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君子之行——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43:04
贾 陆 英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即是“宜”,指应该做的,合乎正义、道义的事情。孔子把“义”作为君子的行为尺度和价值标准,强调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凡合乎道义的,就要努力去做;凡违背道义的,就坚决不做。他说:“君子义以为质”,认为“义”是君子内在的本质,它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表现出来,这就要“礼以行之”,用礼的规范去执行它;“孙(逊)以出之”,用谦逊的言语去表达它;“信以成之”,用诚信的态度去完成它。
义与仁的关系,如孟子所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是君子的思想境界,是安身立命之所;“义”是君子的行为尺度,是做人做事的准则。孟子强调要“居仁由义”,就是说要以仁德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合乎道义为行为准则。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子讲“义”,常常与“勇”相联系。学生问他“君子尚勇乎?”他的回答是,“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他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主张“杀身以成仁。”
孔孟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去探索,去奋斗,去奉献。民族英雄文天祥就义之前,在衣带上写下铮铮誓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表达了自己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的坚定信念。
孔子在评论春秋杰出的政治家子产特,突出强调他具有君子的四种美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所谓“养民也惠”,就是让民众过上好日子;所谓“使民也义”,就是让民众去做符合他们心愿和利益的事。孔子认为,只有为政者“好义”,民众才会信服。这对于今天的各级领导多做顺民意、合民利的好事,不要再搞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是切中时弊的警示。
在对待“义”和“利”的态度上,孔子强调君子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很显然,他主张义字为先,义利相济。然而在后世的“义利之辨”中,有人把“义”和“利”、“天理”和“人欲”绝对地对立起来。“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导致国人思想僵化,耻于言利,成为阻碍近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对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中国之所以被打垮,除了隔绝于世,以天朝自欺以外,就是“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的悲歌。”有鉴于此,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要坚持义利并举、义统帅利的原则。既要保护人们合法的利益,又要反对那种损人利己、谋取不义之财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