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与文化出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46:02
“中国制造”与文化出口
中国商务部贸易司司长胡景岩日前表示,文化贸易已成大国竞争的焦点。文化产品出口,投入低利润高,并具有极大的利润隐蔽性,同时又不会面临反倾销制裁、别国敌视等问题。因此中国文化贸易应摆脱目前竞争力弱的局面,将发展文化出口作为经济发展重点。
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都普遍高于10%,美国则高达25%以上,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自1996年以来,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经营总额高达数千亿美元,全美400家最富有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
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截至2005年底,日本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万亿日元,动漫产业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广义的动漫产业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占世界市场的62%
反观中国目前的情况,2003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7%、城镇从业人员的5%。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这一比重比发达国家低近50%。文化出口的状况更是令人尴尬:中国经济总的出口是长期顺差且顺差持续增长,但文化产业出口却一直是逆差,而且出口、进口比例高达1:7,图书的进出口贸易逆差则达到1:10,影视等众多领域的逆差比更高得惊人。
当中国民众享用着进口大片、外国动漫、欧美音乐等外来文化产品时,可曾想过为何拿不出像《大长今》这样席卷东亚的文化抢手货?木兰从军的故事源自中国,人家迪斯尼为何能用它制作动画,让无数中国观众心甘情愿地手中送上银两,由此赚了个盆满钵满?
须尽早谋划战略转型
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三的贸易大国,虽然拥有数量巨大且仍有增无减的贸易顺差,却长期在国际文化贸易中“赤字”高悬,这种尴尬的窘境该如何扭转?
要消除这种令人尴尬的文化“赤字”,进而尽快跻身世界文化出口大国行列,最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将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出口,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全面转型和科学发展的重点内容和紧迫工作。
改革开放30年,让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工厂”。由于国情所限,“世界工厂”长期以来出口世界的,绝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行销全球的“中国制造”在换回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同时,我们也逐步落入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低成本的背后,强化了低学历、低工资、低保障的恶性循环,付出的更是高能耗、高污染等严重代价。更为无奈的是,人家对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还并不领情,随手举起汇率、质量、安全等大棒,就将中国赚回的微薄利润打个落花流水。
其实,“中国制造”的窘境与中国文化出口的窘境相辅相成。如果说,由于历史的欠账和现实条件的制约,这种境况是中国腾飞必经的历史阵痛,那么,谋划进出口贸易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尽快启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大力提高文化产品特别是拥有自知识产权的文化软件产品的出口比重,在让文化大国跃升为文化出口大国的同时,使“世界工厂”供应世界的,不再仅仅是物质产品,而更多的是类似原创影视、动漫游戏、文艺演出等之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已是中国高层的当务之急。
政府主导全民动员
当然政府对文化产业及其出口的战略支持,并非意味着要亲力亲为,而应该集中于两个方面:一者,要加大对教育文化等领域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以及对文化服务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二者,也是更重要的,要通过加强立法和行政引导,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规范并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支撑平台,即: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法制化市场环境。只要政府在上述两方面的努力切实到位,也就文化产业的“巢穴”筑好了、气候具备了,民营资本乃至外资自然“有凤来仪”。
此外,加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宣传以及产品开发,也是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出口的重要任务。
当然,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早就呼吁的那样,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确立民族文化自信心、荣誉感,重建并推广具有民族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并扩展文化软实力,是确保文化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坚强后盾。这无疑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宏大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并促进,更需要借助全民乃至海外力量的共同参与。
·                                张智新          中国首都经贸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