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呼唤英雄,关乎民族兴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8:09
□廖 文
点击上方QQ举报内容、联系编辑
2010-8-19 14:37:06【文化批评】
英雄主义是文学艺术最崇高的血脉。英雄境界赋予文学艺术撼人心魄的高尚品格,英雄风骨铸就文艺作品顶天立地的生命。但是,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创作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英雄被嘲弄和颠覆,反英雄却成为时髦,备受推崇,这是很不正常的。阔步前进的伟大时代呼唤英雄,它关乎民族心灵的建构,关乎民族的未来与兴亡。
古往今来,英雄主义始终是一面旗帜,印刻着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塑造着高尚的生命和灵魂。英雄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脊梁,支撑着民族的信心和力量,世界各民族都崇尚和歌唱自己的英雄。英雄形象的塑造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闪光点和制高点。一个个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英雄形象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代表着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中最富于生命、最富于朝气的新生力量,衍生着时代的最强音。没有英雄的时代,不传颂赞美英雄的时代,是黯淡和寂寞的时代,是缺少旗帜和号角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需要高举英雄主义的旗帜,撑起民族的脊梁。
英雄是信念的化身和精神的引导。高扬英雄主义的旗帜,提升民族精神,生发民族自豪感,给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强大的前进动力,是文学艺术不能推卸的高贵担当。然而,在泛娱乐化的冲击下,反英雄的创作风气愈演愈烈,放弃理想,放弃担当,把恶俗当卖点,靠出位博眼球,凭借炒丑赢得点击率,沉迷于庸俗人生,满足于身体叙事、欲望叙事,用感官的刺激湮灭消解心灵的震撼和洗礼已经成为常态。英雄主义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指点江山的英雄气概越来越远离人们的审美视线,张扬英雄情怀的主流文化黯然退场。更有甚者,对英雄的所谓另类解读风靡一时。历史肯定、人民肯定的众多英雄形象被丑化得面目全非。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英雄形象无一不被嘲弄、亵渎。庄严、庄重、理想和神圣在恶搞者手中变成供人开心和娱乐的游戏。回避和躲避英雄,实质是放弃对高尚精神和伟大信念的坚守与追求,是模糊历史和混淆是非,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社会正气的迷失,丧失民族的心灵检阅,诱引创作走向堕落。
出现这种局面不是偶然的。一些作家、批评家不加分辨地推崇西方当代文学和文艺观点,对我们的文艺创作方向产生了严重影响。“反英雄”是当代西方文论的关键词之一。“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的形象,被误读西方文学的人片面推崇。反英雄的核心是对人类理想和信念的质疑,是对一切民族以英雄为代表的共同理想的消解和颠覆。人类的力量,人类的信念,总是以英雄的精神为主干,通过英雄的境界来表达。当下的反英雄写作,不排除创作上探索的一面。有的作品是从创新的愿望出发,热衷于表达个人独立、自洽的心理,要写与英雄相对的“平实人物”。有的是希望从绝对的“宏大叙事”解脱出来,另走一条修正经典的道路,以表达 “小人物”的情感和需求。有的是热心“私语化”的试验,只写个人内心,追求脱离社会,脱离传统效果。凡此种种,从创作自由的角度说都是可以尝试的,但是,必须指出,这种倾向的创作,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英雄的情怀和姿态创造未来、创造业绩的思想主流,它们不应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文艺主流。
我们赞成“普通人”、“小人物”进入文艺视野,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角。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正是万万千千的普通人和“小人物”,为社会和生活的进步做出持续恒久的贡献。他们身上同样凝聚着民族向上的崇高情感和优秀品格,卑微、琐碎甚至于冷漠、消极不是他们的核心品质,不能以此瓦解宏伟远大的民族气概。我们赞成改变空洞说教的宏大叙事,主张以平实的人物和细节表达时代史诗的主题,表现民族英雄追求的核心精神。但问题的要害是,无论宏大叙事还是回归平凡,只是叙事方式、创作风格的不同,不应该以此为理由动摇文艺创作的精神取向,放弃摹写甚至诋毁当代中国亿万劳动群众在争取生活富裕、文明进步、心灵解放的伟大进程中创造的史诗般的业绩。我们赞成依照美的规律塑造各类艺术形象,主张作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教化功能更含蓄、更深刻地隐藏起来。但是,英雄的业绩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和号召力,英雄的形象所饱含的精神高度和艺术张力是其他艺术形象所无法替代的,英雄应该是我们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我们赞成英雄出自平凡,英雄性格是多侧面的组合。但是,崇高、伟大是人们认识英雄的根本视角,文艺创作不能把卑琐当做平凡,用片面替代整体,肢解英雄的中心形象。英雄的心理,英雄的情结,人皆有之,可以凝练于平凡之中,可以掩藏于表象之下,优秀文学艺术家的责任就是站在英雄的立场去引导、发掘、提升英雄的本质,写出对人民对自己都可称道的英雄篇章。
反英雄的理论和形象深刻影响西方民众,是有其广泛生成背景的。20世纪以后,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西方主要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完全左右了社会文化的基本走向,左右了西方民众的心理,特别是几代年轻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大战中流淌的鲜血,万千人的无辜死亡,以及战后的经济萧条,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打碎了无数人的生活梦想,使英雄主义不再被推崇和追求。消费社会、享乐主义造就了空虚、迷惘、无所追求的文化氛围,使失去信念、失去自我的人们,找不到奋斗目标,泯灭创造热情。玩世不恭、麻木不仁、信仰缺失,几代人的堕落成为文学艺术关注的焦点,反英雄的叙事和形象由此而出。作为开放的中国文学艺术,我们了解、认识这种现象是必要的。但必须提出的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迷失前进的方向,从来没有放弃英雄的精神,在争取自由、解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从来都是英雄辈出,引导着民族坚定地走向未来。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进取的、向上的、朝气蓬勃的英雄追求,史诗般刻写在民族的历史上。中华民族怀抱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蒸蒸日上,亿万人民意气风发地创造未来。我们正处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平凡之中的伟业,细节之中的宏大,琐碎之中的辉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让我们的生活朝气蓬勃。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的万千英雄,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惊天动地,感人肺腑,让我们的事业光芒万丈。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有责任反映他们的辉煌业绩,张扬他们的崇高精神,塑造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以陶冶读者,感染民众,引领社会风尚。要让英雄主义主题继续维持人类文化史上文学艺术所特有的崇高地位,继续成为民族灵魂的镜像,人民理想的映照。文学艺术成长的规律证明,无论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如何演进创新,总有一个或多个贯穿始终的骨干,英雄主义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主题。对英雄的赞颂,英雄主义的情怀,是文学艺术成长的土壤。有出息有远见的文艺家,应该面对生活,面对现实,自觉地、积极地选择高洁宏伟的英雄取向,塑造鲜活生动的英雄形象,以文学艺术的独有方式表现时代本质,预示历史趋势,创造奋发有为的社会风尚,让文学艺术在人民大众的心中焕发新的光彩。
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是,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文学艺术的有益因素,丰富我们的文艺创作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民族心理、文化习惯、审美取向经过世世代代的积淀和承传,已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走向。文学艺术的创新和试验,不能背离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不能背离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意识。舍此,任何创新和试验都难以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与英雄相伴同行,接受英雄精神的熏陶和洗礼,我们的文艺创作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英雄时代。
本文来自[左岸文化网]http://www.eduww.com  版权归原著者所有.
相关内容
文艺批评为人民而担当
近期关注排行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被指抄袭30页以上 (Isaiah)
当下文学苍白无力,问题出在哪里? (李敬泽)
《中国》杂志、丁玲与80年代文学 (牛汉|陈华积)
朱学勤批评媒体的自信何来 (普 嘉)
如何评价当代文学 (李建军)
新媒体时代与文学 (徐则臣)
文化异质性不等于“中国立场” (李 浩)
深圳:“有文学的城市”离“文学城市”还差很远 (姜伯静)
长篇小说写作的基本问题 (谢有顺)
世界仔郭敬明 (黄佟佟)
鲁迅与“命中贵人”蔡元培 (玉 峰)
文学眼光不要势利 (李云雷)
答“内地作家,有文学观无文字” (杨小洲)
从独特的视角“发现世界” (李云雷)
短叙述,慢思维——读付秀莹的两篇小说 (贺绍俊)
从未怀疑过文学的力量 (张翎)
对话汪晖朱学勤事件 (祝东力|黄纪苏)
读铁凝小说《春风夜》 (王 童)
从“烈火青春”走向开阔的世界 (李云雷)
朱学勤回应涉嫌抄袭:不会是第二个汪晖 (任绍敏)
————————————
提示:
“左岸特稿”拦目所有文章版权为作者所有;如需转发请与作者或本站联系。
本栏目来稿内容为:对文学、学术、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观点、批评;与之相关的重要会议、座谈会议发言文字稿;对某些争论观点的回应;重要文献、史料论文等。
本拦目投稿及联系邮箱(李云雷):yunleili76@163.com
特稿投稿请注明“特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