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修行更快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1:47:02
佛性非常伟大没有极限你们要多打坐!但没有打坐的话,不但做事做不好,精神也不舒服。打坐多了,什么都看得开,精神又轻松,是吗?
打坐不是盘腿坐在那边而已,而是要专心在内边,很认真、很往内,不管世界的事情。我们如果每天二十四小时都能够这样,我们的气氛就会变得很舒服,看什么事情都会很轻松,不会在心里闷那么久。
你们不要认为开悟就好了。像释迦牟尼佛祂开悟了以后,还继续每天打坐,让自己更开悟。因为我们的佛性不是只有这么小,所以你们不要看到一颗星星就高兴了,看到月亮就满足了,认为每天看到内边的光亮,或是看到阿弥陀佛的境界、天堂等等,这样就够了。我们的佛性非常伟大、没有极限,我们每天要发展他、认识他,不是开悟一点点就高兴了,这样绝对不够!
超越是非,让自己飘上去。有些人修行不够或甚至都不打坐,然后就抱怨生活不舒服。生活越不舒服,越要打坐!只有透过打坐,我们的生活才能够舒服一点,不然我们会被世界不好的气氛包围起来,这样哪里会舒服呢?
所以,你们最好不要管那些无聊的小事,世界的事情知道越少越好,不要管太多。我们应该超越、飞上去,这样才能够清静修行、才能够开悟,打坐才有结果,然后才有鼓励心。不然,你们一天到晚管那些小事的话,打坐很难专心,坐在那边挣挣扎扎,乱七八糟的杂念一直冒出来,怎么坐得定呢?
最好我们飞上去、飘上去,超越世界上的任何是非。所以师父经常变改这边、变改那边,就是为了要让你们学习这个方面。你们要学快一点,不要绑自己在那种小小的、没有用的、没有价值的角落里。
别被小小一根针钩住,每当我们一生气出来或产生批评心,我们的心就变窄了,没办法容纳全部。就像树上一根小小的针把你的衣服钩住了,你如果没有把针拔掉,就走不了,即使只是这么小一根针而已。所以,我们不管隔壁、不管师父、不管任何人的好坏,才能够精进打坐。如果有任何的垃圾在心里面的话,我们就会被卡住、被障碍。
你们为什么能修行那么快?因为师父变化很多,你们来不及「抓我」、来不及执着、来不及赞叹、来不及抓任何形象。你们只要跟着师父教理修行就好了,就会有利益、会进步,然后会快乐、高兴、开朗。我怎么样是我个人的事,跟你们没有关系。帮助你们的是师父的力量、宇宙的力量,不是我这个人,所以你们不用管我怎么样,更不要管隔壁同修的是非。当然,你觉得他有弄错的话,如果你忍不住,可以跟他说一声,如果他不听就算了,不要在那边在意那么久。
有时候我们生气什么人,是不是打坐就打不好?越想忘记他,他那个最讨厌的脸,越是在我们前面飘来飘去,跟看电视一样。不过,电视我们还可以把它关掉,但是,他那个脸却一直在我们的智慧眼前面,飘来飘去,令人受不了!
所以,别人的好坏我们尽量不要管,大的变成小的,小的变成空的,要尽量谅解别人,越谅解越好,不要生气他们,因为生气太久的话,我们身体里面会生癌症,你们都知道,「生气」是最伤害身体的一种情绪。
化解怒气;利己利人当你很生气的时候,就尽量把怒气化小;生气小的时候,就尽量把它化解掉,等一下笑笑就忘啦,这样对自己比较好。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非不能控制,能够控制的话,对我们非常、非常好。
这我有试过,就像音量可以调大调小,生气也可以调整。你们可以选择:把生气调大的话,那么整天的心情都不好,对大家也不好;要是把生气调小一点,等一下就好像没事一样,对自己好、对大家也好。
提高感应能力的核心是清净,提高投射能力的核心是定力。这两方面的能力又是相关的,不清净则不可能有很深的定力,没有一定的定力基础,也很难达到清净。
无相的禅修可能更有利于心的清净,如《楞严经》的禅法以参究此心为主,就属于无相禅法。有相禅法可能更有利于培养投射力量,如《清净道论》的四十业处都属于有相禅法,而且举和很多由修这些禅定,特别是其中的地遍、水遍、火遍等,而能做神变的例子。
有相禅定的修法在《清净道论·说定品》中讲的很系统,前面在讨论意识如何建构和稳定内境时也讨论过。无相禅定有两条路径。第一条是先修有相定,有一定基础后在去掉所修之相。由于有定力基础,这时再修无相定也容易了。
第二条是直接修无相定。有一种借助外境达到无相的方法可以利用。永嘉玄觉禅师云:“万机丛凑,达之者则无非道场;色像无边,悟之者则无非般若。”他称这种方法为毗钵舍那。唐望停止内在对话的方法可以作为此法的一种注释。他的方法是,在行走时不要凝视任何事物,而是轻微的交叉视线,不集中焦点地把视线维持在地平线上方的一点,用视觉余光览视从脚尖到天际整个范围内的一切事物。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的思维总是以内在对话的形式进行,而语言思维是依次处理一个个心念的。当览视整个视野时,“万机丛凑”,语言无法进行描绘,于是变得寂静。经过行走的练习停顿内在对话后,可以在静坐中练习在没有外境辅助的情况下通过排除意念活动达到停止心念的境界。再经过练习越来越熟练,并能保持一定时间,则意识越来越清净,同时也越来越有力量。
在静坐中排除心念,玄觉禅师说:“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若以知知知,知知则离物,物离犹知在。起知知于知,后知若生时,前知早已灭。二知既不并,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境,能所俱非真。前则灭灭引知,后则知知续灭,生灭相续,自是轮回之道。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閴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领会难为。”概括的说就是既不以物为知的对象,也不以前知为知的对象,“但知而已”,则“前后断续”,中间出现无念的一段。“当体不顾”,也不以中间的无念为知的对象,这样则所知之体全部消灭,而觉无知之性。这也是一种意识处于清净状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