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羊城八景的研究(清代迄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7:09:52
清代羊城八景根据乾隆《广州府志》称为:
粤秀连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镇海层楼、浮丘丹井、西樵云瀑、东海鱼珠。
粤秀连峰 粤秀连峰指粤秀山区一群峰峦而言。粤秀山在元代起即已开发。元代只有“粤台秋月”一景。而到明代则有两景,即“越秀松涛”和“象山樵歌”,由点到面了。清代更成片开发,称为“粤秀连峰”,东西约2公里。其中峰峦起伏,今天有名字的即有西竺(43米)、翻龙(84米)、鲤鱼(55米)、三眼灶(52米)、桂花(60米)、木壳(56米)、越秀山等。此外,还有四方炮台等高点。这些丘陵有成山之势,故称为越秀山区。今辟为越秀公园。它的北面有一条通谷和白云山区分开。也是今天环市路通过的谷地。清代这片丘陵是林木密茂、景色宜人的风景区。
这片岗地两侧有断层,三元里温泉就是沿这断裂涌上的。
琶洲砥柱 琶洲是指广州东南处20公里处,珠江中的一个江心洲而言。今天琶洲已与南岸相连。但在清代以前,珠江四周环绕,故为自南海归航广州的目标,到琶洲即入广州的路标了。因其山高20~40米,山势顶部山形似琵琶,故称为琵琶洲。早在宋代番舶即用此洲为导航。宋以后,山岗四周积沙,琵琶洲扩大。1598年建琶洲塔在岗上。郭《通志》卷十四称:“万历戊戌于洲上建九级浮屠,屹峙海中,壮广形胜,名曰海鳌。”可见在明代已成为广州郊区胜景之一,故入清即成为八景之一。
海鳌塔八面砖砌,八角悬钟,屹立烟波之上,为海船入省三关之首。即海鳌、海印、海珠(三关在清代均多改成炮台)。可见是海防要冲。
五仙霞洞 “五仙霞洞”指五仙观而言。自明至清不衰,观面积不大,但通明阁、三元殿、禁钟楼各有胜处。而仙人熶迹、石麒麟、大禁钟(1377年铸)、仙人泥塑都很吸引游人,加以地处闹市之中。正如《大明一统志》宋古城之诗:“人间自觉无闲暇,城时谁知有洞天。”今除仙人泥塑外,各物仍存。如大钟、庙门麒麟、仙人熶迹、岭南第一楼等,并已修缮开放。南海庙铜鼓(唐林霭得自古坟),亦寄存于此。
孤兀禺山 禺山指今中山四路禺山书院一带而言。因此处为城内最高地点,清代在此有禺山书院建立,又是城内中心地点,西侧为藩府所在。按阮《通志》这里还有关帝庙所在,故为游人集中地点。加上这里林木繁多,明代已是“其上多松柏”(黄《通志》)。清代称为高坡。城隍庙亦建于此。向称“禺山”。但自1978年在禺山书院内掘防空濠发现5米以下仍为泰汉时代木建筑结构,实为南越王宫殿遗址,则禺山实不存在。
镇海层楼 镇海楼建于观音山高点上,为明代广州城最高点,登楼一览,珠江如带,全城在望。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今辟为广州市博物馆。此楼在明不入八景。因郭《通志》记载楼高八丈多(洪武七年与扩北城一起建成)。到清初用“计费巨万,壮丽坚致”(见《粤东诗海》),“高十余丈”(《驻粤八旗志》)。故镇海楼成为岭南第一楼,入清以后,楼冠全城,名人雅集,遂成一景。
浮丘丹井 浮丘是指今天西门口外的石岗街上石岗。这片石岗今天已为马路面所利用。即在中山六路路面下,石岗高度只有几十厘米,出露面积和篮球场大小,其上有几十厘米高砾岩层突起。浮丘寺寺门在光复路(第五甫)入。拆建马路时曾凿低石岗一部分。今天在积金巷(即相传浮丘公在此撒豆成金的撒金巷)还可见到红色砂岩。所谓石岗即为砂岩露头所成。
浮丘得名是丘如浮于水中。《南海百咏》称:“按《罗山记》浮丘即罗山,朱明之门户,先在水中,若丘陵之浮,今山之四面,篙痕宛然。有陈崇义者,年百十二岁,说为儿时犹见山根艟船数千,今山去海边三四里,尽为人烟井肆之地。”可见宋代情况已和今天相似。而宋以前百多年,则仍在水中。按群众及古书所记“篙痕”,往往即为河边流水旋涡侵蚀成的瓯穴。
宋时,丘下有珊瑚井(见《舆地纪胜》),传说晋葛洪饮此井水,有海神献珊瑚得名。明代开辟为游览区,清初仍盛。“篙痕”道光间凿去,但八景仍在,即紫烟楼、晚沐堂、珊瑚井、大雅堂、留舄亭、朱明馆、挹袖轩、听笙亭(见《白云粤秀二山合志》)。当时珊瑚井旁野生有熸莶草,三月上已,游人采集,视如灵芝仙草。故选入八景。
西樵云瀑 西樵指南海西樵山,距广州68公里。因山上多树可樵得名樵山。东樵为罗浮,西樵即此山。“南粤名山数二樵”,故入清代选为八景。景色以“云瀑”著名,即指“白云飞瀑”一景。本来西樵山即以瀑布、泉水出名,有瀑布28处。因为山体为坚硬粗面岩所成,又多裂隙,故易成为流泉飞瀑。其中白云洞中的“飞流千尺”更是出名,简称它为“云瀑”。而瀑布冲下,侵蚀成为深潭,即“白云洞”。因水汽飞溅,常成云雾,飘出洞外而得名。一说是白云先生于此读书得名。这个壶形的瀑布穴,有如石室,故以洞名。瀑布高40米,上面还有两级,即云外瀑,落差20多米;龙涎瀑,落差一二十米。
“西樵云瀑”列为羊城八景之一,也说明当日广州的范围已扩大了许多。而白云洞及云瀑上下的风景点,在清代已很成熟。今天白云仙馆即为清代开辟,曾为广州道教活动中心之一。
东海鱼珠 东海是指珠江东面广阔的河段而言,鱼珠是指江中突起的礁石而言。这是一片由红色砂岩、砾岩所成的礁石,浮沉波际,俗名鱼珠石。它和海印石、海珠石同一性质,即在珠江冲蚀红色砂岩层后,残留的江心石块。对面为相对岗。当时鱼珠石四面被水围绕,由于石块被波涛冲刷,圆净如珠。又因北面一山像鱼张口向珠,故称鱼珠。由于当中流,故建炮台其上。今则已和北岸联合,成为黄埔港陆地。石亦埋于地中。鱼珠石已成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