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发展苜蓿产业三管齐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15:52
刘世杰:富而思进闯新路
隆冬,站在延川县刘马家圪瘩村高高的山峁上,我被眼前的景象征服了:寒风中摇曳着的果树枝条,由近及远,汇成淡淡的褐色云霭,罩在山峁、沟壑中,与四周的黄色山体形成鲜明对比。身边的延安兴昌林草业公司经理刘世杰说,经过5年治理,通过退耕还林草,共完成治理面积1.4万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82.4%,植被覆盖率由原来11.4%提高到66.9%,昔日的荒山秃岭已经是“山顶戴草帽,山腰果林带,山脚瓜果菜”。
富而思进,改变家乡面貌
刘世杰有胆略有魄力,加上有好的机遇,10多年时间,跑市场、办工厂,省内省外,西安、陕北留下他创业的足迹,到1995年,已积累了600多万元资产。有了钱,他没有坐享清福,而是更眷恋贫苦的家乡。
自己的孩子全在私立学校读书,一人1年学费1万多。当看到村上还有那么多孩子因几十元学费交不起而辍学时,他一次次扪心自问:自己有了钱,今后该咋花?村里这么贫困,满目荒山咋治理?自己该尽啥责任?他先是尽可能地帮扶,谁家孩子上不起学,他把学费掏出,谁家人看病住院困难,他把医药费付上,村里的变压器坏了,他从延安买新的拉回架上,村里电视难收上,他出钱建了卫星接收站,并一次出10万元,把学校修建得焕然一新。钱出了一笔又一笔,可乡亲们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脱贫。经过苦苦思考,刘世杰从岳父种草养羊致富中得到启发:看来要改变家乡贫穷面貌,非从种草种树开始,有了林草,搞什么都能富起来。从此,他拿出自己的资金,踏上了治理荒山的征程。
探求规律,加速荒山治理
回到村里,刘世杰把种树种草的想法告诉大家,劝大家不要再垦荒种粮。可得到的是一阵讥笑,有人干脆说他是西安住久了,完全忘了本。1个多月的艰苦思想工作,他从中体会到要使村民思想观念变,必须尊重客观实际,首先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他采取“以面粉换地”的方式,保证每人口粮,同时新成立的公司承诺,包下村里的三提五统和川坝地的水利建设费用等为条件,很快换得了全村1.5万亩山地30年的使用权。合同签订后,公司进行统一规划,再按人6、劳4比例,把土地反包给农户,要求必须按公司规划,栽树种草,种管好坏与今后利益紧密结合。为加快种树速度,公司把每个工序分解进行,挖坑、回填、栽树、浇水都按计件算工价。搞养殖也是一样,公司从山东统一调回羊子,由农户按成本价购回喂养。刘世杰说,群众出点钱,有责任心,便于迅速发展养殖业。5年来,村里每项生产都采取农村企业化管理办法,加快了山川治理步伐。
严格的公司管理,很快改变了村子的面貌。1999年春,周边16个行政村主动找上门,要求和公司签订种草合同。从此,更大范围的种草种树行动又开始了。
山川变绿,人变精神
山峁川道变绿后,公司统一经销水果、羊子,还大量卖草,群众收入成倍增长。1995年,刘马家圪瘩村人均纯收入只有380元,到1999年达到2164元,是当年的4.7倍。过去以粮为主的收入构成,变成了二、三产业为主,现金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陕北连续3年大旱,许多地方农民收入大幅减少,而刘世杰的村里,却连年增收,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汽车、拖拉机、电视机一批批购回,村民活得非常风光。人人有事干,户户忙致富,全村人心齐,山川披绿装,成了延川县有名的富裕村。
宽阔胸襟,他是最富有的人
今年1月14日上午,程安东省长来到刘马家圪瘩村的山峁上,对刘世杰搞的“公司加农户”的方针表示赞赏,对他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公司谋求长远发展的思路予以肯定。刘世杰在省长面前表示,为加速发展,决定立草为业,开拓我省干草市场。他一笔笔算账,国内草价多钱,国际干草啥价,缺口多少,市场多大,反复比较,一一道来,尽显企业家的精明和胸襟。
经过几年的发展,刘世杰的积蓄用尽了,为了绿色,因缺钱,他干脆让孩子从优越的学堂退学,甚至妻子有病,他竟无钱住院治疗。村民们心里明白:是为大家,他才把自己搞得这样尴尬。但他却说,我现在是最富有的人,大家富不但让我心里高兴,还因为我们共同有了秀美的山川。
作者:李佑民
应大力扶持“退耕还林”企业(记者来信)
记者前不久到延安地区采访时,发现了这样一件怪事:延川县刘马家疙瘩村的农民
企业家刘世杰,6年前开始用面粉换荒山,组织村民退耕还林还草,结果是民富了,山绿
了,公司却要倒闭了。
1995年,刘世杰卖掉在西安的公司,回到老家创办延安兴昌林牧草业公司,与村民
签定合同,向农民无偿提供面粉(13岁以上的每月每人30斤面粉,13岁以下20斤,连续
供应7年),并承担全村的各种税费和行政开支,换取该村1.5万亩山地30年的使用权。
公司无偿提供种苗,村民投劳,公司付费,村民人均领取劳务费300多元。成活的果树和
牧草分包给农户管护,果树挂果后5年内每年每株给公司交20元,其余收入归农户;10年
后果树归农户所有,公司以低于市场价5%的标准统一收购。收割的牧草由公司每斤0.2
元价格收购。6年来种植红富士2000亩,牧草1万多亩,该村的植被覆盖率由5年前的
11.4%提高到目前的66.9%,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村民
利用投劳积累的资金,搞起了石子加工、运输等副业,村民人均收入由1995年的380元增
加到去年的2000多元,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1999年,刘世杰又与周围16个村
的村民签定了“以面粉换荒山”合同,已种植苜蓿2.5万多亩。
村民们越来越富,刘世杰和他的公司却越来越穷。由于林果和草业本身的回报周期
较长,加上自1998年以来陕北连续干旱,果树生长缓慢,牧草补种多次,成本成倍增
加。6年来刘世杰共投入1000多万元,其中贷款500万元。公司入不敷出,不仅苹果灌溉
和牧草加工等后续项目无法进行,就连给农民支付面粉的钱都拿不出,退耕还林还草面
临夭折,刘世杰原来在西安上私立小学的孩子也被迫辍学。
记者认为,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不应全部由国家负担、政府包
办,而要采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让企业参与。同时,退耕还林还草又是一
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研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培育、支
持像刘世杰这样的企业参与退耕还林还草事业。
《人民日报》 (2001年02月05日第六版)
7万吨优质苜蓿产业化项目

项目名称:7万吨优质苜蓿产业化项目
行业分类:农林牧渔
所属地区:黄骅市
项目内容:选用中国农业大学成套设备研究所研究开发的饲草秸杆加工技术、系列饲草秸杆揉切燥压成套设备和收割、翻晒、运输设备,建设年产7万吨苜蓿制品加工厂、1000头奶牛养殖示范场等。
市场分析:优质苜蓿营养丰富,堪称“牧草之王”,苜蓿产品的国际市场主要在亚洲,上世纪末,韩、日、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市场苜蓿的年需求量已达到250万吨,而苜蓿产品国内市场年需求量已达到180万吨。目前,我国年商品的苜蓿草产品量不足20万吨,可以说,优质苜蓿市场是“十年无竞争,二十年不饱和”,市场前景广阔。
经济效益分析: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产苜蓿草块2万吨,苜蓿草粉1万吨,苜蓿草颗粒1万吨,草捆3万吨,饲养奶牛1000头,牛奶5025吨,母牛犊450头,公牛犊450头,年获营业收入9849. 09 万元,年获利润997. 73万元,投资利税率21.89%,内部收益率13.12%,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7.42年。
项目进展:项目地点已确定。
合作方案:合资或合作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总投资7102. 7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003. 08万元,流动资金1099.66万元。在总投资中,企业自筹资金1903. 08万元,其余申请贷款或利用外资。
建设条件: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黄骅市黄骅镇羊三木境内,在原三利草业公司苜蓿加工厂南部和西部租用羊三木撂荒盐碱地150亩。距市中心8公里,西临205国道,东临黄骅港60公里。项目建设所需水、电、通讯等均有可靠保障,所需原料鲜苜蓿有充足供应,技术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三利草业有限公司诞生于2000年3月,该公司已完成投资1010万元,引进高温快速烘干压块和高密度压缩草捆成套设备,形成了年加工苜蓿3万吨能力。自2000年5月28日投入生产以来,所生产“金草”牌优质苜蓿因具有清香、适应性好、蛋白质、维生素和有机矿物含量高,消化吸收率高,密度大,便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倍受客户青睐。本项目是在充分考虑到市场对本产品的需求状况和当地苜蓿产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拟利用原有的苜蓿收购和销售渠道,扩大优质苜蓿加工规模,同时建设奶牛示范场,推进苜蓿产业化。

联系人:李绍良
电话:0317-5472999
邮编:061100
黄骅苜蓿打入非洲市场
2005-09-12 14:48  沧州商务之窗编辑部
黄骅苜蓿打入非洲市场
日前,从黄骅市外经贸局传来消息,这个市与非洲的第一个农牧产品贸易合同已经开始履行,20吨苜蓿颗粒饲料已顺利发往毛里求斯,这也是黄骅市外经局在非洲的首批自营苜蓿出口业务。
近年来,黄骅市大力发展苜蓿种植,草烟、颗粒、胶囊、口服液等多种深加工产品也应运而生,这些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量在逐年递增,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产品仅限于国内的一些购货商及小部分亚洲市场,有些则是外地转口。为尽快占领国际市场,为农牧产品拓展更加广阔的销售空间,将苜蓿出口规模做大做强,延伸产、供、销龙型体系,黄骅市外经贸局立足于当地丰富的苜蓿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苜蓿出口新途径。他们充分发挥外经贸“电子商务”网站的作用,对产品制作了专门的宣传网页,通过互联网向境内外大力推介苜蓿产品。
今年7月,黄骅市外经局通过互联网络结识了非洲毛里求斯的一个客户,经过网上谈判、价格敲定,最后签订了首批20吨苜蓿颗粒出口合同,为今后苜蓿的深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
黄骅发展苜蓿产业三管齐下
□颜金华  陈太龙
本报讯 河北省黄骅市近年来通过调查农业结构、发展种植苜蓿草,使这一片曾经穷脊的盐碱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农民因为大面积种植苜蓿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人均收入较前两年翻了好几倍。据统计,在今年严重干旱条件下,全市苜蓿种植户人均增收仍超过500元—1000元,黄骅成为了河北省响当当的牧草致富典型。据了解,该市为加快苜蓿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以销售促加工,以加工促种植,以组织连农户”的工作思路,在“抓基地、建龙头、搞服务”三个方面下功夫,大力构筑苜蓿产业化发展格局。
在基地的建设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围绕示范引导,着力转变农民的种植观念。采取了宣传发动、典型带动、项目拉动、政策促动的“四动”措施,在全市广泛开展“地怎么种、钱怎么挣”大讨论。通过组织参观基地建设、组织种植大户巡回演说,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和农民直接对话,干部带动、典型示范、媒体宣传等多种办法,让农民自己转变自己,靠比较效益转变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减轻农民改粮种草的成本和压力,培育出了基地和种草典型。并把苜蓿种植作为盐碱地改造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规定项目区建设必须保证种植50%以上的苜蓿。全市各部门都为苜蓿产业发展“开绿灯”、搞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调动了群众发展苜蓿的积极性。
在龙头建设上,按照“依托科技,着眼规模,面向市场,带动农户”的原则,投资1010万元,引进中国农大成套设备研究所先进技术,建成了三利草业公司苜蓿深加工项目,年加工能力3万吨,生产草捆、草块、草粉、草颗粒等系列产品,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金草”牌商标,经国家农业部饲料中心鉴定,产品各项质量技术指标完全符合要求,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经省科技厅立项批准,成立了河北省苜蓿精深加工研究所,与种植户签订了苜蓿回收合同,辐射带动农户发展。
在服务销售上,建立和完善了三个体系。即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在各乡镇建立了苜蓿示范园,引进了中苜一号、美国皇后等十余个优质品种,建设了总面积5000亩的苜蓿良种繁育基地,全市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二是技术服务体系。聘请了国内权威牧草专家做技术顾问,并与十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了以苜蓿办、农业局、畜牧局等部门为主体,乡镇农技站为基础的服务网络,为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定期开展大规模的科技下乡、技术培训活动;三是收割收购运销体系。建立了市级苜蓿收购运销中心和乡村收割收购服务网点,组建了草业开发公司和苜蓿经销服务公司,并于今年11月份举办了黄骅市苜蓿产品定货会。实行统一收割收购,统一打捆运输,统一加工销售,使全市苜蓿生产形成了“公司+基地+服务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市场报》 (2001年12月26日第七版)
黄骅市苜蓿价格好于往年
2010-3-26
本期继续对苜蓿价格进行了监测,所监测的收购价格为0.55元/500克,(上期收购价格为零,不可比)销售价格为0.65元/500克,比上期的0.41元/500克,上涨0.24元/500克,上涨58.54%。
现简析如下:
一是:由于去年苜蓿积压货少,货源缺乏,推动销售价格上涨。经销商介绍,今年苜蓿的市场需求量较大,可能价格会有所攀升。
二是:目前苜蓿收销市场呈现活跃态势,因此,收购价格开始产生,但较去年同期价格有所上涨。
三是:据介绍,苜蓿收购和销售大约在今年5月25日左右开始升温。预计其价格可能好于往年。
发改局(物价)信息科
2010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