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钟声悠远,清凉兰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49:05
一个夜晚加上一个清晨的时间读完程然的《莲花次第开放》,本想用“拷问灵魂”作题写些感受,因为这是一个赤子用十年华光来探询生命真相的历程,至善至美。但更吸引人的是她行文的流畅清新,坦然真诚,如其博客的名称“钟声悠远,清凉兰若”。给躁动不安,物欲横流的人心一丝安慰,给炎热的盛夏一点清凉。不禁想到另一本书《空谷幽兰》,那种隐士情怀,如此可望而不可及,读后油然升起一股藏于心底的崇敬。此书,亦然。
拿到书,外面被塑胶带紧裹着,生怕弄污这满面的净白书皮,其间一朵含苞的莲花亭立着,甚美。封面外还有一个套皮,仔细一看,周围写着一行小字,“沿虚线剪下即为书签”,意外的关照往往容易被记住,上面是一片淡雅的树林,有长短不一的六行,“我常常想,终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赤子,站到佛的面前,无比纯正,晶莹剔透。”她,是谁呢?她,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喊……太多的猜测与联想萦绕于心,还是一睹为快,跟随着她的体味她的孜孜追求吧。
不难发现,“莲花”是贯穿本书的一个物象,更是佛教中重要的象征。兰若以其十年的所感所悟所学,安然的叙述着她的心情和思考,特别是对佛的虔诚追随,加深和慰藉了伴随她的种种苦难,正由于唯苦近佛的信念,她,默默地等待心中那朵莲花次第开放。
【敦厚纯良】
首先让我感动的是她的真实简白。正是由于这些记录在日记和虚拟网络之中,所以显得纯粹,不矫饰浮华,把她生活中羞于言谈的内容如实的袒露出来,没有任何的目的,完全写给自己和内心。
她说,“是我精神成长唯一的出口,那是在独自探问生命真相时无法压抑的大声呼喊,也是不想苟且流俗的决绝姿态。”
瞧,多么直白!至少我觉得是她用言语表达了我心中有而口中无的东西。并且她是发于心的,自然的流露,而非华美辞藻的堆砌。
帮助了她记录成长岁月的点滴,更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深度,年华虽逝,唯一不变的是她的敦厚纯良。还是用她的来说明,“检点足迹,是为了给心灵留一个参照,是勉励,是警醒。”
我十分珍惜她的字句,想必定是夜深人静,月洒窗外的时候,内心的惶惑,挣扎,寂寞充斥于心,或敲击键盘,或跃于纸上,把一切交付给,来安息这所有的无奈困顿。她的笔名兰若和晚虫的来历,听了真是感动。兰若充当姐姐,晚虫就是弟弟,把心情放入网络论坛,似是宣泄释放,接着时而晚虫安慰兰若,或反之。她说,“人是需要自己安慰自己的。”悲苦燃起,可现实不正是这样?分裂的缘由就是缺少鼓励,只能如此,在艰难的时世中,我安慰我。细细读来,壮阔得很!
我看到了文中浮现出的自我,她的有我的影子,不同的是,她用十年拷问曾经的青春年少,是我正在经历和体验的。
【唯苦近佛】
她与佛的因缘来自于从小的苦难,在自序中她道出了原委“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幸与佛法结缘。最初,是因为考学挫折,想躲到红尘以外的山林里疗伤。在如是避风港里,我依旧难舍闯荡江湖的旧梦。后来,自己也果真离开了山林,实现了一些愿望。但人生的关口接踵而至,我在应接不暇的时候,终于明白,如果在山林与江湖之间不停奔走,此生将没有尽头。彷徨间,我突然对当年那个避风港产生了巨大的好奇,觉得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那里有对治烦恼的苦口良药,更有修正愚痴的般若智慧。”
看完书后,才知道她真是个多难的女子,四次的高考,身体的羸弱,亲人的离故,无不剥夺着本该属于她的欢乐嬉闹。
1.病来如山倒
仿佛灾难早就成为他们家庭的宿命:爷爷因肺病26岁便客死异乡;奶奶守寡到38岁,得了咽喉癌,不能吞咽,活活饿死;姑姑因肺痨而亡;姥爷23岁战死沙场;妹妹因误诊患胸膜炎而亡,更寒心的是离去的那天竟是其父的生日,兰若唯一见过的是她姥姥,70岁,无疾而终,在睡梦中离开这个世界,难道老天是为了慰藉那些先亡的亲人而如此安排?不知。
兰若也不能幸免于命运的捉弄。无名地晕厥,无数个黑夜被呼吸的困难而折磨,还亲眼看着同龄的病友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眷恋而悄然离去。让原本应该属于她的童年黯淡无光,太早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
最终,她给这一切的评价依旧平静,“多年以后,我含着泪光遥望我曾经的疾患,仿佛看到那个天佑的赤子,她在懵懂惶恐的少年时代经历的无边苦海,如今已变作了殷殷福田。我的病,就是我的药。它来,怀着大慈悲而来,让我不再耽搁表面营生,而愿深究内视。这真真应了那句老话:磨难,就是财富。佛祖不是也说吗,烦恼即菩提啊!”
“无边苦海,如今已变作了殷殷福田”。
这是一个内心坚忍的人的呐喊,为自己壮行,也给他人鼓励,自己缺少的,不能再让别人也缺失,我觉得,她是这样想的。
2.学海苦作舟
四次的高考,听起来就使人汗颜。经历一次,便心力憔悴,何况重复四次?
第一次,因虚荣而选择了不擅长的理科,终于为了别人的议论和评价而付出了代价。
第二次,改理学文,报考艺术院校,竟然因历史不及格,仍然抱恨。
第三次,没有了虚荣,不再侥幸,不再偷懒,文化课在报考的两所学校排名第一,可他人的后门,让白丁背景的她再次和大学失之交臂。通过姨妈的介绍,她来到了五台山普寿寺,三个月的寺院生活,留恋地告别了,带走的是师父的一句话,“下山去,好好努力,不要抱怨,管好自己”。
第四次,在此一年,她,心无旁骛,不求命运转机,不怪责他人,不计较得失,日子倏忽而过。最终获得圆满,以专业课,文化课全国第一的成绩进入电影学院。她的那句话震撼着我,“我真正的大学生活已经在录取之前艰难度过了。”
至此,唯苦近佛的含义不言自明,佛就能给那些受伤的人安慰与寄托,苦难让兰若与佛结缘,一切的一切都那么得顺其自然。
那么,佛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力量呢?兰若的一些论述提及了许多人对佛的态度:“仿佛在需要救命稻草的时候,佛法是解药。而时过境迁的当口,便可以束之高阁,甚至弃之如敝履。可能很多人都是这样与佛法一再谋面,又一再擦肩的。在顺利幸福平安的时候,很难迈进这庙门;唯有艰难困苦病患时,才有可能向隅而泣。”我们平时常说的“临时抱佛脚”也是这个道理,把佛当成了实用主义的物件和工具。需要时拿来,不要时丢弃。
而她呢?她是如何理解佛的?
“学佛之后,再有病,不觉苦;学佛之后,纵分离,不伤悲,学,而后行,且笃实行之,则此生无憾事耳!”
这是于己,于他人呢?
兰若道,“我绝不愿给他人一个布道者的印象,不仅是因为没有资格,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人只有在心灵敞开的时候才能听见别人的声音,我深知这一点,所以,信仰的事情,不愿自作多情地啰唆。在这些的抒写中,我唯一的心愿是提供来自我个人体验的成长蓝本。也许这其中仍然会有思想的盲区和误区,但它是真实的。检点足迹,是为了给心灵留一个参照,是勉励,也是警醒。”
又说,“我的原则是,不强求任何一个人,因为你的说教,可能颠覆他们原来的世界观。世界观是需要自己去建立的,是需要自己不断地闻思修,一步步地来做的。”
那些讥讽她信仰的人,她只是微笑的说,“戴着拒绝了解的眼镜去看待智慧的存在”是不明智的。
她的不强求,她对人的尊重……都有一个精神力量支撑着,那就是:信仰。
【情窦初开】
兰若跨入大学,遭遇的不是学业,是爱情。因为心里有师兄明亮,她对爱情有着自己的理解。摘录几句,便知她看得何等的通透。
“爱情是一个途径,有的人在这里面睡大觉,有的人通过它证道。不正的不是路,永远是你的心。”
“每个人的选择,皆有命向。不是他们不想爱,不想与彼相濡以沫,也不是不想渔樵问答,为汝煮饭洗衣,不是啊,是他们在今生的游走中,找不到对手。”
“寂寞时候爱上的人,爱过以后更寂寞”
“那漫长孤寂的青春,带给我们的是残酷的踽踽独行。不是不勇敢,不是我们不愿意去追寻,是因为如果不能使自己进步,有势均力敌的对手过招,那么,要那些川流不息的爱情有什么用!”
也许是因为先前的困难让这个女子有了不符合她年龄的成熟与现实。最终与心爱之人,虽“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不是一种境界吗?
佛说,破我执,她领会之,实践之。
【跋山涉水】
兰若在许愿和还愿中行走,礼佛,不知归期。心意诚,则内心安。
脚步遍及大小寺院,带着皮囊在寻找精神灵魂的归宿,虔诚。更为亲切的是大篇幅地讲到了《洛迦转经路》,因为就在我从小生长的土地上,备感欣喜。她的论述,于我,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熟悉的是那一个个地理名称,陌生的是其中的故事。真是守着大庙不知佛。我们大多把它们当成了景点,旅游目的地,而兰若,是在瞻仰佛迹。感受不同在于这是她的信仰,她在体悟它,强化它,理解它。而身处世俗的我们却只是走马观花。所以,南海观音道场的普陀,我,不忍没有准备的涉足。否则就是亵渎,不是吗?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要知道,莲花的开放,都是经历了风霜雨电的洗礼,淤泥河塘的锻造,才次第绽露笑颜的啊,又有哪一朵,会是拔苗助长、偷工减料地蓦然开放的呢?”
“好好地生活,做敦厚纯良的赤子,不厮混这难得的人生,便一定会亲眼见证暗香盈盈的莲花次第开放的。”(兰若语)
2007年8月12日 12:36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