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鼎盛:御敌于大气层外 中国建立战略威慑双保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06:22
凤凰卫视12日零点播出的《凤凰子夜快车》中,马鼎盛对中国反导试验进行解读:
主持人:首先我们想跟您请教的是这次反导拦截是属于陆基中段试验,而陆基和中段各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马鼎盛:首先陆基他说是境内,就是中国大陆呢,陆基就是在陆地上面,并不是在空中发射,也不是在海上发射。中段就是说,来袭的弹道导弹,一般是分初段、中段、末段。初段就是在敌方发射,在大气层当中,中段就是已经穿出大气层,在太空中间运行了,末段就是重返大气层,奔向目标。
中段它有一个特色,就是在太空中飞行,是大家都看不到的。中国现在高调地宣布了这次试验,一个是为了避免外界不必要的猜测,因为它在太空大家都看得到。
再有一个就是向各方面宣示,友好的也好,不怀好意的也好,说明中国有这个能力,在拦截弹道导弹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一次是拦截技术试验,并不一定是用实弹射击,把把弹打下来,但是把弹在中段,也就是在太空中飞行的时候,它是在被严密监视的。
首先是要发现,然后是要跟踪,最后是锁定,最后一条是拦截的试验。拦截的试验可能是用载波、光波、雷达等等,总之是试验成功了。这一段说明了中国在反导试验上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然后在敏感的时刻,也可能是对美国对台军售的一个亮剑。
主持人:马先生,刚才你在这个问题上也提到了,中国外交部最近强调说实验性防御性不针对任何国家,但是您怎么进一步去解读这样的一个说法?
马鼎盛:外交部说话都是客客气气的,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等的外交部说话都是这样,让你抓不到把柄。但是越说不针对任何国家,像有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要小心了。因为美国在中国大陆的周边,它的反导就不是试验的问题了,已经是进入了实战的部署阶段,对中国的弹道导弹是一个威慑。中国现在和美国的弹道导弹方面是各有所长,你能毁灭我,我也能毁灭你,只不过是次数的问题。
但是在反导问题上面,美国是一大独霸,中国在2007年初曾经亮了一会剑,用弹道导弹打掉了一颗自己报废的气象卫星。这一回又有新的发展,我想这已经不是红旗九能够达到的水平了,是更高的水平。
因为它是在中段,中段是大气层以外,恐怕是在二、三百公里的高度,已经不是一般防空导弹几十公里的水平,所以这是一个尝试,也是一个成功的试验。虽然不针对任何国家,但是任何国家如果是想要用弹道导弹打击中国的话,它不但遭到核反击,而且还会遭到拦截,这个就是双保险了。
铸剑卫国五十年:中国战略战术导弹50年发展
中国各类地地战略和战术导弹、防空导弹、海防导弹50年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部队的现代化装备水平,在国防科技建设史上竖起了一座保卫和平的丰碑
经过53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地地战略、战术导弹,已从液体发展到固体,从陆上发射发展到水下潜艇发射,从固定阵地发射发展到机动隐蔽发射,拥有了有效的核威慑力量和防御反击力量;防空导弹已形成中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系列,拥有了不同发射方式、攻击不同空域的防空装备体系;海防导弹形成了岸舰、舰舰、空舰、潜舰等反舰导弹系列,具备了抗登陆、封锁重要海域和近海作战的能力。各类导弹已形成完整配套的武器系统,为国家的领土、领空、领海筑起了坚固的钢铁屏障。
神剑倚天筑国防
我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液体地地导弹1059(后命名为“东风一号”)于1960年11月5日一举发射成功,聂荣臻元帅称“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重要转折点”。
液体地地导弹。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东风二号”中近程液体导弹经过一次发射失败后,于1964年6月29日首次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用改进的“东风二号甲”导弹与原子弹进行了“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腾空飞起,准确飞向落区实现核爆炸,试验传来捷报。从此,我国拥有了自己的导弹核武器。
1964年我国制定了“八年四弹”规划,使得改进的液体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远程战略导弹相继研制发射成功。1980年,我国第一枚远程火箭从酒泉发射基地拔地起飞,30分钟后准确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溅落,全程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行远程火箭全程飞行试验的国家,这是我国战略火箭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固体地地导弹。1967年中央决定研制装备潜艇的固体火箭。这种固体战略导弹由程连昌副部长担任总指挥,黄纬禄担任总设计师。从1977年中央批准实施三项重点航天工程任务以来,这种固体导弹的研制才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
1982年10月12日,在一发失败后,潜艇进行第二发遥测弹水下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次“巨浪一号”固体战略导弹的发射成功,表明我国战略导弹技术又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1985年后,我国自行研制的固体战略导弹由水下发射搬到陆上发射的机动型号一举发射成功,标志着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达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代地地战略战术导弹研制又取得新的进展。1995年7月在东海海域进行的导弹发射训练中,最新研制的6枚地地导弹发射全部准确命中目标;1996年3月举行的东南沿海军事演习中,发射的4枚新型地地导弹均准确命中预定目标。1999年8月2日,我国在本国境内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型远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的新突破,登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中国战略导弹武器技术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长空飞箭射天狼
50年来,我国已研制成功20多种型号的“红旗”、“红缨”系列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中高空地空导弹系列。1964年1月,国防部五院提出在“543”导弹仿制成功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研制“红旗二号”地空导弹的任务,并任命钱文极为总设计师,吴展、陈怀瑾、李蕴滋为副总设计师,后陈怀瑾接任总设计师。“红旗二号”增加了导弹的射高和作战斜距,增强了制导站的抗干扰能力,确保了测量精度,改善了操作使用性能。
到1966年底,“红旗二号”经过多次战斗弹和遥测弹的飞行试验,1967年7月设计定型。同年9月8日,我国防空导弹部队用新装备的“红旗二号”导弹击落窜入我国华东地区上空的美制U-2飞机。1984年和1985年,“红旗二号”实施拦截空中导弹试验获得很好的效果。
后来,在“红旗二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自主研制成功了“红旗二号甲”和“红旗二号乙”地空导弹系统。“红旗二号甲”提高了飞行速度和抗干扰能力,增强了攻击垂直机动目标的能力和武器系统自卫的能力。“红旗二号乙”具有迎面、侧向、尾追的攻击能力,是一种高效率、全天候、全方位作战的要地防空武器。
1965年8月6日,七机部提出研制“红旗三号”地空导弹的任务。1966年—1969年,“红旗三号”进行了导弹飞行试验,在扩大作战空域、提高制导精度等方面取得成效,1974年进行拦截高空、高速靶弹试验获得成功。
低空超低空地空导弹系列。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研制“红缨五号”地空导弹的任务。“红缨五号”是一种单兵便携式超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朱玉池、肖林先后担任总设计师。导弹长1423毫米,自重9.8千克,作战高度50米~2300米,最大斜距4200米。1982年-1983年进行定型试验,发射试验圆满成功。1979年,又决定研制改进“红缨五号甲”全天候、红外寻的单兵肩射防空导弹。1985年设计定型。
1979年6月下达第二代地空导弹的研制任务。它的特点是低空超低空作战性能好,能跟踪和拦截超低空目标,作战反应时间短,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使用操作方便,机动性能好,能对付多个目标。1988年进行飞行拦截试验,首次拦截双目标获得圆满结果。该型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地空导弹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各防空导弹通过检阅,展示出它们的风采。这些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满足了区域防空、要地防空、野战防空、舰队防空和单兵防空的需要,实现了基本型、系列化、高起点、上水平,初步完成了更新换代的要求。
海鹰翱翔卫国疆
1960年,我国同时开始仿制“542”(苏制C-2)和“544”(苏制II-15)两种反舰导弹,1961年7月决定集中力量仿制“544”导弹。国防部五院先后任命李同力、吕琳为“544”导弹总设计师。“544”系一种舰舰导弹,仿制成功后命名为“上游一号”。1966年6月,“上游一号”导弹完成研制性飞行试验,同年11月进行定型试验,按不同高度、射程实施单射与双发齐射,结果试验成功,达到定型要求。1967年8月,“上游一号”舰舰导弹设计定型。
1974年5月,经过改进,换装了末制导雷达和无线电高度表,简化了发动机,使用了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使其满足导弹超低空飞行弹道的控制要求,改型后的“上游一号”命名为“上游一号甲”导弹,1984年3月设计定型。
海鹰反舰导弹系列。1965年,决定将“上游一号”舰舰导弹改进设计成岸舰导弹,命名为“海鹰一号”,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艇,保卫沿海城市、海港,封锁海峡、海湾。1970年10月“海鹰一号”定型飞行试验成功,1974年8月设计定型。
“海鹰一号”研制成功后,为了担负海军远洋护航任务,决定将“海鹰一号”岸舰导弹装备到导弹驱逐舰上,改作为舰舰导弹武器系统。1973年9月,“海鹰一号”导弹装在驱逐舰上进行首次飞行试验,4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1976年1月,“海鹰一号”舰舰导弹设计定型,1983年-1985年对“海鹰一号”舰舰导弹又作了改进,在飞行试验中取得好成绩,后来将它命名为“海鹰一号甲”舰舰导弹。
1965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海鹰一号”的基础上研制“海鹰二号”岸舰导弹。“海鹰二号”导弹加大了射程,提高了命中概率。梁守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题。1967年9月圆满完成研制性飞行试验,1970年3月圆满完成定型试验飞行。
1970年为了提高“海鹰二号”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和空防能力,将其雷达导引头换装成红外导引头,命名为“海鹰二号甲”红外弹,1980年完成定型试验;与此同时,又将导弹换装单脉冲体制的雷达导引头,选用新的高度表,以降低导弹平飞高度,实现超低空飞行,研制成功“海鹰二号乙”,1979年成功地进行了研制性飞行试验,1982年设计定型试验取得好成绩,1984年1月设计定型。
1970年4月,全面开展研制“海鹰三号”低空、超声速岸舰导弹。这种导弹采用先进的冲压发动机,具有抗干扰性能好、威力大的特点,1979年7月发射试验成功。
鹰击反舰导弹系列。“鹰击六号”: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论证了空舰导弹的总体方案。这种导弹由机载发射,攻击水面舰艇,具有射程远、作战区域大、机动性能好等特点。1977年审定了空舰导弹武器系统方案,导弹用“轰六丁”飞机发射,命名为“鹰击六号”空舰导弹,路史光担任总设计师。“鹰击六号”导弹武器系统于1982年开始研制性海上飞行试验,空中发射4发均直接命中目标。1984年“鹰击六号”完成设计定型试验。
“鹰击八号”:1977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鹰击八号”超声速反舰导弹研制方案,鲍克明、路史光、姚绍福先后任总设计师。“鹰击八号”采用两级固体发动机,具有超低空掠海飞行、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一弹多用和小型化的特点。1985年9月进行导弹装快艇的设计定型试验。“鹰击八号”共有装飞机、舰艇的5种型号。在1984年国庆35周年的阅兵式上亮相,外国人惊呼中国有了“飞鱼”导弹。
“鹰击一号”:1989年在第38届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上,我国展出了“鹰击一号”低空超声速空舰导弹。“鹰击一号”导弹总设计师是沈世绵。这种导弹的巡航速度为两倍声速,最大射程50千米,主动力装置为冲压发动机,具有突防能力强、弹小威力大、安全方便等特点。1979年开始飞行试验,1986年取得导弹发射完全成功。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举行的东海海域军事训练和东南沿海军事演习中,我国的飞航式导弹已有20多种型号,在技术上从亚声速发展到超声速,从液体发动机发展到固体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从单项制导发展到综合制导,在小型化、高精度、超低空、抗干扰方面获得很大发展,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美专家声称中国正在研制新型机动反导系统

美国“爱国者”-3型陆基反导系统也是一种可以机动的反导导弹系统。
环球时报驻美国记者管克江报道:美国《华盛顿时报》10月16日的报道引述一位“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的观点称,中国正在研制新型的机动式反导拦截导弹系统。
文章称,“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理查德·费舍尔在其最近出版《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扩大地区和全球势力范围》的书中说,中国在60年代曾经研发过反导系统,但后来计划中止;但来自中国的报告显示,中国现在已始继续研制新型的反弹道导弹系统。
他说,中国的反卫星导弹很可能就是反弹道导弹系统的一部分,与美国反弹道导弹系统所使用的固定式拦截导弹不同,中国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将采用可机动式导弹。
他在书中说,中国的反弹道导弹计划表明,中国关于禁止空间武器的外交活动“是在限制或拖延其他国家的导弹防御计划”。
费舍尔是“国际评估和战略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费希尔引发争议的研究成果还包括:据估计,中国未来的核弹头数量将达到500多个,中国在大力发展空间战武器、先进的作战飞机、航空母舰,并在组建大规模的两栖部队。
费舍尔在接受采访时说:“美国的军方和情报机构没有告诉我们的是,中国正致力于在21世纪20年代成为美国的一个全球竞争者。到那时,中国将获得美国今天所拥有的全球实力,我们现在应该为这种威胁做好准备。”
对于费舍尔的新书和书中所说的中国导弹防御,中国驻美使馆发言人没有发表评论。

美国反导系统海基X波段预警雷达

美国反导系统“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
美国反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SP弹道导弹预警卫星

美国反导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基红外预警卫星
美国陆基反导拦截导弹发射试验,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采用是固定的发射阵地。

美军机载激光器(ABL)也是一种空基反导系统,是比海基反导系统更先进的机动式反导系统。
2008年2月20日 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CG70伊利湖号发射一枚经过改造的标准-3型导弹成功击中位于247千米高空的一颗报废卫星,该卫星属于美国国家侦察局,当时绕地球飞行的速度是每小时17000英里以上。这次拦截行动使用的就是美国的海基反导系统,这种反导系统以战舰为发射阵地,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机动式反导拦截导弹系统。

美反导系统作战示意图[资料图片],图中可见,反导系统组成非常复杂,不是有一两种导弹就说明拥有了反导系统。

中国新型“LY-60”地空导弹系统


中国新型“LY-60”地空导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