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正确防治高血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58:58
(一)认识误区
1,防治高血压的常见认识误区
王寿臣
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顼志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目前社会上一些人对如何防治高血压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应引起医患双方的高度重视。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误区一:有人说高血压降下来以后就可以马上减药,原因是担心吃药的时间长了会产生耐药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抗生素有耐药性,抗高血压药物没有。高血压是终身疾病,必须长期用药,所不同的是用药的量可以根据病情调整。血压开始高,吃了一段时间的药血压降了下来,停药以后也不高了,这很可能是你重视饮食调理的原因,而且属于轻度高血压,没有心血管病的损害。也有的说,得了心梗血压不高了,可以不吃降压药了。绝对不行,心梗后血压下降是因为心脏收缩功能减弱,泵血的力量小了,但对血压的要求更严。因此,不要有侥幸心理,用两天药就停了,一定要坚持终身服药。定期和大夫联系,及时调整用药。还有人说,开始不能用好药,怕以后离不开这些药或病重了无药可治,这是没有道理的。
误区二:临床上有好多人不按循证医学治疗,不相信科学,搞偏方、验方治疗,乱吃药乱用降压器具,如降压枕头、降压手表、降压裤带之类。这些物品也许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确切,不是公认的。使用后不但不能治疗高血压,反而会延误治疗时机。这类降压物品,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用,多半是心理作用。心理安慰剂也可以降低血压,比如每天给患者吃一点淀粉药,告诉患者这是一种好药也会有一定效果。不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药物不要用。现实生活中这个认识误区非常大。
还有一些人看说明书有降压作用的就用。药品选用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要看到“降压丸”就吃,凭主观判断吃药是不可取的。药品不同于其它商品,没有药理知识,随便服用很容易误事。
误区三:有些人一看到说明书就害怕,怎么这么多副作用?要知道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是非常低的。某种药物只要曾经出现过副作用,药品生产商都要提醒医生和患者注意。医生一旦发现有副作用苗头,会随时停药或减药,一般不会出现事故。假如某种药物使用后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主管药品安全的监测机构随时都会进行公告。我们经常看到不同时期不同的药物被公告停止使用,就是因为有严重的副作用。2001年,曾经被全世界几百万人使用过的拜斯亭,就是因为有50多例服用后造成死亡,才被停止使用的。越是说明书中详细标明副作用的药物,证明这种药比较科学,甚至更安全。药品说明书主要是给医生看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是安全的。有好多狗皮膏药声称包治百病,无任何毒副作用,事实上,很可能也没有正面作用。药物都是经过化学合成的,肯定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误区四:有人片面强调便宜,却不知道便宜有时也没好货。药品定价是根据生产成本和市场因素制订出来的。每一类药物都有便宜的和贵重的。对于药物的选择,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决定。如果经济承受能力很低,就应该给患者多开一点比较便宜,而且疗效也不错的国产药物。病情比较重,经济实力能够承担,不妨让患者多吃点价格比较贵的进口药。当然,病情稳定了,也可以再进行调整。一味地强调药物的便宜和贵重,都是不科学的。用药最重要的目标是合理。须知,贵重的药不一定是“好药”,便宜的药不一定不是“好药”,对疾病有效才是“好药”。
误区五:有病吃药就可以万事大吉,不懂得治疗和预防的结合。有的患者只讲究药物治疗,忽视了非药物治疗,认为只要将血压降下来就可以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殊不知,治疗高血压的最终目标没有达到,尽管血压控制了,心脑血管并发症依然没有缓解,与没有治疗一样。临床上,有的患者,一边吃药,一边烟照吸、酒照喝,治疗效果不好,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埋怨药物没有效果。
误区六:许多人虽然经常吃药,但往往不按时服用,有遗漏现象,这种服药方式等于半途而废。
高血压的疗效是防和治的结果,缺一不可。欧洲和美国每隔五六年都要颁布一次新的高血压标准指南。为什么我们的高血压控制率非常低呢?主要是防治结合得不好。治疗不彻底,只能是越治病人越多。目前,了解高血压的人群比例在中国很少,只能达到30%至40%。知道患有高血压以后,只有一半人接受治疗,而接受治疗的人当中,只有一半或三分之一的人得到有效的控制。曾经有统计资料表明,高血压控制率城市是4。2%,农村为0。9%,平均2。9%,现在也不过10%左右。这个比率是相当低的。美国的高血压控制率是34%,70%的美国人能意识到高血压,59%的人能及时接受药物治疗。
顼志敏最后强调,对于高血压这种多发病、常见病,要努力改善防治模式,要把它作为一个社会工程来抓,像计划生育一样,作为一项国策常抓不懈。高血压虽然不是传染病,但它比传染病发病率还要高。40%的人死于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医务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既要有战术意识,还要有战略意识,不但要给病人看病,还要给潜在的危险人群查病,走出医院,走向社区,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扫文盲,七八十年代扫科技盲,90年代扫电脑盲,21世纪要扫健康盲。
2,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有误区
湘雅医院老年心内科余国龙副教授
据调查,我国有1。2亿高血压病患者,脑卒中、冠心病等高血压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患者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及坚持治疗的重要性等认识上存在误区。
高血压病由于早期症状多表现为头痛、头重、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或手脚麻木,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不被患者重视,从而失去早期诊治的机会。也有患者偶测血压发现血压高,因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不愿接受正规治疗,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引起重视。实际上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是一个渐进过程。有证据显示收缩压每增加10mmHg,10年内脑中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增加5—10倍,死亡率增高3—5倍。据我国4项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表明,收缩压每降低9mmHg和舒张压每降低4mmHg,脑卒中减少36%,冠心病减少3%,人群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34%。
目前任何一种非药物治疗都不能代替正规的药物治疗。即使是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在认真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也往往需用降压药。大多数病人需终身服药,即使血压降至正常后仍应坚持用药,降压药不会进一步降低正常血压,却可防止血压回升。有些患者感觉不舒服了才想起服药,没有症状就不服药,这种随意减药、停药常导致血压反跳,诱发脑中风、心肌梗塞等。
在对药物的选择上,高血压病患者常有两个相反的倾向,一种是盲目要求开进口药、贵重药;另一种是由于经济原因要求廉价药。医生是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降压药物,如合并有糖尿病,宜选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不宜应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如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宜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一般主张选择能使血压24小时平稳降低、一日仅服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物。
常有部分患者及家属要求医生开药在短时间内将血压降为正常。殊不知血压降得过快,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使患者头晕、晕厥,还可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及脑卒中。除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等需要紧急采取降压措施外,对持续性、缓慢进展性高血压一般宜首先选择1—2种降压药物,每7—10天观察降压效果,并根据疗效酌情增减药物,约3—4周将血压降至目标血压。降压的目标血压是:收缩压低于135mmHg、舒张压低于85mmHg;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小于60岁的患者收缩压应低于120mmHg、舒张压应低于70mmHg。
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血压,还在于降低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所以临床医生常选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与抗凝剂阿斯匹林或华法令、潘生丁联合治疗。
高血压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要坚持按时服药,注意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患者及家属要学会测量血压,测血压最好选择水银柱血压计。家庭一般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最好不用手腕式和指套式电子血压计。宜3—6个月与医院的水银柱血压计校对,误差需控制在10%以内。
(二)防治误区
1,防治高血压注意六误区
当前,脑血管病是我国城市和部分农村居民致死和致残的第一位病因,而高血压则是引起该种疾病的最危险因素之一,所以,控制好高血压是预防和减少脑血管发病的重要措施。但是,临床工作中,病人十有八九都不能严格遵守医嘱,病人和家属对待如何控制高血压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很有必要予以说明。
误区1:年轻力壮不在乎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改善,高血压趋于年轻化,在笔者遇到的病人中,年龄最小者仅有12岁。这部分病人平时大都无症状,偶有头晕、头涨、头痛,到医院就诊才发现已患高血压,因为平时无症状,自己年轻力壮,所以拒绝治疗。
误区2:惧怕长期服药
惧怕长期服药,在已知高血压,而采取治疗的病人中占绝大多数。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有些病人顾虑一旦用药,就得长期使用,久而久之,一是产生耐药性,二是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不愿意用药。不可否认,病人的担心有道理,上述两种情况谁都有可能发生,但不能不提醒病人的是,临床上使用的药物,都是经过反复验证后,才被推广使用,一般来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低,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误区3:没有效果就换药
有的病人急性子,希望药到病除,服药一两天后,如果血压未降至正常,便要求换药,或另找医生、医院。考虑到个人体质差异,药物敏感度不一样,医生一般要求病人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从单药开始,所以,血中的药物浓度要达到有效维持降压时需要1~3周。临床服药4周后,如果无效才可考虑加量或换药。
误区4:血压降了就停药
有些病人,开始也接受医生意见,服用降压药,但为时不长,发现血压下降了,便自主停药,不久又发现血压反弹了。有些如肾炎、肾动脉狭窄、精神紧张等引起的高血压,病因清楚,如果治疗措施恰当、去除病因后短时间服药,当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后,可以停药。但是,大多数高血压病因并不清楚,药物治疗是“治标不治本”,所以不能停药。为防止引起低血压,病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减少服药次数或服药剂量。
误区5:治疗不遵医嘱
有的病人对治疗高血压显得漫不经心,想起来的时候就服药1~2次,忘记了就停药1~2天。前面提到过,药物在血液中要积累到一定水平才具有降压作用。断断续续用药,血中药物浓度忽高忽低,则很难达到降压所需水平,也更谈不上维持降压作用。
误区6:控制血压靠药就行
高血压的形成大多是综合因素所致,饮食偏咸、肥胖是常见的生活影响因素。有的病人虽然每天都服药,并连续数月,但是血压控制不满意。分析原因是生活习惯问题,例如嗜咸者讲究菜的味道,不愿清淡饮食;肥胖者为了不亏待自己的嘴巴,不愿节食。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提示,如果控制体重、限盐,这部分病人不服药也可能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2,高血压防治6误区
对高血压概念认识模糊
由于基层资料匮乏、信息闭塞,不少医生对高血压的概念仍很模糊。有的基层医生甚至向高血压患者作这样的解释:你的年龄稍大,血压高点没关系,年龄每增加10岁,血压(收缩压)可增加10个毫米汞柱。有的还在沿用1979年郑州会议制定的高血压标准来判断血压水平,对高血压研究的进展知之甚少。由于概念模糊,使一些高血压患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
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血压水平分为6类,将血压≥140/90mmHg列为高血压,将血压在130─139/85─89mmHg列为正常高值。2003年5月公布的美国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又将血压在120─139/80─89mmHg列为高血压前期,更是将高血压预防的关口前移,以期达到医患双方重视高血压的目的。
不按医嘱服药,随心所欲
服降压药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只有遵照医嘱服药,才能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但是有的高血压患者却不是这样,他们服药不遵医嘱,随心所欲,如应该早起7点服的药,8、9点钟也下不了肚,要不就两次并作一次服,或者晚上闲下来,干脆把一天的药补服了了事,严重地背离了治疗高血压的“时辰用药法”。违背了血压在一天内变化的规律,会形成血压在升高的时候降不下,而不需要降时却一再下降,从而导致脑中风的发生。尤其是对轻度高血压患者的危害就更大。
用药不规律断续治疗
高血压是终生疾病。目前对高血压,尚无彻底根治办法,需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但有的患者服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极不规律。断续治疗:高高、吃吃、停停、又高高……使血压长期处于大幅度波动之中,长此下去,必然会对心脑肾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确诊高血压的患者要持续用药,血压正常后继续服用维持量,防止血压反弹。
赶时髦,跟着广告按图索骥服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降压药不断出现,这无疑是件好事,但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药品广告,却给一些高血压患者带来了影响。由于他们求医心切,医生给开的降压药他们认为没用,当看了某些新降压药广告后,就迫不及待地购买服用,有时还拿来向医生“咨询”。作为患者,求治心切可以理解,但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购买服用新的降压药,切勿擅自购买服用,以免发生意外。
不改变生活方式,过分依赖药物
有的高血压患者,不仅遵医嘱服了药,而且视药如命。但是,却没有在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上下功夫,烟照吸、酒照喝,肥甘之品照吃不误,早睡晚起不运动。这样,病是看了,药也吃了,但血压还老是降不下来。
盲目相信伪科学,最终铸成大错
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患者,他们文化水平低,不相信科学却偏信伪科学及迷信,他们之中有人从众心理极强,“曾打过鸡血,吃过卤硷(681疗法),喝过凉水,甩过一阵子手”,这些热闹过去了,虽无灵验,仍痴心不改。近年来又热衷于学周易、验血型、念咒语,相信特异功能、凭手相看病、请大师“发功”,总企盼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来强身祛病。也有不少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因病情缠绵,在一般治疗疗效欠佳时转为半信半疑,甚至笃信“神灵”。更有甚者,今天降压鞋,明天降压帽,后天降压袜,所谓各种降压仪器及健身器材,样样俱全,但总还是控制不了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仅凭念咒语、祈祷是不行的。
3,高血压防治八误区
担心血压降得过低
受传统高血压防治观念的影响,对目前提出的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即135/85mmHg以下有所顾虑,担心血压会因此降得过低,甘心、脑、肾供血不利,引起这些器官供血不足而诱发相应并发症。这种认识是个误区。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血压在理想范围内越低越好,只要平稳地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以下,既可减轻症状,也可减轻各种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
按现代高血压控制标准,凡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并发糖尿病、肾病时,目标血压水平应降得过低,应在130/80mmHg以下,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但目前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措施达到目标水平,因而心脑血管事件仍居高不下。
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
高血压的防治应是以非药物疗法,如调整生活方式、低盐、低脂、戒烟限酒及运动锻炼等作为防治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理想或目标水平。但现实中许多患者过多依赖于药物而对非药物疗法不够重视,如边吸烟边降压者大有人在,既影响降压药疗效又使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存在,所以,高血压患者必须重视非药物治疗。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克服不良习惯和增强运动锻炼。
血压降下来后不一定再用药
许多患者服药总是断断续续,使得血压反复波动,结果心脑血管事件有增无减。造成用药中断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对高血压病必须长期治疗认识不足,因而形成一种误识,即血压一旦降了下来便以为可以停药了,担心用药时间长会引起不良反应。这种误识极为有害,应当消除,要明确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后仍要坚持用药,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中断用药,有些患者需要终身用药以保持血压的理想水平。
治病心切,喜欢作用快的降压药
高血压病为慢性经过疾病,治疗强调规律性和个体化、且不主张一下子将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应当是逐渐降至理想或目标水平。但许多患者由于治疗心切,总想在一两天内就把血压降下来,如果用药几天后血压未能降至正常水平就更换药物。结果是药物频繁更换,一种药尚未起效前就已换用了另一种药物,总是“劳而无功”。血压形成波动和不稳定。另外,有些患者喜欢作用较快的短效降压药,而对长效降压药持怀疑态度,即便使用长效降压药,也要在先搭配短效降压药,以求所谓的保险及“先将血压降下来再说”。这些都是误区。其实,多年的高血压无需立即降至正常,应该缓慢、平稳降压,并能在全日24小时平稳降压,对此,长效的缓释剂或控释剂降压药可达此目的,因而老年高血压病人应尽量用每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
不用药亦可降压
这是近年来不少保健品及降压器具如降压表、降压帽、鞋垫等的广告中常用的一句话,事实并非如此。且不说这些器具的疗效并不可靠,就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来说,降压药治疗是最有效、有益的选择,不用药才是误区和不明智的。
新药、贵药就是好药
这也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误识。目前新型降压药发展很快,品种很多,如何选用是有讲究的。其关键在于遵医嘱办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道听途说,盲目追求新药、贵药,以为新药、贵药就一定意味着是“好药”。在医生指导患者用药时,应注意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尽可能为患者推荐服用方便、效果好、价廉的药物,使患者经济上承受得起,反对那种唯利是图的错误做法。
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
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也是一种误区。这是因为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地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同时有利于医生更为准确指导患者用药。所以,高血压病患者应学会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也可用电子血压计进行监测,作好记录,定期与主治医师联系,以使降压达标率得到提高和用药实现“个体化”。
4,谈高血压病防治误区
杨元德
近年来,在专家门诊及会诊时看到许许多多的中风病人,当他们在昏迷中或抢救苏醒后,出现偏瘫、失语,还有一些病人发作一次,过个一年半载的,又发作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真是让人痛心,更有甚者,年仅四十几岁或刚刚50岁左右就因脑出血而夺走宝贵的生命。
追忆25年前,辽宁西部山区的一位乡党委书记,因为接到家属母病重的电话,匆匆骑了约20公里的自行车,满身大汗回到家门口时,竟摔倒在地上。送到县医院没等抢救已经停止心跳,死因是高血压病引发的脑出血,享年仅48岁。时至今日,人类进入21世纪了,我们加入世界高血压联盟多年,可是人们对高血压这个无形的杀手仍然掉以轻心,实在令人叹息。
在世纪之交,据中国高血压联盟统计,我国高血压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2亿。其中,仅有5—8%的人血压获得满意控制,不少病人在防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致使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误区。
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这是普遍存在的误解。由于一半以上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不适,大多数人不测量血压,以致长期漏诊得不到治疗。这些病人多数是在查体或看其他病时才发现有高血压病。其实,当血压超过正常范围(140/90mmHg)时就应进行降压治疗,其实无症状高血压比有头痛、头晕等症状的更可怕。当然在这段时间不一定要服药,只要注意生活方式,消除引起高血压的各种因素,大多数人血压能恢复正常。
误认为是“神经性的”有些人患高血压的早期症状并不十分明显,血压每每是忽而高,忽而平稳,常常不引起病人及家属的重视。同时,还自以为是所谓神经性的,不碍大事,甚至幻想着自己压根就没啥病,更谈不到定期复查血压和注意生活方式了。因而,在用药治疗上也很不规律。最新科研资料证明,不规律的用药可致高血压诱发脑出血。
医生认为,由于高血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动脉硬化,一旦不按规律服药,可使血压在短期内上升,如果血压超过了安全阈,势必诱发脑出血。据此,他们提醒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坚持正规治疗,按规律服用抗高血压药。
误认为收缩期血压值高些无妨不少群众乃至医生认为,老年人患高血压病若舒张压不高,对健康危害不大,而不做治疗。其实,80年代中期以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即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对心、脑、肾等靶器官同样具有损害作用。接受正规治疗与不正规治疗相比,前者脑卒中与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比后者要低40%左右。因此,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也应接受合理的降压治疗。
把降压药当作对症药来用有些高血压病人,平时不服药,当出现头晕、头痛或测血压又升高了才服降压药。一旦症状消失或测血压正常又不服降压药了。也有人认为现在就服好的降压药,等到病情加重时就无药可吃了。殊不知等到高血压引起心、脑、肾功能损害,或出现并发症后再来服药已为时太晚。有的人认为血压降至正常后再继续服药可降成低血压,临床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停服降压药后血压又会上升,这样血压反复波动更会加重心、脑、肾功能恶化。正确的做法是当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后,寻找一个维持量长期坚持用下去。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降压药。严重的病人应两种、三种降压药同时服用。
轻信降压治疗仪的作用目前,市场上各种降压治疗仪的广告说得天花乱坠,有的病人信以为真,使用降压治疗仪后血压有所下降就停服降压药,这是很危险的。降压仪的降压作用至今未得到医学科学的验证,是否能有效地预防或降低高血压病所引起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还有待于证实。
迷信偏方治大病有些中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山区农村受经济条件限制及缺医少药的情况依然存在。当地人们迷信用偏方,诸如醋泡黄豆、醋泡花生、喝芹菜汁等食疗或偏方来治疗高血压,虽然有一定辅助效果,但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在正常值,因而对身体十分有害。
相信中药治本有些人过分听信广告宣传,认为中药治本,只服中药。殊不知近年一些治高血压的中药胶囊制剂里均掺进了一定成分的西药,药停后,血压还会反跳的。中医中药应当是辨证施治的。高血压也应分型辨证治疗,才能有效。经中医治疗后,还应用西药降压来维持巩固疗效,才能防止出现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及全球高血压联盟的专家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可以控制但不能根治的严重的心脑血管慢性疾病。只有坚持长期降压治疗,并结合非药物治疗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而长期控制血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控制症状,更重要的是为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免受损害,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心肌梗死、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三)患者存在的误区
1,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中的几个误区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病。1998年我国脑血管疾病居农村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二位,而高血压是脑卒中(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991年普查显示,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城市为36。3%,农村则为13。7%;治疗率城市为17。4%,农村仅为5。4%;控制率只有2。9%。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患者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
一、高血压不能得到及早的治疗。调查显示,我国的高血压知晓率不足高血压患者的三分之一,大多数人不能做到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发现高血压时已经出现靶器官损害。由于高血压不能在早期得到治疗,使得高血压的控制十分困难。
二、很多患者只是在有头晕症状时才服药。事实上高血压是一个可以没有症状的疾病。其主要危害在于其造成的靶器官损害,如脑卒中、心肌梗塞、尿毒症等。绝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应该终生服药的。对于高血压患者,有一句话非常重要,那就是“宁忘一顿饭,不忘一顿药”。
三、许多患者认为只要服了药,就达到治疗目的了,而不能认真监测血压变化。国外的临床实验显示,大约70%的患者需要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而我国的高血压患者又常常在出现靶器官损害后才进行治疗,很难靠一种药物达到治疗的目标血压。因而,虽然有些患者服用了降压药物,却没有真正达到降压的目的。
四、没有合理地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有些患者认为价格越贵的药物越好,实际上最适合患者特点的药物才是最好的药物。如有些价格较高的药物只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而对重度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却不理想。有些短效的抗高血压药物,每天应该服用3~4次,患者却每天只服用1次,不能达到24小时平稳降压。
五、有些患者盲目地更换降压药物,使得血压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些患者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基本知识了解很少,认为服用了药物就应该很快把血压降下来,几天没有看到效果,就要求换用其他药物,使得血压不断起伏,不能有效控制。而实际上大多数抗高血压药物要在4~6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充分发挥降压效果。因此,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和高血压病打持久战,并科学地评价治疗效果。
六、一些患者服用了抗高血压药物,却忽视了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这些患者一边服药,一边继续吸烟、酗酒并摄入大量动物脂肪。生活方式的改善是一切药物治疗的基础,1999年10月公布的《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提出了减重限盐、减少脂肪摄入、适当体力活动、保持乐观心态以及戒烟限酒等几个方面的建议,是患者有效控制高血压的重要的非药物措施。
2,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误区
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往往由于对治疗的长期性和目的方法等缺乏正确的了解,以致事倍功半,延误治疗,其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只求减轻症状,忽视治疗“达标”:不少患者认为只要将头痛、头昏等常见症状控制便达到了目的而自行中止服药,到症状复发又不得不重新开始治疗,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随意服药方式,只会使血压大幅度波动,症状反复病情加重。特别提醒患者注意,高血压病的病因不明,长期坚持服药方能防止其恶化与发展。现医学要求达到“目标血压”为务必稳定且降至135/85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人的高血压降至120/80毫米汞柱左右。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中风、冠心病以及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的并发症。有的患者担心长期服药会产生“耐药性”,增加副作用,更害怕一开始就用好药,以后病情恶化“无药可治”了。其实都是多余的顾虑,现在推荐应用的一线降压药物多达数十种,这些药物都能长期应用而保持良好效果;且每年还有许多新药问世,为病情不同的广大患者提供了战胜疾病的优良武器。
二、未经医师诊治,自行随意用药:高血压的治疗必需经医师诊断后,根据病情选择合适患者的用药方案。但有些患者单凭道听途说或他人经验,甚至盲目参照广告宣传自行购药,结果常因药物并不适合自己的病情或用药不当,反而延误治疗。
三、单纯依靠药物,放弃综合治疗:高血压的防治应以非药物治疗为基础,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休息和体育锻炼,禁烟戒酒,减肥限外(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8克),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可是部分患者误以为服药后即可高枕无忧,照常烟酒不断、贪吃肥腻甘甜饮食、跳舞打牌无所节制,致使药物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血压自然居高不下。
四、缺乏康复信心,思想包袱沉重:少数患者担心血压升高无法控制,害怕中风、急性心肌梗塞等严重并发症,终日惶恐不安,精神紧张,血压也就持续难降。高血压绝非“不治之症”,经过积极科学的治疗,患者血压不但能平稳维持于理想水平,还可正常工作和生活。所以希望高血压患者确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医师密切配合,坚持服药,走出各种治疗误区,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3,高血压患者————无症状不需治疗吗
有些高血压患者,尽管血压升高,病人却以没有症状为由而不积极地接受治疗,甚至反对治疗,这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使人们了解高血压患者到底有什么症状,对病人接受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血压升高都有哪些症状呢?无论是持续性血压升高,还是暂时血压升高,无论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各种继发性高血压,只要血压升高,都会使患者产生一些症状,如头昏、头痛、耳鸣、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易醒、胸闷、心悸、气短、恶心、呕吐、腰酸腿软、乏力、活动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不高等等。对于不同的病人,这些表现不一,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1。绝大多数患者以身体的某一组症状为主,有的患者头昏、头痛,看神经内科发现高血压,也有的患者因心悸、胸闷,看心内科发现高血压。
2。少数患者上述症状几乎全有,这类病人症状多,非常痛苦,思想压力大,反复找医生,他们也很配合治疗,当然也会成为很安全的病人。
3。极少数患者尽管血压很高但却无任何不适,服降压药物后反而出现一些不适,他们因不理解而不配合治疗,或因不知道有高血压而没有及时诊治,直到出现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后,以并发症就诊才发现高血压。
由于有上述各种情况,为了尽早发现高血压病人,要求医务人员为病人诊治或给人们体检时均测量一次血压,以便及时发现高血压。这也说明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依据是血压水平而不是症状的有无或轻重。
3,高血压患者的三个误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症,一年四季都会发生。患者往往在冬季比较重视自己的血压,而一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以为危险期过去了,思想上就开始放松。结果,不少高血压患者出现了血压波动,甚至有的在气候突然变化时,发生了中风等心脑血管事件。
据门诊观察,不少高血压患者常常会走进以下三个误区。一是以症状代替血压。许多高血压患者只相信自我感觉,如没有头重、头晕等不适症状,就不去作血压检测。其实,血压高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症状,甚至发生中风时也不一定有感觉。二是一旦发现自己血压高就凭自己的经验乱吃药,甚至随意加大药量。三是自以为长期吃一种药不好,自作主张更换药品。这两种情况均易造成血压失控或血压降得太低而诱发中风等心脑血管事件。
在这多变的春季里,高血压患者除了要避免疲劳、要生活有规律、要注意平衡饮食、要适当运动外,还应注意两件事。一是要自己测量血压。有条件的在早上服药前和下午2-3时各测一次。二是一日发生血压异常,应请专科医生调整药物,不要随意增减。这里需要特别关照的是,长效降压药的起效较慢,有的要一个月才起效,因此刚开始服此类药物的患者千万不要性急,有问题,应找医生解决,不要自行换药,出现头痛、头胀等副作用时,也应找医生解决。
4,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误区
中国的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不少高血压患者虽然经常和降压药打交道,但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降压药却知之甚少,以下的诊治误区是经常见到的。
误区之一:目标不明都知道血压要降,但降到什么水平最合适却是心中无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发布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及国际医学界的大规模防治研究结果,老年人的降压目标应达到小于140/90(收缩压/舒张压)毫米汞柱,中青年应小于135/85毫米汞柱,而对于糖尿病病人或伴有心、脑、肾损害的病人应降到小于130/80毫米汞柱,才能明显地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误区二:忽略长效药多数病人常年使用短效制剂,一日三次,殊不知此类药只能管白天,不能管晚上,对于较重的高血压病人,就容易造成长期夜间血压过高或昼夜血压差过大的情况,比较容易引起心血管合并症或靶器官(如心、脑、肾)损害。近年来兴起的长效降压药日益增多,是高血压治疗的一大进步,其种类包括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每日只服一次,作用时间可长达24小时以上,昼夜降压平稳,服用方便,易于耐受。
误区三:盲目加量,不懂联合用药有一病友,刚刚服用心痛定两三天,发现血压不降,就立即加大一倍剂量,引起面红、心悸、烦躁不安的副作用,医生检查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经减量并加用心得安,心悸消除,血压控制满意。联合用药,是达到目标血压的主要方法,多为两种(少数为三种以上)不同种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它的主要优点是用药量较小,其疗效明显增强,而副作用却可以相互减少或抵消。例如上述钙离子拮抗剂心痛定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就是一个例子。前者的常见副作用是面红、心悸,而后者既能阻滞心动过速,又可降低血压,两药联用,相得益彰。
误区四:人用我也用当今的降压药已有6大类50多种,它们的药效各不相同,不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相关疾病、遗传基因也存在差异,这些就决定了不同患者间治疗上明显的个体差异,医学上称之为“个体化”。因此,认为“老张有效老李也有效”不但是错误的,而且可能是危险的。曾有一例高血压合并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患者,听朋友说β受体阻滞剂降压疗效好,也自行服用,结果引起哮喘发作。因此,应该服什么药,怎么服,都要听从专科医生的指导。
广西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廖志云
5,降压误区知多少陈福新
众所周知,长期患有高血压会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从而容易导致中风、心肌梗塞、肾功能衰竭,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死亡,故有人称高血压为“隐蔽的杀手”。其实,患有高血压并不可怕,有许多降压药都能把升高的血压降下来。然而,许多人长期服用降压药却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引出不少麻烦,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患者在治疗时步入了种种误区:
误区之一:用药量不足
有些高血压患者服用的降压药剂量不足,就像救火时水量不够一样,无法发挥药物正常的降压效果。
误区之二:过量用药
服药量太大会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若同时服用几种药物还容易使药物互相产生反应,从而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所以,高血压患者应科学地掌握用药剂量,尤其是患有肝、肾疾病的高血压患者更不能超量用药,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误区之三:用药单一
据统计,大约有2/3的高血压患者用一种降压药就可以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有1/5的患者需合用两种降压药,而另有10%左右的患者则需合用三种降压药才能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如果属手后两种情况,患者若服用一种降压药,其血压自然很难降至正常水平,即使合用两种以上的降压药,如果药物配伍不恰当,也会出现不良后果。此外,有些非降压药与降压药合用也会削弱降压药的作用。一般来说,同一类或作用相似的降压药不宜合用。
误区之四:间断用药
不少高血压患者不能坚持用药。他们往往是在不舒服时,或自己估计血压可能升高时,就随意服用几种降压药,一旦感觉好一些便不再服药了。这样间断地服药,其结果就无法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可以根治原发性高血压,所以,高血压患者必须坚持终生服药。
误区之五:用药教条
由于目前还没有哪一种降压药普遍适用于所有的高血压患者,因此,任何高血压患者都不可搬用别人的治疗经验,更不可道听途说,随便用药。有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诊治。由于各种降压药的化学结构不同,降压机制不同,降压作用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不良反应也不同,所以,高血压患者要根据自己的不同病情,由医生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然后按照治疗方案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降压药,逐渐加大剂量,直至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