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加快經濟轉型 推進均衡發展|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3:16
社評-加快經濟轉型 推進均衡發展 2010-10-15 旺報 【本報訊】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的重頭戲,就是為「第十二個五年規畫」(「十二五規畫」)定調,以作為未來5年(2011-2015年)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藍圖。在大陸正面臨內、外巨大變化的當下,「十二五規畫」的重要意義及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是海峽兩岸乃至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
中國大陸歷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社會能量與經濟生產力,也締造前所未有的快速經濟成長。「十一五規畫」執行期間(2006-2010年),大陸經濟實力及綜合國力更是大幅躍升,國內生產毛額(GDP)晉升全球第二,外匯存底突破2兆5千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一;在全球金融海嘯後,大陸與世界經濟龍頭美、歐、日本等經濟實力的消長,更讓大陸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及發言分量與日俱增,形塑「大國」及「強國」的國際地位及形象。這種經驗充分證明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是大陸國力提升的根本,也是恆久不變的硬道理。「十二五規畫」當本此一貫思維作出發點,為大陸經濟的進一步提升,擬定宏觀前瞻的發展策略與藍圖。
在「十一五規畫」之前,國際情勢對大陸發展基本上是有利且友善的,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為大陸出口提供龐大的市場,締造大陸「世界工廠」地位;美、歐等工業國家也紛紛放棄過去「圍堵」思考,而代以「策略夥伴」新思維,以加強合作引導大陸經濟與世界接軌。然時移境遷,「十二五規畫」面對的國際情勢卻日益不利且敵意孳長。金融海嘯後,美、歐經濟實力大幅削弱,且已進入漫長調整期,美、歐政府將全球經濟失衡的矛頭指向大陸;要求大陸承擔更大國際責任及逼迫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國際聲浪日益高漲;再加上大陸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亦引發各國政府戒慎之心,視大陸為「競爭對手」已凌駕「策略夥伴」,整體形勢對大陸依賴外資及出口的發展模式相當不利。
站在大陸本身的立場,雖然已晉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大陸人均GDP約僅工業國家的十分之一,而且大陸內陸及農村發展仍然落後,還有高達1億的貧窮人口,因而認為大陸不應該承擔超過本身能力的國際責任。儘管如此,北京當局必須充分體認國際情勢劇變已不容大陸再排斥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因此,「十二五規畫」必須重新定位大陸的國際角色,並大幅調整經濟發展模式,俾能與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相互接軌。這也是「十二五規畫」能否順利執行的關鍵所在。
大陸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亦是「十二五規畫」必須面對因應的新挑戰。近年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帶動生產要素價格的大幅上漲,今年以來各地工資調升及房地價大幅上漲,已嚴重衝擊高度依賴低廉要素價格的加工出口業者及出口導向經濟成長模式。大陸經濟的高成長,是以高耗能、高汙染為代價。大陸貧富日益懸殊,區域及城鄉差距日益擴大。大陸社會、法治、文化、教育層面的改革,與經濟發展落差愈來愈大,成為進一步提升的制約因素。這些扭曲及失衡現象隨著大陸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而日趨惡化,已經到必須整體面對、全面處理的轉捩點。
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包容性增長」的理念,目的顯然是為調和及解決大陸經濟發展出現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同時也藉此調整大陸過於依賴出口的成長模式,承擔一定的國際責任。「十二五規畫」的草擬亦本此理念,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及「調結構」的政策主軸,試圖同步達成擴大消費及內需,加速城鎮化、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及改革收入分配等目標。此等改革理念均應納為「十二五規畫」的藍圖,並擬定具體執行方案,加速落實推動。
更重要的是,大陸經濟逐漸富裕、社會結構趨於複雜後,經濟的轉型無可避免將觸及社會、法治、教育、文化、政治及國際關係等各層面的同步改革與觀念革新。因此,「十二五規畫」應以經濟轉型為核心,並同時推進全面性改革與均衡發展,經濟發展的提升與國家全面現代化才能畢其功於一役。
(本系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