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宁思:菲律宾人质事件调查报告是无能政府的自供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15:42
凤凰网资讯 >评论 >凤凰解读 > 正文
吕宁思:菲律宾人质事件调查报告是无能政府的自供词
2010年10月13日 11:33凤凰卫视【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0条
思想空间
辛亥革命没什么了不起
吕宁思:前几天刚刚过了辛亥革命99周年的纪念日,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开拓了中华民族进行发展的里程碑。过了99年,海峡两岸都已经开始为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做准备了,凤凰网专门开辟了辛亥百年倒计时的专栏。还原辛亥革命,反思百年国情,为此凤凰网的记者首先走访了许倬云、章开沅、袁伟时和张朋园四位历史家。
生于1926年张朋园先生曾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员和所长,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他著有《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立宪派与辛亥革命》、《梁启超与民国政治》等。对于辛亥革命之后的几十年动乱,张先生回顾说,晚清时期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温和派主张通过立宪的方式对现状进行改革,没有必要通过暴力的方式推翻清政府。
在中国大陆,康梁的派别一致被称为维新派,但是张先生认为应该把他们称为改革派。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革命派认为应该大动干戈,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只有打的天翻地覆才能建立一个理想的共和。而张先生认为如果历史可以作出选择的话,还是康梁的改革方式会更好一些,毕竟这一过程中没有流血,更没有之后长达几十年的社会动乱。
当然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所以可以拿英法两国的历史做个比较,法国大革命在共和与帝制之间反复折腾了5次,激进的革命党人要把一切旧有的制度毁灭掉,甚至不惜毁坏老祖宗留下的千年基业。革命之后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一直没有恢复,可以说民不聊生。而英国则选择的立宪的改革道路,建立期议会确立了民主,制造今天英国经济总是比法国经济要好许多。当时梁启超选择了英国的光荣革命道路,而孙中山则继承了法国的暴力革命。
革命之后,社会经济元气大伤难以恢复,当然激进者总是这样为自己辩护,他们说我把老房子拆了之后才能够重新盖个新房子,所谓不破不立,但是他们拆了之后就重来没有盖过新房子。张先生说,对于中国大陆的多数史学家来说,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他说民主这是几百年来全世界最宝贵的观点,辛亥革命前民众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这就是模仿西方的道路,西方怎么变,我们就跟着已经做。
可能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很低,人民的知识水准很差,如果把国家的大事都交给他们,这怎么可能呢?所以当时中国的民主政治之所以走不上去,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跟着西方的思潮走。另外一个就是当时知识分子本身觉得中国的条件还不够,这也就是梁启超改革的路子艰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至于辛亥革命是否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民主共和。有皇帝照样可以有民主,英国就是这种君主立宪政体,同样的道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皇帝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建立了民主社会。民主政治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政党政治,当然必须是两个或更多的政党的政治。
辛亥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造成了流血,这不是和平,这怎么能说是共和呢?对于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张朋园说,孙中山他提出了三民主义,这是一个崇高的社会理想,在当时非常难得,直到如今我们仍然为此而努力。但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组织,尤其是后来他们同苏俄合作,大搞一党专制,不能容下共产党,挑起了两党之间的战争。
民主政治的艺术就是妥协,不能什么事情都是一个人独霸,更不能搞暴力,毁灭反对派。张朋园说,在他看来,夸大辛亥革命是不合适的,辛亥革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说我不会给它很高的评价,它是此后几十年动乱的开始,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才和平起来走上了健康的道路。
所以张朋园觉得邓小平走的就是梁启超希望的那条改革之路,张先生总结说,其实梁启超才是民主共和观念的推动者,国民党的很多思想都来源于梁启超,只是国民党很讨厌他,刻意打压他,梁启超走的是温和改革这条路,可是当时的中国积重难返。很多人认为你慢吞吞搞到什么时候,当然是快刀斩乱麻,结果中国这么一革命,革了四五十年乃至六七十年,革命虽然革除了很多积弊,但是革命就是破坏,革一次命,老百姓多一次痛苦和流血,民穷财尽生活简直落到了乞丐的状态。
<<上一页1 23下一页>>
欢迎订阅凤凰网资讯电子期刊
随身了解凤凰独家观点,获悉事件本质,尽在手机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