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篆 汉隶 简化字--检篆释疑》说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17:11


说 明
《秦篆 汉隶 简化字 检篆释疑》于2010年6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电子版共8个文档,发布于http://www.docin.com/app/my/docin/myBook

一、本书是《篆楷通检》的衍生品。

2001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拙著《小篆编码方案与检索方法——小篆通检》,仅能满足篆楷对照直译,对于小篆的形、音、义欠缺注释与解析。为弥补其不足,在《小篆通检》的基础上,作者与吴伟、沈莉等同志合作着手编著《篆楷通检》。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典籍中的篆字因历经传抄而成批讹变;再如:一篆多楷、一楷多篆、或有楷无篆,或者篆与楷(特别是简化字)之间形相应而义相异,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考证与解析,其内容为《篆楷通检》所难于容纳,故不得不另作此书。

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是:1、研讨小篆构形,处理小篆讹变问题;2、说解疑难字,处理小篆和隶体(繁体)、简化字互译中的对应问题;3、完善小篆编码,解决小篆编码检索与楷字笔画检索、拼音检索之间的贯通问题,建立篆楷统一的检索系统,为编著《篆楷通检》服务,为学习与使用汉字者、古汉字研究者、篆隶楷互译者和篆书、篆刻爱好者提供便利。

二、本书的导言――《谈篆说隶》概述了小篆构成与隶变,这是本书考证小篆讹字和处理“篆隶简”关系的基本理论依据。凡将本书用作工具者,不可不读。

三、本书以《小篆通检》为蓝本。检索表中篆文收字包括《小篆通检》中的全部篆字,并增收了郑珍《说文逸字》一书中的全部正字,以及《四体大字典》等典籍中的部分俗篆,增补了“云、兆、其”等《说文》中用作声符的个别古文。

正文(检篆释疑)只解释疑难字,并以《小篆通检》所编篆码(经修正)为顺序展开。为便于读者检索篆字,文中所涉及的篆文皆注码引见篆体,如“见02106邮”,据此编码,可从正文中查见所引之篆体字及其说解。但加注“篆见……”,如“篆見00210崵”,正文中一般省略篆字及其说解,从《小篆编码检索附隶/楷/拼音》表中查阅对应的篆字即可。(编者注:作此类便利读者的精确引见,工作量十分巨大,即使现代汉字工具书,除了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新华字典》以外,极为罕见。古汉字典籍,则绝无仅有)

四、正文(检篆释疑)主要讨论篆字构形和篆体与隶体(繁体)、简化字互译中的对应问题。

1、关于篆字构形问题。为节省篇幅,凡同一字符系统中的诸篆文若其构形出入源自同一字符的变异,则对该变异字符作重点解析,而对于由该字符参与构成的字,只在《小篆编码检索附隶/楷/拼音》表中作校正,行文中只作适当例举。对其中因部首变异而派生的同一部首系列的篆文,仅将变异部首列入《小篆异形部首备查表》,对篆文,只校正,不赘述。例:食,《说文》(大徐本)篆文误从 ,从食之篆皆讹。行文中仅在“食”、“皀”和“ ”下作详细说解,而对从食之篆,只订正,不解释。对于暂未确证的或不宜更改的讹字,则系统汇集,或概括说解,不改字形。如00104白、90004欠、90005旡下所述。

2、关于篆体与隶体(繁体)、简化字互译中的对应问题,作如下处理:

(1)凡形相应而义相异的字,如篆文“极”、“离”与简化字“极”、“离”等,尽作者所知,悉数收录,逐字详解。

(2)隶变和简化后,篆、隶、楷之间在构形上没有必然联系的和易混淆或误用的字,在《小篆编码检索附隶/楷/拼音》中,已列字形对照,可见全貌。行文中择录其中部分字作分析比较。

(3)对于假借字、通假字、别体字等,为了对楷译篆过程中小篆的缺字问题有所弥补,尽作者所能,广搜博收。其中包括:(1)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说文解字》卷末所附《别体字》,即徐铉所注之俗别字;(2)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王同愈著《小篆疑难字字典》(原名《说文检疑》)中的全部假借字等;(3)其余没有直接对应篆文的隶、楷字,凡作者所见典籍作假借者,也一并收录,并注明出处。

此类字的用法极为复杂,所引前人之说,亦有局限或缺失,故仅供参考。

五、条文以篆文为字头,一篆一条(但是,对于个别讹变的常用篆文,为了便于分析、纠正其误而将讹误字编码列为字头,如93107庚与96105庚、11513 与11412陋等)。每个篆文注明相应的隶体(繁体)及其假借、通假、重文、简化字和拼音。条文内容大致包括:(1)篆体、隶体、简化字的构形及说解;(2)本义;(3)假借字、通假字和有关多音字的字义,其他义项一般省略;(4)用例及出处。

六、本书就成书原委而言不是工具书,但书中备有《小篆编码检索附隶/楷/拼音》、《楷字笔画检索》、《篆楷拼音检索》、《小篆异形文字备查表》和《小篆异形部首备查表》,这些检索表的有机统一,其功能已远远超越现有工具书(包括《小篆通检》)的检索功能,再与正文相结合,能够满足小篆研究者和篆、隶(繁体)、楷(简体)互译者的一般需要(详见各表说明)。

七、为便于篆、隶、楷文字构形的对照和尽量保持所引典籍文字原貌、减少赘述,条文采用繁体字。但其中许多资料是从简化字转换而来,因繁简电子转换时常出错,虽几经查校,仍难免遗漏。

文字学博大精深,纵然探索终身,仍然不着边际。故在弥补前贤不足的同时,所留下的过失也许不比前人少。笔者不求宽恕,但请教正。

八、本书主要参考和引用的字书、文献如下:

1、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徐铉校注),中华书局1963年版。简称“大徐本”。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简称“段注本”。

3、《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58年版。

4、清?汪仁寿纂著《金石大字典》,1982年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出版。

5、《四体大字典》,1980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

6、清?郑 珍《说文逸字》,1936年商务印书馆发行。

7、《中国篆书大字典》,199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

8、《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9、王培林《小篆编码方案与检索方法――小篆通检》,江苏美术出版2001年出版。简称《小篆通检》。

10、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出版。

11、《中国书法大字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北京公司1996年修订版。

12、清?王同愈(别号栩缘)著《小篆疑难字字典》(原书名《说文检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出版。(注:正文中,凡引自此书的文字注明原书名,或者作者姓名或别号)。

13、洪钧陶主编《篆真字典》,199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14、《中国书法全集》,九洲图书出版1999年出版。

15简化字总表(1986年新版)。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9年8月12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  

另外,本书还参考和引用了电子文献,主要有:

17、张新主《汉语大辞典》。

18、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

本书所参考、引用的其他典籍,详见随文之注。

 

                         作者 

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