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教育哲理故事之三:科隆的一个实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1:37
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一群德国大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在德国科隆一条街上的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贴上“男”、“女”字样,然后躲在暗处观察。结果,他们看到有七八个德国男人在贴有“男”字的电话亭外排队,而贴有“女”字的电话亭却空着。
中国人看了,可能觉得好笑。电话亭又不是厕所,分什么男女?这些德国人真傻!
德国 人严格的法律意识,尤其是程序法律意识确实是值得赞叹的。他们在不了解规则(即电话亭被临时分为男、女)的用意时,首先是遵守规则,即使怀疑它的合理性,那也是事后的事。
正是由于德国人有这样严格的法律规则意识,尤其是程序规则意识,才使德国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法制相当完善、发达的国家。
主题语:塑造自己的“我”
汤姆是一个孤儿。2003年圣诞节,他在美国加州的塞尔西孤儿院给上帝写了一封信:
上帝您好!您知道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可是,您昨天送给哈里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而您连一个姨妈都不送给我。这太不公平了。
这封写有“上帝亲收”的信,最后被转到神学博士摩罗.邦尼先生那儿,他是《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专门负责替上帝回信的特约编辑。
如何答复汤姆呢?摩罗.邦尼博士经过深思熟虑,回了这么一封信:
我想告诉你,我的公平在于免费地向人类提供三件东西,即生命、信念和目标。您知道吗?你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免费得到的。到目前为止,我没让任何一个人在生前为他的生命支付过一分钱;信念、目标与生命一样,也是我免费提供给人们的。不论你生活在人间的哪一个角落,不论你是王子还是贫儿,只要想拥有它们,就随时可以得到。孩子,让生命、信念和目标成为免费的东西,这就是我在人间的公平所在。也是我作为上帝的最大智慧。但愿一天,您能理解。
十二个教育哲理故事之六:生命倒计时
非洲有一个民族,婴儿刚生下来就“获得”60岁的寿命。从60岁算起,以后逐年递减直到0岁。人生大事都得在这60年内完成,此后的岁月便颐养天年了。
这真是个绝妙的计岁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不过是我们从上苍手中借来的一段岁月而已,过一年,还一岁,直至生命终止。可惜我们常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日子长着呢!于是,我们懒惰,懈怠,怯懦……无论做错什么,似乎都可以原谅自己,因为来日方长。
直到有一天,死亡的阴影袭来时,我们才悚然而惊:糟了,总以为日子还长着呢,怎么死亡说来就来了?那些未尽的责任怎么办?那些未了的心愿怎么办?那些未实现的诺言怎么办?……可面对死亡通知书,人们只能踏上那条不归路;追悔也罢,遗憾也罢,那个早已写好的结局无人能够更改。面对即将降临的死神,也许人们会在迷迷糊糊中想起“譬如朝露,去日无多”的感叹;想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教诲,可一切都已晚矣。
由此看来,那个倒计岁的非洲民族,他们的智慧真是令人惊叹:生命既是借来的一段光阴,当然是过了一天则少了一天。于是,面对自己日渐缩短的寿命,,谁敢无动于衷呢?
生命倒计时,一个多么有必要的提醒!
面对有限的时光,我们理应善加利用。将手中事务打理清楚,分出轻重缓急,再一一安排妥当。当我们的生命只剩下短短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时,有谁还舍得将时光浪费在鸡毛蒜皮中?有谁还舍得将精力花在流言蜚语上?
当生命的终点到达时,我们的心中不要有太多的遗憾。
主题语:没有失败,只有失败者
我和我的同学都曾抱怨不已:如果不是高考发挥不好,如果不是志愿填报不好,怎么也不至于被扩招进这么一所“三流学校”。这样的心态,一直持续到了第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
一天,系里举办讲座,据说主讲人张教授还是我们的师兄,现在是某名牌大学的院长。讲座的主题是“如何度过我的大学?”
张教授开门见山:“听说你们中有80%的人对自己的学校不满,是吗?是的,我为各位感到委屈和不公平!但是,你们既然读的是这所大学,就说明你们只配上这所大学,这是由你们的能力和智力等因素决定的!
“如果说进这所大学,是你们人生的一次失败,那么,你们不去想办法解决已成定局的失败所带来的问题,而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找借口,这样,我不仅感到你们弱智、无能,还觉得你们虚伪!你们是一群懦夫!”
说到这儿,张教授走了。讲座不到5分钟就结束了。台下的学生惨兮兮地离开。
班上的黑板上方多了一幅字:“我们是一群懦夫?”3年来,每次开班会,班长都会带大家大声读这幅字3遍。
终于,考研成绩出来了。我们班共60人,有51人报考,51人上线!余下的9人去年年底就相中了“婆家”。
临近毕业,大家一致要求再请张教授来做报告。他来了,报告所花的时间比上次更短,因为他只说了一句西方谚语:“没有失败,只有失败者。”
掌声经久不息,为张教授,更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