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海一黍论文选载 | 杨公风水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05:53:02
新农村建设应重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不应该全盘西化
中国风水文化研究院付院长、赣南杨公风水术传人
——  刘逢然(易海一黍)
主题词 : 新农村建设      传统文化      建筑  风格      地方  特色
新农村建设中的三清三改和民房改建工程是一件宏伟的事业,是党和政府重视关心广大农民的重大举措,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易海一黍的署名)
如何将中国的农村建设建设成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又有强烈现代化气息的新农村,这是新农村建设中应该认真深思,需要认真研究讨论的一个重大课题。 (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易海一黍的署名)
对此 , 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提出来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敬请各位同道斧正。
一、新农村建设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
在新农村建设的房屋改建过程中,村庄和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布局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保留地方建筑特色,是关系到中国乡村建筑能否保留民族建筑文化之魂的问题。
笔者曾看过一些最近两年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感到有个最大的弊端:在设计建设中没有考虑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不考虑风水因素,基本上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复制品。长期下去,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有丧失的危险!
按照这种方式改造过的城市和农村,优秀的传统建筑没有了,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也没有了,中国的建筑文化被西方建筑文化彻底同化。走进中国的城乡,有如进入外国的城乡,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将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数十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到旅游景点去,才能看到中国  传统建筑文化的碎片鳞角。
问题在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不是自然消失的,也不是因为它不适合人类繁衍生息而消亡的,而是人为造成的,是行政干预的结果,是建筑文化上崇洋媚外的思想和建筑主管部门决策失误、规划设计部门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片面以及我们的工民建筑专业的教育内容失当造成的。 (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易海一黍的署名)
客观地说,我国的城镇建设已经错走了一条全盘西化,千城一面的路子。这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如果新农村建设再次重走全盘西化的老路,我们这代人将成为毁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千古罪人。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灿烂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安居乐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历史上 ,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自从中国的建筑开始全盘西化以后,中国的建筑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明显下降.
八国联军、日本帝国主义用武力侵略中国,烧杀抢掠,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存生活制造了巨大的灾难。对这段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是,客观地说,外国的武力入侵,对中国民族建筑文化的破坏还局限在少数区域,没能彻底消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国人都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视为一个国耻,为中国这座优秀的民族建筑群被毁坏感到格外的心痛。可是,最近几十年,经我们自己的手毁掉的传统建筑到底有多少,肯怕是谁也无法统计出准确的数据了。在事实上 , 我们自己做了外国列强想通过武力侵略、文化侵略、经济侵略来做但没能实现的事情,是我们炎黄子孙们自己轻视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将外国的东西当成了宝贝,亲手毁坏了成千上万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优秀建筑遗产。
眼睁睁地看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就在我们的眼前消失 , 看着中国传统的建筑文明从我们眼前消失,作为一个中国人,难道应该无动于衷吗 ? 难道能够心安理得吗? (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易海一黍的署名)
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和建筑设计人员认真思索一下:在中国大地上大量拆除传统建筑,广泛地克隆西方建筑文明的路子到底正确与否 ?  全盘西化的建筑,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对广大的民众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多? 广东徐闻向全国征集具有红土地特色的新农村房屋设计方案的做法是明智的.值得其他地区的决策者们学习.
应该明白:如果因为我们这代人的失误 , 造成优秀的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失传于世 , 是要遭到子孙后代唾骂的。
召开过古田会议的廖家宗祠
某地新农村建设新村一角


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混在一起很不和谐
凌乱的西洋建筑破坏了山村的自然美


客家圆形围屋
客家马蹄形围屋


二、中西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
西方建筑文化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它的长处,也有某些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坚持“ 洋为中用 , 古为今用 ”的方针,在保持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基础上,合理吸收西方建筑文化中的长处。不应该全盘西化 , 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克隆西方建筑文明。 (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原署名)
洋与古是应该能互相取长补短的。北京的友谊宾馆,是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好例子。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格局上则是传统的民族风格。友谊宾馆是五十年代的建筑物,经历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现在还显得非常耐看、实用。广东澄海的陈慈癀故居也是中西结合的典范,九百九十九间房屋的建筑群保留着典型的潮汕传统建筑风格,采用砖、石、木和混凝土混合结构,民族风格浓厚,地方特色突出,美观、大方、实用,现在成了当地知名的旅游景点。这两个例子说明,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与引进西方建筑文化之间并不不矛盾,中西结合的建筑方式应该是可行的,应大力推广应用之。
北方的四合院 , 南方的客家民居、潮汕民居、徽派民居、宫廷建筑等等,都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杰作,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展现出灿烂的光辉,这些建筑,与自然山水环境之间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在美学上美不胜收,有的造价低廉、实用、耐久,有的工艺超群,充分体现了建筑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匠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工艺。这些建筑,无论从建筑布局、建筑风格上还是在实用性、耐用性、舒适性等等方面都是合理的,为老百姓所普遍乐意接受。在这些地方应该优先考虑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建筑材料上部分可以采用新型材料,主要结构部分允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木材丰富的与山区,砖木结构同样可以继续使用,这应该是一种大家可以接受的路子。当然,其中一些与现代生活不协调的地方则应顺应时代潮流合理变更,例如古代的窗户普遍偏小,应该适当加大;天井和房屋间隔也应该适当加宽。室内的装修也应与时俱进。抵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易海一黍
传统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乃是一个国家建筑文化的灵魂。丢失了灵魂的建筑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丢失灵魂的建筑文化是无法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更不要说在世界建筑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了。
中西结合的农村建筑
仿古的门楼与主体洋楼极不协调


三、中国风水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中国风水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风水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易海一黍的署名)
传统建筑在选址方面是按照风水术寻龙点穴原则来进行的,建筑的立面造型和平面布局、建筑物的朝向等都是根据风水术的要求来设计建设的,建筑模数也是应用风水术原理来确定的。所以,谈到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离不开中国风水术的贡献。无论是皇宫还是民居,能保 留到现代的建筑物,都是风水文化与建筑有机结合的产物。 的
2005年2月2日,《梅州日报》报道:在兴宁市 兴宁市宁新办事处大路村老逢昌围龙屋村民将精心保存的雕刻在木板上的围龙屋屋图展示给记者看,并让记者拍照。当地老人介绍,老逢昌围龙屋始建于250多年前,占地约15亩,门前有半月形池塘,正厅三进,后有花台,外围2层围龙屋,天街、避雨廊一应俱全,在当地有代表性。由于过去使用的纸质屋图烂了,110年前,他们的先人罗庆良照原样雕刻在木板上,以后这幅木板屋图便一直在老逢昌围龙屋的上厅挂着,但40多年前却突然失了踪,一直不见踪迹。(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原署名)
去年冬天,该围龙屋300多名外出工作、打工的子孙们捐资30多万元对围龙屋进行全面修缮,现已在深圳定居的85岁老人罗焕章专门回到自家老屋,从阁楼上拿出珍藏了46年的围龙屋木板屋图并道出了当年收藏屋图的辛酸:1958年,他当年60岁的母亲钟亚菊发现木板屋图竟被人拿到水渠拦水灌溉,便用自家一张吃饭的小方桌换回了屋图后藏在自家老屋阁楼上。钟亚菊逝世前将这个秘密告诉罗焕章,并叮嘱他要好好珍藏。 (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易海一黍的署名)(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原署名)
这块木刻的房屋图上准确地标上了二十四山,从图纸可以清楚看出这个围龙屋建筑坐向是丑山兼艮,扦丁丑穴。此屋图不但与实物的比例准确度可与现代工程施工平面图媲美,屋图还以围龙屋中厅第三条木桁条为中点定位,108间房屋的位置坐向全部都在图上可依图定位。据该围龙屋的老人们介绍,过去围龙屋屋内维修房间、改门窗、改灶、装饰等工程均按该屋图标示的方位施工,不但房屋冬暖夏凉,砌的灶台也特别好烧,从不反吐烟。这是传统建筑与风水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直接证据。
广东兴宁市一围龙屋的木刻风水设计图
依图建造的围龙屋
围龙屋内部一角


由于文革时期左倾思潮的影响还继续存在,造成中国风水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登上大雅之堂的现状。建筑离开了风水术的指导与控制,有些盲目建设的大楼、小区成了烂尾楼、烂尾区,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有些严重违背风水术基本原则的建筑物,入住使用后产生种种不利人们身心健康的后果;不少工厂、商店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除了经营管理上的原因外,多数是风水上存在重大问题的。一些频临倒闭的工厂商店经过风水调整,人还是那些人,但在经济效益上与调整前完全不一样的例子到处都有。 (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原署名)
个人认为,在不同地区推行新农村建设,不但应该重点考虑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保留当地的建筑特色,考虑到当地的民俗民情,在规划时还应重点把风水因素考虑进去,新农村建设才不会重走破坏性建设和建设性破坏的老路,才不会造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全面丢失,才能真正为老百姓营造出安居乐业的居住环境,广大农村的经济文化也将得到更迅速、更健康的发展。这对加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对提高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城镇、农村的建设中,民族的风格和地方特色越强烈,风水术的应用越普遍,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就越高。
风水术应该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过程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从总体规划到细部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例如道路规划,道路的设置应该以曲为妥,直道不宜长,不宜在村庄前面开一条直冲村庄的大道。风水实践证明,直道路冲是一种致凶的煞气,有路冲的房屋,应以外伤灾、死亡的概率非常之高。又如水体的规划,风水术认为:“ 山管人丁水管财 ”,一个地方水的情况与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不可将原来弯环之河水改成直水。广东澄海市有一村庄,只因水流直出,历史上代代出乞丐,后来在风水师的指导下,只花了一些人工,在河水的出口处(风水术非常重视的水口)堆了个砂墩,栽上榕树。土改时这个村庄总户数的百分之七十竟成了地主! 2005 年五一期间,来自各个省份的易友聚会汕头,专程考察过这个村庄。这个例子说明水路与经济发展是很有关系的。最近,一些城市,按照风水术“ 水朝不如水聚 ”的道理,在适当地方筑坝将原来倾泻流动的河水变成人工湖,经济迅速得到发展。当然,这离不开大环境和其他内外条件的影响,如果人不努力,认为只需要改一下风水,就会自然而然发达,那就完全错了。  (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易海一黍d的署名)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吸取城市大量使用化粪池造成水体污染严重的教训,在粪便处理中大力推广沼气池。这即可减轻能源的压力,沼液也是优质的有机肥料。还肥归田,不但可以解决水体污染的问题,还可以减轻现在普遍存在的耕地地力退化的程度。
四、应该从源头上解决国内到处是西方建筑文化克隆品的问题
中国大地上从城镇到农村,为什么会出现到处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复制品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流毒现在还远远没有肃清,在很多领导和部门的眼里,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属于“封建迷信”之列。许多领导和有关部门特别是建设部门对新宪法关于鼓励有利于社会的传统文化的研究的有关条文没有去理解和贯彻,不了解、不重视传统建筑文化,制定出来的一系列技术规程都是西方建筑文化的翻版,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被丢到九宵云外去了。  (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易海一黍的署名)
造成中国近代建筑中传统建筑文化的丢失的另一个源头是国内建筑专业课程全盘西化,大专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没有专门属于中国建筑文化内容的好教科书。用西方建筑学教材培养出来的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作品没有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是不足奇怪的。我们不能光怨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好好反思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面对中国大地培养设计人员,应该将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列入必修科目,而且应该列为重点科目之首。  (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原署名)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国人的重视,希望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进行一次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研讨,为弘扬祖国灿烂的传统建筑文明做一些实事。 (原载:赣南堪舆研究与应用网站,转帖请保留原载网址并保留原署名)
我们这些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应用的有志之士也负有重大的责任。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包括风水术在内的传统文化,尽量多用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客观地宣传传统文化的主要理论和他们的实际效果,坚决摒弃夹杂在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糟粕。在不违背传统文化根基的基础上尽量用广义科学的观点来宣传传统文化,以改变决策部门和有关人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应该积极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促使有关部门对建筑领域全盘西化的有关规程进行修改。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普及班、进修班,在建筑规划主管人员、建筑规划设计人员中普及风水术。建筑专业的教材应该更新,专业设置中应该增加传统建筑文化方面的课程作为主修科目。建筑设计人员应该深入各地广泛考察当地典型的传统建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建筑,从中吸取营养,才能设计出为世界所公认的优秀产品。也衷心地域希望从事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如果想批风水术,请先学通风水术再发言不迟,对自己不了解的学说乱加评说,是学术态度不严谨的标志。
风水术,只有登上了大雅之堂,才能在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积极作用,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在此,笔者衷心地希望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之心,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的风水术失传于世,不要让外国人将中国的风水术申报成他们的世界遗产。
( 注:本人提交参加“中国首届现代文明与地产园林风水国际论坛的”的论文,易海一黍作于 2006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