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当用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1:29
(2010-05-25 23:39:10)
标签:杂谈
分类:办公室文秘
时间:2009-04-16 14:58:52  来源:  作者:王振国
坦率地说,我不是一名专职的新闻工作者,我是学工科的,在海上平台干过机电工、技术员、队长,调到宣传科后才开始从事文字工作,真正开始新闻写作还是近两年的事。因此,我没有经验可谈,只是将我在写作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告诉大家,那就是:新闻写作当用心。
用心提高理论水平从“理”到“文”,我从技术工作的“行家”变成了文字工作的“门外汉”。工作性质的改变,给我带来巨大的压力,但恰恰正是这种压力,给我带来更大的动力,我既然选择了它,就要把它做好。
说实话,我以前很少关注油田的政策,只是从厂里下发的形势任务教育材料上了解一下大概内容。从事文字工作后,我开始详细了解集团公司、油田的大政方针,仔细阅读上级领导的工作报告,并挤时间阅读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论文章,丰富社会阅历,并详细做好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用心提升业务素质为了尽快提高写作水平,我开始全方位地给自己充电,买来了大量的关于写作的理论书籍,体裁涉及公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等。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词汇,掌握写作技巧,提升新闻理论水平。
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勤于写作外,我还通过阅读报纸,学习、借鉴好的新闻作品的写作方法、技巧等,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记得第一次写新闻稿件,费了半天工夫,也不知从哪里下手。究其原因,不单单是平时缺少素材的积累,写作思路和方法技巧的缺失也是迟迟不能落笔的原因。于是我大量阅读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大报上的新闻稿件,学习名记者们的写作思路、方法与技巧。同时,对中国石化报、中国石油报、胜利日报等石油行业的报纸进行认真研读,从中体会记者们是如何运笔的,也揣摩编辑的心思,看编辑喜欢什么样的稿子。我将平时看到的好文章、好作品按照文章的体裁、内容等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保存。这样,可以将从不同作者身上学习到的百家之长为己所用。
用心完成新闻稿件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用心搜集素材,更重要的是还要用心思考。湖南《益阳日报》记者曹舜奇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好新闻是“想”出来的,要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不费点心思是不可能的。当然,想,不是空想,而是应从新闻事实本身出发,多动脑,勤思考,而且这一思维活动要贯穿于新闻作品创作的全过程。
我虽然没有什么大作,但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用心完成,从线索分析、素材搜集、深入采访、写作形式、文章结构到作品成形,我都是用心去做,全身心地投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个人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助下,我很快就摸着了新闻写作的门道,近年来,有近百篇稿件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
后辅小单位 也出好新闻
时间:2010-01-07 09:41:10  来源:原创  作者:黄拥军
“一百来人的小单位,能出什么新闻?”2006年底,我刚刚接触新闻宣传工作,心里直犯愁。
找准突破口
我所在的东辛采油厂公共事业中心,是一个三级单位,又兼有采油厂的科室职能,生产经营工作量方面自然无法与前线生产单位相比。但是,我们有人,有人就会有故事,队伍管理、思想工作一点也不会少。有人就有新闻!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决定从人的层面寻求突破口。2006年底,我在对中心工作的调研中了解到这样一件事:中心成立之初,一批即将退休和退休老同志的人事关系拨到中心,老同志之间、老同志与单位并不熟识,人员分散,管理难度大。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些老同志们非但不散,反而更加团结,与中心贴得更近了,更愿意到单位来走动了。我把这一现象仔细调研、分析,形成《聘任共建和谐社会督导员,做好新形势下的稳定工作》报告,当年在采油厂思想政治创新成果评选中获奖。2007年初,我把这件事写成经验消息《退休老同志担任文明建设督导员》,先后被《胜利日报》、《中国石化报》采用。单位工作做出了成效,工作经验也宣传出去了,中心的老年工作受到采油厂领导的高度赞扬,并作为工作经验写进采油厂政工简讯。找到了突破口,我们工作起来更有了信心,一批反映单位管理、文化建设的稿件形成了。今年6月份,反映中心文化建设的稿件《和谐之花悄悄盛开》在《胜利日报》刊登,《花开朵朵红》在《中国石化报》“石油文化”版刊登。
灵活运用各种形式
2007年5月,我参加了胜利日报社第七期培训班,收获了许多。当时牢牢记住了刘东昌老总的一句话:新闻写作要克服块头的诱惑。由于我们是生活后勤服务单位,就像是家庭中的家务活,洗买汰烧扫,忙得团团转,还看不出干了什么活。这些琐碎的事件报道起来,写成大稿件不是主流不好用,写消息价值不大不能用。于是,我们从小处着手,从某一个点着眼,平时认真观察,善于从每周一的生产会中寻找相关的新闻点,带着问题去采访、求证,用图片、小故事、小言论等不同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对中心的女工、计生、老年、安全、食堂、公寓等工作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形式进行了报道。其中,有一则安全小故事《安全没有界限》,就是一次生产会中,领导的一句话引出的新闻。会后,我当即到所在队了解情况,并沿着事情发生经过的所有路线走了一趟。虽然只是一个裸露电缆线头的小事,也不是我们单位的管辖范围,但是,如果没有人处理,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就有可能酿成一场灾祸。我突然领会到领导说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当晚,就用领导的这句话做了标题,仅用了半个小时写出初稿,第二天清晨整理发稿。通篇500余字,23个动词,现场感极强。没多久,这篇稿子就被《中国石化报》刊发了。
学会策划,善于同中取异
相同的工作,日复一日地做下去,很难有什么新意,这就需要在看似相同的事件中找出不同。绿化是我们中心的一项工作,全局各单位都做的不错,做法也比较相近,如何做为新闻报道出来呢。我们采用图片报道形式来反映这一主题,以酷暑天老人们在树荫下纳凉,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乐器搬到树荫下自娱自乐为主题,与碧绿的草坪、喷淋的水幕环绕树间折射出美丽的光彩等背景有机结合,一幅诗情画意的作品产生了。当时,我还不懂什么叫策划,只是觉得该这么做。这幅图片相继被《胜利日报》、《中国石化报》采用。有了这样一次实践,后来,我们政工组相继策划了《“爱心卡”温暖老人心》、《廉政党课》、《春查食品保健康》、《科学营养配餐到前线》等作品。其中,《廉政党课》以其特定的时期、深刻的思想内涵、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的重大场面,在今年七一前夕以彩色大幅照片刊发在胜利日报一版,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由此延伸下去,又相继组织了一系列诸如职工廉政书画展、迎“奥运”节能环保工艺品展等活动,反映出中心干部职工高昂的精神风貌。
2007年,我们单位在《中国石化报》、《山东工人报》、《胜利日报》上稿37篇,年度政工工作检查中,宣传科领导评价我们中心的“宣传工作具有历史性新突破”,给了我们更大的鼓舞和信心。近两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我们体会到:小单位,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生活后勤服务单位,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看我们有没有找到突破口、有没有灵活运用合适的形式、有没有做好新闻策划,使小事成为大家关注的新闻点。同样一项工作,既然要做,就要做出特色、做出个性,就要有区别于他人之处,这样,即便小如我们这样的后辅小单位,也会出新闻,还会出好新闻。
(作者单位:东辛采油厂公共事业中心)
记者工作杂感录
时间:2008-11-06 01:19:51  来源:  作者:王喜春
记者 行者
我的一个同事,给自己博客起的名字叫“记者 行者”。这个名字让我这个当记者的眼前一亮,心里一动。
自己干了二十五六年记者了,在朋友圈子里号称是“写字的、做文的”,但是,自己手里出来的东西又有多少让读者“亮”一下、“动”一下的呢?也许有,很少。
记者首先是“记”,而非创作。记什么?老前辈告诉我们,多记所见,少记所闻,甚至不记所闻。要记所见就必须亲临现场,这就把记者和行者联系起来了。坐在办公室里,夏天吹着空调,冬天享受着暖气,记的永远是所闻,使用的永远是第二手第三手第四手材料。忘记了是谁批评摄影记者说:“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的镜头离得不够近。”这句话,搞文字的记者应该好好听听,摄影记者受到的批评毕竟是不够近,但人家还在现场,而我们有些文字记者很多时候并不在现场,怎么能写出“够好”的作品?所以可不可以这样说,你的稿子写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的第一手材料不够多。
好记者的好作品是“跑”出来的。
准确 精确
如果跟记者同行讨论新闻的真实性,非挨板砖不可。因为我们都知道,真实乃新闻之生命,搞新闻的如果把真实放在一边了,真是不要命了。但是,准确、确切也并不是我们每个记者都能做到的。此非耸人听闻。看看下面这些“新闻语言”,你使用过没有?
“事实基本属实”、“基本上解决了”、“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很大进步”、“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不久前”、“长期以来”、“经过几小时努力”、“短短几天内”等等等等。这不算准确吧?记得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刚进报社那会儿,写过一篇稿子,其中写到一个新闻事件用的时间是“8月底”,被领导严厉批评:“是哪天就是哪天,新闻不喜欢概数。要么不用,要用就一定用确切的数字。”有一次我们组织收看苏树林总经理在中国石化报2008年通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录像。看完了我们讨论。有个人发言说:“苏总在59分钟的讲话中……”一看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不说1小时而说59分钟?原来这个人是胜利日报社的一个记者,他使用的就是新闻语言。
当然,也有人这样建议:当数字成为主要事实或核心事实时,就要坚持精确性原则,来不得半点含糊;当数字只是一种对现实的概括、抽象,并能成为记者表现主题的手段时,则可将数字“活用”。我要说,如果将“活用”也变成死原则不是更好吗?
有时候,我们当记者的也会自作聪明,想当然加进一些跟稿子有利的要素,以为别人不知道。我就耍过这样的小聪明。也是刚到报社,有一次去采访海滩地震队施工,回来写了一篇通讯。为了烘托施工现场的艰苦,我把施工队员们“放”到了一个天文大潮的背景下写,结果,又碰到了那个领导。他拿着日历教训我:“你看看,你写的这一天哪来的天文大潮?”其实,我也不知道哪天有天文大潮。
开会 开眼
优秀人士总是能够把他手中的权力发挥到极致。
记者有什么权力?记者经常参加一些会议。参加会议也是一种权力。有人不愿参会,真傻!多好的机会?多大的权力?参会绝不是冲着纪念品去的,再说了,多数会是没有纪念品的。关键是参加会议能得到一些其他人得不到的信息,而信息的拥有也是一种权力。信息是一种资源。有人说了,现在缺什么都不缺信息,我们已经到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只有少数人才知道的信息。和媒体上的信息相比,会议上发布的信息显然只有少数人知道。
另外,参加会议,你在现场,领导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都是难得的信息资源。同样一句话,说话人的表情不同,传达出的信息绝对不同。我们的记者有谁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都把开会当成负担,或应付、或消极。拿了材料就走。这是错误的。
如何参会,如何领会会议精神,如何把会议及其会议以外的信息写出来报出去,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下去 上来
记者的工作平台在哪里?反正不在办公室里,因为办公室里抓不到活鱼。记者应该在一线,在现场,在最基层的职工群众中。那里有带着泥土芳香的鲜活的素材,那里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无限宝藏。
“三贴近”是党对所属的一切新闻媒介的工作要求。媒体要做到“三贴近”,给媒体提供材料的记者首先要贴近。很难设想,记者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抄材料,而记者所在的媒体却能够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所以,记者一定要沉下去、沉下去,一直沉到底!只有记者“身入”群众了,记者的文章、媒体的舆论导向才能真正“神入”群众,才能真正做到胡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时要求我们的“五个必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记者如果习惯于下去,那么,他也就习惯了把政府号召的市政内容,转换成平民视角的市井话语,他提交上来的新闻,群众更容易接受,舆论引导能力想不提高都难。
近几年来,胜利油田一直在抓思想作风建设这一主题,成效很好。但是,成效好在哪里?群众认可这种成效吗?于是,胜利日报在一版开设《思想作风建设细节实录》。记者们发现,要想给这个栏目写稿,抄材料不灵了,必须沉下去。于是,一批鲜活的稿件上来了:《围绕公厕的论战》、《手套牵出的一串故事》、《居民楼“搬家”》、《一条路与一个采油队》、《两天三夜,为了一个漏点》等等。
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诉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没有调查研究的记者,就没有发稿权。
长句 短句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这好像是S.H.E组合唱的一首歌。我们谁不会说中国话?而且都说得挺好。但是,用中国话一写作就复杂了。看一看下面的例子。这是我从一本颇有影响力的杂志上摘录的。(向这本杂志的总编道歉:得罪了!)
“湖南道县政法委书记赵文旺在把以‘国家标准’妨碍县政府征地的村民唐小东以‘涉嫌敲诈勒索罪’游街示众后,在全县‘公捕公判大会’上表示……”我们生活中有谁这样说话?这种套装句子,套来套去就是要把人套糊涂。穿衣服可以穿套装,说话、作文要简装。
“面对民进党立委候选人们抱怨忙于自己竞选‘总统’的谢长廷不帮他们卖力辐选,谢这样回答。”简直是不知所云!有些人作文就是不让大家看懂。
“迎娶了比他年纪大一倍的英国妻子的本·拉丹之子奥马尔通过CNN呼吁他的父亲改变他那一套只会导致平民伤亡的战争。”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更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用的要素可完全去掉。不就是儿子呼吁父亲不要干那种伤亡平民的事吗?和他娶英国妻子有什么关系,和他的妻子比他年纪大一倍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汉语之美,美在节奏,美在弹性,美在抑扬顿挫。我个人的观点,套装句、倒装句不适合我们的语言。《诗经》开篇第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多美啊!美就美在句子短,有节奏。曹孟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读后不禁惊叹,我们的文字竟如此神奇,简单的四字一句四字一句,就把大海描绘得波澜壮阔,如在眼前。
虽然我们的祖先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使用长句了,但是,中华五千年典籍中,以短句为常。
所谓短句,是指那些没有修饰成分或修饰成分结构简单的句子。而新闻语言恰恰不允许修饰。而短句结构简单,不易出现病句,概括力强,表达意思明确,读起来琅琅上口,使人容易记住,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写句子谋生的记者,为什么不使用短句?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二十几年前,我刚拿到记者证那会,“狂妄”得不得了,觉得自己这下厉害了,无冕之王、社会活动家等等不都是说的咱记者吗?咱还怕谁?
因为浅薄,所以无知。后来越干才越明白,记者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职业!
记者,社会进程的守望者。所以,记者不仅是个职业,是个赖以养家糊口的岗位,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当你不把记者当成可以挣钱的职业的时候,你就会忽然觉得自己如此神圣和高大,你就会觉得自己不同于一般的工薪阶层,你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舍生取义的英雄。
如果说不至于因“取义”而“舍生”的话,那么干一个合格的称职的优秀的记者就一定是那么简单吗?
回答是否定的。
媒体的功能无非有三:记录,思考,促进。这就需要记者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我们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只停留在记录上,只回答了“是什么”,整天“笔耕不缀”,回头看看有几篇东西产生了影响?没有,那是因为你只在记录,没有思考,更没有探究!要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岂是一日之功!也绝非一蹴而就。
如果你没有思想又不善思考,趁早别干记者。记者是一个动脑子的职业。
如果你既不敏感又无激情,也趁早别干记者。鹰一样的眼睛火一样的激情是一个记者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观狂风于青萍之末”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如果你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又没有一个好身体,也干不了记者。记者工作中会遇到你想象不到的困难。记者这一职业是十大高危职业之一。
如果你具备了以上所有条件,仍然要做好准备:不要后悔。
评论写作应注意到以下方面:
一是评论和其他文章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说理的文章,那么文章要呈现说理的部分。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必须有说理的内容,必须有超越叙事的东西,必须要有思考和论述,“述而不作”是评论的大忌,也是直到今天还在某些评论中出现的低级现象。
二是评论的品质主要在于立意。“命意之高下”决定了评论的品质的高下。评论作品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观点立意高,能够关注重大社会现象,或者关注表面上看似微小事件背后涉及的重大命题,然后就重大现象或命题发言,有高超的见解和不凡的境界。作为评论,如果观点本身失去了魅力,那么言语的艺术是不足道的。
三是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之美。评论的真正力量在于事实和逻辑。只有事实和逻辑构成的有机整体才能真正说服可以被说服的人。而事实是客观的,逻辑却需要写作者真正调动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强大的逻辑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给人一种理性之美。
四是语言的漂亮在于分寸、准确。当然其他因素在语言上的投射,都是语言的独特魅力。我所论述的一般意义上,评论语言与其他语言最大的不同,就是分寸和准确。当然,语言很好的分寸感,会为评论提供恰如其分的表达载体。好的想法或观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好的表达上来。
五是有论辩心态,心中要有“假想敌”。评论写作当然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和叙述和抒情的文体不同,评论文章是要应敌的,应对不同的反诘和质疑的,所以应该有“假想敌”的存在,有“敌情”概念,也就是说评论是战斗的文体,所以就是要有战斗的姿态。
六是要有好的风格。当然风格各异,似乎谈不上什么是好的风格,但是风格有个适应的问题。比如色彩,本来说不上什么色彩更好看,但是一具体到特殊的场合,一种颜色的适应性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比如象征悲哀的黑色,象征高贵的紫色,象征纯洁的白色等等。具体到评论上说,评论文章的风格也应该以文章发表时机、场合、媒体、受众特点的不同为根据,从而形成什么是好的评论风格的稳定看法。比如,马克思曾经谈过无产阶级的风格,应该战斗的,是鲜明生动的,绝不吞吞吐吐的。从中国近代评论发展历程来看,梁启超、章太炎、邹韬奋都是非常著名的评论大家,但却各个不同。如梁启超的文章“汪洋恣肆,笔锋常带感情”,章太炎则国学深厚,文章大气但却好用生僻典故,邹韬奋文字简易晓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三种皆为大家手笔,评论文章应该有风格,更应该有适应特定情况的风格,当然大家马上想到鲁迅的杂文风格,简直就是时代的传声筒,是为时代度身量做的。
七是语境的营造,与追求艺术审美的其他文章不同,评论文章走向清晰。语境的清晰与模糊,大约可以成为评论文章与非评论文章的分野。评论以清晰为特点,这是因为每一个准确的判断都适合一个非常具体的客体,而不能随意模糊客体的条件。准确的判断同时是建立在清晰的概念和清晰的逻辑思路上的。没有一系列清晰构成的特殊语境,那么最终的判断只能是胡言乱语。任何不应该出现的模糊都会伤害文章的说服能力,伤害评论的品质。
八是思维的特点。评论的思维是一个走向聚合的思维,当然要从发散走向聚合。我们论述的对象总是千差万别,我们要从种种不同中看到他们的共同点来,加以思维的聚合,分析共同的东西,我们的评论就应运而生了。从发散走向聚合,让我们的评论具有理论上强大的解释能力,因为文章是建立上广泛的观察和大量的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最终的聚合又为我们提供了真理的内核,为迷失在生活森林中的人们走出来指明一个方向。
九是评论的感染力。这是一个当然的想象,就是诉诸情感。在评论中如果可以看到人的命运体验、情感历程和喜乐悲伤等等,都会很好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立足于理性说服的评论以更好的情感支撑。中国俗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确实是说服宝典啊。
综上所述,我提出的就是写作评论的一个整体思考框架,从这个框架来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或现象,能够为评论提供一个丰满的、多角度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写作者理解评论文体的本质特点,把握从主题、语言到分析框架等一系列的要素,为提高评论写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社会现象做新闻评论怎么写&最好举个例子
男子驾公车携女友撞死保安 逃逸后自首
2009-03-11 15:17:56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跟帖 0 条
受害人:张爱文,冼村派出所下辖治安员。
结果:3月10日凌晨1时30分被撞身亡。
肇事者:王某,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员工。
结果:3月10日15时10分投案自首。
昨天凌晨1时30分,在黄埔大道谭村公共汽车站附近,一辆失控的吉普车冲向人行道。
在连着撞翻了十几个路障之后,越野车将路边的治安亭撞了个稀巴烂,亭内保安被撞飞十余米,送院后不治身亡,越野车随后逃逸。14小时后,天河交警将肇事者缉拿归案。
记者赶到事发现场看到,距离公交站牌10米左右,靠内马路左侧的铁桩路障连着十几根倾斜倒地,有的被连根拔起,倒塌的治安亭已被清除。
据马路一侧的小区保安介绍,凌晨1时30分,只听到一声巨响,一辆越野车正急速驶离现场。在对面的人行道上,多个路障被撞烂,治安亭支离破碎散落一地。一名保安躺在十多米以外,头部流血,已经昏迷。随后,受伤保安张某被120急救车紧急送往十二人民医院抢救。但因张某头部受伤严重,抢救无效后死亡。
事故发生后,天河交警大队接到报警后,立即到现场进行调查取证,初步查明肇事车辆为川A2778Q吉普车,车主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民警前往车主单位调查,得知该车使用者是该公司员工王某,肇事车辆正停在海珠区某小区。民警马上奔赴该址找到肇事车辆,经事故痕迹对比,证实该车是事故现场的肇事车,民警立即对车辆进行扣押。
由于肇事嫌疑人王某的手机一直关机无法联系,民警继续对车主单位的相关领导做思想工作。在车主单位的协助下,3月10日15时10分,肇事嫌疑人王某自行前来公安交警部门投案自首。
据王某本人交代,当晚由他本人驾驶吉普车载其女友在事发路段行驶时,遇前方停有出租车在此候客,在向左打方向避让时车辆失控冲向北侧路边。事故发生后他迅速逃离了现场。
据悉,身亡保安名叫张爱文,年近40岁,湖南益阳人,来广州已有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始做冼村派出所下辖治安员。
本篇可以了解到:
1、撞车事件已经发生
2、车祸出现人命
3、属于严重事故且情节严重(逃逸)
4、肇事者自首
本篇疑点
1、肇事者是否属于酒后驾车
2、凌晨一点半在街上干什么(第二天不用上班?)
3、逃逸这段时间在那?(醒酒还是潜逃)
4、是否属于替罪羔羊(替领导顶罪)
5、是否属于超速驾驶(撞飞岗亭速度肯定超速)
在评事件时应避开疑点中的2、3、4条,这事警察的调查范围(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要谈假设)。可以以超速驾驶为切入点,可以把深夜人少有些人就存在侥幸心理,容易闹出事故为突破口去点评超速驾驶的后果。(用作文中说明文的问题能体现出新闻的公正性,评论要保证绝对的客观公证可以考虑因素,但不能把没有证据的想象结果作为客观条件融入在内,哪怕假设符合逻辑,证据是第一要素)
提纲都给了,文章的范围也定了,至于怎么写作文就不用我在教你了吧?字数控制在200-300左右,少了说不清楚,多了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