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集团军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28:40
军部位于山东省潍坊,原代号为52831部队,2003.12后为71146部队隶属济南军区,是1985年由陆军第26军改编的,下辖76,77和原46军138师,136师四个步兵师,并编入坦克第8师。1998年后,步兵第77师改为摩步旅,坦克第8师改为装甲师。原第67集团军撤销后,步兵第199师转归第26集团军,军部也从山东莱阳移至潍坊。步兵第76师则改编为山东省陆军预备役师,第136师改编为河南省军区陆军预备役师。现任军长冯育军,政委王金相。
杜铁环是199师出身,他在1984-1985年任199师政委。张志坚也是67军出身。而曾任李耀文则是26军的老政委。刘书田曾在1988-1992年任26集团军政委,刘立封也是26军的老人。
该集团军所属荣誉单位有:
红军师----步兵第199师;
白老虎连----装甲第8师装甲步兵团某连;
攻如猛虎连----装甲第8师装甲步兵团某连;
登城尖刀连----装甲第8师装甲步兵团某连;
1950年11月第26军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第二、第四和第五次战役。在1951年3月第四次战役中,该军部队先后遭遇美第187空降团和直升机降步兵的攻击,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与敌空降部队作战,而后者(旺方山战斗)则是世界战争史上首次直接使用直升机进行地面作战的战例。1952年6月该军回国,一直担负胶东半岛以及渤海长山列岛的守备任务。
1960年代第76师调往福建,重建第29军时改为第86师。在抗美援朝中由志愿军总部直属的33师编入该军,番号改为76师。
步兵第138师的前身是冀东地区的抗日武装,1946年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3旅,1947年8月改为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2旅。1948年11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133师,1952年8月调归第46军建制,1969年12月改称第138师。该师随第4野战军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湘赣、衡宝、广西等战役.1952年入朝参战,参加了金城反击战,1955年10月回国,驻防吉林,参加了1969年3月的珍宝岛战斗,著名战斗英雄杨林和陈绍光当时便是该师397团的班长和副班长.1975年第46军与第68军对调防务,该师南调山东。1984-1985年参加了老山地区防御作战     步兵第199师是我军有着悠久战斗传统的光荣部队,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原“红一师”一部发展而成的挺进冀东的“邓华支队”,后编入八路军第4纵队、冀热察挺进军、冀东第11军分区。1945年秋成立冀察纵队第7旅,1946年7月改为华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5旅,1949年2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199师。1949年10月1日组成陆军方阵参加了开国大典,1951年6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辉煌战果,是志愿军战果突出的师之一,涌现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李家发(第595团1连战士),1954年9月回国驻防山东,1985-1986年又参加了老山地区防御作战,取得重大战果。
陆军第26集团军历史沿革
陆军第26军的前身为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鲁中军区的地方武装,解放战争中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王建安(1956年授上将衔,建国后任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兼政委)任首任司令,转战华东、中原战场,参加过莱芜战役、开封、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后,8纵被编为第26军,司令张仁苏,政委王一平,属华东野战军第8兵团。26军参加了渡江、解放舟山等战役,是三野中一支作风比较强悍的部队,其战斗力用邱清泉的话说是“排炮打不动,一定是八纵,”八纵以善打阻击闻名。1950年,第26军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现第26集团军的建制属下:原第46军撤编后并入第26军的第137师,原第45军第133师撤编后并入第26军的138师。在新一轮的裁军撤编中,同属济南军区的第67集团军撤销,67军的主力第199摩托步兵师将并入第26集团军。这样第26集团军的主力全是由其他军撤编后并入的师组成。另外,第67军第200师改编为26军200旅,第26军第77师改编为26军77旅。
陆军第33师
陆军第33师原归属二野(华北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部第11军,前身为诞生于太行山区的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第9旅。1949年3月整编为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1军第33师,下辖第97团、第98团、第99团。33师所属部队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例如第97团红9连原系何长工等同志领导的红8军的一部分,1930年改编为红15军第3团第9连。
1954年9月抗美援朝回国后奉中央军委命令,陆军第33师划归第26军建制,在山东省栖霞县观里集短暂停留后,进驻莱阳营区,其后曾驻防过威海、文登等地。1967年9月进驻昆嵛山营区,师机关驻地为无染寺。文革期间原76师奉调江西“支左”改番号31军86师,归属福州军区(现归属南京军区)。1969年底,33师按26军建制序列改为第76师,步兵第97、98、99团分别改为步兵第226、227、228团,炮兵第558团改为师炮团。在驻防昆嵛山之后,我师部队驻防过栖霞等地,下属部队分布在胶东青岛烟台威海等地。1998年9月整编裁军,76师退出现役,改为第76预备役师。
99团,是1949年5月渡江战役结束后,在浙江松慢地区县组建的。以原师直特务营为基础,干部从师直、9l团、98团抽调。战士主要来自解放永康、缙云之时,被我解放的战士补充。时任团长裴维增、政治委员韩振国、参谋长许才元。
99团虽然是新组建的,80%为新解放的战士,但由于团指挥员是老八路,骨干力量都是久经战斗的老兵。又经过在宣城练兵、澧县备战,部队战斗力很快提高。于194911月初,我部从湘西出发,担负着先头部队的任务,沿川湘公路挺进。素有“天险”之称的乌、江和蒋介石吹嘘所谓“重庆天然屏障”的白马山,是川湘公路必经之要隘。蒋军撤退时,将乌江渡口--江口场所有木船拆毁,焚烧或放流殆尽,并重兵防守白马,企图阻止我军渡过乌江通过白马山。11月21日,我99团冒雨摸黑,翻山越岭,攀登悬崖陡壁,以强行军的速度,到乌江渡口处,用空汽油桶扎排(代浮桥)强渡乌江,突破了敌军妄图借助乌江天险,阻止我军入川的乌江防线。22日我军摧毁开隆县境海拔1000多米的白马山防线,一举歼灭宋希濂所部第2军9师直尾钼I队和该师25团全部,生俘敌800多。
1951年3月,我33师奉命率师直及97团、98团出川参加抗美援朝,99团留驻万县地区,脱离33师建制,归万县军分区指挥,同时从云阳移驻开县。1952年改编为四川省公安17团,调四川省阿坝州驻防,归四川省军区领导。
沂蒙雄师――陆军第26集团军
中国是有几座被共产党的军队敬之为“圣山”的,井冈山就不用说了;而一曲《在太行山上》还是那样令人热血激荡;再下来就要算是沂蒙山了,尤其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我想再也没有“他山”能与沂蒙山比肩。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在一本叫《三野十大主力传奇》的书中,一支在沂蒙山土生土长的集团军竟然没能入列,以至有网友提问,仿佛26军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建国后历次战争中都无精彩表现,对几番大裁军后能保留这支部队的番号表示不解,作为一个军史爱好者,就我掌握的一些史料来谈一下看法。
有许多人甚至还有战史权威都认为“第26军的前身为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鲁中军区的地方武装”,我觉得这个说法与事实不符。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第13页倒数第10行有文如下:“在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二天,山东军区即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将滨海、鲁中、胶东、勃海、鲁南军区的部队约6万余人,编成第1至第8师,担任机动作战任务。将各军区基干武装近6万人,编成第1至第11警备旅,担任内线作战任务。”
是时山东有八路军27万,虽然抗日战争还没有野战军一说,但主力和地方武装还是有区分的,27万人马只算12万主力,我想这是决不为过的。尤其是8个师,日后个个“出人头地”,为共产党争得天下立下不世之功,38集团军的112师、113师,就是当年的1师、2师,谁能说“万岁军”的前身是滨海军区的地方武装呢。
毛泽东是雄才大略的,日本人一投降,立刻就作出了进军东北的决策,而且为抢占这个战略高地不惜动用血本,把当年的中央红军――115师来了个大腾挪,好家伙!山东的8个师,一下子走了6个(严格的说是5个半),只剩下鲁中的4师和鲁南的8师。
当时地处沂蒙腹地的鲁中军区编有3师、4师及警备1、2、3旅,3师和警备3旅去了东北,(就是四野五虎之一的40军),4师和留下警备旅就是今日26集团军的前身。
说26军的前身是地方武装,也许是事出有因。抗战胜利后,北移山东的有新四军苏浙军区的2纵、4纵、苏中军区独立旅(今20集团军);有新四军2师和4师的部分主力(今21集团军);还有新四军7师(25军)。这些部队会聚鲁南后,为截断津浦路,遏止国民党北进的步伐,与鲁南军区的8师一起组合成了一支7万人的大军――津浦前线野战军,不久更名为山东野战军。显然战火最先是在这个地区燃起的,山东野战军已经大打出手的时候,山东军区的部队还在厉兵秣马。既然有了野战军,军区的部队当然是地方部队了,这也许是把26军作为“地方武装”的原因之一吧。当然一定要说26军的前身是“地方武装”也是可以的,但前提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军队中战果最大的115师暨山东军区只有“地方武装”。
以后8师南来北往,在宿北、鲁南战役中大放异彩。山东八路军长于攻坚作战特点让新四军的“众兄弟们”刮目相看(新四军初到山东时,副军长罗炳辉还亲自去8师求教)。尽管8师在泗城之战也有失手,但陈毅还是称8师为“头等兵团”。以后4师也参加了鲁南战役,说来4师也是抗战八年的“老八路”,相比之下4师的表现总感到没有8师出色,这支劲旅在“众弟兄们”露脸还是在莱芜战役中。
1947年初,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正式合编,其中9个为主力纵队。鲁中军区的部队为第8纵队,4师改称22师,9师(原警备2旅)改称23师(23师政委李耀文曾任海军政委),鲁中军区警备旅编为24师,全军3万3千有余,当时在成军的11个纵队中,称得上兵强马壮了。8纵的司令员是王建安上将,当时叶飞上将是1纵司令员,韦国清上将是2纵司令员,许世友上将是9纵司令员,宋时轮上将是10司令员,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这些威名赫赫的将军率领下,这几个集团军浓墨重彩,在我军的历史上都写下过辉煌的篇章。
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是华野的一场大战,这一仗华野10大主力除13纵队还没“出生”外,悉数登场亮相。此役歼敌5万6千,自损不过8千,比起前些日子的苦战来,真是一块“大肥肉”。胜利后粟裕大喜过望,对参战各纵队“论功行赏”,有一番评点,我不妨录之如下:“第一纵队最吃力,虽然缴获不多,但在整个战役中起了决定作用,应算第一功。第八、九纵队迅速解决敌第七十七师,打开战场,使我能腾出兵力,功也不小。其他各纵队都有功劳……”粟裕“举贤不避亲”把头功封给了老部下,但8、9两纵队也是旗开得胜,“稳坐次席”,深得统帅好评。
歼敌5万,战役规模不可说不大。但莱芜战役还不能称作是一场硬战,“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接下来华野又是一场大战,这就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之战。要说这首级取自“何人”,那就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首的“首级”――整编第74师。
孟良崮战役歼敌3万2千,不及莱芜战役;我军伤亡1万2千又甚于莱芜战役。但这一战的意义非同寻常,国军号称五大主力,即新1军、新6军、5军、整编11师、整编74师,要吃掉这样任何一个敌手,我军也是费尽心机,以后这些国军王牌虽然先后覆灭,但都是在大势以去,土崩瓦解之时。真正与你在堂堂正正的较量中败北的,也就是整编74师。可以说参加孟良崮主攻的5个纵队,在军中历来另眼相看,个个青史留名。
此役,8纵和1纵象两把利刃,从74师左右两冀穿插,配合6纵(24集团军)封闭合围口。据战史记载:“第8纵队从埠前庄、鲁家庄向依汶庄、荆山、磊石山攻击前进……割断整编74师与整编83师的联系……主力迅速向万泉山、户山突击……”。被割裂出来整编74师和整编83师的57团全困在了孟良崮、芦山一线,总攻时,8纵主攻芦山,与各路大军胜利会师,8纵为全歼整编74师立下大功,这话不为过吧。
七月分兵后,华野一直打得不顺,最苦的要算是1、4纵队的叶陶兵团,差点给包了“饺子”。8纵队所在的陈唐兵团,纹上、济宁也没拿下,8纵不是主攻部队,亦无所斩获,但比起损兵折将的友军来说,8纵算是幸运的了。
叶陶兵团与陈唐兵团会师后,华野的战局很快有了转机,新局面是以围歼整编57师开始的,这就是对华野来说非常有意义的沙土集战役。战役于9月7日打响,9月9日结束,歼敌近万人,俘敌7千,中将师长段霖茂也束手就擒。据战史记载:“第三纵队首先以奇袭动作歼北门警戒部队,从北面突破沙土集围寨。9日,第8纵队从东南方向突入……”仗虽不大,但这是华野外线出击以来第一个胜仗,在军中一直很有影响,8纵在沙土集战役中也立下汗马功劳。
在以后日子里,华野的外线兵团扫荡中原,听老人的回忆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故事虽多,但最能让人记住8纵功勋的还数开封战役。“八纵以善打阻击闻名”,我一听此言,就知此君不入门道。
开封战役可以说是粟裕的经典之一,其中突出的就是粟裕“知军善任”的用兵之道。3、8两纵队奔袭开封,激战4
昼夜,歼敌3万,一举拿下开封,这是自解放战争以来,我军在关内攻克的第一座省城。当时华野外线出的6个纵队,最能攻坚的就是3纵和8纵,迅速攻克开封,不仅老蒋震惊,兄弟纵队也深为叹服。
两个纵队一起攻城,一定也是铆足了劲,都想抢头功,头功不头功只是我等人的瞎掰。在我印象中开封之役好象还是3纵斩关夺隘,但实际上首先突入开封城的是八纵23师。只是南门突破后,口子又被守军封锁,大部队是从宋城进入开封的。3纵和8纵是老搭挡了,同是在沂蒙山里吃红薯长大的,也就不要分你我啦。不过,意外的是,突入宋城的还不是3纵的主力8师,而是9师,9师来自滨海军区,论辈还是今天38军的“小老弟”,扯远了,不说了。
我想补充的是,打开封时8纵只辖两个师,24师带着71团组建豫苏皖军区第5军分区去了,70团调拨22师,72团成了纵队特务团。这样,22师就是有4个团,主力就是主力嘛。第3纵队也照此办理,以后,在中原作战的3、8、10纵队清一色都只辖两个师。但战力比起原新四军的1、4、6纵队一点也不弱,当时在华野有这样的说法:八路军擅攻坚,新四军擅野战。攻坚正是3、8两纵的特长(9纵攻坚也是了得,但留在了内线作战,所以我觉得这话当时还是对3、8纵队而言)。
打完开封后,8纵立刻投入了睢杞战役,睢杞战役和开封战役统称豫东战役,豫东战役是三年解放战争中数得上一场大战,共歼国军9万4千余,上次是攻城,这回是野战,唱主角的轮上擅长野战的1、4、6纵队了,让疲惫3、8两纵和10纵阻击丘清泉兵团,能攻的部队还担心守吗?不过,8纵很快就又被调去参加围歼黄伯韬兵团,由于敌情有变,最终未能如愿,但命中注定8纵和黄兵团将有一场大血拼,那就是在――碾庄。
豫东战役中,8纵攻城野战一样没拉下,但在接下来的济南战役中,还真偷了一回闲。是役,陈唐兵团的3纵、10纵又和胶东子弟兵一起参加了争夺济南府的大战。这次华野攻城14万,打援18万,8纵陈兵金乡、巨野一线,严阵以待,但这回蒋军未敢轻举妄动,8纵算是休整了一番。
如果这算是休整,那只是为更伟大决战准备。淮海大战称之为震惊中外,我觉得是不为过的。战争用兵的规模是世界级的,战争搏杀的惨烈是世界级的,共产党人战争艺术的完美是世界级的。
淮海战役我军共伤亡13万4千,超过了辽沈战役(6.9万)和平津战役(3.9万)的总和。是役,我军60万,蒋军80万,可以说势均力敌(可用兵力蒋军占优),一口谁也吃不了谁,所以按刘伯承的话来说我军是“吃一个,挟一个,盯一个”。吃一个,吃得就是黄伯韬兵团。有一种说法,认为黄兵团还不是蒋军最精锐的,这也许是事实,但由于这是两军阵前的最初交手,这个不是最精锐的黄兵团,肯定是最有生力的。为吃掉这个黄兵团,华野出动5个攻坚出色的纵队,第8纵队就在其列。
8纵在淮海战役中具体行动我不多说了,突击碾庄圩打得很惨烈,蒋军的25军、44军、64军、100军悉数全歼,兵团司令黄伯韬“成仁”;而我军5个纵队,也使出浑身解数,前赴后继,终于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从这个角度说,8纵是有“头功”的。但我从史料上看,在淮海战役中8纵歼敌2.6万,如果在中野可稳座第一,但在华野的10个主力纵队中,我查了一下,8纵顶多是倒数第三,(我没有查到7纵队和13纵队的战绩,只能作这样推理。)这场大战中27集团军歼敌5.5万,23集团军更是令人咋舌,高达7.2万。(我的天,差不多要接近整个刘邓大军的战绩了。)虽然用数字来表明一支军队的战力未免有所偏颇,但“好大喜功”本是人之常情,谁说不是呢?
淮海战役结束不久,全军又进行了大整编,8纵更名26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接着就是百万雄师过大江,国军兵败如山倒,有的老人说过了江后一枪没放,这未免夸张了点,仗还是有的,有的还是硬仗,淞沪战役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攻坚战,26军有幸参加了。
26军从昆山战起,占嘉定,夺江湾,从苏州河北一路打进大上海,比起28军、29军在月浦3天伤亡八千余人来说,这场硬战对26军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更让军长张仁初笑歪嘴巴的是战绩可用的上“辉煌”两字。参战8个军,总共歼敌15万,其中26军歼敌4万2千,其他各部我没有数字,但这回26军怕是要盖过27军了,26军在淮海战役不过瘾的话,在大上海可是美美饱餐了一顿。
以后三野大军横扫东南半壁江山,不料胜利大进军的乐曲中突然响起一个让全军上下都震惊的音符,金门九千登陆将士片甲无回。但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大略不为因此中断,于是一支精锐攻台兵团组成了,在光荣的9兵团里就有沂蒙雄师26军。如果不是韩战的爆发,搞定台湾谁有疑问吗?连美国人都不怀疑。
不过,9兵团接到的却是火速北上的命令,这边是“火”,那方可是“冰”。在第二次战役中,9兵团在长津湖大战美军王牌陆战一师及美7师,这一仗打得很苦,真可谓“血地冰天”。在这场大搏杀中光芒万丈的还数20军和27军,20军出了个杨根思,成了人民解放军永远的经典英雄;27军生生啃掉美第7师的31团,这面躺在军事博物馆里北极熊团军旗,成了多少劲旅瞩目的荣耀。
26军没有上述两军出彩也是有原因的,据战史记载,当时26军被定为预备队,而且是东西两线的总预备队。预备队不是个小角色,38军在辽沈战役时也担任过预备队,可见志愿军总部对26军还是很看重的。战役发起一个星期后,26军才投入战斗,接替20军围歼困在下碣隅里美陆战一师。当时也许毛泽东包括彭德怀的“胃口”都是很大的,但以后很快也明白,在没有制空权的条件下,再加上气候因素及9兵团仓促入朝的具体情况,要达成战役目的确实是勉为其难。不过据战史记载,26军这一仗也有失当之处,“因距离较远,行动缓慢”,有两个师未能在预定的时间到位,以至让美军冲了出来,虽然竭尽全力,也没堵上缺口。以后参加了追击作战,没能得到大功,但损失也小些,而20、27军直到第5次战役才重上火线。26军休整后参加了第4次战役。
是役,26军遇到一桩“奇事”,事虽不大,但不得不书。1951年5月28日,美军187空降团的直升机突然在我26军旺方山防线的侧后降落,攻占我两个班的阵地,这是世界战争史上首次直接使用直升机进行地面作战的战例。直升机作战在以后的越战中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中,美军101师机降规模已是空前了,但追踪溯源,美军用直升机实行蛙跳战术还是和26军“过招”开始的呢。既来之,则战之,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是日,第26军扼守七峰山、海龙山的部队与敌人反复争夺十一次,杀伤敌一千余名,并创造了一个班以反坦克手榴弹击毁坦克九辆的模范战例。”
从长津湖到汉江边,从三八线南北到平康金化前线,都留下这支沂蒙雄师的足迹。遗憾的是我手头没有更多的资料,最近的《兵器知识》有一段有关26军的战事,我摘录如下:“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在最初的狙击作战中,驻守朝鲜前线中段金化地区的志愿军第26军部队战果最为显著。1952年年初,该军第230团组织全团特等射手,在与敌军阵地接壤的前沿阵地,各种轻武器交替使用,开展“打活靶”竞赛,以29发子弹毙伤敌军14人,令对面阵地上的敌军魂飞胆破,几天之内没有一个人敢在阵地上露面。”
26军于1950年11月入朝,1952年6月回国,可以说26军在和美军的反复较量中度过了朝鲜战局最危急的时光。
26军在朝鲜战场上表现不俗,但似乎给人印象不深。有个网友在帖子发了一个抗美援朝的战果统计,在歼敌最多的前10个军中,26军排第5位,总共歼敌38300人。说来也巧,排在前面就是40军,当年都是鲁中军区的,算是哥们了。有几个军去过朝鲜轮战我没有确切的数目,估计有20个左右吧,如果这信息属实,这倒是很令人深思的。
能打胜仗,就出英雄。26军从山东到河南,从皖北到苏南,转战华东中原战场,涌现出9个英雄连队,1500名模范,252名英雄,其中三级英雄202名,二级英雄23名,一级英雄14名,这还不包括在朝鲜战场的英雄群体和战斗英雄。
26军回国后,又回到山东老家,真是生于斯,养于斯,又镇守于斯。对今日之26集团军,近来网上多有精彩的文章,不用我再借花献佛了。如果要一言蔽之,那就是实力空前,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慨。从装备编制上看,是3师3旅的重装集团军。不仅有强大的装甲师和炮兵师,而且两次大裁军后,46军和67军的两个主力师都加盟到了26集团军帐下,那就是46军的138师和67军的199师,这两个师确实非寻常之辈,有兴趣的朋友可去查阅一下背景。
让我疑惑的是26集团军76师转为预备役,77师缩编为旅,因此有人说26军主力全是外来户,“改换门庭”不算,还要“压”人家一头,这作何道理?最近我才闹明白,当年山东军区的4师,也就是主力76师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南下闽赣远走高飞了。其实主力,是在战争的实践中形成的,都是高手,也就无所谓主力。美陆军10个师,有重装,有轻装,有天上,有地面,有平川,有山地,谁是主力?大裁军后,大多集团军都已是“精英荟萃”,且来自各个“山头”,都说自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是强中强,还是今后到战场上去见分晓吧。
山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勃海门户,中原屏障。南,可下东南,北,可上关东,东亚“火药桶”朝鲜半岛近在咫尺,强邻日本一衣带水。在百万大裁军之前,济南军区独辖山东一地,重兵屯集不亚于河南,而且海陆空齐备。如今空军攻防兼备喊的震天价响;海军把目标哪怕是锁定在第一岛链,那也是攻防兼备;那么陆军呢?攻防兼备是现代化军队基本要求,最致命的一击还是要陆军来完成,26集团军任重道远啊。
公元199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欢庆50周年的阅兵大典上,出现了中国陆军最现代化的装甲机械化部队,这是中国陆军精锐的大亮相。有消息说,在车辆第三方队中,就是第26集团军装备有热成象仪的国产最新型的主战坦克,令国人振奋,世界瞩目。
铁甲的隆隆轰鸣声似春雷般滚过天安门广场,古老的城墙前留下了沂蒙雄师历史的回声,26集团军为中华民族而战--将继续昨日的辉煌!
中国陆军唯一的守备集团军
人民解放军现有18个陆军集团军,它们属于野战部队。所谓野战部队,就是担负全国机动作战任务的部队,根据战局需要随时部分或整建制的投送到需要的地方。因此,这些集团军经常到外地驻训,作战方向及假想敌很多样,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不同作战区域和不同作战对象的需要。这其中,有一个集团军显得很特别,它的作战任务与方向很单纯,军部及军主力部队从来没有离开过驻防地区。这就是驻守在山东半岛的第26集团军。
1952年6月,26军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移防山东半岛,军部设在莱阳,76师在栖霞,77师在文登,78师在即墨。85年裁军后,46军主力138师划归26军,同时,炮8师及坦克8师也划归26军,改称第26集团军。99年,裁军50万时,67军惨遭撤销,麾下王牌、红军师——199师划归26军。目前26集团军所属部队有199旅(淄博)、138旅(莱阳)、77旅(海阳)、陆航7团(聊城)、炮8旅(潍坊)、装甲8师(潍坊)及高炮旅(即墨)。军部与138旅互换,移至潍坊。
如果中国的版图从外形上看像一只雄鸡的话,那么由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所共同扼守的渤海湾就是这只雄鸡的咽喉。因为一旦外敌突破渤海海峡,便可很快在天津、塘沽等地登陆,登陆后,机械化或摩托化部队不到4个小时便可进逼北京,实现斩首。1900年,八国联军就是沿着这条路线杀进北京的。因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渤海海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中国显然早就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意义。清朝时期,在这里设立威海卫及炮台就说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也高度重视,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重兵云集。在辽宁境内,设有中国最大的军港——旅顺基地,有规模最庞大、级别最高的守备区——旅大守备区,驻扎有64、39、40三个军,其中,军部在本溪的64军是防御的主力,空军则有歼击航空兵师——空一师。在山东境内,有中国最大的要塞区——长山要塞区,驻扎有26、46、67三个军,其中,26军是防御的主力,空军有强击机师——空五师。在天津,驻扎有66军和空38师(后改为空24师)
随着周边环境变化及新军事革命的深入,中国开始大量裁撤部队。在辽宁,担负防御任务的64集团军撤销,兵团级的旅大警备区也在更早时间前撤销。在山东,46军及67集团军也先后撤销,长山要塞也由正军级缩编为正师级。26军与46军、67军相比,无论是历史、战绩还是实力,均稍逊一筹,但却历经多次裁军,保留了下来,虽然所属部队均是外来户,但毕竟番号与军部机关依然存在。之所以保留下来,除了传说中的“朝中有人”之外,位置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相对辽东半岛而言,山东半岛的战略意义似乎更为重要。登陆辽宁后,中国可在锦州、山海关、承德一线组织防御,迅速切断入关通道,将来犯之敌隔离在东三省,然后利用沈阳军区的重兵集团将其歼灭。因此,担负辽东半岛守备重任的第64集团军被撤销也在情理之中。而山东西部地势平坦,道路畅通,无险可依,难以阻截。占据山东后,可北上进逼京津,西进威逼中原,南下挺进江浙,威胁巨大。这可能也是济南军区宁可忍痛裁撤实力强劲的第67集团军,也要保留26集团军的一个重要因素。
26军进驻山东半岛后,主要作战方向是日韩,作战任务是抗登陆、反空降。多年的训练及演习使26军对此拥有丰富的经验。因此,26集团军注定就是一个守备集团军。未来,不论是台海战争还是其它的边境冲突,26集团军主力都不会离开山东,最多就是一个师或旅建制的兵力调动,因为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确保将山东半岛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是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辖第76师、第77师、第78师。
76师的前身是41年8月组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旅,42年3月兼鲁中第1军分区,同年8月第4旅番号撤销为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45年8月以该分区为基础组建山东军区第4师,同年
12月28日改称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4师,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2师,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6师。该师是沂蒙山上的老部队,是山东军区大反攻期间组建的八个主力师之一,部队基础好,所辖团队均为老部队,该师战斗作风过硬,擅长山地作战,有较强的攻坚能力,部队战斗力很强,是三野头等主力师。
226团的前身是八路军第129师津浦支队,38年末改称八路军第115师津浦支队,39年10月调归山东纵队,11月与原山东纵队第2支队(胶东第61团第2、3营)合编为山东纵队第2支队,40年9月改编为山东纵队第2旅第4团,42年8月编入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第4团,43年3月改称山东军区鲁中第4团,45年8月中旬编入山东军区第4师为第10团,同年12月28日改称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4师第10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2师第64团,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6师第226团。该团是山东纵队中为数不多的拥有红军连队的团队,战斗作风硬朗,战斗经验丰富,执行命令坚决,攻防兼备,以攻坚能力见长,部队战斗力很强,是山东军区十三个主力团之一,也是军、师第一主力团。
227团的前身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旅第10团,42年8月调入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仍为第10团,43年3月团部撤销番号保留,部队由分区直接指挥。44年初重组该团团部,45年8月编入山东军区第4师为第11团,同年12月28日改称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4师第11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2师第65团,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6师第227团。该团是山东纵队第4旅的主力团,部队作风勇猛,战斗力强,是师主力团。
228团的前身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旅第12团,42年8月调入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仍为第12团,43年3月团部撤销番号保留,部队由分区直接指挥。43年10月以该团部队为基础组建沂山支队,后改编为鲁中军区第4分区第12团,46年9月调入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4师为第12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2师第66团,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6师第228团。该团也是山东纵队的老部队,战斗力较强。
77师的前身是45年11月以鲁中军区警备第2、3旅为基础组建的鲁中军区第9师,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3师,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7师。该师鲁中部队的中坚力量,部队作风泼辣,有朝气,擅长攻坚,战斗力强,是军主力师。
229团的前身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旅第11团,42年8月调入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仍为第11团,43年3月团部撤销番号保留,部队由分区直接指挥。后该团部队一部调入鲁中军区第2分区,43年11月重组该团团部为鲁中军区第2分区第11团,45年8月编入山东军区鲁中警备第2旅为第4团,同年11月编入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9师为第25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3师第67团,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7师第229团。该团也是山东纵队第4旅的主力团,战斗作风过硬,擅长攻坚,战斗力强,是军、师主力团。
230团的前身是山东军区鲁中警备第2旅第5团,同年11月编入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9师为第26团(第1营系原山东第3师第8团第3营,原第2营与该营对调),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3师第68团,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7师第230团。该团有山东军区主力第3师第8团3营也就是著名的“冲山阻击营”为骨干,故实力不俗,有较强的攻坚能力。
231团的前身是山东军区特务团,45年10月该团调出一个营赴东北,46年6月调归鲁中军区改称鲁中军区特务团,47年3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第24师为第70团,47年末调归第22师指挥,49年2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7师为第231团。该团是115师的部队,是山东军区十三个主力团之一,部队战斗作风英勇顽强,战斗经验丰富,执行命令坚决,能攻能守,战斗力很强,是军、师主力团。
78师的前身是46年6月由鲁中军区警备第1、4旅合编的鲁中警备旅,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4师,47年末改编为豫皖苏军区第5军分区,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8师。该师成立较晚,进步较快,能较好的完成战斗任务。
232团的前身是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第9团,同年8月编入山东军区鲁中警3旅为第9团,11月编入鲁中军区第9师为第27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3师第69团,49年2月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8师为第232团。该团历史不长,部队基础好,较能攻坚,战斗力强,是师主力团。
233团的前身是鲁中警备旅第10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第24师为第71团,47年末编入豫皖苏军区第5军分区仍为第71团,49年2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8师为第233团。
234团的前身是鲁中警备旅第1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第24师为第72团,47年末改编为第8纵队特务团,49年2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8师为第234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是鲁中军区拉出来的第二支野战纵队,组建之初即参加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后随陈唐首长出击外线,逐鹿中原,摧城拔寨,屡立战功。蒋军也称赞为“排炮不动,不是三纵就是八纵”。此后又战淮海,克上海,抗美援朝阵阵不拉,成为我军的雄师劲旅,是第三野战军的王牌主力军。
第二十六集团军各部沿革
该军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队发展而来的。其76师最早的前身是1938年1月1日,狙徕山起义成立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12月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该部为第山东纵队第4支队,1941年改为山东纵队第4旅。1942年8月改为山东军区鲁中军区部队。1945年8月组成鲁中军区第4师,11月又以鲁中军区警备第2旅和第3旅各一部组成第9师。
解放战争中,1947年2月鲁中军区第4师、第9师和警备旅(1946年7月组建)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王建安,政委向明,各旅分别改为第22、第23和第24师。转战于华东,中原战场,先后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洛阳、开封、淮海等著名战役。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该纵队先后攻占万泉山、芦山,有力保证了兄弟部队全歼敌整编74师。1949年1月第8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属第3野战军第8兵团,军长张仁初,政委王一平,各师分别改为第76、第77和第78师。4月参加了渡江战役。战后在苏南地区整训,作为解放台湾战役的预备队。1950
年11月第26军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6月该军回国,一直担负胶东半岛以及渤海长山列岛的守备任务。1960年代第76师调往福建,重建第29军时改为第86师。1985年9月改编为陆军第26集团军,原第46军步兵第138师调入该军,并编入原第46军137师部改编的高炮旅。原步兵第78师撤销。1984-1985年参加了老山地区防御作战。1992年炮兵第8师调入该军。1990年代中期以后,全军编制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1998年9月,步兵第77师改为摩步旅。原第67集团军撤销,步兵第199师和装甲第8师转归第26集团军,军部也从山东莱阳移至潍坊。步兵第76师则改编为山东省陆军预备役第76师。2003年12月,摩步第138、199师改编为摩步旅,摩步第200旅撤销,炮兵第8师改为军炮兵旅,某直升机团和军区特种大队转隶该军。整编后下辖:第8装甲师(71375部队维坊)、第77摩步旅(71613部队 海阳)、第138摩步旅(71217部队 莱阳)、第199摩步旅(71345部队 红军师 淄博)、第8炮兵旅(71602部队 维坊)、第76高炮旅(71939部队  山东章丘)、通信团、防化团、舟桥团。山东潍坊:54685-71146部队
军  长
张仁初    钟国楚    陈  宏    张铚秀    李水清    赵  峰    陈福胜
佟宝存(86.07-89.06)
钱国梁(89.06-93.12)
钟声琴(94.01-00.12)
冯育军(00.12-03.07)
朱文玉(04.01-07.12)
副军长
张祥林(90.06-93.12)
张齐红(90.06-92.10)
钟声琴(90.06-94.01)
刘龙光(92.10-99.12)
张明友(92.10-96.12)
冯育军(96.12-00.12)
王传友(02.12--    )
谈文虎(02.07-03.12)
蒋建军(02.12-06.01)
张祁斌(01.12-03.07)
政治委员
王一平      李耀文      何志远      李建良      程世清      陈继德      魏伯亭    陈  煐
徐春阳(81.05-82.10)
刘书田(88.07-94.12)
赵承凤(95.02-01.03)
王金相(01.04-04.07)
魏  亮(04.07--    )
副政治委员
高爱读(90.06-97.10)
李  珍(90.06-92.12)
赵胜一(97.12-00.12)
穆振河(01.03-03.07)
张建设(03.09--    )
参谋长
张齐红(85.08-90.01)
黄栋甲(90.01-92.10)
冯育军(92.10-96.12)
谈文虎(99.12-02.07)
马宜明(02.07--    )
政治部主任
刘书田(85.08-88.07)
赵承凤(90.06-95.02)
赵胜一(95.02-00.08)
穆振河(00.08-01.03)
赵金声(01.03-03.06)
颜纪雄(03.06-06.12)
李景文(06.12--    )
第8装甲师(71375部队 维坊)
1967年9月26日组建坦克8师,以撤销的953厂为基础、撤销的第三坦克学校,组成师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机关,调26军33、76师238、281团和67军200师330团归坦克8师建制,从坦克2师、坦克独立7团、坦克乘员第四教导团、坦克独立第二修理营抽调582人组成师直属分队。1969年8月坦克自行火炮281、238、330团依次改称坦克29、30、31团。1969年12月坦克8师以长途拉练方式由莱阳移防潍坊市。1977年1月坦克8师整编,师直撤销高炮营高机连,增编通信营接力连和运输营第3连,工化连分编为工兵连和防化连,警卫侦察连改编为警卫调整连。各坦克团指挥连改称特务连,步兵连改称装甲步兵连,组建通信连,撤销工兵连。1982年12月坦克8师划归46军领导指挥,1983年1月以山东省军区独立团为基础,在山东胶南县组建坦克8师装甲步兵团。1985年11月坦克8师整编,编入陆军第67集团军建制。1998年10月陆军第67集团军撤销后该师转隶陆军第26集团军。
师  长
康凤仁(98.10-03.12)
李海宁(03.12--    )
政治委员
颜纪雄(98.10-01.07)
张建华(01.07-07.06)
徐忠波(07.06--    )
炮兵第8师
代号55085部队, 1992年改隶陆军第26集团军,2003年12月缩编为炮兵旅。
师  长
邢国林(98.10-03.12)
曹元文(03.12--    )
政治委员
文茂林(98.10-03.12)
徐忠波(03.12-07.06)
步兵第76师
该师部队前身有八路军129师385旅独立1团和新编第11旅31团等部。1945年10月组建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8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第8旅。1949年3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3师。1952年11月入朝参战,1954年9月回国后调入第26军建制。1969年12月全军统一番号,改称陆军第26军第76师。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26集团军步兵第76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10月编制体制调整,该师改建为山东陆军预备役步兵第76师,现驻防山东烟台。
步兵第77师
该师前身为1945年1月以鲁中军区警备第2旅旅部及第4、5团和警备第3旅旅部及第9团合编组建的鲁中军区第9师,1947年2月改称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第23师,1949年2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7师。1950年11月入朝参战,1952年6月回国。1985年9月整编为陆军第26集团军步兵第77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10月调整后缩编为步兵第77旅。
步兵第199师
该师前身是著名的红1师,抗战期间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1937年10月扩编为独立第1师。1937年11月,改为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938年4月组成晋察冀军区第6支队(亦称邓华支队)。1938年5月,邓华支队与宋时轮支队合编组成八路军第4纵队,邓华支队改称第11支队随即奉命挺进冀东。1939年2月,以第4纵队为基础组建冀热察挺进军。1942年2月,冀热察挺进军番号撤销,组建了晋察冀军区第11军分区。1945年10月,以11军分区机关和所属部队改编为晋察冀军区冀察(郭天民)纵队第7旅。1946年3月,两个冀察纵队合并整编,7旅建制保留。7月,新冀察纵队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所辖第7旅改称第5旅。1948年5月,随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2兵团。8月又随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3兵团。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第199师。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绥远、大同、集宁、张家口保卫战、保南、正太、青沧、清风店、石家庄、察南、平津、太原等著名战役。1951年6月入朝参战,1954年9月回国驻防山东。60年代担负全国战备任务。1985年3月,199师随陆军第67军赴滇参加对越轮战,歼敌7116人,1986年6月回撤后,该师正式改编为陆军第67集团军步兵第199师,原67军坦克团、高射炮兵团转隶该师建制,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9月体制编制调整后,199师转隶陆军第26集团军,下辖步兵第595团(大功团)、596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2003年12月该师缩编为摩步第199旅。
师  长
肖文久(47.10-48.02)
马  龙(48.02-49.02)
李水清(49.02-51.08)
罗肖文(51.08-55.10)
齐  威(55.10-56.04)
温安仁(56.04-57.05)
罗肖文(57.05-58.12)
孔瑞云(58.12-60.05)
陈英华(60.05-68.05)
李万恒(68.05-78.05)
刘振国(78.05-79.02)
刘玉德(79.02-80.12)
李广生(80.12-83.05)
郑广臣(83.05-85.08)
席科茹(94.01-94.05)
王兴辉(94.05-96.08)
成秉文(96.08-98.01)
谭保平(98.01-04.12)
政治委员
李水清(47.10-49.02)
李布德(49.02-50.05)
张宗胜(50.05-51.08)
高占杰(51.08-53.02)
张  川(53.02-55.06)
马敬夫(55.06-56.05)
高  材(56.05-58.06)
陈继德(58.06-60.05)
张  健(60.05-64.05)
王德高 (64.05-68.05)
林  东(68.05-70.11)
李长春(70.11-78.06)
王兰亭(78.06-81.08)
李元文(81.08-83.05)
张继根(83.05-84.11)
杜铁环(84.11-85.08)
杨玉文(98.10-04.12)
步兵第138师
该师部队前身是1945年9月组建的冀晋(赵尔陆)纵队第2旅、第3旅和冀中(黄寿发)纵队第1旅,1946年4月,冀晋(赵尔陆)纵队第2旅与冀中(黄寿发)纵队第1旅合并为热河军区
独立第2旅,冀晋(赵尔陆)纵队第3旅改为热河军区
独立第3旅,同年6月独立第2旅改称独立第13旅,独立第3旅改称独立第14旅。1946年9月,13旅与14旅合并为新的热河军区
独立第13旅。11月,改称冀热察军区独立第13旅。1947年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为第22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22师。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133师。1952年7月,133师转隶第46军建制,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10月回国,驻地吉林延边地区,1962年6月改为甲种师。1969年1月参加珍宝岛作战。1969年12月番号改为138师,各团依次改为412、413、414团。1970年2月与137师换防进驻吉林市。1975年7月移防江苏新沂,接替68军202师防务。1978年9月与12军交接防务,移防山东潍坊。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赴云南老山地区执行对越防御作战任务,归67军指挥,战区番号为14军(乙)41师(乙),圆满完成了轮战任务。1986年4月移交防务给兰州军区61师。1985年10月46军撤销,改归26集团军建制,整编后全师3个步兵团,3个兵种团,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10月该师413团撤销。2003年9月,138师缩编为138旅。
师  长
刘凤生(--03.09)
政治委员
张建设(98.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