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与富士康的对抗1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56:05
比亚迪与富士康的对抗
深圳市对“土生土长”的本地民营企业——比亚迪电子的崛起,充满了期待。
“比亚迪电子也是要做PC代工的,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深圳市一位官员近日在巡访比亚迪电子后对本报记者说,他对电池起家的比亚迪电子在横向扩张,以及纵向整合上表现出来的超常能力,感到吃惊。
2009年,全球金融风暴的阴霾没能驱散比亚迪电子继续扩张的雄心。比亚迪电子(0285,HK)中层人士告诉记者,鉴于手机行业竞争环境加剧恶化,以及代工业规模效应的追求,比亚迪电子已实际开始向PC以及更多3C产品代工渗透。
这意味着其与同城的“代工王”富士康之间的竞争交集越来越多。与此同时, 代工业的血腥味亦在不断蔓延。
从今年3月先后公布的两家公司2008年财报看,行业竞争加剧以及金融危机的重压,正在全面恶化着双方的财务数据——2008年,以手机代工为主业的富士康国际(2038,HK)全年营收92.71亿美元,同比减少13.61%,实现净利润1.21亿美元,同比重挫了83.22%;比亚迪电子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其2008年全年虽然取得了48%的营收增长,达85.55亿元,然而其净利润却下滑了30%至7.65亿元。
此时,距离比亚迪电子成功分流富士康订单,并以“2007年手机整机代工同比增长3409%”的抢眼业绩上市仅仅过去了一年。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手机代工业的利润空间压缩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利润空间受挤
把一切归咎于全球金融危机,显然远远不够——从2008年底加剧恶化的代工业,其生存现状有着更为复杂的局势。
4月16日上午,富士康国际的母公司鸿海(2317,TW)召开股东会,鸿海去年营收1兆9504.81亿元新台币,较2007年的1兆7026.64亿元仅成长14.2%,税后净利551.33亿元新台币,较2007年776.9亿元衰退29.03%。
创造鸿海代工年均50%增长神话的掌门人郭台铭,首次公开向蜂拥赶来的股东们致歉,并诚恳表示,2008年下半年加剧的金融海啸来势突然,以至于“鸿海去年赚钱没有如想象那么多”。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郭本人已重披战袍(2008年4月1日,郭台铭曾一度宣布“退休”),恢复每天工作16小时的生活,并立誓“等鸿海股价回来,才会退休”。
与此同时,郭台铭再一次向比亚迪电子开炮。据此间媒体报道,他表示,由于后者的“抄袭”行为,让鸿海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事实上,从2007年6月开始,富士康即已开始以法律诉讼作为手段,狙击比亚迪电子的进攻之势;然而,2008年初,比亚迪电子的成功分拆上市,还是打破了全球手机代工以富士康、伟创力两家为主导的战局。
比亚迪电子的财报显示,2007年,其手机元器件与手机整机代工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比例为67%与33%,2008年,手机整机代工收入比重则上升至45%,同时,与手机电池、元器件销售收入上升21%相比,手机整机代工则上升了104%,成为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是销售规模的增长背后,也有着难言之隐。
一方面,比亚迪电子在通过争取手机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的订单,实现自身规模“超常”增长的同时,也很快感受到了“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双刃剑效果。事实上,“富比”相争背后也反映了产业链上品牌厂商与代工厂商对定价权的争夺。有代工业人士告诉记者,唯恐富士康一家独大的品牌厂商,也有意识地转而扶持比亚迪电子,以巩固自身在产业链上的定价权。当然,这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代工厂可能面临更低的价格以及更薄的利润。
另一方面,如果说2007-2008年比亚迪电子在代工行业的快速崛起,还有部分原因是仰仗于全球手机需求的爆发增长的话,2009年,这个市场的大饼将面临萎缩的困局。根据比亚迪电子的内部统计,2008年全年,全球手机出货量约为12.13亿部,较2007年的11.2亿部增长约8.3%,“增长幅度比以往的双位数增长明显放缓”。同时,比亚迪电子在其年终经营环境回顾中也认为,“由于市场对手机产品的价格敏感度提升,经营压力明显增加。”
而据中兴通讯手机产品线总经理熊辉此前向本报记者分析,如果说前几年手机市场的机会来自“增量”部分的话,2009年手机行业竞争形态将从争夺“增量”部分,到在一个固定大饼内厮杀的局面。
上游品牌厂商如此,下游亦然。加之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一线的手机品牌厂商近期也在遭遇三星、LG,以及中兴、华为的紧逼之势,洗牌局面同样会影响到下游代工业的竞争格局。
从手机到PC,从中国到印度
形势逼人,对于比亚迪电子而言,仅仅做手机代工,显然远远满足不了它的雄心。
实际上,比亚迪电子从2008年即开始为矢志杀入全球代工业而作铺路和充分的准备。比亚迪相关人士透露,比亚迪电子在印度钦奈的第一期生产基地已经开始投产,正在扩建二期;与此同时,比亚迪电子也在启动各项收购计划,以快速补充其全球代工的整合能力,其中不排除会收购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在全球的部分制造工厂的可能。
比亚迪电子的财报显示,2008年2月,比亚迪电子收购了位于匈牙利马尔诺的一家韩资工厂,“整合工作已经完成,已于2008年下半年恢复规模化生产”。
该人士说,收购全球工厂旨在为争取全球定单作储备。显然,富士康的生产和供应链网络已经遍布亚、欧、美洲,按照“半径原则”,代工服务的供应链半径长短亦是决定订单取向的关键。
富士康亦在其财报中披露,“为了进一步提高能力向主要客户提供更强大支持,我们预期于2009年将继续进行搬迁工作及整顿我们的全球化能力。”
随着全球手机市场的饱和期到来,作为最有前景的新兴市场,印度以及周边地区,已经成为除了中国市场以外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比亚迪电子的统计显示,2008年,来自全球客户的分布结构亦在发生急剧变化,欧洲和美洲客户分别从18%、17%下降至14%和11%,而来自中国的客户则从50%上升至54%,来自印度客户需求虽然从14%略下降至11%,但周边亚太地区客户却从1%大幅上升至10%。
而厂房、生产设备的扩张,必须更多的订单来填补——“进军PC和3C产品代工是在所难免的,从工业流程、供应链管理而言,电子产品都有共通之处。”
事实上,关于比亚迪电子已经储备研发团队进军“上网本”产业的消息已经开始在坊间流传,甚至有传言认为,比亚迪电子已与英特尔就开发采用微软操作系统的上网本展开合作,而其上网本客户很有可能从中小企业开始。
而“上网本”只是一个开始,PC以及3C产品的代工才是比亚迪电子的终极目标。据深圳政府的一位官员透露,比亚迪电子的高管已经毫不避讳其在PC以及3C等全面电子产品代工业上未来与竞争对手的竞争。在一些代工业人士看来,比亚迪电子在核心团队方面,“给本土人才的发挥空间更大”。
比亚迪电子在PC上的扩张,会一如其在手机代工那样顺利突围吗?
有代工业人士告诉记者,富士康实际上已经意识到PC将会下一个更为血腥的战场。实际上,鸿海最近正在加速从其竞争对手中争抢宏碁、戴尔、惠普的订单,同时,对其一向未顾及的联想、方正等厂商,也已经开始尝试代工合作。
产业链双重挤压
时至今日,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放大代工业在产业链条上遭遇的双重挤压。
法国巴黎银行4月15日发布报告,对比亚迪电子加入惨烈的代工竞争,做出了“前景不佳”的预期。法国巴黎银行认为,比亚迪电子收入增长,“但利润将不会上升”,其得出结论的理由有二:
一方面,法国巴黎银行认为,比亚迪电子目前的增长模式仍旧保持在“增加生产,来增加收入”的简单规模经济中,但规模经济在现有条件下已“不会导致其利润提升”,这是因为自2008年以来全球手机硬件外包趋势的竞争战场,已经从“硬件”的竞争转向“软件”、研发能力、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而相比竞争对手,比亚迪电子还没有准备好。
其次,比亚迪电子的重量级客户诺基亚“正在通过将无效率的工厂转让给第三方供应商来执行资产减轻策略,诺基亚将推动比亚迪电子购买其遗留工厂,这将存在风险,进而显著拖累比亚迪电子的盈利”。法国巴黎银行分析认为,历史来看,所以的代工厂商都曾要有过“被动”从客户手中接收不赢利“包袱”的历史,比如:2003年富士康被动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墨西哥的Chihuahua工厂和诺基亚的芬兰Fimo工厂;2003年,旭电(2006年与伟创力合并)接收了IBM 的Raleigh工厂;2005年,伟创力接收了北电网络的北爱尔兰和蒙特利尔工厂……
留住客户,还是保住利润?——法国巴黎银行说,这是所有代工企业难以回避的“学习曲线”。(富士康社区)
本文转载自:【品议堂】品质中国论坛http://qmcn.5d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