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篆释疑》序--一鹤排云上,诗情到碧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15:51
一鹤排云上,诗情到碧霄
——《检篆释疑》序
刘小冰
常熟王培林,乃是一奇人。他拥有《复合材料装饰板》、《识文组字游戏教学卡》等多项专利,又研究、讲授法律。最见功力的,当然是他痴狂的文字学。我不懂这一艰深之学,故培林约我为其大作作序,无非是因为我们的相知而给我一份荣耀。虽大有愧怍,亦慨然应允。
据培林介绍:小篆是秦代的通用文字,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汉字经历了隶变、楷化和简化等演变过程。隶书及当今通用的楷体字在形、音、义诸方面与小篆出入颇多,如今楷体字“朦、勝、胜、肚”同月,“要、票、洒”同西,“细、思、畏”同田,“聽同听”,“麯同曲”,“麵同面”,“郵同邮”,“适是適”,“离是離”,“酢非醋”等等,但是,此类字译为小篆却并非如此。若依楷作篆,会贻人笑柄。
以往的各种汉字工具书都难于满足读者检索篆字的需要。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540个篆文部首分部编排,首创了汉字的编排体系。但欲依照小篆部首检索篆字,还是十分困难。奉旨校订《说文》的宋代文字学家徐铉就曾发出“偏旁奥秘,不可意知,寻求一字,往往终卷”的慨叹。现代一般人依据《说文》检索篆字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后来出版的《康熙字典》、《说文大字典》、《四体大字典》、《中国篆书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等等,虽然列有篆字,但是,皆不具备“见篆索楷”的功能。其中的笔画检索或音序检索,只能帮助楷译篆,不能满足篆译楷的需要。所以,“这种编法是失败的。”“在最低限度里也不能予一般人以检索的便利。”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
近年发布在网上的配有拼音检索或楷字笔画检索的《说文篆字》电子版等,为宏扬中华古文明作了有益的尝试。但此类工具书,不仅依然不能满足“见篆索楷”的需要,而且,“见楷索篆”也不尽人意。如欲检索分离之“离”字,索得篆字 或 ,但据音、义,此二字皆非欲所找之字。因此,若使用此类工具书将现今楷字简单地形译(或音译)为篆字,则所得之古文字往往似是而非。
目前,较适合现代读者使用的古汉字工具书仅有王培林编著的《小篆通检》一书。在我看来,这已经算是一部具有突破意义的奇书。但是,作者自己对此书并不满意,自己刻薄地自评此书“违规之处比比皆是”(见本书《导言》),因为书中篆字照录了传世典籍中的字形结构,虽“保真”,但不可靠。
由于小篆字形结构不象现代汉字的印刷体严格统一,同一字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书者之手,其字形结构往往不一。即使《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的篆字,也不尽“保真可靠”。
为了给小篆精确编码,必须确定小篆的规范字形;而要确定规范字形,必须还小篆的本来面貌。为此,作者研究了小篆的构成,论证了个体篆字的构成规则、字符系统的构成规律。并将这独创的小篆构成学说应用于整理和规范小篆文字,为纠正大量讹字,找到了无可辩驳的理论依据。
书中篆字构形皆经作者严格细致地论证。对于古籍中与释解有出入的篆字,如 (音)、 (香)、 (章)、 (婁)、 (暴)、 (敖)、 (甚)、 (尸)、 (耑)、 (而)、 (矞)、 (食)等,以及由此类字为部件构成的其他字,皆依据小篆构成理论并参照许君《说文》和段氏《说文注》等相关典籍的说解,一一给予是正。因此,本书对《小篆通检》的部分篆字编码作了必要的修正。
小篆编码的完善过程同时也是小篆字形结构严格标准化的过程。可以说,这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是一部小篆专著,而且是一套迄今最为规范的、字形最丰富的小篆文字系统。
为了便于读者检索,本书条文依照《小篆通检》所首创的篆码为序展开,条文字头仅限于作者选定的疑难字。凡未用作字头的篆字,包括《说文解字》中的其余小篆,皆可从检索表中查得篆字及相应隶、楷和拼音。行文中所涉及的篆字皆注明编码,据其编码,可从检索表中查到相关字,若是疑难篆字,从条文中亦可查证。本书备有《小篆检索方法》、《小篆编码检索附隶/楷/拼音》、《笔画检索》、《拼音检索》、《小篆异形文字备查表》和《小篆异形部首备查表》。其中,《小篆编码检索附隶/楷/拼音》收录了《小篆通检》中的全部小篆文字,并增补了郑珍《说文逸字》一书中的全部正字。在《笔画检索》中收集了与小篆相关的楷字,包括本字、异体字、俗体字、假借字和通假字等以及繁体字与简化字。《小篆异形文字备查表》收录了部分异形字,而《小篆异形部首备查表》则涵盖了散见于历代文人墨迹中的数以万计的小篆异形文字。
本书三种检索方法――小篆编码检索、(楷字)笔画检索和(篆楷)拼音检索相互贯通,既可“见楷索篆”,又能“见篆索楷”,故本书实属《篆楷通检》的袖珍本。
本书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独创的小篆编码系统与篆、隶、楷(含简化字)及拼音检索系统有机结合,如此独特、如此实用的汉字典籍,前所未有。
本书是一部整理汉字的巨著:对小篆构形的全面诊断与规范整理、对隶体以及简化字与篆体的比较研究及对应互译,如此综合的、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古今汉字的专著,至今屈指可数。
本书是一部理论创新的专著:小篆构成学说,立足于汉字本体研究,将传统的部首系统统一于字符系统之中,科学地解释了小篆的构成与演变,并成功地应用于规范整理小篆构形。如此,对于拓展汉字研究的新领域――字符系统,对于研究整理现代汉字意义非凡。
这位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的超凡脱俗的学子,在篆隶领域沉濳30年之后,登临平川,慨叹而言:“仰视参天大树,盛赞枝杆硕果。对其根,因埋于地下而不闻不问,虽踩于其上却不知不觉。其实,树根并不逊色,只是,不被感知而已。”此等语言,与其说言字,毋宁说言人。须知近来之中国,伪者与媚者甚多。如培林者,寥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培林为人为学之清格独标、蹊径另辟,如此凌云一鹤,激越而高远!
是为序。
2009年11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