紫,有血样尿。
(12)婴儿忌用药
①呋喃旦啶,引起多发性神经炎,表现为手、足皮肤麻、胀、痛感或蚁行感,并逐渐向干伸延,严重时手拿不住东西,足背抬不起来,感觉全部消失,皮肤粗糙、冰凉、不出汗;
②四环素,引起呕吐、腹泻、牙釉质发育不全及黄染,并有终生不退的可,骨骼生长尺缓,小婴儿还会产生脑水肿;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致脑水肿,引起胃溃疡、肠粘膜坏死或穿孔、骨质疏松、眼晶状体突出、高血压;
④甘草制剂和麻黄素,一般应禁用;
⑤维生素D,服用不宜多,否则引起婴儿高血压;
⑥硬脂酸和红霉素,可引起胆汁郁滞性肝炎,初起时眼白发黄,严重时全身黄染;
⑦肼苯哒嗪,可致红斑性狼疮综合征。
婴幼儿口服药物的注意事项
对于婴幼儿来说,吃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儿吞咽能力较差,大的药片很可能被卡在咽喉部,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窒息。因此,许多家长常常把药片研碎后给小儿吞服。但是,服用下列几类药时这种做法不可取。
缓释片剂 这是一种可在体内缓慢释放,保持较长时间药效的剂型。如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茶碱缓释片,外观与一般片剂相同。缓释片同缓释胶囊一样,用特殊的高硬度材料做成骨架,药物包藏于骨架中缓慢释放,若研碎则会破坏骨架,影响药效,故除规定的咀嚼片外,缓释药片一般不宜研碎服。
肠溶片剂 即在普通片剂外面包裹一层外衣,这层外衣只有到达肠道才能被溶解。因此,这种药片必须整粒吞服,若研碎后服不仅会降低药物疗效,有的还会引起副作用。
双层糖衣片剂 如多酶片是含三种酶(淀粉酶、胃蛋白酶、胰酶)的双层糖衣片。外层为一般糖衣,淀粉酶和胃蛋白酶在药片的外层,可在胃内发挥助消化的作用。而胰酶需在碱性的肠道中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故被包裹在药片的内层。若药片研碎即失去消化酶的保护作用,尤其是胰酶粉剂残留在口腔中可刺激口腔黏膜,引起严重的口腔溃疡。
胶囊剂这种剂型 不仅可掩盖药物的气味和苦味,而且进入胃肠道后再溶解,生物利用度也比一般片剂好,因此许多抗生素都采用这种剂型。若将胶囊拆开,气味特异,小孩不宜服用,同时剂量也难以准确。胶囊剂有普通胶囊和缓释胶囊两种,缓释胶囊若研碎将破坏其结构而不能达到缓释的目的。
小儿应慎用外用药
小儿的皮肤娇嫩,角质层发育差,血管丰富,故局部涂药或用药水洗澡时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能力。因此,在小儿使用外用药物时,为避免导致皮肤损伤和吸收中毒,应该注意下列几点:
1.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1个月以内),切忌使用有胶布、氧化锌软膏以及膏药之类的硬膏剂敷贴在皮肤上,否则容易引起接触性皮炎。
2.小儿患皮肤病或进行皮肤消毒时,一般不宜使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如水杨酸、碘酒等,以免使皮肤发生水疱、脱皮或腐蚀。如必须使用,应从低浓度开始,若出现刺激症状,应立即停药或改用缓和的药物治疗。
3.局部涂药面积不可过大,浓度不宜太高。例如硼酸,一般用于小面积湿敷,毒性不大,但如果用于大面积皮肤病,则可通过创面吸收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循环衰竭与休克而死亡。婴幼长儿(3岁以内)对滴鼻净(萘唑啉)极为敏感,临床医生有时疏忽,用1%滴鼻净给婴幼儿治疗鼻炎而引起中毒症状。小儿只能使用0.05%淡液滴鼻净。新生儿不应该用。此外,酒精用之不当也会造成吸收中毒,如小儿高热用大量酒精擦浴,可引起昏迷、呼吸困难;皮质激素软膏大面积外用能引起全身水肿等。
小儿药物过敏鉴别手册
非处方药(OTC)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小儿。与成人相比小儿的机体各组织器官尚未成熟,更易发生用药的不良反应……笔者采访了北京医院儿科主任王丽。
并非所有的人吃药后都会发生过敏反应,药疹会发生在有过敏体质的个体。
一般的药疹是发病不是立刻显现,而是具有潜伏期。第一次用药往往不引起皮疹,但已使机体处于一种致病状态,平均期为7-10天,当第二次再用相同药物时,则24小时内迅速出现反应。即使相隔很久也会引起复发。
引起小儿药物过敏最常见的有4种:(1)解热镇痛药;如APC、阿鲁片、巴米尔等含有阿斯匹林的口服退烧药。肌肉注射的安痛定也能引起药疹,而且比较严重。(2)磺胺药;如复方新诺明。(3)青霉素类抗生素;如口服安必林,肌肉注射的青霉素,静脉点滴用的氨苄青霉素等。(4)其他各种疫苗及一些中草药也可引起药疹。
小儿常见的药诊有以下几种:
●固定性红斑型:发于嘴周围皮肤,肛门处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很常见。皮疹形态特殊,易于识别。特点为鲜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红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阿斯匹林、APC、阿鲁片、复方新诺明等易引起此类约疹。
●红斑性发疹型:表现为全身性,对称性分布大量鲜红鸡皮样小疙瘩,或粟粒大小的红色斑片,形成似猩红热式麻疹,伴轻度中度发热。此类药疹以青霉素类药物最常见,如氨苄青霉素,安必林等。
●荨麻疹型:表现为全身性大小不等的风团,扁平高起,形态不规则,伴有明显的瘙痒,部分患儿有发热乏力,关节痛及腹痛等全身症状。引起小儿等麻疹常见药物力青霉素、痢长、破伤风抗毒素及狂犬疫苗等。
●大疱表皮松解型:为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也是小儿最严重的皮肤病之一。一般起病急,进展快,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常可导致死亡。皮疹往往初发于患儿的面部、颈部及胸部,为粟粒至绿豆大小深红色至暗红色斑片,很快融合成大片。1-2天内皮疹发展全身,部分红斑中央出现小水,本病患儿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伴有高热,嗜睡及心肝、肾等内脏伤害。患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的小儿,若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因继发感染所引起的败血症,肺炎、肾衰或脑出血而死亡。此型药疹较常见的致敏药物为安痛定、鲁米娜等。
小儿退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小儿最常见的发热是由感冒引起的发热,孩子一发热,是否就该立即服用退热药呢?
其实,有些感冒药本身就含解热剂,服用后不一定立即退热,但服用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退烧。只有当孩子体温达到39摄氏度以上的高热,才应该马上用药退烧。
现在许多家庭都备有各种退热药,但您会正确使用它们吗?小儿退热药的作用是暂时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病理性兴奋,使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散热增加,以使体温得到暂时下降。目前,常用的退热药物作用机理大致相同,但有的可能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使用时需加以注意。
对于小儿发热原因不明,长期低热或偶然发热,但体温没有超过38.5摄氏度的患儿,均不宜服用退热药物,因为病情尚未诊明前乱用退热药会给正确诊断带来困难。另外,许多退烧药含有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等成分,易刺激胃黏膜,引起胃出血及损害肝脏、肾脏,因此切莫乱服退烧药。
常用退热药比较
安乃近具有较强的退热作用,但有时会使体温下降过快,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特别是婴幼儿更应注意。另外,安乃近还会引起白细胞减少。
阿斯匹林是一种使用广泛的退热药。其不良反应有哮喘、皮疹、胃出血、多形性红斑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它对肝、肾等内脏也有损害,严重者会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长期反复应用此药,还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减少。幼儿服用阿斯匹林时应特别小心。
APC全名为复方阿斯匹林,含阿斯匹林、非那西丁和咖啡因;PPC名为氨非咖片,含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和咖啡因。这二种药中含有非那西丁,服该药过量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为紫绀。久用非那西丁可导致肾乳头坏死,引起肾坏死。
扑热息痛又名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等,它是有近百年历史的退热止痛药。该药的解热镇痛作用缓和持久,在推荐剂量下,不良反应很少。目前,它是小儿退热首选药物。
小儿慎用止咳药
小儿咳嗽是一种常见症状。患了感冒、咽炎、喉炎、哮喘和肺炎、百日咳、支气管炎等疾患时,均会引起咳嗽。从生理功能而言,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活动,能将呼吸道内的痰液和异物排出体外,从而保持呼吸道的清洁与通畅,有利于健康。因此,轻度偶发的咳嗽,会随着痰液排出而自然缓解,不必服用止咳药。
3岁以下的小儿,他们的呼吸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咳嗽反射较差,加上支气管管腔狭窄,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较差,痰液不易排出,如果此时家长一见小儿咳嗽,便给予较强的止咳药,咳嗽虽暂时得以停止,但气管黏膜上的纤毛上皮细胞的运痰功能和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蠕动功能,却受到了抑制,以致痰液不能顺利排出,而大量蓄积在气管和支气管内,会造
成气管堵塞,引起缺氧、脉搏加快,严重者还可发生肺不张、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当然,对于剧烈而频繁的咳嗽,则须及时带小儿去医院诊治。
小儿咳嗽首先要弄清情况,如有无痰液,痰量多少,黏不黏。更重要的还要查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合理使用止咳药与化痰药,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疗效。
一、止咳药
大多能直接抑制咳嗽中枢而起到镇咳作用,适用于无痰的干性咳嗽。常用的有:
1磷酸可待因糖浆或药片,可在晚上睡前服用,具有较强的止干咳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止痛作用,能减少咳嗽所引起的轻度胸痛,但它容易成瘾,不宜久服。若过量服用,易发生兴奋、烦躁不安等反应。小儿更要注意,谨防中毒。
2咳必清片,其作用比磷酸可待因弱,但无成瘾性,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引起的频繁咳嗽和百日咳等,且有局部麻醉作用。毒性低、副作用少。但不宜用于痰多黏稠者,否则咳嗽中枢被抑制,痰液难以咳出,致使胸闷难受,痰道阻塞,使病情加剧。
3咳美芬,无成瘾性,不仅能止咳,而且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故对伴有气喘的干性咳嗽有较好的疗效。
4退咳露,是一种局部麻醉性止咳药,常用于急性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等引起的刺激性干咳、阵咳,服药后约20 分钟见效,维持时间可达2~8小时,但对痰多患儿禁用。
二、化痰药
其主要功效能使黏痰变稀,容易咳出,这样对呼吸道局部刺激减少,咳嗽因而减轻或停止。常用的有:
1复方甘草合剂,俗称棕色合剂。它不但能止咳,且有化痰的功效,适用于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等引起的咳嗽。
2敌咳、止咳合剂,均含有氯化铵,能刺激胃黏膜,放射性地引起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3痰咳净粉剂,可使痰中黏蛋白分解,从而使痰液稠度下降,易于咳出。
4必嗽平片,是一种黏痰溶解剂,能降低痰的黏度,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同时,它还可刺激胃黏,反射性地引起化痰作用。服用后约1小时见效,可维持6~8小时。
以上止咳药与化痰药若能有针对性地联合使用,可获得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的良好效果。当然,不管是止咳药还是化痰药都属对症治疗药,彻底治咳还得针对病因治疗,如果菌性呼吸道感染还得使用抗菌药杀(或抑)菌消炎。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用于化痰止咳的中成药有其独到之处。例如小儿患感冒、麻疹、肺炎、百日咳等, 频繁而剧烈的咳嗽,对痰量较少者,可用小儿百寿丹。若有发热或惊厥症状,可用婴儿保肺丸、牛黄保婴丸、小儿止咳丸、小儿牛黄散等。如小儿久咳痰多者,可用小儿止咳金丹。若不发热、痰黄,且黏稠者,可用鲜竹沥化痰丸。如有怕怜、不发热、痰白
黏,可应用半夏露,效果颇佳。百日咳很顽固,病儿十分痛苦,在用氯霉素等药物治疗的同时,需加用百日咳片、百咳灵片、鹭鸶涎丸、百部止咳糖浆等药物,均有较好的疗效。
小儿腹泻,药治不如食疗
有很多3岁以下的小儿,经常发生腹泻,吃了不少抗生素都不见效。后来,医生建议把所有的药都停掉,改用饮食治疗。一段时间后,孩子的病情日渐好转,人也一天天胖了起来。为什么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通过饮食治疗却治愈了呢?原来,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有时并不是由于吃了不洁食物引起的,只是一次吃了太多食物,或者吃了油炸食品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胃肠道一时承受不了。有时是因为腹部受寒,冷热食物改变太突然,胃肠道一时也适应不了。有少数病孩患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等,细菌毒素可通过血液循环刺激肠蠕动加快,也可引起腹泻。在这种情况下,胃肠道中并没有致病菌,用各种抗生素治疗也就不会见效,这时只要采用食物调养便能止泻。即使是由于不洁食物而引起的腹泻,在服用抗生素的同时,食物调养也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使孩子早日恢复健康。
小儿腹泻时的饮食调养,应以清淡、温中、理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油腻、干硬、多纤维食物以及海产品。母乳喂养儿轻度腹泻时(即每天腹泻5次以下),只要适度延长哺乳间隔时间、缩短哺乳时间,就能起到减轻或治愈作用。缩短喂奶时间,既能减少脂肪的摄入又不影响蛋白质的摄入量。人工喂养儿发生腹泻时,应把牛奶尽量减少,多喂些开水。小儿每天腹泻5—10次时,可用焦米汤、胡萝卜汤、稀奶糕、蛋白质等食物代替1—2次母乳;也可改用脱脂奶、半脱脂奶以及酸牛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糖盐水。每天腹泻10次以上的重度腹泻儿,则可暂停哺乳8—12小时,改吃口服补液盐或去医院补液。上述几种食物的制作方法如下:
1、姜茶饮 干姜3克,绿茶6克,研成细末后加少量白砂糖,用开水冲服。干姜所含姜辣素会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健胃作用;绿茶有抑菌和收敛的作用。
2、焦米汤 将米粉放在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黄,加少量糖和水煮沸后服用。焦米汤有一定的能量,米粉炒热后可使部分淀粉转变成糊精,利于消化吸收,炒焦后的淀粉还有吸附肠内细菌、毒素及气体的作用。
3、胡萝卜汤 将500克胡萝卜剁碎,加1500克水煮沸45分钟,用细筛过滤,去渣取滤液,加5%糖(即按100毫升加5克糖的比例)。富含碱质和果胶,能吸附细菌及毒素,并有助于大便成形。
4、酸牛奶 在煮沸冷却后的鲜牛奶中加入无毒的乳酸杆菌,经发酵即成。或在1升鲜牛奶中慢慢滴入80%的乳酸5—8毫升(橘子汁60毫升或柠檬汁20毫升也可),并且不断搅匀即可制成酸牛奶。其凝块较小,易于消化,含有酸类物质,可协助钙的吸收,减少胃酸消耗,并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如感到制作困难,可选择市售酸奶。
5、脱脂奶 将鲜牛奶煮沸后冷却,并静置12小时,将表面薄膜及顶层1/4的奶液吸掉便成。脂肪含量从鲜牛奶的3.5%降到0.5%,易于消化,但因能量较低,故仅可短期服用。
6、蛋白乳 在一瓶脱脂牛奶中,加入半瓶制作酸牛奶中的蛋白质凝块即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较少的脂肪,故对腹泻伴有营养不良的小儿特别适宜。
7、稀释奶 在3份鲜牛奶中加入1份米汤,另加5%白糖便成为稀释奶,凝块柔软而疏松,易被消化又可防止溢乳。其中既有乳糖和蔗糖,又有米汤中的淀粉等多糖,因此不易引起胀气。
8、鱼蛋白粉 鱼蛋白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很少,故对营养不良的腹泻病儿十分适宜。
9、熟苹果泥 将苹果隔水蒸或者去皮、去芯后加少量水煮烂,便成为苹果泥,对消化道的刺激小,而其中的果胶能吸附细菌和毒素,所含的鞣酸具有收敛止泻作用。
对于腹泻的小儿,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上述食物中选择几种,常可起到“食养胜药治”的效果。宋海云
小儿服药剂量计算三法
儿童患病服药时,药品中往往会有“小儿酌减”字样,但到底“酌减”是减到什么程度,家长往往不知所措。
婴儿、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多数内脏及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生理功能不完善。对药物吸收很好而解毒和排出较差,因而对药物敏感,易于中毒,所以用药品种和剂量都要特别慎重。小儿用药的剂量计算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1)按年龄折算:见下表
(2)按体重折算
小儿用量=[成人用量×小儿体重(千克)]÷[成人体重(50或60千克)]
(3)按体表面积折算
成人60千克体重之体表面积按1.70平方米计算。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
体表面积(米2)=0.0061×身高(厘米)+0.0128×体重(千克)-0.1529
小儿每日药用量=(成人每日药用量×小儿体表面积)/1.7
公式中体重最好是实测体重。如不能实测,则按体重(千克)=年龄×2+7估计。几种计算结果可互相参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杨燕贻
夏天小儿合理使用的外用药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做父母的必须对孩子的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然而有许多小伤小病,不一定非去找医生,备些常用药,即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例如,夏天被蚊虫叮咬,一夜间宝宝的眼皮肿起来,抹擦些宝宝金水即可止痒消肿;儿童湿疹复发、肘窝处开始发红、擦烂、渗出,备有外洗的硼酸粉及外涂的雷夫诺尔氧化锌软膏,就可以使湿疹好转。毛囊炎、疖子、黄水疮、痱子、痱毒、尿布皮炎(红臀),这些病小儿易患之病,如果家有碘酒、70%酒精、痱子粉、松花粉等药品即可给予早期治疗。
一、常备皮肤外用药应注意什么?
常备皮肤外用药必须注意对症使用,最好与内服药分开存放,并在药瓶上贴上标签,注明药物的功用、用法及注意事项。妥善保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处,以防止药物氧化变质失效。如存放中成药时,应保留完好的包装和说明书,并打开包装检查是否发霉或虫蛀。如果发现药丸、药片或外用药发霉、虫蛀、变质或洗剂、药水长了白膜、絮状物、颜色发生了改变,均说明药物变质不能使用了。碘酒、酒精、氨水、痱子水、虫蛟水等易挥发的外用药,不能久存。一般最少间隔3-6个月清理存放药一次,新旧更替,以免误用过期变质的药物。
二、常备外用药的应用
1、碘酒 是将碘和碘化钾用酒精和蒸馏水配制而成,有杀灭细菌和霉菌的作用。因年龄和外用部位不同,选择碘酒时,浓度也不同。常用碘酒的浓度有1%、1.5%、2%、10%、20%等。如一岁以内的小儿用1%的碘酒,三岁以下的小儿用1.5%的碘酒,学龄儿童用2%的碘酒来消毒、消肿、杀菌。又如用于手、足指趾的甲床上来杀霉菌时,须选用10%-20%的碘酒。如将10%或20%碘酒擦在面部皮肿上,就会造成碘酒烧伤。因此,用碘酒时首先要根据年龄和部位、选择适当的浓度。
碘酒可用在皮肤外伤而未破裂处,用来消毒、阻止毛细血管出血和消肿,也可用在毛囊炎的早期,一般每日擦1-2次,可有消毒、消肿作用。
碘酒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存放过久会失去杀菌消毒作用。一般以半年为限,以防挥发变质失效。备用碘酒要注意存放在深色的瓶子中,盖紧瓶塞,放在阴暗处。
2、高锰酸钾 也叫灰锰氧、P.P粉。为紫红色结晶体,易溶于水,溶液呈紫红色。由于容易氧化,不能久置不用,最好临用前配制成1:5000溶液。它是一种强氧化剂,对有机物的氧化作用、抗菌作用均是表浅而短暂的。常用于化脓性皮肤病、慢性溃疡,浸泡或湿敷。如果配制的溶液太浓,呈深紫色,或未充分溶解,仍有小颗粒状的高锰酸钾,用在皮肤或创面上,尤其是小儿的皮肤细嫩,常造成皮肤灼伤,呈点状坏死性棕黑色点状斑。因此应用时,必须稀释至浅紫色,且不能久存。
3、龙胆紫 也叫紫药水或甲紫。为一种水溶液,呈深紫色。毒性和刺激性均很小,它既可杀死某些表浅真菌,也可杀死细菌。皮肤的各种感染,尤其是化脓感染、溃疡均可选用龙胆紫。它还有收敛作用,对于糜烂,有渗出流水流脓的创面很有效。常用1%-2%水溶液或酒精溶液,既可外用于皮肤,也可外用于粘膜。要在阴暗干燥处保存,因有酒精制剂,用完后将瓶塞盖紧,以防挥发。
4、激素软膏 家中备有氢化可的松软膏、地塞米松软膏、强的松软膏及肤轻松软膏,均有较强的消炎止痒作用。由于应用不当,常使小儿皮肤病加重或增加新的皮肤损害。以肤轻松为例,有些人认为此药可治百病,称其为激素药膏之王。其实并非如此。肤轻松软膏,确有较明显的止痒、抗炎作用,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有显著疗效。但如果用法不当,或不能对症应用,反而会使皮肤病加重,如用在手、足癣、股癣等的皮肤上,可使损害扩散、病情加重。面部色素沉着用肤轻松反而会变成花脸。长期使用肤轻松软膏可使局部皮肤反复长疖子,以致发生皮肤萎缩及色素沉着,严重影响美容。因此,激素类软膏,特别是肤轻松软膏不能滥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张斌
盛夏给宝宝准备防暑必备药
夏日阳光强烈,蚊虫也多,孩子极易诱发某些疾病,如因汗液排泄障碍引起痱子、毛囊炎、凉席性皮炎,以及由于微生物感染导致的红眼病等。炎热的天气还常使宝宝食无味、睡不香,易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甚至恶心呕吐的中暑症状,因此,为宝宝准备一些防暑药物是很必要的。
金银花露清热解毒。用于小儿痱毒,暑热口渴。还可辅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可将药水倒出,兑开水一起饮用,不要用嘴直接对药瓶服用。
板兰根冲剂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肿,用于扁桃体炎、腮腺炎、咽喉肿痛等。口服一次5克,一日3次。置阴凉处保存,以免药物受潮。
藿香正气口服液含有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多用于感冒、呕吐、泄泻、中暑等病。
十滴水由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等组成。健胃,驱风。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也可用1~2瓶倒入洗澡水中,防治小儿痱子。置阴凉遮光容器内密闭。
炉甘石洗剂治疗夏季皮炎,在口服药物的同时,可外擦此药,达到止痒的目的。也可预防小儿痱子。
在为宝宝准备防暑药物的同时,可顺便清理一下小药箱,发现过期的药品,应及时处理。一些药物易受潮而变质,特别高温天气,最好放在阴凉处,尤其是颗粒剂、糖衣片等。糖浆剂开启后需放入冰箱中。注意这些药物的使用最好是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
咳嗽的孩子怎样选药及护理
随着秋冬季的来临,咳嗽的孩子月渐多起来,怎样让咳嗽的孩子平安度过冬季,怎样用药?笔者走访了宣武区医院儿科专家康大鲁主任医师。
"咳嗽实质是呼吸道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康主任解释说。它将积累左气管,支气管内的分泌物等排出体外,减少病源体向下,蔓延而引起支气管和肺部感染的机会。所以咳嗽对人体是有利的。咳嗽也有不利的一面,长时间咳嗽影响孩子的食欲和睡眠。严重的咳嗽能引起呕吐,如百日咳的痉挛性咳嗽,甚至还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引起大面积出血点。
在家庭护理中应注意哪些呢?以干咳为主,多半因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喉部粘膜炎病导致充血刺激未梢神经感受器而咳嗽。
应少量,多次喝水,水温不宜太热,以免刺激咽部。一般在两次进食期间喂药比较好,可避免因药物的味道影响食欲或导致呕吐。另外在饭后用水漱口后,可喝咳嗽药水糖浆,使糖浆粘附在炎症表面,减少口腔内唾沫对局部刺激。患儿年龄大的可口含各种润喉片,有清咽利喉消炎作用,也可用口含薄荷糖,其清爽凉喉作用可减轻咳嗽。
●婴儿在剧烈咳嗽时最好将其抱起,使上身呈45度的角度,同时用手轻轻拍背,使粘附在气管上的分泌物得以松劲,利于咳出。
保持空气温度,温度和洁净度十分重要。室温最好保持20-26℃左右,定时通风,室内湿度50%~70%,利于痰液稀释而咳出,空气太干燥,痰液粘在气管壁上不易排出。
●夜间咳嗽厉害可稍抬枕头,减少患儿胃食道返流对咽喉部刺激。
如何给咳嗽的宝宝选择药呢?
一般来讲,止咳药分两种,一种以化痰为生另一种以止咳为主。
市面上一般化痰药有远志糖浆,氧化铵糖浆等,一些衡释痰液作用止咳药姑息可宁,小儿止咳糖浆等。小儿咳嗽剧烈时可用一些镇咳药。由于小儿咳嗽中枢发育不完善,咳嗽止住了,但痰排不出来,反而会引起呼吸道炎症加重,一般采用较温和的糖浆剂如小儿联邦止咳露。可起止咳化痰作用,其糖浆剂对粘膜润滑,减少炎症分泌物对局部粘膜的刺激。
保证患儿足够时间休息,减少气道可能存在过敏因素,很多医生建议选用一些抗组织胺的药,如真诚尔敏、非那它,这些药一方面抗过敏,同时也有中枢镇静作用。
中药止咳化痰也有很好的效果,如竹沥水、枇杷膏等也可采用辨证施治运用中药。
健康护理:儿童服药要选型
孩子吞咽能力差,又不懂事,喂药时很难与大人配合。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服药要选择适宜的剂型,否则可能造成吞咽困难。有些非儿童专用药物剂型,家长无法计算准确用药量而影响药效。
1.糖浆剂
主药溶解后混悬在高浓度的糖水中。糖浆剂中的糖和芳香剂能掩盖某些药物的苦、咸等不适味道。
2.干糖浆
与糖浆剂相似,但它是经干燥后的颗粒剂型,味甜、颗粒小、易溶化。
3.果味型片剂
因加入了糖和果味香料而香甜可口,便于嚼服,适用于周岁以上的小儿服用,如小儿施尔康等。
4.冲剂
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常加入调味剂,且独立包装,便于掌握用药剂量。如思密达、板兰根冲剂等。
5.滴剂
此类药物一般服量较小,适合于周岁以内的婴幼儿,须按说明书严格遵守用药量。可混合于食物或饮料中。
6.口服液
由药物、糖浆或蜂蜜和适量防腐剂配成的水溶液。分装单位较小,稳定性较好,易于贮存和使用。
家长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减轻孩子对药物的畏难情绪,对已有认知能力的孩子,应耐心劝导,使他们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曹霞)
家长不要这样给孩子喂药
有些父母因为没有办法让孩子服下药,常常采用一些错误的喂药方法,其结果不仅使孩子对服药更为恐惧和反感,还常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喂药方法,希望父母们引以为戒。
1、强行灌药:有些父母用按头、撬嘴、捏鼻的方法,待孩子张嘴吸气时硬将药物灌入。这样喂药十分危险,因为孩子在哭闹和吸气时,药物非常容易进入气管,从而可以引起呛咳,甚至造成呼吸道堵塞而窒息死亡。
2、恫吓强迫:有些父母以训斥、羞辱、恫吓甚至打骂相加的方式强迫孩子服药,这对病体虚弱的孩子无异于“雪上加霜”,孩子尽管能够含泪强咽苦药,但常会引起胃肠痉挛、恶心呕吐或尿失禁,有时还会使药物误入气管。
3、突然袭击:一些家长趁孩子张口哭或笑时,突然将药物投入其口中,随即灌水冲服。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此时孩子的声门处于开放状态,突然投入的药物可随吸气而误入气管。
4、暗中偷袭:有的父母乘孩子熟睡之际将药灌入其口中,这更是危险的做法。由于孩子的咽喉狭窄,且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睡眠中咽喉部神经突然受到刺激,会发生咳呛和喉痉挛;如果药物误入气管,可以引起窒息。
5、游击作战:有些父母采取“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的方法,将一次常规用药量分为几次喂服,或将两次药量合为一次喂服。这种喂药方法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难以保证用药安全。
6、整药碎服:不少药物不能采用研碎喂服的方法,例如肠溶衣药片,因为这种药物对胃有刺激,而且药物被胃液分解破坏使疗效下降。如果研碎后服用,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还有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7、蒙混哄骗:有些父母将药物拌入豆浆、牛奶或乳糕等食物中喂服,此法欠妥。因为牛奶中的钙、磷、铁等可与药物成分发生作用或结合而影响疗效,或沉淀而影响吸收。乳品中的脂肪和蛋白还会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倘若多次这样哄骗,孩子会发生拒食和挑食。
8、果汁送药:果汁多为酸性,而很多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会被分解破坏,影响吸收和治疗效果,甚至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如抗生素、不少抗感冒药、消化系统用药多不耐酸,或可因酸而增加副作用,尤其是健胃、止泻的中药,多是靠其苦味发挥治疗作用,故不宜用果汁送服。
小儿宜采用短期或临时用药。如需长期用药,则需定期复查病情,及时调整,以免产生蓄积中毒和药物依赖。
严格掌握小儿用药剂量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用药比成人敏感,把小儿当成“小型成人”而将成人用药量估计减量是不正确的。必须由小儿科医生根据小儿及新生儿的生理特性、药物性质计算出较为准确的用药剂量。否则,用量不足会使机体产生抗药性,给彻底治愈带来困难;超过小儿规定用量会引起中毒,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几种儿童常用药的禁忌
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有许多不同之处。由于儿童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所以在下列几种儿童常用药物的使用上要加以注意。
铁剂:在服用铁剂时,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或桔子汁有助于铁剂的吸收和利用,以免刺激肠道。服用铁剂时不宜与牛奶、豆浆、茶水、菠菜和苏打饼干等食品同服,因这些食品均有碍于机体对铁的吸收。
乳酶生:乳酶生不能与黄连素、痢特灵等抗菌药物同服,因为这些肠道抗菌药物可抑制乳酶生的活性,使其失去药效。
维生素C:在儿童服用维生素C时,不宜同食猪肝。因为猪肝中含有丰富的铜元素,铜元素会使维生素C氧化,从而降低或失去维生素C原有的生物效能。
钙片:幼儿在补钙期间不宜食用菠菜。因为菠菜中所含有草酸容易和钙结合成草酸钙,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
氨茶碱:幼儿对氨茶碱的解毒和排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而且氧茶碱的剂量与中毒剂量又比较接近,所以,两岁以内的婴幼儿必须按医生的医嘱严格掌握剂量,以防中毒。
痢特灵:儿童服用痢特灵时应加服2片酵母片或复合维生素B,这样能降低痢特灵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副作用。
糖浆:儿童不宜在饭前、睡前服用各种药物糖浆制剂,因为糖会抑制消化液的分泌,饭前服用则使儿童产生饱胀感而影响食欲。青草
孩子误服药物的应急处理
孩子容易误服药物的原因很多,例如:孩子多喜欢吃糖果,又缺乏鉴别能力,有时把带有甜味和糖衣的药物当成糖果吃,还有的把有鲜艳颜色、芳香气味的水剂药物、化学制剂当成饮料喝引起中毒。另外,幼儿好奇心强,模仿大人服药,也能酿成中毒。孩子一旦发生误服药物,由于成倍或十几倍超出剂量,有的药物对小儿敏感性高,婴儿解毒和排泄能力差,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常常发生严重后果。
一旦发现孩子误服药物,正确处理的原则是:迅速排出,减少吸收,及时解毒,对症治疗。
首先,尽快弄情什么时间,误服了什么药物和大体剂量,为就医时提供情况。不要打骂和责怪孩子,免得孩子害怕不说真实情况而误诊。
如果误服的是一般性药物(如毒副作用很小的维生素、止咳糖浆等),可让孩子多饮凉开水,使药物稀释并及时排出。
如果吃下的药物剂量过大又有毒性,首先应立即用手指或硬鸡毛刺激舌根催吐,然后再喝大量茶水、肥皂水反复呕吐洗胃。催吐和洗胃后让病人喝几杯牛奶和3—5枚生鸡蛋清养胃解毒。
如果误服的腐蚀性药物,如碘酒类药物之后要分秒必争,马上喝米汤、面汤等含淀粉液体;若是来苏儿可喝蛋清、牛奶、面粉糊以保护胃粘膜;若为强酸,禁用胃管以免损伤食道、胃粘膜,应立即服石灰水、肥皂水、生蛋清,以保护胃粘膜;若为强碱,应立即服用食醋、桔汁、柠檬水等,然后立即送医院。
吃了有毒性的药物,在采取急救措施后,可取绿豆100克、甘草20克,煎煮30分钟服汤以解余毒。另外,病人送医院急救时,应将错吃的药物或药瓶带上,以使医生对症及时采取解毒措施。
孩子体温升高先别忙着用药
妈妈下午去幼儿园接明明,看见孩子的小脸红红的,再摸摸额头也是烫的,一下子就急了,立即带明明去了儿童医院。
在急诊室,护士给明明量得体温为37.8摄氏度,可医生检查了明明的身体却没有发现其他异常。“完了完了!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了?医生,赶快先开点药退烧吧!百服宁就行!……”妈妈恨不能抓过医生的笔自己写。医生详细地询问了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得知明明下午上了体育课,跳绳、拍球,玩得很开心,笑了:“别担心了。孩子是暂时性的生理性体温升高,不是生病,不用吃药。”
一般来说,正常小儿腋下温度在36-37摄氏度之间,下午的体温会高于上午。引起孩子体温暂时升高的原因,除了剧烈活动以外,还有进食、排便、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一些因素;而饥饿、久不活动、体质虚弱、衣被过薄、室温偏低等因素则可使孩子的体温暂时下降。这些都是生理性的,不是疾病。生理性体温升高一般是低热、中等热,不会是39摄氏度以上的高热。由于这种体温升高是一种生理反应,孩子体内会自动调节,因此不必给予药物治疗。当导致生理性体温升高的原因去除后,在数分钟到1小时之间,体温会自动下降至正常。同时,家长让孩子安静下来,多喝点温开水,休息一会或睡一觉;或者用低于体温1—2摄氏度的温水给孩子洗浴15分钟,都有利于体温很快地恢复正常。方法很多,总之就不用吃药。
有的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还会出现阶段性的低热,每次发热大约3-4天,之后发热症状自行缓解。发热时腋下体温可达37.3-37.6摄氏度,伴有食欲减退、厌食、口渴、面红、易哭、烦躁、夜惊、指尖冷等症状,而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称之为“生长热”。这种情况多见于较小年龄的孩子,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其症状也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所以同样不需要治疗,但需要增加营养,多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瘦肉、鱼虾等。尤其是长得快的孩子,更需要足够多的钙质。
不可掉以轻心的发热
●有惊厥病史的孩子,当体温达到38摄氏度及以上时,就会出现危险的“高热惊厥”。对这种孩子不允许长时间观察,应立即给予退热剂、镇静剂和其他治疗。
●对高热和过高热的孩子应立即给予退热剂治疗。因为当人体在39摄氏度以上时,代谢亢进,会产生各种毒素,使人体出现各种中毒症状,孩子会有明显不适、头痛、哭闹、烦躁不安、脱水及酸中毒表现,严重者会出现昏迷。如治疗不及时,往往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
孩子腹痛勿滥用止痛药
引起孩子腹痛的原因有许多,属于一般内科疾病的有:
⒈消化不良,腹痛的同时常伴有呕吐、腹泻,或大便次数增加,食欲减退。
⒉胃肠痉挛,小儿突然发生腹痛,为阵发性,疼痛间歇期腹软,无压痛或腹肌紧张,大多持续几分钟后自行缓解。
⒊肠道蛔虫症,为阵发性腹痛及隐痛,以脐周围为主,无固定部位。
⒋急性肠膜淋巴结炎,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和中并发,伴有发热、呕吐,有时可有腹泻或便秘,疼痛部位以右下腹为多。
如果腹痛属于以上几种情况,服些消化药或止痛药,会使症状好转,腹痛减轻。但腹痛也可能是由一些严重的腹部疾病或全身疾病所引起,比如急性菌痢、急性肠胃炎、胰腺炎、过敏性紫癜等。这些疾病常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如高热、脱水、便血等,单纯服用止痛药,非但不能使腹痛缓解,反而容易掩盖病情,延误诊断。特别是一些小儿急腹症,如阑尾炎、腹膜炎、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溃疡等,妆这些疾病发生引起剧烈腹痛时,如果随便给孩子服用止痛药或注射止痛针,而不及时送医院急诊,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危及生命的后果。
因此,当孩子腹痛时,应该认真检查,了解病史,结合孩子的全岙情况及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来作出正确判断,慎重处理,千万不能滥用止痛药。
孩子吃错药的家庭急救方法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误服了药物,切莫惊慌失措,或指责、打骂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迅速排出,减少吸收,及时解毒,对症治疗。
首先,要早期发现孩子吃错药的反常行为,如孩子误服安眠药或含有镇静剂的降压药,孩子会表现出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家长遇到此事,要马上检查大人用的药物是否被孩子动过。
其次,家长要尽快弄清孩子误服了什么药物,服药时间大约有多久和误服的剂量有多少,及时掌握情况,为下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如果误服的是一般性药物且剂量较少,如毒副作用很小的普通中成药或维生素等,可让孩子多饮凉开水,使药物稀释并及时从尿中排出。
如果吃下的药物剂量大且有毒性,或副作用大(如误服避孕药、安眠药等),则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切忌延误时间。如果误服的是腐蚀性较强药物,在将病人送往医院的这段时间内,要由有医疗常识的人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比如说误服强碱药物,应立即服用食醋、柠檬汁、桔汁等;误服强酸,应使用肥皂水、生蛋清,保护胃黏膜;误服碘酒等,则应饮用米汤、面汤等含淀粉的液体。值得注意的是,在送往医院急救时,应将错吃的药物或药瓶带上,让医生了解情况,及时采取解毒措施。
给儿童服药的六大错误方法
冬春之季,随着天气的变化,患各种疾病的人数骤增,儿童更为显著。如何正确地让儿童服药就非常重要了,下面几种错误的服药方法容易对儿童造成伤害,请家长多加注意:
让儿童干吞药片 这种吃药方法易使药物滞留在儿童的食管中,造成儿童食管黏膜损伤、出血。
捏住儿童的鼻子喂药 儿童的鼻子被捏,只用嘴巴呼吸,这时药物容易呛进气管和支气管,轻则引起剧烈咳嗽,重则发生吸入性肺炎或药片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将胶囊拆开给儿童服用 儿童可能会出现由于药物味苦、难闻,或刺激口腔黏膜、胃黏膜而引起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同时药物可能被胃酸破坏,需要肠溶的药物却在胃中溶解,不能很好地被吸收。
让儿童用果汁服药 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不利于胃肠吸收。有些药物在酸性环境中副作用增强;某些碱性药物更不能与果汁同时服用,因为酸碱中和会使药性大减。
用茶水或牛奶给儿童服药 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茶碱、鞣酸等,这些物质可与药中成分发生反应,使药物失效。牛奶中含蛋白质、脂肪酸多,可在药片周围形成薄膜将药物包裹起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牛奶及其制品中含有较多的钙、磷酸盐等,这些物质可与某些药物生成难溶性盐类,影响疗效。
服中药时加糖 一般情况下,凉性药物可适当加一些白糖,热性的药物可加适量的红糖。有些中药利用苦味达到药效,不能加糖。因为中药的蛋白质、鞣酸等可与糖中的铁、钙等起作用而影响疗效。亚平
儿童用药“八大误区”
文/高春东
现在家庭自购药品服用的现象逐渐增多,许多家庭都有储备的“小药箱”。但由于对儿童的病情判断不准确,盲目用药,掩盖病情,延误治疗等现象屡屡发生。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用药与成人大不相同,药物的毒副作用较之成人更为敏感,用药不当不仅造成儿童药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已成为儿童药源性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预防性用药: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个别家长过于相信广告宣传和药品价格优惠的误导,盲目给孩子服用药物以作预防。
二、超剂量用药:多数家长对药学知识了解不多,随便给儿童超剂量用药,从而造成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
三、擅自用抗生素: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感冒发烧,便盲目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后果有:①毒性反应:如滥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造成耳聋。②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可致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磺胺类引起过敏性皮疹等。③二重感染:其中以鹅口疮及真菌性肠炎最为多见,且较难用药物控制。
四、滥用退烧药:有些退烧药对儿童的呼吸中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家长缺乏医药常识,且急于减缓患儿病情,儿童发烧时,便随意增加退烧药,引起儿童虚脱、休克。五、乱用止泻药: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治疗应根据脱水、电解质紊乱程度适当给予液体疗法、饮食疗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但有些家长不加选择地乱用止泻药,用后腹泻虽然减轻,但因肠道的吸收而使毒素增加,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
六、使用成人药物:有些家长会给患儿吃一些成人用的抗生素药、感冒通之类,虽然剂量减半,但这也是不妥的。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药物解毒的酶系统、代谢系统均未发育成熟,许多药于儿童不宜。例如,氟哌酸可引起儿童关节病变,影响其生长发育;强力霉素可影响小儿骨骼正常生长,且易沉淀在牙组织中导致牙釉质发育不良;感冒通中的有效成分双氯芬酸对肾有损害,并可引起急性血小板减少。
七、随意改变药物剂型:有的家长常把成人用的胶囊内容物倒出来喂儿童,或把针剂改为口服液,给患儿服用。这样随意改变药物原有的剂型,减弱了药物的作用,增加了药品的毒副作用,有的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八、滥补营养品:一些家长长期给孩子服用钙剂,造成骨骼的过早钙化,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更甚者给予大量营养滋补品,却不知道这些营养品中有的含有一定量的激素或类激素物质,用之过多会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形成早熟或影响发育。有的家长把维生素视为营养药而不加限制地使用,这样容易导致维生素中毒。
宝贝宝贝,用药一定要小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一旦生病了,父母更是感同身受,无不立即求医或自行拿药,希望能早日解除孩子的病痛。然而由于孩子的生理成长、身体组成和体重的连续变化,使得小儿用药变得较为复杂。因此,不论是带小孩到医院或至药局拿药,父母都应认识以下正确用药三法宝,让宝宝能早日恢复健康!
正确用药法宝一:
认识儿科用药剂型与使用方式
在学习正确使用小儿药物之前,必须先了解,由于宝宝的年龄阶段不同,合适的药物剂型也大不相同。以下针对不同的剂型,——说明适合的年龄层以及正确的使用与保存方式:
锭剂
由于5岁之前的儿童不能吞咽锭剂或胶囊,因此不建议使用。而对于6~12岁的孩童,锭剂或胶囊应搭配开水或糖水吞服,以免因体积太大而哽住喉咙,造成不舒适而厌恶服药。
保存方式:存放于室温中(除非有特别指明要冷藏)、避免潮湿和日光直射。
药粉
以药粉喂食新生儿及婴儿时,应先将药粉用少许冷开水调开后,用针筒或喂食器喂服。不建议将药粉加入牛奶中,以免往后对牛奶产生排斥拒喝的现象。
对于孩童,也可先将药粉用少许冷开水调开后服用。若孩子因为药味拒服,可加入新鲜果汁(避免使用葡萄柚汁)或糖水服用,是较安全也较易入口的方式,但最好还是白开水。
保存方式:药粉大都是用锭剂或胶囊磨成粉末,已破坏药物本身之设计,所以于疗程结束,若还有因忘记服用而剩下之药粉宜丢弃,即使症状类似,因其病因不尽相同,应再就诊,不要擅自服用上次剩余之药物,以免延误病情。
小儿专用抗生素药物大都为瓶装细颗粒剂,开瓶后加冷开水至所指定之刻度,摇匀后再依照指示之量服用。抗生素制剂加水后最好贮存于冰箱,保存期限为一星期。
药水
1岁以内的婴儿,最好使用有精密刻度的针筒或服药器,以便准确量取及喂食。喂食时可将药品滴在口腔后方或舌两则。注意一次量不要太多,以免噎到。
1~12岁的孩童应依医师之指示,用小量杯倒取正确之药量。要确定指示药量能全部吃完,以避免剂量服用不完全,影响药效。若孩童对于药水味难以忍受,父母可在服药后让小孩喝些饮料以除去药味。
保存方式:药水开封之后的保存期最长为一个星期,超过一星期即不宜再服用。
栓剂
一岁之前的婴儿常见之栓剂为解热剂(肛门塞剂),通常用于体温超过39℃或小儿不适于口服药物时使用。使用时应严格遵守医师指示之量(如1/2颗、1/3颗),及使用时间间隔。
1~12岁的孩童也应遵守指示量及间隔时间。有时因为栓剂会刺激肛门而造成拉肚子的情况,而将栓剂一并排出,此时可用手轻压在屁股两侧或用卫生纸以手指暂压肛门口,并平躺15分钟。但如果腹泻发生就不适合使用栓剂,应改用口服或注射。
保存方式:栓剂宜贮存于冰箱,并依药品保存期限使用。
药膏
为新生儿、婴儿或是孩童涂抹药膏时,也应该遵守医师指示量及次数。多次涂抹的疗效是相同的,非但无益,反而增加药物副作用的机率。再者,太厚的药膏会令人产生不适感,且下意识会有搓揉的冲动。使用药膏时,要避免小儿乱摸、乱抠,以免影响其药性或孩子不慎将药品吃入,因此父母可用绷带贴于涂抹处来预防。
保存方式:放置于阴凉干燥、小孩不易取得的地方,并依药品保存期限使用。
正确用药法宝二
询问医师或药师用药的知识
小儿用药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就是“用药不当”,如用药过量、混用药物或使用过期药物等。这可能导因于父母对用药知识的不足。其实只要在拿药时,多花一些时间向医师或药师询问,都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询问时最重要的原则便是掌握药品的药性(作用、副作用等)、使用期限和剂量,以协助父母获取更正确的用药知识。
药品使用相关问题可包括:
·为什么开这个药?
·有什么副作用?
·副作用发生时如何处理?
·这个药物会不会和其他药物产生不良
反应?
·药物要服用多久才会有效果?
·如何安排药物服用时间和剂量?
·应该在空腹或饭后服用?
·是否要避免哪些食物或饮料?
·忘记服用药物时怎么办?
·药物应如何保存?
正确用药法宝三
了解用药禁忌与注意事项
不论小儿的药物是哪一种型式,父母应确定给予小孩药物前已了解下列注意事项和禁忌:
1 有家族过敏史、家族遗传病史、已有或已在服用何种药物或营养补品,都须告知医师,以免重复用药,造成过量用药。
2 知道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方法。
3 了解药物可能之副作用。
4 不可未经医师许可自行变更小孩药物剂量,因为小儿用药之剂量系随着小儿之体重、器官之成熟度而异,所以小儿不能以大人或其他小孩用药量之比例计算,以免过量或药剂不足。
5 千万不可骗小孩说药物是糖果,以免小孩乱吃。应该教育小孩服用之药物是对他有益的东西。
6 小孩如有任何药物过敏或正在服用其他药物(中、西药皆然),必须记录下来并告知医师。
7 牛奶、汽水、茶、果汁等,与药物混合都有一些影响,所以还是以白开水服用药物最好。
·牛奶会使四环霉素、铋盐、铁剂形成复合物而干扰药物吸收。
·汽水属酸性碳酸饮料,会加速药物溶解,影响药效。
·茶中含有单宁酸,会吸附药物,影响药效。
·果汁中以葡萄柚汁最具典型影响力,与药物合并使用可能产生药物过量之副作用(如plendil、flodipine等药物),或药物无法吸收之副作用(如losartan、fexofendine、digoxin、vinblastine、cyclosporine等药物)。
8 大多数的药物是饭后服用,但有些药物必须饭前服用才能发挥药效,如止吐剂、治疗糖尿病药物(insuline),没有遵守饭前或饭后服用,会影响药效。
9 忘记服药时,可用距离下一剂服药时间来判断:
·QD(一天一次):如果距离下一剂服药时间8~12小时以上须补服。
·BID(一天两次):距离下一剂服药时间5~6小时以上须补服。
·TID(一天三次):距离下一剂服药时间2~4小时须补服。
·QID(一天四次):距离下一剂服药时间1~2小时须补服。
·抗生素与类固醇:为了维持血液中有效浓度,应严格遵守服药时间与天数。
10 将药物保存于小孩无法取得之场所或有儿童安全锁之柜子。
结语
药物可以让生病的小孩舒适、痊愈,但是若不遵守安全的使用规则,对于小孩则会有潜在的危险性,提醒爱宝贝的父母要小心用药,以免适得其反!
宝宝吃药的10大禁忌
1、忽视精确计量。
医生告诉我:给孩子喂药时,决不应用吃饭时用的勺子给孩子喂药,因为这样无法精确计量,极易使药量不足或过多。闻听此言,我赶忙到药房买了一个带刻度的小量杯。
2、没有按体重服药的意识。
大多数儿童用药都是按患儿的体重,而不是年龄来计算剂量的,能使一个体重15公斤的4岁儿童在1小时内退烧的剂量,如果用在一个体重20多公斤4岁的小孩身上,是无法使其退烧的。因此,一定要经常给孩子称体重。
3、忘记了细看药瓶上的标签
药品的有效期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特别对于那些偶尔给孩子喂一次的药品来说,尤其如此。要知道,平常很管用的药,要是过了有效期的话,也会不起作用的。
4、“弥补”过度。
给又哭又闹的孩子喂汤药时,将药喂到自己和孩子衣服上,是常有的事。但有时,喂到孩子嘴里的药很可能已经够量了,如果你过量“弥补”的话,将是相当危险的。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把药吃下去后,不一会儿又将药吐了出来,那么是否能再喂一次,也要非常慎重。所以,在购买汤药、味苦的药时,一定要先把有关的情况打听清楚。
自扮医生角色
1、想“节省”一下
孩子的症状减轻了,而开的药还剩下半瓶,你考虑到几个月后,这药可能还会派上用场,怎么处置这半瓶药呢?
医生的建议:大多数处方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一定要按处方服完。如果不这样的做,很可能会使病情复发。如果按处方喂够后,药物仍有剩余,那么得区分不同的情况来分别处理。需冷藏的汤药,如已经开封,一般的就不再留用;剩药如是片剂或胶囊,可以先放起来,但在给孩子吃前,一定要征得医生的同意。所以去医院给孩子看病时,最好和医生说明一下家里的存药情况,并征询一下他的意见。
2、自己“确诊”下药。
我的一个很要好的同事,曾给自己的小孩吃了孩子的表哥正在吃的治喉炎的药,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孩子总是咳嗽,大概也是患了喉炎。但3天后,小孩的病情未见好转,她只得又带孩子去了医院。医生在询问了有关的情况后,说孩子的病无法确诊,原因是药物已经使孩子的炎症减轻,他难以确定最初引起发炎的部位。另外,如果在不必要时给孩子吃抗生素,还易使病菌产生抗菌性,从而在孩子真正需要抗生素时,药物却发挥不出效用。
3、鲁莽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