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的“i‘m”活动做的还不够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09:05
世上总是有各种各样好玩的事,总是有人琢磨怎么做好玩的事。
这两天突然发现msn好友的名字上多了几个类似的符号"*help"、"*wwf"、"*red",敏感和好奇心让我意识到这肯定是一个什么我不知道的活动。于是赶紧问了其中一个,才知道这是微软和几个世界性的公益基金组织联合举办的一次公益支持活动。(http://im.live.com/Messenger/IM/Home/)

这是件特别好玩的事,相当于msn在所有网民中举行了一次投票,能看出人们对哪种公益事业更关心。除去好玩,这也确实是件很公益的事情,因为网民的参与,公益组织可以从微软拿到一大笔赞助。另外对于微软来说,则是一件非常好的督促用户升级的商业活动。
因为只有MSN版本是8.1以上的才能看到那个绿色的i‘m标志,如果不是这个版本则只能像我刚开始一样,看到几个符号。我就是因为看了活动的介绍,才去升级的msn,才参加了那个活动。其实在之前的两个月内我曾经收到好多好多次升级提醒,但我都是置之不理。毕竟是小版本升级,又不是强制性的,几个跟我不相关的bug对我的使用根本没有影响,如果不是这次i‘m活动,我干嘛要升级它呢?
升级之后打开msn,我立马看到我的好友中明显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没有i‘m前缀的,一派是有前缀的,齐刷刷的泾渭分明。不过问题出现了,据说参与活动的公益组织目前总共有15个,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支持代号。但是不管网友选择了哪个代号,不管你支持的是什么组织,在msn上所显示的标示均是“i‘m”,即标示只能说明你参加了活动,而不能明确的标明你的公益倾向!
对于喜欢标榜、喜欢混圈子,喜欢玩派系的网友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好事的网友总是希望各自站队,希望一眼望去就能知道谁与自己志同道合,希望窥探他人喜好倾向。从这件事上来说,微软只是创造出了需求,却没有更好的满足需求。
别以为我在无中生有瞎说八道,我敢笃定,MSN上80%的人跟我有一样想法和需求。
举两个例子,经常玩豆瓣的人都知道豆瓣上有个很好的功能叫小组。就是有着各种各样共同话题和兴趣爱好网友的话题讨论小组。豆瓣目前总共注册用户好像是10几万(可能有误,忘记了),总共拥有小组2.6万多个。大的小组拥有人数超过2万多个,而小的小组一般都只有创立者自己而已,其中拥有1000个人数以上的小组总共不超过300个。这里面有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就是“不是人数多的小组里面发言就踊跃,其实大多数小组里面都冷冷清清。但是,不管多冷清,就是有人会参加。”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呢?
先来让我们研究一下这些小组的名字吧,很有意思。有些小组即泛泛又通用:比如“爱看电影”、“摄影”、“寻书淘碟”;有些小组很怪异,但也有很多人,比如:“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发骚”、“我们爱讲冷笑话”;有些小组是标明地域的,比如“京瓣儿”、“上海豆瓣”、“五道口”、“浦东”;有些豆瓣是标明年龄的,比如“70年代”、“8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些小组则是标明婚恋状态甚至性去向的,比如:“单身安乐窝”、“Les Sky”等;还有的小组基本是非常偏门的,比如“编号223”、“如果我们都是猫”、“少女收藏”等。
我曾经碰到过几个参加了100个以上小组的人,有个家伙甚至一口气参加了300多个小组。我问他,这些小组你是否会经常进去参加讨论,他的回答非常否定。至于为什么还会参加那么多,他的回答一语道破“参加小组只是标明身份而已,这样可以让看我profile的好友能够更加了解我!”
不光豆瓣这样,火急一时的mop里也曾经有同样的现象。mop有不同的联盟和帮派,比如北京联盟,比如猥琐教等。网友为了标明地域和兴趣爱好就会参加不同的联盟和教派。当然,参加这些也不光光是为了显示属性给别人看,也会参与活动认识朋友等。但不可否认,标明属性是网上的明确需求之一!
基于这种需求,MSN应该提供一套前缀的定义,或者由网友自发定义参与创建前缀。比如地域的前缀、性别的前缀、属相星座的前缀、兴趣爱好的前缀等等。像i‘m这种公益活动的前缀应当是所有前缀中的一种。如果有了这些前缀,再一眼望去,msn上定当是另外一种绚烂的景象。
让网友自己为自己分类做前缀不光是为了好玩、好看,里面还能牵扯出一堆的新型商业模式。最简单的就是客户需求细分,精确分众广告。所有厂商都希望能将自己的广告直接投放在有需求的客户面前,这就是搜索引擎的广告为什么比展示广告值钱的主要原因。拥有众多用户的聊天工具往往很难知道用户的底细,用前缀的方法让用户自己分类也许是个比较好的办法。
延伸一下,我其实一直都觉得手机中操作系统和软件UI的变化一直都不是很快。现在手机的图形处理能力远远高出了现有的软件界面本身。如果能借用更多的网络创造力,让用户可以更多的自定义图形界面,和网络更多的互动就会好玩多了。
再说点题外的,网络自诞生那天起,便有形无性的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化和亚文化。有些是出于技术需要,有些则是网民自发。比如,电子邮件有电子邮件文化,论坛有论坛文化,blog有blog文化,C2C网站的卖家和买家见也有自己的文化,聊天软件中更有聊天软件的文化。最为严重就是影响了语言,比如全世界的网民都在莫名其妙的朝着火星变化。
文化新奇,但是并非自由蔓延,仍然有自己的规则和主流潜意识。还拿msn来说,大多数网友都在尊重这样一种命名规则:真实姓名(或网名)+所在地+心情注释(或哲理警句)。一般情况下,或者说一般正常人都不会改变自己名字的最开始部分,因为改了名字别人就很难认出你是谁。有的人因为好友实在是太多,即使对方不改名字,也记不住。所以在msn上曾经有人发起过实名运动。其实话说回来,即使实名,他也不见得会记得你。
当我刚刚添加完“i‘m”后,立马有人蹦出来说,“你可不可以把那个“i‘m”放在名字的前面啊,我的好友都在前面,我看着整齐。”我说我管你整齐不整齐呢,我高兴就好。可是过了没多久,我仔细注意了一下,确实大家都放前面了。想想还是从善如流吧,免得被人骂SB。这就是网络文化,好玩,但也有自己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