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道缘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45:47
作者:张宏敏
一般人听到“刘基”这个名字总是感到十分陌生,不过若是说起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刘军师”,那可就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小说家笔下乃至野史稗文中,如《英烈传》、《翦胜野闻》、《龙兴慈记》、《高坡异纂》等所描述的“刘伯温”就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一般神奇,能掐会算,“上知五百年,下晓五百载”,是一位未卜先知、呼风唤雨的活神仙,并与一些神仙高道有交往。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历史误解,与历史上真实的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文成南田人,元明之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形象相差甚远。鉴于此,笔者通过详细梳理刘基传世文献《诚意伯文集》二十卷,以“刘基与道士之交游”为契入视角以考论刘基的“道缘”,借此澄清民间传说中对刘基道士形象的误读。
需要指出的是,刘基与道士之间顺利交往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因素得益于元明王朝实行的扶植发展道教的宗教信仰政策。蒙元时期,自丘长春被召雪山讲道,全真道得以大行其道;自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应召北上,南方道教发展迅速,龙虎宗、玄教、茅山宗、神霄派、东华派等道派并起。同时,“元代中后期,道教中兴,道观成了官僚大臣们祈祷之所”。{1}朱元璋登基称帝伊始(1368),即召杭州道教正一派高道冷谦入廷并拜授为协律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又宣召道士邓中修入京,主祈词事。{2}这说明朱明王朝对道教信仰采取了扶植政策。主观因素是刘基本人与老庄道家、道教之间有诸多的情感纠葛,{3}与元明之际江浙一带的高道羽客多有交游,尤多诗词歌赋之应酬对答。据笔者统计,《诚意伯诗文集》之中提到的与刘基有交往的高道羽客至少有14人,{4}笔者择要介绍之:
一、张玄中
张玄中,生卒年待考。刘基与张玄中的交往,缘于刘基被元廷羁管绍兴期间(1354),应会稽宝林寺别峰上人之邀游玩宝林寺,恰逢寻访别峰上人而告归天台桐柏观的道士张玄中,别峰上人遂约刘基撰文相送,盛情难却,刘基作《送道士张玄中归桐柏观诗序》:
道士张玄中,年少气方锐。
从师桐柏宫,饵术啖松桧。
黄冠紫霓衣,赤舄青组带。
翩翻辞故居,汗漫游方外。
北穷燕幽都,南尽越吴会。
泛海超东溟,寻河极西兑。
惊霆霄砰轧,浊雾昼晻濭。
凄凄风薄裳,泄泄云拥盖。
……
振衣赤诚岑,漱齿白鹤濑。
餐霞炼精魂,洗髓去埃(土盍)。
晨朝玉宸高,夜醮金景(日盖)。
偓佺授宝诀,列缺助禳桧。
……
息心观群动,清耳闻众籁。
窗虚琪树明,幕静鸾羽翙。
枸杞藤蔓潜,松苓菟丝荟。
我欲往从之,逍遥解沉昧。
……{5}
刘基在诗中,一方面,对这位年轻道士的求道远游经历进行了勾勒记述;另一方面,对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台赤城“桐柏金庭洞天”,尤其是道观道士斋醮、授道、修炼场景予以刻画。从刘基对张玄中道士所在道场景致的赞叹之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世界的追求,即向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空间,“我欲往从之,逍遥解沉昧”。
二、宋濂{6}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等。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在目睹蒙元王朝腐败不堪、“国将不国”的情形之后,宋濂辞绝元朝翰林院编修而不仕,入浦江仙华山修道长达十余年。戴良《送宋景濂入仙华山为道士序》:“金华宋景濂先生,通古今学,有史氏长材,当至正中,尝以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征之。固辞不起,后竟寄迹老子法中,入仙华山为道士。”{7}刘基在悉闻挚友宋濂入仙华山修道,“则大喜,因歌以速其行”,特作《送龙门子入仙华山辞》相赠:“青山崔嵬兮,烟云杳冥。回溪郁纡兮,岩谷晦明。修篁杂树兮相蔽亏,洞壑窈窕兮人不知。……憩牛渚兮泛灵槎,乘回飙兮以还家。美人兮归来,山中兮其乐无涯。”{8}在这篇辞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基本人对神仙修道生活的思慕与眷恋,并有“先生(按:宋濂)行,吾亦从此往矣。他日道成为列仙,无相忘也”的企盼也显得合情合理。
仙华山又名仙姑山,位于今浙江省浦江县城北9公里处,相传因轩辕少女元修在此修真得道升天而得名。《浦江县志》载:“仙华山为浙婺名山,浦邑第一胜景。”宋濂遁入仙华山为道后曾赞仙华山“实天地间秀绝之区也”。吕祖谦、谢翱、吴思齐、柳贯、吴莱,包括刘基在内的诗文大家都曾到此,留存诗文题咏逾百篇,摩崖石刻多处。故仙华山“第一仙峰”之誉绝非虚名。
刘基对于好友入仙华山求道的经历,曾赋诗讴歌多篇,寄寓自己对道教神仙境界的向往与慕求:其一,刘基在《寄宋景濂四首》之中,曾把宋濂喻为“美人”,即得道成仙之人。“我思美人,乃在仙华之山,……山中有奇树,一华一千球。美人何不折寄我,使我叹狠长凝眸。……嗟哉美人谁与俦!明年定约赤松子,与尔群峰顶山游。”{9}这篇诗作,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他通过刻画“美人”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对修道成仙的渴望。
其二,刘基在《青萝山房歌寄宋景濂》诗作中对宋濂修仙之道场——仙华山亦有描写:“仙华杰出最怪异,望之如云浮太空。……幽泉发窦锵玲珑,六月赤日收蕴隆。……有时皇初平清夜,骑羊朝帝君琼蕤,羽盖冰玉珮,华月闪烁光成虹。……山有芝,隰有蘴,石凿凿兮水郤郤。猗若人兮美且充,饥食倦息兮可以保我躬。逍遥兮栖迟,又何必访广成于崆峒。”{10}在刘基心目中,仙华山确是一处绝佳的道场仙境。
其三,刘基在上清道士方从义{11}作《潜溪图》后,应邀赋诗《潜溪图歌为宋景濂赋》,再次抒发他愿与挚交一起前往潜溪龙门福地修道的期盼:“金华山水天下希,潜溪龙门尤绝奇。群峰峻极河汉上,一峰独立芙蓉陂。先生结庐在其下,文追班扬兼贾马。遂令此山增壮观,野有朴樕皆梧矰。上清道士方方壶,乘兴为作《潜溪图》。丹崖翠麓神仙居,东望日出树如苏。溪流穿林还度谷,十里一达五里伏。龙湫吐景生白虹,藤萝振雨松呼风。却忆往时清夜月,帝女乘云下天阙。钟镛铿惸萧鼓发,霓裳羽衣飘灭没。……山有蔬,水有鱼,幽涧有泉清可晙。何时上疏乞骸骨,寄声先遣双飞凫。”{12}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渴慕成仙以任逍遥的心境。
三、张雨
张雨(1277—1348,一说1283—1350),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元代茅山派道士。又名天雨,字伯雨,法名嗣真、嗣显,别号贞居,又号句曲外史。著有《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岩玄会灵》二卷,《寻山志》十五卷,皆不存。又著《玄史》,即《玄品录》五卷,现存于《正统道藏》中。
据刘基撰《张伯雨墓志铭》记载,{13}张雨生性狷介,渺视世俗,年二十弃家,遍游天台、括苍诸名山。年三十登茅山,礼四十三代宗师许道杞弟子周大静为师,受《大洞经箓》,豁然开悟。又从杭州开元宫师玄教道士王寿衍,命名嗣真。皇庆二年(1313),随王寿衍入京,居崇真万寿宫。京中士大夫和文人学士,如杨载、袁桷、虞集、范梈、黄潽、赵雍等,皆争相与之交游。后离京返杭之开元宫。至治元年(1321),开元宫毁于火,次年回茅山,主崇寿观及镇江崇禧观。惠宗至元二年(1336)辞主观事,日与友人饮酒赋诗以自娱,“不与世事接耳目”,终羽化于开元宫之斋居。
刘基于至正己丑年(1349),任职江浙儒学副提举时,在杭州结识张雨,“一见即如平生欢”;张雨羽化之时,刘基为元廷闱事所棘,未能“执绋送行”,颇感遗憾;张雨曾立遗嘱求刘基为其亲撰墓志铭,刘基为不负嘱托,在寻访事迹于张雨道徒而未得之后,承张雨生前挚交濮阳吴叡{14}提供写作素材而成《张伯雨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