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有机茶产业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45:50
2009年01月31日11时26分    来源:湖北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
字号【大中小】打印收藏查看留言
1、有机茶产生的背景及其生产理念
有机茶是有机农业发展的产物,也是有机食品的一个品种。有机茶的产生与发展与有机农业发展密切相关,有机茶和有机农业耕作系统都是基于土壤、植物、动物、人类、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的原则,主要依靠当地可利用资源,提高自然中的生物循环。其生产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化肥、农药对土壤的侵蚀和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可以防止有益天敌因化学农药而大量死亡,以及害虫因化学农药而产生抗性的负面影响,增加生物种群的多样化,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减少农产品有毒物质的残留,生产出健康有益的安全农产品(食品),实现农业向安全、优质、高效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1.1有机茶和有机农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茶》的定义:有机茶(Organic Tea)是指在原料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有益于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不使用合成的农药、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的茶叶及相关产品。有机茶须经有资质的认证机构认证许可并使用有机标志。
所谓有机农业,按照国际食品法典:“有机农业是一个促进和增强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的生产管理系统,包括生物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有机农业以尽量减少外部投入的利用、避免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为基础。由于普遍的环境污染,有机农业实践不能确保产品绝对不含化学残留,然而,这种生产方式是为了使空气、土壤和水的污染最小化。有机食品生产者、加工者和零售商只有坚持标准,才能保证有机农产品的真实性。有机农业的首要的目标是实现土壤活性、植物、动物和人这一相互依赖的共同体的健康和生产力的最优化。”欧洲把有机农业描述为,一种通过作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和养殖措施,以达到提高土壤的长效肥力的系统。美国农业部把有机农业定义为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
1.2有机茶产生的背景
在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以石油为动力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为基本方式与发展途径的。这是一种依赖大量的工业产品,包括化学肥料、农药、杀虫剂以及机械、燃油、灌溉电力等无机能量,从农业外部投入,用高耗能来换取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现代常规农业在给人类带来高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使环境和食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造成了农业生产与经济、生态的不协调,这必然促使人们寻求新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克服石油农业模式的负效应。为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各种形式的替代农业的概念和措施应运而生,有机农业是各种替代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一支,有机农业运动蓬勃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需求。消费者特别是欧美的消费者之所以愿意出高价购买有机产品,是因为他们认为有机产品有利于健康,有机生产方式有利于保护环境或对落后国家的农民有益。很多消费者相信,有机产品对健康更有好处,或感官性质量更好。对于一些人来说,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是其购买有机食品的主要动机,而另一些人更关心的是环境保护方面。而有机茶产业发展正是基于公众对安全消费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重要层面上原因得以迅速发展,并已形成了较完备的认证制度基础和体制保证。
1.3有机茶生产的基本理念
有机茶的基本理念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和区域内,按照农业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原理建设和管理一个不依靠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茶园系统,通过合理安排种植方式,科学布局茶树品种,广泛增加生物多样,努力提高生物对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提高茶园系统内物质和生物能的再利用和多层次的重复使用,增强茶园系统内的营养循环以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发挥茶园系统内自然调控机制和农艺技术措施的作用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茶园系统内生物平衡、和谐、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建设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和物质良性循的生态环境,以保持茶叶优质、高产和生产可持续发展。有机茶作为一种有机产品更着重于它的安全性,对于质量的审定不仅是根据对终端产品进行必要的检测结果来判别,更重视生产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是否都按有机方式进行生产。因为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的最大区别之一是有机农业生产的基地建设、栽培、加工、销售等过程都有一系列的准则来约束和规范其生产行为,并为检查、认证、监督提供依据,也为产品进入市场提供必要条件。有机茶生产受到《有机产品》GB/T 19630-2005、《有机茶》NY 5196-2002、《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NY/T 5197-2002、《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NY/T 5198-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NY 5199-2002等标准的制约,规范其生产行为。
1.4有机茶产业的构成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社会单位的集合。有机茶是从普通茶叶产品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转化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既保留了传统茶叶产业的一般属性,又具有新的特殊属性,包括特殊的产品技术标准、特殊的生产加工条件、特定的商品流通渠道、特定的产品认证标志和专门的组织管理系统等。这些特殊属性,决定了有机茶产业是由有机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其专业化配套服务单位,以及其它专业部门所组成的经济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内包括有机茶种植业、加工业、专用生产资料制造业、商品流通及服务业、科技研发推广和教育业、有机茶产地环境监测和产品质量监测、有机茶质量认证、标准制定、标志管理、社会服务团体等产业和部门。
2、发展有机茶产业的重要意义
2.1发展有机茶产业有利于茶业可持续发展
有机茶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发达国家(也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生态平衡而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实行“从茶园到茶杯”全程质量控制,并不是简单地对最终产品有害成分含量和卫生指标进行测定,而是对整个生产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在有机茶开发过程中,生产前由定点环境监测机构对有机茶产地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包括茶园和茶叶加工区域的大气、土壤、水源等),以保证产地环境符合有机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生产过程中要符合有机茶加工操作规程并由委托管理机构派检查员检查生产者是否按照有机茶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检查生产企业的生产资料购买、使用情况,以证明生产行为对产品质量和产地环境质量是有益的;产后由定点产品监测机构对最终产品进行监测,确保最终产品符合有机茶质量标准。
有机茶的生产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来培育和利用,并通过产品载体进入市场,实现环境资本内部化和产品质量的安全化。符合国家生态经济建设的要求,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茶叶质量和竞争力,对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发展有机茶产业有利于增加企业和茶农收入
茶叶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茶叶企业和茶农增收的基本途径。我国大宗茶叶的生产效益不高,特别是交通不便、经济实力较低、信息闭塞的山区更是如此。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有机茶产业,有利于保护区域特色优质茶叶品牌,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优质优价,是实现茶业生产性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多年来有机茶和名优茶一直产销两旺,特别是我国加入WT0后更是如此,所以不少茶叶大户和企业踊跃承包开发,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或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使当地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茶农、集体和当地政府都受益。据国家有机茶认证机构的相关报导,通过对获得有机茶认证的100多家企业进行调查,90%以上的企业在开发有机茶以后市场扩大,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3发展有机茶产业有利于解决茶叶“农残”、扩大茶叶出口贸易
茶叶中的农残和安全、卫生状况直接影响茶叶出口。有机茶叶以其安全、卫生和营养的内在质量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且价格远远高于普通茶叶。据德国经济部有关资料报道,在美国市场,大部分有机食品(相当于我国绿色食品AA级)的销售价格比普通食品的销售价格高50%;在欧洲,有机食品的零售价格比普通食品高50%~150%。发展有机茶,在生态环境优越、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产量较高的茶园建立和发展有机茶基地,指导茶农正确合理地施肥用药(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在茶叶生产全过程中全面使用有机农业标准化技术,因此带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相关产业发展,利于开辟新的贸易渠道,创造新的贸易机会。
2.4发展有机茶产业有利于推进茶叶产业化和标准化
有机茶的开发是以市场为核心,是在无公害和绿色茶叶生产的基础上更高一级的生产,投资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并要求一定的规模效益,以个体农户为主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有机茶生产要求。因此,加强和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由个体农户分散经营逐渐向大户、私营企业、龙头企业等集中,通过契约关系将出口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比较紧密地组织起来,提高了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有机茶的开发认证是以企业为申报主体的,其运行模式大多是“公司+基地+农户”,以企业作为龙头,由企业选定原料和原料生产区域,在农村(农场)建立产品原料基地,签订收购合同,通过对产地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并通过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对基地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收购)。基地农户生产的产品由企业严格按合同收购。这种模式把公司、基地、农户组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共同进入市场,解决了生产和需求、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减少分散经营的盲目性,增强了茶农抵御风险的能力。
有机茶的生产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具体体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机茶行业标准要求,生产有机茶应有一整套严密的质量体系,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以及产品包装标准和储藏、运输标准。其中以生产技术为核心,通过生产技术控制来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在有机茶生产过程中,通过执行有机茶标准,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管理的轨道,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同时把农户的分散经营用标准化管理方式加以组织,并转化成为农户的自觉行为。
2.5发展有机茶产业有利于保障公众对茶叶产品的消费安全
有机茶标识是一种质量证明商标,证明产品是按照有机标准的要求生产的。有机茶标识是指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以及一切说明物(包括吊牌、附签或商标)。其必须标注的内容包括:有机茶质量证明商标、产品名称、配料(或原料)、净含量、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或/和保存期)、质量等级和产品标准号等。每一个认证机构都有自己的有机标志。经认证机构检查与认证,确认其生产符合有机产品标准要求的,就可以在其产品上标注有机标签。未经过有机认证的产品,不能称为有机产品,也不得使用任何有机产品标志。只有获得认证的产品方可粘贴认证机构的有机产品标志,所以当消费者看到贴着有机标志的产品时,就知道确实是有机产品,而且从标志上可以看出是由哪家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标识也是认证机构的认证信誉标志,认证严格而规范的认证机构的标志的信誉也就高。它同时也为监管机构和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可追踪系统,按图索骥就能查找到提供虚假认证的认证机构,并给予相应的惩罚。
3、湖北有机茶产业发展现状
3.1发展成效
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茶叶资源丰富,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全省现有茶园面积242万亩,茶叶总产10.5万吨,茶叶系列产值52亿元,总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五位,产值居第四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机茶开发已成为继名优茶之后茶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全省已有85家企业的96个茶叶产品获得了国际国内有机认证,共计有机茶认证面积和转换面积近3万亩,认证产品总量3000多吨。带动全省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110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0%,产量5万多吨,占茶叶总产量的80%,有机茶无公害茶的开发,促进了全省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湖北有机茶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产业层次不高,市场影响不突出,产业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在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表现在:
一是总量规模小,产业化水平较低。有机茶认证面积仅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1.5%,认证产品总量仅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0.3%。
二是品牌创建缺特色,没有叫得响的名牌。长期以来,我省茶叶企业自有品牌多而乱,真正占有市场的少,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品牌。近几年,虽然各地着力整合、打造茶叶品牌,树了一些茶叶品牌,但仍只是省内叫得响,全国叫不响,没有形成湖北特色茶叶品牌。
三是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占有率低。大多数茶叶企业缺少专业营销队伍,市场开发不足,销售渠道不稳定,多为临时性促销。茶叶职业经纪人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我省大多数地方名茶在本地的销量大于外地销量,本地价格高于外地价格,在全国大中型茶叶专业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小,市场占有率总体不足2%。
四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我省茶园多数仍为茶农分散种植经营,没有走出“低收入——低投入——低产出”的小生产经营格局,迫切需要大型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目前全市还没有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现有龙头企业在茶园开辟、技术指导、采摘制作、宣传促销等方面,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市场辐射能力和基地带动能力都比较弱。
五是服务体系不完善,市场监管有待加强。
3.3对策措施与建议
3.1突出重点,建设一批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科学规划,根据茶叶产区产地环境要求,选择茶叶最佳生态适宜区进行规划种植。凡产地环境不适宜种植茶叶的,要采取措施,逐步调整改种其他适宜作物,新建茶园和生产基地,要严格按照茶叶产地环境要求,远离污染源,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净化工作。同时,要根据出口需要,积极扶持和创建一批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进口国要求组织生产的茶叶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典型示范,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无公害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广泛推广,带动所有的茶农按照标准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逐步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生产档案制度,对茶叶生产实施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推行GAP(良好操作规范)管理,将茶叶生产基地做强作大,并实现与国际贸易接轨。在抓好国家级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和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的基础上,选择产地环境条件优越,生产规模较大的产茶县市进一步抓好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县创建活动,下功夫大力推广有机茶和无公害茶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基地创建水平,扩大认证面积,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2扶持龙头,加强有机茶加工厂建设。针对我省茶叶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加工机械设备落后,达不到食品卫生条件要求等问题,要大力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企业,建立民营机制,加快改制步伐,联合多方力量形成利益共同体,将分散的、小规模的经营单位逐步组装成湖北茶业的“联合舰队”,培植成机制活、块头大、竞争力强的茶叶贸工农集团,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发展壮大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茶叶龙头企业。要抢抓机遇,在龙头企业组建中,加强茶叶加工厂机械设备和厂房扩建的配套工作,使加工厂达到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卫生质量标准,提升龙头企业的形象,同时建议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制定有机茶加工厂补偿奖励政策。在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茶叶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和生产者自律,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产供销、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经营模式,在茶叶行业树立规范生产、清洁加工、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提高茶叶生产者和加工者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3.3科技攻关,加强有机茶开发技术研究。有机茶在我国是一个新课题,有不少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生产应与科研、教学等部门紧密配合,联合攻关,当前应重点研究总结两大难题,一是施肥问题;二是病虫害防治问题,要尽快探索出我省有机茶生产行之有效的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努力提高有机茶园的单产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要重点抓好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茶农的安全用药、科学用肥的意识。在技术推广和生产指导过程中,要积极推广高效、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生产基地和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大力推行病虫害的统防、统管。为确保农业投入品的质量,鼓励对茶叶生产用农业投入品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
3.4扩大宣传,积极开拓有机茶市场。尽管有机茶在国际市场有很高的认知度,销售势头正猛,市场很大,但在国内市场,广大消费者对其关注程度远不如国外,市场空间很大,目前有机茶在我省基本属于高档礼品茶。今后应大力加强对有机茶、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使有机产品深入人心,老幼皆知,成为广大消费者追求的时尚,成为一种健康安全的消费理念。
3.5加强监管,健全有机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有机茶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质量技术标准、质量安全监测监督、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及市场服务体系等十分重要,要突出茶叶标准的宣贯培训,指导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与此同时,要加大对茶叶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检验检测,确保鲜叶安全和上市产品符合标准要求。要加快无公害茶叶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工作进程,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培育品牌产品。在各茶叶主产区,要尽快建立并实施茶叶质量检测和农药残留及有毒有害物质监控计划。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有机茶技术知识培训,使生产者经营者能够自觉履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的职责,政府部门要加强质量抽查监督,充分发挥推广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为生产销售提供优质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搭建平台,实现市场对接,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努力打造有机茶无公害茶知名品牌,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