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沿革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3:09
八路军第115师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同时将原第1军团、15军团及74师合编为陆军第115师。师长为林彪,副师长为聂荣臻,参谋长为周昆,师政训处主任为罗荣桓,副主任为肖华,供给处长为任农。辖第343旅(辖685、686团)、344旅(辖687、688团)和独立团、4个直属营、一个教导队,共二.55万余人。各旅、团主要负责人是:343旅旅长为陈光,副旅长为周建屏;344旅旅长为徐海东,副旅长为黄克诚。685团团长为杨得志,686团团长为李天佑,68?团团长为张绍东,688团团长为陈锦秀,直属独立团团长为杨成武。各旅和其他负责人是:343旅参谋长为陈士榘,集政训处主任为唐亮,685团副团长为邓华,686团副团长为杨勇;344旅参谋长为卢绍武,687团副团长为韩振纪,688团副团长为田守尧。10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部名称,政委为聂荣臻,政治部主任为罗荣桓,政治部副主任为肖华,兼343旅政委,344旅政委为黄克诚。8月22日和25日,第115师(炮兵、辎重营留属延安八路军总留守处)奉命分两批由陕西三原县出发,经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9月25日,在平型关设伏歼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威震敌胆,大扬八路军声威。之后,奉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关于转入日军翼侧和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林彪、罗荣桓率第343旅随总部南下正太铁路阳泉至寿阳段两侧地区作战;聂荣臻率师独立团、骑兵营等共约2000余人,留在太行山地区创造晋察冀边抗日根据地。11月7日,成立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为聂荣臻;第344旅在总部直接指挥下,转战于晋东北、正太铁路东段地区。1937年11月,师部率343旅于晋南扩充一个补充团。为保卫黄河河防和陕甘宁边区,师部率343旅艰苦转战于晋西广大地区。3月2日,林彪受伤离职,代师长为陈光。3月数次伏击日寇于午城等地,予敌一定杀伤。9月,连续伏击敌寇三战三捷,挫敌犯我黄河河防企图。1938年1月,按总部指示344旅属129师指挥,仍在正太铁路东段作战,并增建了第689团。3月,第344旅同115师由685团M营扩编的第5支队,进至晋东南地区,配合129师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随后344旅、第5支队随徐向前副师长率领的129师挺进冀南。第344旅则在1939年1—3月,配合129师在晋南粉碎了日伪军3万余人的“扫荡”。11月,688团划归
129师386旅旅长陈赓统一指挥。是年2月,第344旅特务团、独立团进入冀鲁豫地区,4月与当地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下辖3个大队。1940年2月,第344旅编入八路军第2纵队。1938年7月,第5支队和129师津浦支队转赴冀鲁边地区,不久肖华率129师机关一部由山西至山东乐陵,成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肖华任书记。整编当地武装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为肖华并兼政委。下辖5、6支队和津浦支队。到1939年上半年武装扩大2万余人,开辟15个县的地区。创建了冀鲁边平原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第343旅、第685团奉命由晋西南开往山东微山湖以西,685团与山东纵队合编为八路军苏鲁南支队,辖l、2、3、4、7大队,后一部伪军反正编为独立大队。。至4月,队伍增至8000余人,创立了以湖西为中心之革命根据地。后支队整编,辖1、4、7大队。1938年12月,除留守343旅补充团与晋西3个游击大队编为独立大队坚持晋酉斗争外,115师343旅686团主力,在代理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带领下挺进山东。首战樊坝歼敌500余人,继续东进,会合山东第6纵队后,在肥城以南粉碎日伪军“九路围攻”,歼敌1300余人。此间,留运河以西之686团3营扩编为师独立团,师直2个连扩编为游击第7支队,不久,师独立团和游击第7支队合编为师独立旅,旅长兼政委为杨勇(10月编入山东纵队第2支队)。8—10月,115师师直属队一部,在鲁西南又歼敌5000人,686团一部会合山东纵队苏鲁支队,创立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9月,7大队奉调由苏北返回湖西,改称第3大队。将湖西4大队改为2大队I
月入鲁南。1940年初,115师改编了鲁南的地方武装,实施统一领导。3月击退日伪8000余人对抱犊崮的进攻。开辟了天宝地区。从3月一10月,协同冀中、冀南军区部队两次讨伐石友三部,恢复了343旅番号,成立鲁南、鲁西、湖西、晋冀边军区,部队发展到7万人。1941年,敌后抗战进入困难时期,115师与山东纵队等部队密切配合,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和“蚕食”,取得了重大胜利。1943年,115师和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为罗荣桓,并兼115师政委、代师长,副政委为黎玉,政治部主任为肖华。下辖鲁南、鲁中、胶东、清河、冀鲁边、滨海军区。为迎接大反攻,115师等番号取消,统一整编为13个主力团。一年中共开辟7000多个村庄地区。1944年和1945年趁敌兵力不足,重点守备之际,连续发动进攻,共歼日伪军11万众,迫使伪军反正1.5万人,收复县城10座,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1945年根据中央大反攻的命令,山东军区将部队编成8个师、12个警备旅、一个海军支队,近一个月作战歼灭日伪军6万,解放除铁路沿线外大片国士。抗战胜利后,罗荣桓率6万余部队由陆路海路分三批开赴东北。115师从1937年8月一1943年春,进行战役战斗3840余次,歼灭日伪军18.2万余人。1943年与山东军区合并后,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积极开展攻势作战及大反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八路军第120师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同时红军第2方面军和西北红军及总部直属队各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师长为贺龙,副师长为肖克,参谋长为周士第,政训处主任为关向应,副主任为甘泅淇。下辖第358旅、第359旅、教导团和骑兵、工兵、炮兵、辎重、特务等营。全师共1.4万人。8月下旬,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命令,120师师部率358旅挺进到晋西北,第359旅挺进到五台平山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不久,120师以716团2营为基础组成雁北支队深入雁门关以北开展游击战争,直逼大同。在忻口战役中取得雁门关、王董堡战斗的胜利。1938年部队整编,将由地方游击队发展起来的独立团,分别编为第358旅第714团和第
359旅第718团、719团。全师8000多人发展到2.5万多人。2月下旬,敌伪1万余人对晋西北根据地进行首次围攻。经40天艰苦作战歼灭日伪军1500多人,收复县城7座,巩固了晋西北革命根据地。5月,雁北支队奉命进至北平以西与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合编为4个纵队,挺进冀东,第359旅挺进恒山地区,开展抗日斗争。8月,以715团等编成大青山支队,进军塞外,协助当地蒙汉人民游击队开展大青山革命根据地。9—11月间,日军5万余人向晋察冀多路围攻。359旅在晋察冀军区指挥下,参加反围攻作战,取得了邵家庄等战斗的胜利。第120师其他部队为配合反围攻作战,积极向同蒲铁路北段和平绥铁路西段出击,取得了滑石片等战斗的胜利。1938年12月受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命令,120师挺进冀中,帮助八路军第3纵队和扩大自己,为统一指挥,成立了冀中总指挥部。总指挥为贺龙,副总指挥为吕正操,政委为关向应。随后连续取得了黑马张庄伏击战和齐会战斗的胜利,以及上下细腰涧战斗的胜利。共歼敌1200余人。此间,715团与冀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合编为师独立第1旅,716团与冀中军区独立第5支队合编为师独立第2旅(后改为358旅)。调张宗逊、张平化到冀中,组成纵队指挥部,统一指挥独立第1、第2旅。同时,将留晋西北部队扩编为358旅,旅长为彭绍辉(后改为独立第2旅)。1939年除359旅因保卫陕甘宁边区未随队行动外,120师始终转战于晋察冀区,先后进行了陈庄战斗,歼敌1200余人,打退了阎锡山旧部发动的进攻,并组成了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总指挥为续范亭,政委为罗贵波。下辖暂编第1师,青年抗日敢死队,第2、4纵队和工人武装自卫旅等。1940年6月,120师参加夏季反“扫荡”战斗,取得了米峪战斗的胜利,歼灭日军500余人。从1940年8月起,120师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歼灭日军
3500余人。11月成立晋西北军区,司令员为贺龙兼,政委为关向应兼,副司令员为续范亭,参谋长为周士第兼,政治部主任为甘泅淇。辖6个军区,部队发展到5.1万多人。从1940年开始,奉中央指示,359旅在驻地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生产自给,减轻人民负担。在抗战极端困难阶段,为争取胜利,晋西北两次精兵简政,部队由3·9万多人,减至2.5万人,并调整了军分区机关。建立了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开展整风、生产和拥政爱民活动,大大增强了部队实力。1942年6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成立,120师及西北军区隶属于联防军建制。9月晋西北军区改为晋绥军区。并开始按中央指示“把敌人挤出去”,到二943年上半年基本实现了上述战略意图。1943年秋,吕正操率八路军第3纵队主力9个团到达晋绥地区,随即中央任命晋绥军区司令员为吕正操,政委为林枫,副司令员为续范亭和周士第。10月,粉碎日军秋季扫荡,并在山西兴县以南歼灭日军700余人。1944年至1945年夏,晋绥军区部队连续举行三次攻势作战,全区面积由1944年的8.3万余平方公里,扩大到8·7余万平方公里。为建立以五岭山脉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把中原地区和广东东江地区的游击战争联结起来,使华南成为战略一翼,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以359旅为基础,组成第18集团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又称南下支队),挺进湘粤边。于1945年8月,到达广东南雄地区,因日本投降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重兵围攻,遂旋师北返,10月抵达中原地区,同新四军第5师共同坚持中原地区的斗争。1945年8月,晋绥军区部队在贺龙、李井泉指挥下,向日伪军展开大反攻。为加强组织指挥,成立了吕梁、雁门、绥蒙3个军区。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为张宗逊,雁门军区司令员为吕正操兼、政委为高克林,副司令员为许光达,绥蒙军区司令员为姚绍,政委为张达志。晋绥军区之大反攻作战,共分南北两线:南线以太原为中心,由张宗逊指挥;北线以归绥为中心,由吕正操、许光达指挥。9月初,贺龙、李井泉率领358旅和独立第1旅从陕甘宁边区出发东渡黄河,参加反攻作战。经连续奋战,收复了离石、中阳、文水、交城、陶林、武川、左云、右玉、朔县等许多城镇,毙伤日伪军l·6万余人,俘日伪军
5100余人。在大反攻中主力军发展到4.5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4万余人,民兵发展为10万众。在八年抗战中,120师及晋绥部队作战近两万次,还协同晋察冀军区部队开辟了恒山区,加强了平西区,巩固了冀中区,并保卫了陕甘宁边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陕北红27、28军、独立第一、第二两师,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8月2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二方面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第二两师及赤水警卫营前总直之一部等部合编为陆军第一百二十师以贺龙为师长肖克为副师长周士第为参谋长关向应为政训处主任甘泗淇为副主任”,供给处处长陈希云。全师共编两旅、一个教导团和五个直属营,14000人。以红二军团和红二十八军编为358旅,辖715、716两个团,红二军团四师改为715团,红二军团六师和红二十八军编为716团;以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编为359旅,辖717、718两团,红六军团改为717团,红三十二军和红军总部特务团一个营合编为718团、教导团;以红二十七军军部警卫营改编为师直属炮兵营、辎重营,以独立一师及陕北独立团改为师直属特务营,以独立二师改为师属工兵营,以骑兵第一团改为师直骑兵营。358旅旅长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所属715团,团长王尚荣,716团,团长宋时轮;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所属717团,团长刘转连,718团,团长文年生。各旅和团其他负责人是:358旅,参谋长姚喆,政训处主任张平化;715团,副团长顿星云,政训处主任黄延卿;716团,副团长廖汉生,参谋长曾来古,政训处主任伍云甫。359旅,参谋长唐子奇,政训处主任袁任远。717团,副团长陈宗尧,参谋长欧阳家祥,政训处主任刘理明;718团,副团长贺庆积,参谋长帅荣,政训处主任罗志敏。教导团,团长彭绍辉,政委苏启胜。
在整个抗战中,120师领导机关有许多变动。1937年9月,为加强党的领导,经中央决定,由贺龙、关向应、肖克、甘泗淇、王震等5人组成师的军政委员会,以贺龙为书记。10月1日,关向应为政治委员。1939年1月,肖克同志任冀察热挺进军司令员,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和集总指示,120师出兵冀中。为了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帮助整理训练冀中部队,统一冀中地区军事指挥,1939年2月11日,集总任命贺龙为冀中总指挥,关向应为政委,吕正操为副总指挥,并成立了冀中军政委员会,以贺龙、关向应、周士第、甘泗淇、黄敬、吕正操、程子华、王平、孙志远等9人为委员,贺龙为书记。1940年1月5日,中央电令贺、关赴西北指挥。11月7日,晋西北军区成立,由120师领导机关兼晋西北军区领导机关,司令员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司令员续范亭,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1941年2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120师后勤部,任命陈希云为部长,刘忠为副部长。1942年5月13日,中央军委通告全军,为了统一晋西北与陕甘宁两个区域的指挥,决定在延安设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以贺龙为联防军司令员,徐向前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关向应为政治委员(关在休养、高岗为代政委),林枫为副政委。6月10日,联防军司令部正式成立。联防军成立后,留守处与联防军司令部合并,加任肖劲光为副司令员,张经武接任参谋长,林枫改任第120师和晋西北军区政委。10月,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仍由120师首长兼职。1943年2月20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决定成立联防军政治部,由野战政治部主任谭政兼任联防军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由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兼任联政副主任,由120师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兼任联政第二副主任。根据中央决定,晋绥联防军职权是:一、统一晋西北与陕甘宁两个区域的军事指挥与军事建设;二、统一两个区域的财政经济建设;三、统一两个区域的党政军民关系。
1943年秋,吕正操率八路军第3纵队9个团由晋中到达晋西北地区。随后,吕正操任晋绥军区司令员,林枫兼任政委,续范亭、周士第仍任副司令员(周兼参谋长),陈漫远任副参谋长,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抗战结束前,军区司令员为贺龙,李井泉任政治委员,续范亭、周士第任副司令员,陈漫远任副参谋长,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了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参谋长张经武,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主任洗恒汉。
120师所属部队在抗战期间变化较大。1938年1月,120师进行整编,以山西忻崞独立团改为358旅714团,团长顿星云,政委彭德大;以河北平山独立团改为359旅新718团(原718团留陕,编为警备第八团),团长陈宗尧,政委刘子奇;以山西崞县独立团改为359旅719团,团长贺庆积,政委陈文彬。5月下旬,宋时轮支队(1937年9月28日,以716团第2营为基础组成宋时轮支队,又称雁北支队,宋时轮任支队长)在河北省宛平县西部与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委,李钟奇为参谋长,苏梅为政治部主任,归晋察冀军区指挥。6月,以715团为基础组成大青山支队,支队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1939年2月,大青山支队改为骑兵支队,姚喆为支队长)。
为了巩固冀中,扩大部队和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22日,120师主力从晋西北岚县出发奔赴河北中部,随即扩编部队。1939年3月间,以715团和冀中独立第4支队合编为独一旅,旅长高士一,政委朱辉照,副旅长王尚荣,下辖独1、2、3、团和715团;4月6日以716团和冀中独立第5支队合编为独立2旅,旅长魏大光,政委王同安,副政委廖汉生,参谋长赵振国,(9月,改称张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张平化)下辖独立4、5团和716团。与此同时,留在晋西北地区的714团、警备第6团以及由晋西北游击队改编的独立第1、2团和独立第6支队合编为彭358旅,旅长彭绍辉,政委罗贵波,参谋长李夫克,政治部主任张平化。1940年初,贺龙率358旅由晋察冀返回晋西北,扩大部队万余人。
1940年2月,120师主力在晋西北地区配合新军粉粹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2月下旬,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成立,总指挥续范亭,政委罗贵波,参谋长张希钦,下辖暂1师、决死第2、4纵队、工卫旅,新军归120师指挥。11月7日,晋西北军区成立,下辖6个军分区,司令员彭绍辉,政委张平化,辖独立第2旅(旅长彭绍辉兼)及暂1师(师长续范亭兼);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张宗逊,政委李井泉,辖358旅(旅长张宗逊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王尚荣,政委白坚(代政委洗恒汉),辖独立第1旅(旅长高士一,政委朱辉照)及决死第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雷任民);第八军分区,司令员韩钧,政委王逢源,辖
决死2纵队(纵队司令员韩钧兼)及工卫旅(旅长兼政委侯俊岩);1941年3月成立了军区直属军分区,司令员陈漫远;5月成立了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郭鹏,政委胡全。晋西北军区的成立,对加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的建设起了重大作用。1941年大力加强了地方武装建设,到1941年底地方武装共有5个支队21个大队。地方武装的发展,一方面使主力部队得到了及时的补充,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敌斗争的力量。
1942年3月,为了积蓄力量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晋西北军区部队进行了精简,主力部队由近4万人减至3.5万人。9月,晋西北军区改为晋绥军区,120师兼晋绥军区,属联防军司令部建制。部队进行了第二次精简,主力部队减至2.5万人,并调整了军分区机关。晋绥军区下辖直属军分区,司令员陈漫远;独二旅兼第二军分区,旅长兼司令员许光达,政委张平化,副政委廖汉生;第四军分区并入第三军分区,358旅兼三分区,旅长兼司令员张宗逊,政委李井泉,副司令员贺炳炎,副政委白坚;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与第五军分区合编为塞北军分区,司令员姚喆,政委高克林;以第三军分区一部组成第六军分区,代司令员孙超群,政委刘文珍;新军总指挥部并入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贵波,参谋长张希钦,政治部主任李曙森;独一旅,旅长高士一,政委朱辉照,代政委洗恒汉;359旅,旅长兼政委王震,副旅长苏进;河防司令部,司令员杨嘉瑞,副司令员王宝珊。
为了创建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把中原地区和广东东江地区联结起来,1944年10月,以359旅第一梯队为基础组建了八路军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支队长王震,政治委员王首道,副司令员郭鹏,副政治委员王恩茂,参谋长朱早观,政治部主任刘型,下辖五个大队,还有两个干部大队。第一大队,由717团的2个营编成;第二大队,由718团的3个营编成;第三大队,由719团一营编成;第四大队,由特务团之教导营编成;第五大队,由4支队编成。中央机关及党校调赴新四军五师工作随南征兵团行动的干部编成六、七大队,共4000余人。717团1个营,719团两个营,特务团之特务营和旅直一部,共4000人,由副旅长苏进领导留守陕甘宁边区,担负着保卫边区和从事生产建设的任务,并作为南征的第二梯队。11月9日,部队奉命从延安南下。1945年1月27日,在鄂豫根据地之大悟山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3月下旬,南下支队攻占平江。4月初,毛泽东电示,我军要将根据地建立在敌占区,并提出要进至湘南郴县、宜章地区,为适应湘赣边斗争情况和便于敌后工作,经报请中央批准,南下支队改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下辖6个支队,并争取伪军左八的两个团3000余人、毕坊清的5个团5000余人起义,分编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二师。为了扩大华南解放区,5月18日,军委令359旅第二梯队组成八路军游击第二支队,以刘转连为司令员,张启龙为政委,晏福生为副政委。于6月初由延安出发,经晋绥、太岳渡河南下,后因形势变化,开赴东北,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序列。8月25日,南下支队到达湘赣粤边的大庾县附近。为了避免内战,支队于8月30日开始北返,10月到达礼山地区,第二次与新四军五师会师。不久,奉命撤消救国军名义,恢复359旅番号。
1945年7月,晋绥军区组成3个二级军区。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张宗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罗贵波,副政委解学恭,参谋长张希钦。下辖三分区,司令员陈刚,政委秦立声,副政委李梦龄;四分区,司令员杨秀山,政委刘文珍;七分区,司令员兼政委马佩勋;八分区,司令员王长江,政委甘一飞。雁门军区,司令员许光达,政委朱明,副司令员孙超群。下辖二分区,司令员李文清,政委胡治合,副司令员刘子奇;五分区,司令员王示军,副司令员范忠祥;六分区,司令员孙超君兼,副政委龙福才;十一分区,司令员黄立清,政委张毅忱;绥蒙军区,司令员姚喆,政委张达成,副政委苏廉益,参谋长邓家泰,政治部主任任饶兴。下辖骑兵旅,旅长康健民,政委王再兴,副政委李佐玉。军区直属一分区,司令员马仁兴。同时成立晋绥野战军,辖358旅独立一、二旅。358旅,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独立一旅,旅长王尚荣,政委朱辉照;独立二旅,旅长许光达,政委孙志远;9月,组成独立三旅,旅长杨嘉瑞,政委金如柏。
八路军120师组织编制沿革简况
1937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陕北红27、28军、独立第一、第二两师,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8月2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二方面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第二两师及赤水警卫营前总直之一部等部合编为陆军第一百二十师以贺龙为师长肖克为副师长周士第为参谋长关向应为政训处主任甘泗淇为副主任”,供给处处长陈希云。全师共编两旅、一个教导团和五个直属营,14000人。以红二军团和红二十八军编为358旅,辖715、716两个团,红二军团四师改为715团,红二军团六师和红二十八军编为716团;以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编为359旅,辖717、718两团,红六军团改为717团,红三十二军和红军总部特务团一个营合编为718团、教导团;以红二十七军军部警卫营改编为师直属炮兵营、辎重营,以独立一师及陕北独立团改为师直属特务营,以独立二师改为师属工兵营,以骑兵第一团改为师直骑兵营。358旅旅长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所属715团,团长王尚荣,716团,团长宋时轮;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所属717团,团长刘转连,718团,团长文年生。各旅和团其他负责人是:358旅,参谋长姚喆,政训处主任张平化;715团,副团长顿星云,政训处主任黄延卿;716团,副团长廖汉生,参谋长曾来古,政训处主任伍云甫。359旅,参谋长唐子奇,政训处主任袁任远。717团,副团长陈宗尧,参谋长欧阳家祥,政训处主任刘理明;718团,副团长贺庆积,参谋长帅荣,政训处主任罗志敏。教导团,团长彭绍辉,政委苏启胜。
在整个抗战中,120师领导机关有许多变动。1937年9月,为加强党的领导,经中央决定,由贺龙、关向应、肖克、甘泗淇、王震等5人组成师的军政委员会,以贺龙为书记。10月1日,关向应为政治委员。1939年1月,肖克同志任冀察热挺进军司令员,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和集总指示,120师出兵冀中。为了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帮助整理训练冀中部队,统一冀中地区军事指挥,1939年2月11日,集总任命贺龙为冀中总指挥,关向应为政委,吕正操为副总指挥,并成立了冀中军政委员会,以贺龙、关向应、周士第、甘泗淇、黄敬、吕正操、程子华、王平、孙志远等9人为委员,贺龙为书记。1940年1月5日,中央电令贺、关赴西北指挥。11月7日,晋西北军区成立,由120师领导机关兼晋西北军区领导机关,司令员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司令员续范亭,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1941年2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120师后勤部,任命陈希云为部长,刘忠为副部长。1942年5月13日,中央军委通告全军,为了统一晋西北与陕甘宁两个区域的指挥,决定在延安设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以贺龙为联防军司令员,徐向前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关向应为政治委员(关在休养、高岗为代政委),林枫为副政委。6月10日,联防军司令部正式成立。联防军成立后,留守处与联防军司令部合并,加任肖劲光为副司令员,张经武接任参谋长,林枫改任第120师和晋西北军区政委。10月,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仍由120师首长兼职。1943年2月20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决定成立联防军政治部,由野战政治部主任谭政兼任联防军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由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兼任联政副主任,由120师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兼任联政第二副主任。根据中央决定,晋绥联防军职权是:一、统一晋西北与陕甘宁两个区域的军事指挥与军事建设;二、统一两个区域的财政经济建设;三、统一两个区域的党政军民关系。
1943年秋,吕正操率八路军第3纵队9个团由晋中到达晋西北地区。随后,吕正操任晋绥军区司令员,林枫兼任政委,续范亭、周士第仍任副司令员(周兼参谋长),陈漫远任副参谋长,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抗战结束前,军区司令员为贺龙,李井泉任政治委员,续范亭、周士第任副司令员,陈漫远任副参谋长,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了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参谋长张经武,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主任洗恒汉。
120师所属部队在抗战期间变化较大。1938年1月,120师进行整编,以山西忻崞独立团改为358旅714团,团长顿星云,政委彭德大;以河北平山独立团改为359旅新718团(原718团留陕,编为警备第八团),团长陈宗尧,政委刘子奇;以山西崞县独立团改为359旅719团,团长贺庆积,政委陈文彬。5月下旬,宋时轮支队(1937年9月28日,以716团第2营为基础组成宋时轮支队,又称雁北支队,宋时轮任支队长)在河北省宛平县西部与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委,李钟奇为参谋长,苏梅为政治部主任,归晋察冀军区指挥。6月,以715团为基础组成大青山支队,支队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1939年2月,大青山支队改为骑兵支队,姚喆为支队长)。
为了巩固冀中,扩大部队和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22日,120师主力从晋西北岚县出发奔赴河北中部,随即扩编部队。1939年3月间,以715团和冀中独立第4支队合编为独一旅,旅长高士一,政委朱辉照,副旅长王尚荣,下辖独1、2、3、团和715团;4月6日以716团和冀中独立第5支队合编为独立2旅,旅长魏大光,政委王同安,副政委廖汉生,参谋长赵振国,(9月,改称张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张平化)下辖独立4、5团和716团。与此同时,留在晋西北地区的714团、警备第6团以及由晋西北游击队改编的独立第1、2团和独立第6支队合编为彭358旅,旅长彭绍辉,政委罗贵波,参谋长李夫克,政治部主任张平化。1940年初,贺龙率358旅由晋察冀返回晋西北,扩大部队万余人。
1940年2月,120师主力在晋西北地区配合新军粉粹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2月下旬,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成立,总指挥续范亭,政委罗贵波,参谋长张希钦,下辖暂1师、决死第2、4纵队、工卫旅,新军归120师指挥。11月7日,晋西北军区成立,下辖6个军分区,司令员彭绍辉,政委张平化,辖独立第2旅(旅长彭绍辉兼)及暂1师(师长续范亭兼);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张宗逊,政委李井泉,辖358旅(旅长张宗逊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王尚荣,政委白坚(代政委洗恒汉),辖独立第1旅(旅长高士一,政委朱辉照)及决死第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雷任民);第八军分区,司令员韩钧,政委王逢源,辖决死2纵队(纵队司令员韩钧兼)及工卫旅(旅长兼政委侯俊岩);1941年3月成立了军区直属军分区,司令员陈漫远;5月成立了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郭鹏,政委胡全。晋西北军区的成立,对加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的建设起了重大作用。1941年大力加强了地方武装建设,到1941年底地方武装共有5个支队21个大队。地方武装的发展,一方面使主力部队得到了及时的补充,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敌斗争的力量。
1942年3月,为了积蓄力量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晋西北军区部队进行了精简,主力部队由近4万人减至3.5万人。9月,晋西北军区改为晋绥军区,120师兼晋绥军区,属联防军司令部建制。部队进行了第二次精简,主力部队减至2.5万人,并调整了军分区机关。晋绥军区下辖直属军分区,司令员陈漫远;独二旅兼第二军分区,旅长兼司令员许光达,政委张平化,副政委廖汉生;第四军分区并入第三军分区,358旅兼三分区,旅长兼司令员张宗逊,政委李井泉,副司令员贺炳炎,副政委白坚;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与第五军分区合编为塞北军分区,司令员姚喆,政委高克林;以第三军分区一部组成第六军分区,代司令员孙超群,政委刘文珍;新军总指挥部并入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贵波,参谋长张希钦,政治部主任李曙森;独一旅,旅长高士一,政委朱辉照,代政委洗恒汉;359旅,旅长兼政委王震,副旅长苏进;河防司令部,司令员杨嘉瑞,副司令员王宝珊。
为了创建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把中原地区和广东东江地区联结起来,1944年10月,以359旅第一梯队为基础组建了八路军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支队长王震,政治委员王首道,副司令员郭鹏,副政治委员王恩茂,参谋长朱早观,政治部主任刘型,下辖五个大队,还有两个干部大队。第一大队,由717团的2个营编成;第二大队,由718团的3个营编成;第三大队,由719团一营编成;第四大队,由特务团之教导营编成;第五大队,由4支队编成。中央机关及党校调赴新四军五师工作随南征兵团行动的干部编成六、七大队,共4000余人。717团1个营,719团两个营,特务团之特务营和旅直一部,共4000人,由副旅长苏进领导留守陕甘宁边区,担负着保卫边区和从事生产建设的任务,并作为南征的第二梯队。11月9日,部队奉命从延安南下。1945年1月27日,在鄂豫根据地之大悟山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3月下旬,南下支队攻占平江。4月初,毛泽东电示,我军要将根据地建立在敌占区,并提出要进至湘南郴县、宜章地区,为适应湘赣边斗争情况和便于敌后工作,经报请中央批准,南下支队改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下辖6个支队,并争取伪军左八的两个团3000余人、毕坊清的5个团5000余人起义,分编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二师。为了扩大华南解放区,5月18日,军委令359旅第二梯队组成八路军游击第二支队,以刘转连为司令员,张启龙为政委,晏福生为副政委。于6月初由延安出发,经晋绥、太岳渡河南下,后因形势变化,开赴东北,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序列。8月25日,南下支队到达湘赣粤边的大庾县附近。为了避免内战,支队于8月30日开始北返,10月到达礼山地区,第二次与新四军五师会师。不久,奉命撤消救国军名义,恢复359旅番号。
1945年7月,晋绥军区组成3个二级军区。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张宗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罗贵波,副政委解学恭,参谋长张希钦。下辖三分区,司令员陈刚,政委秦立声,副政委李梦龄;四分区,司令员杨秀山,政委刘文珍;七分区,司令员兼政委马佩勋;八分区,司令员王长江,政委甘一飞。雁门军区,司令员许光达,政委朱明,副司令员孙超群。下辖二分区,司令员李文清,政委胡治合,副司令员刘子奇;五分区,司令员王示军,副司令员范忠祥;六分区,司令员孙超君兼,副政委龙福才;十一分区,司令员黄立清,政委张毅忱;绥蒙军区,司令员姚喆,政委张达成,副政委苏廉益,参谋长邓家泰,政治部主任任饶兴。下辖骑兵旅,旅长康健民,政委王再兴,副政委李佐玉。军区直属一分区,司令员马仁兴。同时成立晋绥野战军,辖358旅独立一、二旅。358旅,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独立一旅,旅长王尚荣,政委朱辉照;独立二旅,旅长许光达,政委孙志远;9月,组成独立三旅,旅长杨嘉瑞,政委金如柏。
八路军第129师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同时红军第4方面军、第4、第31军、西北红军第29、30和独立第l一第4团,以及15军团的骑兵团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全师共1.3万余人,师长为刘伯承、副师长为徐向前,参谋长为倪志亮,政训处主任为张浩,副主任为宋任穷。下辖第385、386旅及教导团和特务、工兵、炮兵、辎重、骑兵等营。385旅旅长为王宏坤,副旅长为王维舟,下辖第769、770团。9月30月,第129师师部率第386旅及第769团、教导团、骑兵营等9100余人,东渡黄河牙赴抗日前线。第385旅旅部率第770团及工兵、辎重、炮兵、特务营等留守陕甘宁边区。10月,根据中央决定,团以上单位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张浩改为师政委(1938年1月,由邓小平接任)。王维舟任第385旅政委,王新亭任第386旅政委。10月19日,第129师的先遣部队第769四夜袭山西代县阳明堡日军前线飞机场,毁伤敌机24架。随后师主力挺进正太铁路以南,打击沿正太铁路西进之日军,取得了长生口、七亘村等战斗的胜利。11月中旬,奉命建立以太行、太岳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为配合晋南国民党军和晋西北、晋西南的八路军作战,129师在晋西北、晋西南和邯(郸)长(治)公路沿线展开交通破袭战、伏击战,歼敌2000余人。粉碎日军3万人的“九路围攻”,收复县城18座,巩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4月下旬,扩大了冀南根据地,开辟了豫北安阳、林县、辉县山区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晋冀豫军区。一年多的斗争,129师扩大发展了不少旅、团建制,队伍达到5万余人。12月下旬,第129师师部率第386旅主力及先遣支队一部,挺进冀南和鲁西北地区,于1939年l—3月与冀南军区部队一道粉碎日伪军3万人的“扫荡”,取得了香城固战斗的胜利。3月以后,当日军“扫荡”重点转向山区时,129师主力返回太行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对太行山区的夏季“扫荡”。1939.年冬,当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疯狂向我晋西等地区八路军和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进攻时,129师奋起反击,粉碎了敌人的反共高潮。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编入129师序列。5—6月,129师进行了整编,共编9个旅,调整了军区和军分区的机构和区划。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行、太岳、冀南军区。整军同时,连续对正太路之敌实行破袭战,予敌沉重打击。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阶段,129师主动实行主力军地方化,分期分批将一部分主力旅与军分区合并,加强地方武装力量。8月,以第386旅、山西青年抗敌敢死队第1纵队,政治保卫队第212旅编成太岳纵队,司令员为陈赓,政委为薄一波,纵队机关兼太岳军区机关。针对日军实行的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129师采取以武装斗争为核心的全面对敌斗争方针,挫败敌人“扫荡”、“蚕食”、“治安强化运动”,开辟了太岳以南的新区。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为了实现“变华北为大东亚战争兵站基地”的野心,对抗日根据地实行频繁地“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使各根据地受到严重损失,许多根据地沦为游击区。129师没有因困难而后退,相反采取了“敌进我进”方针,派出大批武装工作队和小部队,深入敌占区,开展军事、政治攻势,建立小块根据地。1943年伊始,华北各根据地进入恢复和发展时期,129师派出近千支武装工作队和小部队深入沦陷区打击伪军。7—8月,进行了卫南——林南战役,歼敌1.2万余人,恢复了老根据地,开辟了新区,胜利地打退三次反共高潮中顽固派的进攻,有力地配合了陕甘宁边区的斗争。10月,应中共中央的指示,129师机关与八路军总部机关合并(保留129师番号)。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军区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同时,另组建太行军区机关(原由129师兼),司令员为李达,政委为李雪峰。1944年4月,129师在继续深入开展整风、生产运动同时,开展攻势作战,拔除日伪军大量据点。5月,冀南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为宋任穷,政治委员为黄敬。7—9月,129师先后派部队挺进豫西,开辟革命根据地。1945年2月,成立河南军区,司令员为王树声,政委为戴季英。从1945年继军、政整训,提高部队战术和技术水平,为大规模正规兵团培养骨干的同时,各部队于1945年春、夏,开展了大规模攻势作战,收复县城28座,将日伪军压缩到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线上,为举行大反攻创造了条件。从8月11日开始,129师所属各部队,热烈响应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遵照中国解放军抗日军司令员朱德的命令,参加大反攻,向平汉、津浦、德石、正太、同蒲、陇海等铁路线和部分中小城镇的日伪军发起进攻,收复县城59座,解放大片国土,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边4个区连成一片。8月20日,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为刘伯承,政委为邓小平,副司令员为滕代远、王宏坤,副政委为薄一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为张际春,参谋长为李达。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在八年抗战中,129师歼灭日伪军达42万余人,解放城镇109座。在115师一部配合下,创造了东起津浦铁路,西抵同蒲铁路,南跨陇海铁路,北至德石、正太铁路的晋冀鲁豫解放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400余万,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部队发展到近30万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基础。
简明八路军军区序列
晋察冀军区序列的变迁略考
1937年7月7日,全国性抗战爆发,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与1937年8月25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设立总指挥部,当时下辖115师、120师、129师计三个师。1937年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其中115师主力于1937年十月下旬转移至晋东南太岳山脉与晋西南吕梁山脉创建根据地,另一部则在副师长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领下在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边区进行游击战。
聂荣臻部于1937年11月7日奉命成立晋察冀军区。当时下辖四个军分区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计4个独立支队。其序列如下:
军区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      政治部主任:舒同       参谋长:唐延杰、孙毅、聂鹤亭(先后任,下同)
第一独立支队  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杨成武      副支队长:邓华
第二独立支队  支队长:赵尔陆、郭天民
第三独立支队  支队长:陈漫远      政治委员:朱良才
第四独立支队  支队长:周建屏、熊伯涛       副支队长:刘道生
1943年至1944年期间,晋察冀军区逐渐扩大为一个下辖十三个军分区的抗战根据地。其序列如下:
军区
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      副司令员:肖克      副政委:程子华、刘澜涛       参谋长:唐延杰、聂鹤亭
副参谋长:唐延杰、沙克    政治部主任:舒同、朱良才    政治部副主任:朱良才、潘自力
第一军分区  司令员:杨成武  政委:罗元发  副司令员:高鹏  参谋长:徐德操、黄寿发
政治部主任:王道邦
第二军分区  司令员:郭天民     政委:赵尔陆      参谋长:赵冠英       政治部主任:韩章
第三军分区  司令员:黄永胜、孙毅     政委:王平  参谋长:唐子安       政治部主任:黄文明
第四军分区  司令员:邓华、郑维山     政委:刘道生、李志民  参谋长:易耀彩   政治部主任:王紫峰
雁北支队(兼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韩伟     政委:罗元发    参谋长:陈海涵   政治部主任:刘达
第六军分区  司令员:马泽迎、王长江、王先臣 政委:张逢时、旷伏兆、张雪峰
参谋长:叶子平  政治部主任:刘子英
第七军分区  司令员:刘涛炎、于权申   政委:张达、吴西 参谋长:苏锦章、刘玉章  政治部主任:甘春雷
第八军分区  司令员:常德善、周彪     政委:金城       参谋长:李弗畏    政治部主任:张逊之       第九军分区  司令员:王凤斋、魏洪亮   政委:吴立人、王奇才       政治部主任:王奇才(兼)
第十军分区  司令员:刘秉彦、周彪     政委:李斌、帅荣、旷伏兆
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黄寿发、詹才芳   政委:刘道生               参谋长:熊奎
平北支队(兼为第十二军分区)司令员:覃国翰  政委:段苏权
第十三军分区  司令员:李运昌    政委:李楚离、李运昌(兼)      参谋长:彭寿生
1944年末晋察冀军区已进一步扩大到下辖18个军分区,由于编制的扩大,为便于指挥与1944年11月在军区与军分区之间设立了四个二级军区,分别为冀晋军区(下辖第二、三、四、五军分区)、冀中军区(下辖第一、十一、十二、十三军分区)、冀察军区(下辖第六、七、八、九、十军分区)、冀热辽军区(下辖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军分区)。其序列如下:
军区
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  副司令员:肖克    副政委:程子华、刘澜涛    参谋长:唐延杰
副参谋长:耿飚        政治部主任:朱良才        政治部副主任:潘自力
冀晋军区   司令员:赵尔陆     政委:王平    副司令员:孙毅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连奎
参谋长:唐子安
第二军分区   司令员:曾美   政委:张连奎        第三军分区  司令员:李湘  政委:黄文明
第四军分区   司令员:马龙   政委:丁莱夫        第五军分区 司令员:陈仿仁 政委:马天水
冀中军区 司令员:杨成武 政委:林铁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志民        参谋长:沙克
第六军分区  司令员:王先臣  政委:魏震          第七军分区  司令员:于权申 政委:张庆春          第八军分区  司令员:贾士珍  政委:周彪          第九军分区  司令员:魏洪亮 政委:陈鹏
第十军分区 司令员:刘秉彦   政委:旷伏兆
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  政委:刘道生   参谋长:易耀彩
第一军分区  司令员:肖应棠  副司令员:马辉  政委:杨士杰 第十一军分区 司令员:肖文玖  政委:杜存
第十二军分区司令员:熊奎  政委:段苏权          第十三军分区 司令员:何能彬  政委:吴光
冀热辽军区 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      副司令员:詹才芳  参谋长:彭寿生    政治部主任:李中权
第十四军分区  司令员:何能彬   政委:李子光     第十五军分区 司令员:李雪瑞 政委:杨文漠、傅西河第十六军分区  司令员:曾克林   政委:王言春     第十七军分区 司令员:王耀南 政委:王世煜
第十八军分区  司令员:赵文进   政委:焦土
1945年下半年,晋察冀军区再次对结构进行调整,取消了二级军区下辖的军分区,改为四个二级军区下辖纵队或三级军区的编制序列,其中冀晋军区、冀中军区、冀察军区各下辖两个纵队,冀热辽军区下辖两个纵队和一个三级军区。其序列如下:
军区
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   副司令员;肖克  副政委:刘澜涛、罗瑞卿  参谋长:唐延杰  政治部主任:朱良才
冀晋军区  司令员:赵尔陆    政委:刘秀山、王平
赵尔陆纵队 司令员;赵尔陆     陈正湘纵队  司令员;陈正湘
冀中军区  司令员:孙毅    政委:林铁  参谋长:沙克、黄寿发
冀中军区野战纵队   司令员:杨成武
黄寿发纵队  司令员:黄寿发
冀察军区  司令员:文年生、郭天民      政委:刘道生      副司令员:刘杰
郭天民纵队    司令员:郭天民     刘道生纵队   司令员:刘道生
冀热辽军区司令员:?  政委:程子华    副司令员:李运昌、陈奇涵    副政委:罗瑞卿
詹才芳纵队 司令员:詹才芳       黄永胜纵队   司令员:黄永胜
冀东军区(三级军区)   司令员:詹才芳     政委:张明远、李楚离     参谋长:彭寿生、王智涛
同时,于1945年下半年编成了晋察冀野战军,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纵队,合计四个纵队。1946年12月,晋察冀野战军撤消,其机关并入晋察冀军区,1947年5月,再次成立晋察冀野战军,于是晋察冀军区编制再次进行了调整,军区改为下辖三个二级军区:察哈尔军区、冀中军区、冀晋军区。其序列如下:
军区
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    副司令员:肖克    副政委:罗瑞卿、刘澜涛、黄敬         参谋长:赵尔陆
副参谋长:耿飚、曾涌泉  政治部副主任:潘自力、蔡树藩
察哈尔军区  司令员:?   政委:刘杰      副司令员:肖文玖
冀中军区    司令员:孙毅 政委:林铁
冀晋军区    司令员:唐延杰    政委:王平        参谋长:刘开荆
1948年5月9日,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晋察冀军区番号撤消。
晋察冀军区:1937年平型关战斗后,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开辟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该师政委聂荣臻奉命率领独立团、骑兵营等共2000余人,留守五台山地区 ,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11月7日,中央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军分区。到
1939年年底,全军区部队发展到127000余人。1942年2月起,晋察冀军区实行精兵简政。2月,撤销挺进军,成立了1至13个军分区,1945年 8月,根据中央编组野战军指示,军区迅速扩编主力团,将区队、支队、区小队编为团,发起战略反攻 ,直至日本最后投降。8年抗战中,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敌作战共65000余次,毙伤敌伪230000余人。军区部队由2000余人发展到300000余人。1945年9月,主力编为晋察冀野战军。
冀热辽军区:晋察冀军区所辖的1个二级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4年7月指示,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并以各区部队为基础,组织了野战军。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副司令员詹才芳,副政委李楚离,参谋长彭寿生,政治部主任李中权。辖5个军分区:第十四军分区,司令员何能彬(兼),政委李子光;第十五军分区,司令员李雪瑞 ,政委傅西河;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政委王延春;第十七军分区,司令员王耀南,政委王世煜;第十八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政委焦若愚。新编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团。
冀晋军区:晋察冀军区所辖的1个二级军区。为便于指挥作战并为大反攻作好组织准备,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4年7月指示,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并以各区部队为基础,组织了野战军。冀晋军区司令员唐延杰,政委王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连奎,参谋长张开荆。辖4个军分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曾美,政委张连奎(兼);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李湘,政委黄文明;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马龙,政委丁莱夫;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陈坊仁,政委刘达。新编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第四十八、第四十九团。
冀察军区:晋察冀军区所辖的1个二级军区。为便于指挥作战并为大反攻作好组织准备,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4年7月指示,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察、冀晋、冀中、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并以各区部队为基础,组织了野战军。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参谋长易耀彩。辖4个军分区:
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肖应棠,政委杨士杰;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肖文玖,政委杜存;第十二军分区,司令员覃国翰,政委段苏权;第十三军分区,司令员何能彬,政委吴光。新编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团。
冀中军区:晋察冀军区所辖的1个二级军区。1938年4月,与八路军第三纵队同时成立,第三纵队机关兼军区机关,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后由程子华继任),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毅任参谋长,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辖4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赵承金;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于权申;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沙克;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孟庆山(兼)。1942年晋察冀军区实行精简整编后,冀中军区辖5个军分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王长江,政委旷伏兆;第七军分区,司令员于权申,政委吴西;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金城;第九军分区,司令员王凤斋,政委吴立人;第十军分区,司令员周彪,政委帅荣。1943年下半年,冀中军区机关与晋察冀军区机关合并,其力属军分区归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同年秋,第三纵队开赴晋西北。1944年,冀中区的形势恢复到1940年秋的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军委7月指示,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中、冀南、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林铁,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参谋长沙克。辖5个军分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王先臣(王牺牲后叶楚屏代),政委魏震;第七军分区,司令员于权申,政委张春庆;第八军分区,司令员贾士珍,政委周彪;第九军分区,司令员魏洪亮,政委陈鹏;第十军分区 ,司令员刘秉珍,政委旷伏兆。新编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六、第二十七 、第二十八、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团。
晋西北军区:1940年11月7日成立,一二○师兼军区机关,贺龙兼任司令员,关向应兼任政治委员,续范亭任副司令员,周士第兼任参谋长,士泗淇兼政治部主任。辖6个军分区:第二军分区(独立第二旅兼),司令员彭绿叶辉,政委张平化;第三军分区(三五八旅兼),司令员王尚荣,政委白坚(冼恒汉代);第八军分区(决死第二纵队兼),司令员韩钧,政委王逢源;直属军分区(1941年3月成立 ),司令员陈漫远;第五军分区(1941年5月成立),司令员郭鹏,政委胡全。所 辖部队包括三五八旅,独立第一、第二旅,暂一师,决死第二、第四纵队,工卫 旅,大青山骑兵支队。晋西北军区领导着北起大青山,南迄汾离公路,东至同蒲路,西至黄河的广大地区的游击战争。军区部队(含该区的新军)发展到51000余人。1942年6月,林枫任一二○师政委兼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10月,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
晋绥军区:1942年10月,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统一领导晋西北和绥远地区的军事工作,属联防司令部建制。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副司令员续范亭,副政治委员林枫,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辖6个军分区:直属军分区,司令员陈漫远;第二军分区(独二旅兼),司令员许光达,政委张平化;第三军分区(三五八旅兼),司令员张宗逊,政委李井泉;第六军分区(由第三军分区(新军总指挥部并入),司令员兼政委罗贵波;塞北军分区(由大青山区与第五军分区合编而成(决死独立第一、第二旅,决死第二 、第四纵队,大青山支队。1943年秋,吕正操率第三纵队抵晋西北后,任晋绥军区司令员,林枫兼政委,续范亭任副司令员,周士第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抗战胜利前夕,贺龙任军区司令员,李井泉任政治委员,续范亭、周士第任副司令员,陈漫远任参谋长,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辖9个军分区。1945年9月,组建了吕梁、雁门、绥蒙3个二级军区。同时成立了晋绥野战军,辖三五八旅、独立第一、二旅和独立第三旅。三五八旅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独一旅旅长王尚荣,政委朱辉照;独二旅旅长许光达,政委孙志远;独三旅(9月组建)旅长杨嘉瑞,政委金如柏。
晋冀鲁豫军区:1945年8月20日成立,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任副司令员,薄一波、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任政治部副主任,李达任参谋长,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 。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玺,副司令员刘志远,副政委赵健民、潘
复生,参谋长潘焱,政治部主任王幼平。下辖第一、二、三、四、五、六军分区 。冀南军区,司令员杜义德,政委李菁玉,副司令员王光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副政委马国瑞,参谋长陈明义,下辖第七、八、九、十、十一军分区和独立四旅。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李雪峰,副司令员黄新友、赵辉楼 ,副政委黄镇,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袁子钦,下辖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军分区。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政委王鹤峰,副司令员孙定国,副政委裴孟飞,参谋长邓仕俊,政治部主任桂绍彬,下辖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军分区和一个独立旅。
冀鲁豫军区:1940年4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从太(行山)南进入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之直南(今河南北部的濮阳、清丰、南乐、长垣等地)地区,与冀鲁豫支队会合,并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两部合编,仍称第二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辖三四四旅、新二旅、新三旅、河北民军第一旅等部;同时成立了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兼冀鲁山豫军区,黄克诚任军区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辖第一、二、三军分区。6月,军区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石友三部的进攻。至此,包括豫北、直南、鲁西南地区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已初步形成。1941年春,冀鲁豫军区部队粉碎了日伪的多次"扫荡",巩固了根据地。7月7日,为加强鲁西和冀鲁豫边区的军事指挥,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仍由第二纵队兼军区机关,军区司令员崔田民,政治委员苏振华(兼),辖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军分区。1942年2月和6月,冀鲁豫军区先后两次实行精兵减政,第二纵队番号取消,一切武装归冀鲁豫军区指挥。9月,粉碎敌万余人大"扫荡"。1942年底,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的湖西区、华中的豫皖苏边之水东地区归冀鲁豫军区管辖,并决定该军区直属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领导。杨得志任司令员(1943年6月去延安),黄敬任政治委员,王宏坤、杨勇任副司令员,苏振华任副政治委员,阎揆要任参谋长,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1943年9月至11月,军区部队粉碎敌30000余人的大"扫荡"。1944年5月,冀南军区又与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军区,宋任穷任司令员,黄敬任政治委员,王宏坤、杨勇任副司令员,苏振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曹里怀任参谋长。随即展开攻势作战,歼灭大批敌人,收复大片国土。1945年初,冀鲁豫军区为策应八路军王树声部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加强水西,扩大了豫东抗日根据地,并发动了春、夏攻势作战。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冀鲁豫军区归晋冀鲁豫军区指挥。此时,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为王秉璋,政治委员为张玺,副司令员为刘志远,副政治委员为赵健民、潘复生,参谋长为潘焱,政治部主任为王幼平。
晋冀豫军区:1938年4月下旬成立,对外称八路军一二九师后方司令部。司令员由一二九师参谋长倪志亮兼任,黄镇任政治委员,下辖5个军分区,各军分区对外仍以支队名义出现。秦赖支队(亦称独立第一军分区),秦基伟任司令员,赖际发任政治委员;八路军游击支队为第二军分区,桂干生任司令员,张贻祥任政治委员;先遣支队遣支队为第三军分区,张贤约任司令员,张南生任政治委员;谢张大队为第四军分区,张国华任司令员,国华任司令员,谢家庆任政治委员;赵涂支队为第五军分区,赵基梅为司令员,涂锡道为政治委员。全区约有基干武装20000余人,活动于西起同蒲路,弱抵平汉路,南到黄河北岸的广大地区。同年12月30日,根据集总命令,晋冀豫军区改称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倪志亮任司令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新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支队(支队长桂干生,政委张南生)、第二支队(支队长唐天际,政委方升普)、第三支队(支队长张贤约,政委杨树根)、第四支队(支队长赵基梅,政委谭甫仁)。1939年秋,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改称晋冀豫 边游击纵队。1940年6月,晋冀豫边游击纵队在整编中撤销,成立太行军区。
冀南军区:1938年4月成立,宋任穷任司令员,文建武任参谋长,王光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徐绍恩,政委李林;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周光策,政委余品轩;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宋树权,政委周发田;令员宋树权,政委周发田;第四军分区司令员余伦胜,政委王心高;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葛桂斋。1939年1月16日,集总又任命王宏坤为冀南军区副司令员。1940年6月,一二九师整编后,陈再道任冀南军区副
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部主任。下辖6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政委刘志朝;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吴成忠,政委王贵德;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高厚良,政委李定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杨宏明;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赵义京,政委杨树根;第六军分区司令员邹国厚,政委陈祖盛。1943年10月,一二九师与集总合并后,冀南军区归集总直接指挥。1944年5月11日,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了新的冀鲁豫军区,但仍保留冀南军区名义,并成立了冀南指挥部,以便于指挥冀南地区的作战,王宏坤兼司令员,杜义德任副司令员,彭涛任副政委。1945年8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冀南军区成为该军区的4个二级军区之一。此时,冀南军区司令员为杜义德,政委李菁玉,副司令员王光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副政委马国瑞,参谋长陈明义。下辖第七至第十一军分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白云,政委许梦侠;第八军分区司令员李定灼,政委赵一民;第九军分区司令员张维翰,政委李福祥;第十军分区司令员王蕴瑞,政委江明;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刘福胜,政委陈登昆;独立四旅旅长孙仁道,政委杨树根。
太行军区:1940年6月成立,一二九师兼太行军区,师领导兼军区领导。下辖5个军分区,几经调整,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高杨;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张国傅,政委赖若愚;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郭国言,政委王一伦;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石志本,政委王孝慈;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皮定钧,政委鲁瑞林。1942年1月15日,一二九师颁布整编令及新编制表。按新编制,一二九师仍兼太行军区,师领导为军区领导。下辖6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高扬;第二军分区(新十旅兼)司令员曾绍山,政委赖若愚;第三军分区(决死三纵队兼)司令员鲁瑞林,政委王一伦;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石志本,政委王孝慈;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皮定钧,政委王维纲;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宋凤洲,政委朱穆之。1943年10月,集总决定太行军区与一二九师分开,另组太行军区机关,由集总直接指挥太行军区 。1945年8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太行军区成为该军区的4个二级军区之一 。此时,太行军区司令员为秦基伟,政委李雪峰,副司令员黄新友、赵辉楼,副政委黄镇,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袁子钦。下辖第十二至十七军分区:第十二军分区司令员胡震,政委孙楚;第十三军分区司令员鲁瑞林,政委刘建勋;第十四军分区司令员韩卫民,政委丁一川;第十五军分区司令员黄新友(兼),政委刘毅;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崔建功,政委谷景生;第十七军分区司令员陶国清,政委陶鲁笳。
太岳军区:1940年6月成立,由三八六旅兼该军区,旅长兼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王新亭,参谋长周希汉,政治部主任苏精诚。下辖3个军分区,几经调整后,第一 军分区司令员杨之;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张淇涵,政委史健;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王清川,政委王储。1941年1月,三八六旅为机动兵团,由决死一纵队兼太岳军区。
同年8月,三八六旅与决死一纵队组成太岳纵队。1942年1月10日,集总令太岳军区及太岳纵队划归一二九师建制。1942年1月15日,一二九师颁布整编令及新的编制表,按新编制,太岳军区由太岳纵队兼,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薄一波,副司令员谢富治,参谋长毕占云,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下辖4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李聚奎,政委顾大川;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政委刘忠;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孙定国,政委刘聚奎;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唐天际,政委李哲人。1942年10月,一二九师与集总合并后,太岳军区归集总直接指挥。1945年8月20日,晋冀鲁豫  军区军区成立,太岳军区为该军区4个二级军区之一。此时太岳军区司令员为王新亭,政委王鹤峰,副司令员孙定国,副政委裴孟飞,参谋长邓仕俊,政治部主任桂绍彬。下辖第十八至二十一军分区:第十八军分区司令员刘聚奎,政委刘植岩;第十九军分区司令员张祖谅,政委刘尚志;第二十军分区司令员王墉,政委柴泽民;第二十一军分区司令员郭庆祥,政委薛迅;独立旅旅长刘金轩,政委李耀。
山东军区:1942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归一一五师指挥,陈光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王建安任副司令员,袁也烈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山东纵队所司令员部队除一部拔归一一五师建制外,大部改为军区和军分区的基干武装。同时,山东纵队机关一部组建为鲁中军区,第二 旅机关改为滨海独立军分区,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机关改建为冀鲁边军区。1943年 3月,一一五师和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仍保留一一五师番号),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为一一五师政治委员、代师长,黎玉任副政治委员,肖华任政治部主任。统辖鲁南、鲁中、胶东、清河、冀鲁边、滨海等6个军区。一一五师和原山东军区所属部队番号撤销,统编为13个主力团,分属各军区和军分区 ,坚持所在地区的斗争;一部充实地方武装。至此,山东地区的八路军实现了军事的统一指挥,大大加强了对敌斗争。1943年,山东军区部队在"敌进我进"方针的指导下,进入铁路沿线和日伪"蚕食"地区积极打击敌人,先后粉碎了日伪军的大"扫荡",并向伪军刘桂棠部、吴化文部等发起攻势作战,取得重大胜利。1944年 1月,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决定,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1944年和1945年夏,山东军区部队乘日军收缩战线、兵力不足之际,发起攻势作战,先后共歼灭日伪军110000余人,收复县城11座,拔除据点1200余处,沟通了山东各根据地之间以及华中解放区的联系,将敌人压缩在交通沿线和城镇之内,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山东军区部队在斗争中壮大,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已发展到230000余人,辖5个军区,20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主力团,4个独立旅。1945年8月20日,中共山东军区召开高干联席会议,会后,山东军区部队迅速进行了整编。整编后,山东军区统辖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等5个军区、8个师、12个警备旅、1个海军支队。根据毛泽东的号召和朱德的命令,山东军区部队向日伪军展开了大反攻,经1个多月作战,歼灭日伪军60000余人,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奉中共中央命令,从10月被至11月底山东军区主力60000余人,在罗荣桓率领下,由陆路、海路先后分3批开赴东北。这些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编入第四野战军。留在山东地区的部队编入第三野战军 。
鲁西军区:1940年4月成立,军区机关由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兼,肖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勇任副司令员。同年冬,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委。1941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指示,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
鲁南军区:1940年10月成立,邝任农任司令员兼政委,不久,张光中任司令员,邝任农政委。1943年3月,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后,鲁南军区司令员为张光中,政委王麓水。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王吉文,政委刘春;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贾耀祥,政委张雄;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王六生,以及第三
、第五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鲁南军区司令员为张光中,政委为傅秋涛 。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贺健,政委杨士法;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贾耀祥,政委冯起;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胡大荣,政委李青。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指示,将本区部队编为第八师以及警备第八旅、第九旅。第八师师长兼政委王麓水,副师长何以祥。
胶东军区:1942年7月由山东第五支队机关改称,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副司令员王彬。1943年3月以后,吴克华任副司令员。下辖: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刘涵 ,政委仲曦东;西海军分区,司令员陈华堂,政委吕明仁;南海军分区,司令员肖镜海,政委刘仲华;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政委王夷藜,以及第十三、第十四、第十六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军区司令员、政委仍为许世友、 林浩,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仲贤,政治部主任彭嘉庆。下辖: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刘涌,政委仲曦东;西海军分区,司令员陈华堂,政委吕明仁;南海军分区,司令员南若瑜,政委廖海光;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间夫,政委刘仲华。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指示,军区所属部编为第五师、第六师和警备第四、第五旅。第五师师长吴克华,政委彭嘉庆(兼),参谋长肖镜海,政治部主任刘浩天;第六师师长聂凤智,政委李丙令,副师长兼参谋长蔡正国。不久,第五、第六师开赴东北。
鲁中军区:1942年8月由山东纵队机关一部组建,王建安任司令员(兼),罗舜初任政委,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辖3个军分区。1943年3月,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后,鲁中军区主官未变。下辖3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政委林乎加;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吴瑞林,政委王一平;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赵杰,政委董琰;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孙继先,政委霍士廉;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陈奇,政委李伯秋,以及第一、第二、第四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鲁中军区主官未变,副司令邝任农,副政委李培南,参谋长胡奇才,政治部主任丁秋生。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陈奇,政委林乎加;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封振武,政委王涛;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钱钧,政委刘莱夫;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孙继先,政委霍士廉。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指示,将军区部队编为第三、第四师以及警备第一、第二、第三旅(后又编第四旅)。第三师师长王建安(兼),政委周赤萍,副师长胡奇才;第四师师长廖容标(后为孙继先),政委王一平,副师长兼参谋长周长胜。不久,第三师和警备第三旅开赴东北。
滨海军区:1942年8月,山东纵队第二旅机关改为滨海独立军分区,何以祥任司令员,王叙坤任政委,辖第五、第六团。1943年3月,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后,滨海独立军分区改为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委符竹庭,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梁兴初,政委覃士冕;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罗华生,政委刘西元,以及第四、第六、第十三团。1945年5月,日本投降前夕,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渠,政委唐亮,政治部主任赖可可。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黎有章 ,政委王众音;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覃士冕,政委谷牧;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赵杰 ,政委田海山(兼)。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指示,将军区部队编为第一、第二师以及警备第十、第十一旅。第一师师长梁兴初,政委梁必业;第二师师长罗华生,政委刘兴元。不久,第一、第二师开赴东北。
冀鲁边军区:1942年8月,由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机关改称,司令员周贯五,政委王卓如。1944年1月,与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
清河军区:1942年3月由山东纵队第三旅机关改称,司令员杨国夫,政委景晓村, 副政委刘其人,参谋长袁也烈,政治部主任徐斌洲。下辖第一、二、三、四军分区。统一领导清河区的八路军部队。1944年1月,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决定,该军区与冀鲁边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
渤海军区:1944年1月,由冀鲁边和清河军区合并而成,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傅继泽,政委陈德;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龙书金,政委曾旭清;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黄荣海,政委李广文;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王兆祥,政委徐洲;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许云轩,政委李曼村。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军区主官并无变化。副司令袁也烈,副政委刘其人。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傅继泽,政委陈德;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刘贤权,政委曾旭清; 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黄荣海,政委李广文;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王兆祥,政委徐 斌洲;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赵寄舟,政委岳拙元;第六军分区,司令员许云轩, 政委李曼村。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指示,将本区部队编为第七师和第六、第七旅。第七师师长杨国夫,政委周贯五。不久,第七师开赴东北。
河南军区:为加强豫西八路军的力量,王树声等奉中共中央军委之命,率领由留守陕甘宁边区的三八五旅七七○团和警备一旅二团组织的豫西抗日游击第三、四支队共2000余人,于1944年11月初由延安出发,经晋西北、晋东南向豫西挺进。该部由济源北泉、垣曲之石曲渡过黄河,于1945年2月中旬进抵宜阳西南之东赵堡地区,除留一部与当地抗日武装组织伊洛独立支队在原地开展游击战争外,主力继续南进至登封以南的东、西百里坪地区,与第一军分区部队会师。2月底,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了河南军区,王树声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政治委员,刘子文任副政委,熊伯涛任参谋长,吕振球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支队(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皮定钧,政委徐子荣;第二支队(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聚奎;第三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陈先瑞;第四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张才千。不久,又成立了第六支队,司令员刘昌义,政委张立雄。河南军区直属中央军委 ,统一领导豫西的抗日斗争。
八路军办事处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在西安市七贤庄一号设立了红军联络处,1937年5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办事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林伯渠、董必武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伍云甫、周子健先后任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宣侠父也是办事处负责人之一。1946年
9月10日该办事处撤消。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1936年7月,应阎锡山之邀,彭雪枫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到太原对阎锡山进行统战、联络工作。1937年3月,在新满城30号设办事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任处长,周恩来任中共中央代表 。中共中央北方局、山西省工委在此秘密办公。由于忻口战况失利,11月2日,阎锡山下令全线撤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也只得随其后撤,5日,办事处处理完一切事务,开始撤退出太原,向临汾转移。
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1937年11月11日,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人员全部抵达临汾,并开始工作,住于东关贺二加胡同,不久称住城西汾河西岸的刘村镇。同年12月底,八路军总部转战到洪洞县马牧村,由于八路军总部与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等相距较近,可以直接对话,办事处已无居中联络之必要,中央决定办事处撤销,1938年2月16日,彭雪枫、张震分别带大部分工作人员赴河南工作,另大部分留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2月底,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正式撤销。
八路军驻秋林办事处:临汾失陷后,第二战区长官部迁至宜川秋林镇一带。为继续保持与阎锡山的联络,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设立了八路军驻第二战区办事处,王世英、曹言行先后任处长。抗战后期,八路军驻秋林办事处停止工作。
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1937年9月,国共南京谈判时正式成立,地址在傅侯岗。初期由叶剑英、博古负责,后为李克农。上海失陷前该办事处撤离。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1937年"七。七"事变后正式成立,地址在福煦路多福里21号 ,潘汉年、李克农先后负责。11月日军占领上海时,该办事处撤消。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1937年10月下旬,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汉口府西1路安仁里1号成立,李涛任处长,由董必武直接领导。1937年12月南京陷落,中共代表团由南京转抵武汉,南京八办与之合并,办事处迁至汉口日租界中街89号(江岸区长春街67号),钱之光任处长。1938年春,增设新四军办事处。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办事处撤抵湖南。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1937年底,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徐特立为驻湘代表,在长沙市徐祠巷徐家祠堂建立八路军长沙通讯处,王凌波为主任,后迁至寿星街2号,1938年8月兼设新四军驻湘办事处,同年12月通讯处迁至宝庆(今邵阳)。1939年平江惨案后该通讯处撤消。
八路军驻邵阳通讯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于1938年12月从长沙迁至此,驻两路口曾家院子,受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领导,1939年8月由于第九战区长官部通令,被迫停止办公,徐特立、王凌波继续留湘工作,1940年9月,王凌波离湘,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工作全部结束。
八路军驻衡阳办事处:1938年10月14日成立,办事处设在卡路巷16号(今城北区蒸阳路9号),李克农任主任,工作人员均是从武汉八办撤退来的。1939年4月办事处驻地被日军炸毁,搬迁至郊外廖家湾,改称八路军衡阳交通站,张培元任站长,同年7月,交通站撤离衡阳,退至桂林八办。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1938年11月设立,地址在桂林市桂北路138号,吴奚如任主任,由李克农直接领导办事处工作,并领导驻湘通讯处、衡阳办事处、韶关办事处。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桂军限期撤走,1月22日全部撤离转赴重庆。
八路军驻渝办事处:1939年1月1日正式办公。地址最初设在重庆机房街,5月迁至红岩村刘家园。中共南方局、中共代表团均在此办公。1947年3月撤回延安。另外 ,在曾家岩50号设有周恩来办公点,对外称周公馆。
冀南军区:1940年与东进纵队合并,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委。
八路军的十五个团
115师343旅685团
团部:红一军团2师 → 115师343旅685团 → 苏鲁豫支队 → 115师教1旅 → 新四军3师7旅 → 东北民主联军六纵16师 → 43军127师(红二师)
1营:红一军团2师4团 → 115师343旅685团1营 → 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 → 115师教1旅1团 → 新四军3师7旅19团 → 东北民主联军六纵16师46团 → 43军127师379团 → 85年,54集团军127师379团(红四团,叶挺独立团)
2营:红一军团二师5团(参加过南昌起义的红四军28团3营基础上编成) → 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2营: → 115师五支队→ 运河支队5团 → 115师教3旅7团 →  冀鲁豫2分区7团 → 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一旅1团 → 16军46师136团(红五团)
3营:红一军团1师2团(红叁军九师) → 红一军团2师2团 → 115师343旅685团3营: → 苏鲁豫支队第二大队 → 115师教1旅2团 → 新四军3师7旅20团 → 东北民主联军六纵16师47团 → 43军127师380团 → 85年,54集团军127师380团(红二团)
115师343旅686团
团部:红叁军团4师 → 红一军团4师 → 115师343旅686团
1营:红叁军团4师10团 → 红一军团4师10团 → 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1营: → 115师教导2旅6团(40年10月,与冀鲁边7团、蒙山大队合编为6团) → 山东滨海军区6团 → 山东一师1团 → 东北民主联军一纵1师1团 → 38军112师334团(红十团,平江起义团)
2营:红叁军团4师11团 → 红一军团4师11团 → 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2营: → 临郯费峄边联支队(40年4月与峄县县大队合编而成) → 41年并入115师教2旅5团(5团由苏鲁支队编成,苏鲁支队前身为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
115师教2旅5团 → 鲁南军区5团 → 山东野战军8师23团 → 华东野战军叁纵8师23团 → 22军65师194团
3营:红叁军团4师12团 → 红一军团4师12团 → 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3营:  → 东进支队1团 → 鲁西独立旅1团→ 343旅黄河支队1团 → 115师教4旅10团 →  冀鲁豫11分区10团 → 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二旅4团 → 16军47师139团(红十二团)
115师344旅687团
35年9月,红25军75师223团 → 36年2月,红15军团73师 → 115师344旅687团(1、3营) → 八路军五纵队二支队4团 → 新四军3师8旅22团 → 东北民主联军二 纵4师10团 → 39军115师343团                        2营:陕北红26军一部 → 15军团78师一部 → 115师344旅687团2营 → 37年12月编入新成立的689团(后演变为39军116师347团)
115师344旅688团
团部:红15军团75师 → 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 → 八路军第二纵队新1旅1团(40年) → 129师新1旅1团 → 太行5分区基干团 → 太行7分区基干团 → 秦向支 队基干团 → 晋冀鲁豫野战军六纵十六旅46团 → 12军34师100团
1营:35年9月,红25军75师225团 → 36年2月,红15军团75师 → 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1营 → 38年底扩编为115师挺进纵队 → 344旅特务团 → 冀鲁豫支队二大队 → 冀鲁豫新2旅5团 → 八路军五纵队二支队5团 → 新四军3师8旅23团 → 山东滨海军区23团 → 山东2师5团 → 东北民主联军1纵2师5团 → 38军113师
338团(红225团)
2营:陕北红26军一部 → 15军团78师一部 → 115师344旅688团2营 → 37年12月编入新成立的689团(后演变为39军116师347团,见689团)
3营:红25军75师225团 → 红15军团75师225团 → 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3营 → 38年底扩编为344旅独立团 → 冀鲁豫支队一大队 → 冀鲁豫新2旅4团 → 115师教7旅19团 →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1旅19团(吴大明,关盛志) →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1团(44年11月,与教1旅3团、11团合并为教导旅1团) → 西北野战军六纵教导旅1团 → 6军16师46团
115师344旅689团
陕北红26军 → 15军团78师 → 115师344旅687团2营、688团2营 → 115师344旅689团(37年12月,344旅抽调687团2营和688团2营,加上新兵后组建689团) → 八路军四纵队四旅12团 → 新四军4师10旅29团 → 新四军3师10旅29团 → 东北民主联军二纵5师14团 → 39军116师347团(15军团78师)
115师独立团
团部:红一师(达到陕北后恢复的番号)→ 115师独立团 → 晋察冀独立师 → 晋察冀1分区 → 冀察(郭天民)纵队6旅 → 晋察冀二纵4旅 → 华北野战军八纵 22旅 → 65军193师(红一师)
1营:红一军团1师1团(红叁军七师) → 115师独立团1营 → 晋察冀独立师1团 → 晋察冀1分区1团 → 陕甘宁教2旅1团→ 热辽(黄永胜)纵队27旅70团 → 热辽军区独17旅49团 → 热河独1师1团 → 东北人民解放军十一纵31师91团 → 48军142师424团→ 52年10月改称144师430团,编入55军 → 69年12月改称55军163师487团(红一团)
2营:红一军团1师13团(红七军部队) → 115师独立团2营 → 晋察冀独立师2团→ 晋察冀3分区2团 → 冀晋(赵尔陆)纵队1旅2团(冀晋3分区46团1、2营编入 ) → 晋察冀教导旅2团 → 晋察冀4纵11旅32团 → 64军191师572团(红十叁团)
3营:红一军团1师3团(36年1月在陕北组建) → 115师独立团3营 → 晋察冀军区独立师3团(由独立团1营1连、2营1连和2连、叁营4连编成) → 邓华支队3团 → 八路军四纵队11支队31大队 → 晋察冀1分区6团 → 冀晋5分区6团 → 冀晋纵队(陈正湘)4旅6团 → 晋察冀四纵11旅32团 → 察哈尔军区11旅32团 → 晋察冀叁纵9旅26团 → 63军189师566团(陕北红叁团)
3营之一部:晋察冀独立师3团2营(2营为红13团之一部) → 扩编为邓华支队2团 → 八路军第四纵队11支队33大队 → 冀热察挺进军7团 → 冀察11分区7团 → 冀察(郭天民)纵队7旅19团 → 晋察冀2纵5旅13团 → 67军199师595团
120师358旅715团
红二军团四师 → 120师358旅715团 → 120师独1旅715团 → 120师358旅715团 → 晋绥野战军358旅715团 → 1军1师2团(红四师)
120师358旅716团
红二军团六师 → 120师358旅716团(1营、3营) → 120师独2旅716团 → 120师358旅716团 → 晋绥野战军358旅716团 → 1军1师3团(红六师)
2营:陕北红28军 → 120师358旅716团2营 → 37年9月,编为一二□师雁北支队(宋时轮支队) → 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十二支队(下辖34大队、36大队) → 冀热察挺进军9团 → 晋察冀11分区9团 → 陕甘宁教导2旅9团 →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2团(由教2旅9团、34团、骑兵团合编而成) → 西北野战军六纵教导旅2团 → 6军16师47团(红28军)
120师359旅717团
红六军团 → 120师359旅717团 → 南下支队一大队(717团2个营编成) → 中原军区359旅717团 → 西北野战军二纵359旅717团 → 2军5师13团 → 53年步兵5师改为农建1师,13团改为步兵4师11团(红军团)
359旅南征第二梯队717团一个营 → (扩编)359旅717团 → 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师1团 → 东北十纵28师82团 → 47军139师415团(红军团)
120师359旅718团
红九军团 → 红32军 → 120师359旅718团 → 延安警8团 → 延安警1旅1团 → 冀热辽16分区30旅66团 → 热辽军区独16旅47团 → 东北民主联军八纵23师68团 → 45军134师401团 → 52年8月,54军134师401团 → 69年12月,55军161师482团(瑞金团)
129师385旅769团
红四军十师 → 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 → 太行3分区769团 → 晋冀鲁豫野战军叁纵七旅19团 → 11军31师91团→ 12军31师91团→ 12军36师106团(红十师)
129师385旅770团
红四军十二师 → 129师385旅770团 → 留守兵团385旅770团 → 44年11月,随359旅南下支队南下至河南,编为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四支队10团 → 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2旅5团 → 46年6月中原突围之后,抵达鄂西北军区。
129师386旅771团
红叁十一军91师 → 120师386旅771团 → 43年,新编第4旅771团 →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四旅771团 → 西北野战军六纵新四旅771团 → 6军17师49团
129师386旅772团
红31军93师 → 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 → 太岳纵队386旅772团 → 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十旅28团 → 13军37师109团(红93师)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
军委警卫团 →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 → 朱德警卫团(总部特务团与警卫营合编)→ 晋冀鲁豫野战军叁纵七旅21团 → 11军31师93团 → 12军31师93团 → 12军36师108团(朱德警卫团)
警一旅二团(45年,由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即朱德警卫团的5个连编成) → 冀热辽16分区22旅65团 → 热辽军区独16旅48团 → 东北民主联军八纵23师69团 → 45军134师402团 → 52年8月,54军134师402团 → 69年12月,54军161师483团
抗战初期八路军1-5纵队
八路军第一纵队 成立于公元1939年5月,解散于公元1941年1月
1939年5月,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决定,组建八路军第1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山东境内与冀鲁边、苏北等地区的八路军各部队。
1939年6月,徐向前、朱瑞到达山东鲁中地区,召开高级干部会议,部署党政军各方面的工作。同月,领导军民粉碎了日伪军2万余人对鲁中地区的大“扫荡”。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徐向前与国民党鲁苏战区司令于学忠进行了谈判。8月1日,徐向前、朱瑞以第一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名义通电就职。9日,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朱瑞任书记。同时,第1纵队所辖各部队,与当地党政机关密切配合,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相继成立了鲁西行政主任公署和鲁西北、运东区、运西区、泰(山)西区、胶东北海区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及莱芜、新泰、蒙阴、沂水、临朐、东平、宁阳、平阴、泰安等县抗日民主政府。第1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对国民党顽固派采取“又斗争又团结,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揭露在山东的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统一战线、侵犯八路军驻地、杀害八路军干部的罪行,于8月下旬指挥山东纵队第1、第3、第4支队,在鲁中区的淄河流域反击国民党顽军的挑衅,收复淄川、博山以东的峨庄、太河、朱崖等地。10月13日,第1纵队机关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组成统一的指挥机关(山东纵队番号仍予保留)。尔后,领导山东纵队各部队,进行第二、第三期整军,提高部队军政素质。1939年夏~1940年春,第1纵队指挥第115师和山东纵队,与山东军民一起挫败日伪军对胶东、清河、泰西和冀鲁边等地区的“扫荡”,取得梁山伏击战、大郝家伏击战以及苗山、五井、孙祖、白彦、杨家横等战斗和泰山区反“扫荡”、抱犊崮反“扫荡”的胜利。1940年6月,徐向前离开山东返回延安,指挥机关作了调整,第1纵队番号延用至1941年1月。
八路军第二纵队  成立于公元1940年2月,解散于公元1942年6月
1940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为统一太行山南部地区抗日武装的作战指挥,决定成立八路军第2纵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任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辖第115师第344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3纵队(相当旅)、新编第1旅、河北民军第1旅和独立游击支队。
2月底,为加强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和武装建设,黄克诚率第2纵队的第344旅、河北民军第1旅及独立游击支队挺进冀鲁豫边区。4月,第2纵队与冀鲁豫支队等部合编,成立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任第2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第2纵队政治委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崔田民任军区政治委员,卢绍武任参谋长,唐亮任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兼军区政治部主任。第2纵队辖第344旅、新编第2、第3旅及河北民军第1旅;军区辖第1、第2、第3军分区。5月下旬,黄克诚奉命率第344旅和新编第2旅主力南下豫皖苏边区,参加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杨得志率第2纵队新编第3旅、河北民军第1旅及新编第2旅第4团继续坚持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1941年初,在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连续“扫荡”和夹击下,根据地大为缩小,仅存的沙区(内黄、濮阳、滑县间之沙地)与鲁西南的联系亦被割断。7月,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两区所属主力部队编入第2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辖教导第3、第7旅及河北民军第1旅、冀中南进支队等,仍属八路军总部指挥。1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精兵简政的指示,第2纵队实行小团编制。1942年6月,第2纵队番号撤销,所属部队统归冀鲁豫军区指挥。
八路军第3纵队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派红军团长孟庆山等到冀中,在中共平汉线省委、保东特委(后改称保属省委、冀中省委)领导下,通过培训军事骨干,将当地民众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组建成河北游击军。10月14日,国民党军第53军第388旅第691团团长吕正操(共产党员)率部南撤途中,遵照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回师北上抗日的指示,脱离国民党军,在河北省晋县小樵镇举行抗日誓师,改称人民自卫军。上述两支部队互相配合,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冀中地区抗日武装和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5、第8支队等部组成两个团及回民教导队,编入人民自卫军。在此期间,冀中军民挫败日军对冀中地区的第1次春季“扫荡”,并参加破击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的作战。至4月,冀中抗日根据地逐渐巩固,共建立了38个县的抗日政权和各种群众抗日救亡组织;人民自卫军发展到12个团、1个游击师、3个游击支队,河北游击军将较稳定的部队编为9个团、1个游击师、4个路。两支部队共6.6万余人。
5月,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等部在河北省安平县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吕正操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纵队辖第7、第8、第9、第10支队以及回民教导队等部,第7、第8、第9、第10支队依次兼冀中军区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8月,王平任政治委员(1939年1月程子华继任)。9月,组编独立第1支队(后兼第5军分区)。10月,第3纵队编为5个支队、17个大队、4个团、1个回民教导队及县、区游击队,共6万余人。
1938年11月~1939年1月,第3纵队挫败了日伪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的第一、第二次围攻。1月25日,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率第120师师部和1个旅部、2个团(欠1个营)、1个独立支队到达冀中,第3纵队即归第120师指挥,建制仍属晋察冀军区。随后,会同第120师主力挫败日伪军第三、第四、第五次围攻。3~4月,以2个独立支队与第120师2个主力团合编为该师独立第1、第2旅。接着,又在第120师及军委总政治部考察团的帮助下,进行整编整训,所辖部队编为警备旅和第6、第7、第8、第9、第10支队、南进支队及回民支队,共15个主力团;其中警备旅及第8、第9、第10、第6支队分别兼第6、第7、第8、第9、第10军分区。9月,第120师离开冀中回师晋西北地区。9~12月,第3纵队部分部队在新成立的整军委员会领导下,采取“战练结合” 的方针进行整训,使部队军政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整训期间,还进行了冬季反“扫荡”作战。
1940年春,第3纵队以5个团、回民支队2个大队及津南自卫军组成南进支队,以第6军分区机关组成指挥部,由程子华率领开赴冀南参加讨伐国民党顽军石友三部的作战;吕正操率警备旅参加晋察冀军区组编的南下支队,挺进晋东南,进行反击国民党顽军朱怀冰、庞炳勋部的作战;留在根据地的部队进行了春季反“扫荡”作战。7月,组建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第3团。8~12月,第3纵队参加了百团大战。1940年11月~1941年9月,第3纵队分3批进行政治整军,加强党的领导,纯洁组织,克服军阀残余和游击习气等不良作风。
1942年春,第3纵队实行精兵简政,部队缩编为12个主力团、13个地区队及回民支队;南进支队指挥部和2个团转隶于八路军第2纵队。此后,进行了“五一”反“扫荡”作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运用地道战、地雷战、村落防御战、麻雀战、交通战等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同时,第3纵队也遭受严重损失,主力大部转移到北岳区,回民支队等部转移到冀鲁豫军区,并编入其建制。9月以后,留在冀中区的部队和游击队开始进行恢复根据地的作战。
1943年2月,第3纵队再次进行精简整编,部队编为6个主力团和11个地区队(有的仍保留团的番号)。警备旅划归八路军第129师建制,新编的6个主力团,临时分别编入晋察冀军区第1、第3、第4、第11军分区。3月,部分地区队返回冀中地区,进一步开展恢复根据地的斗争。至5月底,恢复和开辟了50多小块游击根据地,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6月以后,发起青纱帐战役。8~9月,为准备应付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保卫党中央,吕正操奉命率6个团赴晋西北地区,后编入晋绥军区建制。8月24日,中共晋察冀分局与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撤销第3纵队暨冀中军区番号,其机关并入晋察冀军区机关,军分区由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继续坚持冀中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
八路军第四纵队  成立于公元1938年5月,解散于公元1939年2月
1938年2月邓华率晋察冀军区独立一师第三团(老三团一部)从涞源县出发,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八路军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冀东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以第120师雁北支队和晋察冀军区的1个支队,于平西(今北京以西)斋堂、杜家庄地区合编为第4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李钟奇任参谋长。辖第11、第12支队和独立营、骑兵大队,共5000余人。
6月8日,第4纵队由平西出发,取道平北,向冀东挺进,沿途连克昌平、延庆、永宁、四海等城镇。随后,第4纵队留下第12支队第36大队和骑兵大队在平北坚持游击战争,主力继续东进,17日占领兴隆,21日进抵蓟县以北的将军关、靠山集、下营地区。7月,第4纵队主力配合中共冀热(热,热河省,今分属辽宁、河北、内蒙古)边特委发动和领导了冀东20余县及开滦煤矿共20余万人的武装暴动,建立了约10万人的抗日武装,先后攻克了平谷、蓟县、迁安、玉田、乐亭、卢龙等县城,控制了冀东广大地区,并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8月中旬,纵队指挥机关一部和冀东暴动武装主力于遵化县铁厂镇会师。此时,日军对冀东地区开始进行“讨伐”。为统一领导冀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第4纵队和冀热边特委及暴动武装的领导干部于8月下旬在铁厂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冀察热宁军区,由宋时轮、邓华分任正、副司令员。会后,第4纵队主力分别向都山和兴隆山地区进军,因受到日伪军阻击而分别退至滦河以西和白河以西地区。10月,第4纵队和冀东人民抗日武装,留少数部队坚持冀东抗日游击战争,大部转移平西整训。在西移途中,由于日伪军的围追截击,冀东人民抗日武装遭受较大损失,一部返回冀东,一部随第4纵队撤至平西根据地。
1939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以第4纵队为基础,在平西地区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并组成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和冀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第4纵队番号即行撤销。
八路军第五纵队
1940年8月,进入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以南、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以东、淮河以北的皖东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和原在该地区的新四军部队及地方武装,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归中共中央中原局指挥。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振纪任参谋长,黄克诚兼任政治部主任(后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由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改编的第1支队(辖第1、第2、第3团);八路军第4纵队第2旅和第4旅第7团改编的第2支队(辖第4、第5、第6团);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改编的第3支队(辖第7、第8、第9团)和皖东北地方武装组成的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共约2万人。8、9月间,第5纵队主力东渡运河,打退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10多次进攻,初步开辟了淮海区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留在皖东北地区的第5纵队一部,就地坚持抗日斗争,配合新四军第5支队和地方武装,进行反“扫荡”作战,拔除日伪军据点多处,根据地发展到淮(安)宝(应)地区,并沟通了与皖东抗日根据地的联系。10月初,第5纵队主力由涟水以北渡盐河南下,突破国民党顽军的阵地,进至盐(城)阜(宁)地区。10日,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部队在东台以北的刘庄、白驹镇一线会师。11月中旬,第5纵队隶属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至12月,开辟了包括皖东北、淮海和盐阜地区约1000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5纵队番号撤销。
八路军前后两个第4纵队,第二个4纵怎么不提啊。
1939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三四四旅(欠六八七团)与第六支队(欠第四总队)合编为新的八路军第四纵队,辖第四、五、六旅,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坚持豫皖苏边区的斗争。1941年初,皖南事变以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第四纵队整体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兼政委,参谋长张震。
【八路军第一纵队】:(39.8.1成立,统一指挥黄河以北山东、苏北的八路军部队,40.5并入山东纵队)
司  令  员:徐向前(元帅)
政      委:朱  瑞(49牺牲)
【八路军第二纵队】:(40.2由344旅、晋豫边支队、独立游击支队、决死第三纵队和河北民军第四团合编;42.6划归冀鲁豫军区)
1、1940.4与冀鲁豫支队合编后序列:
司  令  员:左  权/杨得志(40.4)
政      委:黄克诚
参  谋  长:卢绍武
政治部主任:崔田民
新编第一旅 旅长:朱  程  政委:闻允志  参谋长:朱绍华  政治部主任:魏明伦
(1940.10由朱(程)闻(允志)支队民军第四团改编)
第1团  团长:石良友  政委:张思英
第3团  团长:朱  展  政委:张  勇
新编第二旅 旅长:田守尧  政委:吴信泉  参谋长:卢绍武  政治部主任:李雪三
(1940.4由冀鲁豫支队主力编成,40.6主力南下华中,编入八路军第五纵队)
第4团  团长:傅春早  政委:孙仁道 
新编第三旅 旅长:赵基梅  政委:谭甫仁  参谋长:李星三  政治部主任:黄惠良
(1940.4由赵(基梅)谭(甫仁)支队、冀鲁豫支队独立大队、豫北大队及第三四四旅特务营编成)
第7团  团长:余克勤  政委:谢福林
第8团  团长:龙世兴  政委:张  旭
第9团  团长:李天德  政委:刘聚奎
南进支队 司令员:赵承金  政委:谭冠三  参谋长:刘玉璋  政治部主任:张毅忱
(1940年春,冀中军区赵(承金)谭(冠三)支队改称)
第16团 团长:盛治华  政委:邓东哲
第21团 团长:邢芳银  政委:曾凡有
第三四四旅 旅长:刘  震  政委:唐  亮  参谋长:沈启贤  政治部主任:高农斧
(1940.6南下华中,编入八路军第四纵队)
独立团     团长:张  方  政委:关盛志
回民支队 支队长:马本斋  政委:郭六顺
(1938.7由冀中回民教导队与河北游击军联合组成,1939年秋正式改称)
2、1941.7黄克诚率主力南下,余部再次整编后序列:
司  令  员:杨得志
政      委:苏振华
副  司令员:杨  勇
参  谋  长:卢绍武
政治部主任:唐  亮
【八路军第三纵队】:(38.4由冀中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合编,43年秋到达晋西北地区后建制取消)
司  令  员:吕正操(上将)
政      委:王  平(上将)
【八路军第四纵队】:(38.5宋时轮支队与邓华支队合编,39.2编入冀热察挺进军)
司  令  员:宋时轮(上将)
政      委:邓  华(上将)
参  谋  长:李钟奇
政治部主任:苏  梅
(39.8由344旅与第六支队合编后重组,41年初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
司  令  员:彭雪枫(44.9牺牲)
政      委:彭雪枫(兼)
【八路军第五纵队】:(40.5由344旅687团、新二旅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四总队合编,41年初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
司  令  员:黄克诚(大将)
政      委:黄克诚(大将)
参  谋  长:韩振纪(中将)
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中将)
【八路军山东纵队】:(38.12.27由山东地区的各抗日游击队改编而成,42.1.20改为山东军区)
1、初建时序列:(1938.12.27成立,统一指挥山东各地起义武装)
总  指  挥:张经武
政      委:黎  玉
副  总指挥:王建安
参  谋  长:王  彬
政治部主任:江  华
供给部部长:马馥堂
卫生部部长:白备伍
第二支队  司令员:刘  涌  政委:景晓村                                  政治部主任:李仲林
(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编成,辖3个营)
第三支队  司令员:马耀南  政委:霍士廉  副司令:杨国夫                  政治部主任:鲍  辉
(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编成) n^}Jpa\,|b
第7团  团长:马晓云  政委:马千里
第10团 团长:李人凤  政委:陈  兴 .
特务团 团长:潘建军  政委:孙  正
第四支队 司令员:廖容标  政委:林  浩  副司令:赵  杰  参谋长:王  彬  政治部主任:周赤萍
(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编成)
第1团  团长:程绪润  政委:刘居英
第2团  团长:单  洪  政委:汪  洋
第4团  团长:廖容标  政委:姚仲明
第五支队 司令员:高锦纯  政委:宋  澄  副司令:吴克华  参谋长:赵锡纯  政治部主任:宋竹庭
(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编成)
第19旅   旅长:高  嵩  政委:宋竹庭                  参谋长:王瀛洲  政治部主任:李丙令
第55团 团长:李  华  政委:常  青
第61团 团长:赵一萍  政委:刘仲华
第63团 团长:于得水  政委:张玉华
第21旅   旅长:郑耀南  政委:李耀文
政治部主任:张加洛
第62团 团长:郑耀南  政委:李耀文
第64团 团长:陈龙飞  政委:翟瑞甫
第25旅   旅长:刘万岭  政委:柳运光                                  政治部主任:沈 阳    (刘万岭叛变,25旅撤销,65团直属第五支队领导)
第65团 团长:李肇启  政委:王云九
第六支队 司令员:刘海涛  政委:张北华  副司令:何光宇  参谋长:马继孔  政治部主任:李冠元
(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六支队编成)
第2团  团长:曹洪胜  政委:张  潭
第3团  团长:于会川  政委:李文甫
独立团 团长:武圣域  政委:马亚鲁
第八支队   指挥:马保三  政委:张文通  副指挥:胡奇才  参谋长:杨志雅  政治部主任:赖  萍
第1团  团长:李福泽  政委:张子明
第3团  团长:何凤池  政委:于晓峰
第5团  团长:魏培德  政委:王永周
第九支队 司令员:王麟阁  政委:傅  骥
(安丘、莒县边区进步人士编成)
第十二支队  队长:董慕仲  政委:张  刚  副队长:钱  钧                  政治部主任:董少白
(四支队二团与沂、费县地区收编游杂武装编成)
抗日一总队 队长:张光中  政委:李乐平                  参谋长:韩文一  政治部主任:梁度世
抗日二总队  队长:李贞乾  政委:郭影秋  副队长:李  发
(39.2与343旅685团编为苏鲁豫支队,脱离山纵)
陇海支队  司令员:钟  辉  政委:钟  辉  副司令:梁海波                  政治部主任:李浩然
(邳县青年救国义勇军改编)
特务团     团长:陆升勋  政委:薛绍庚
(津浦支队1个营与第三、八支队各一部编成)
临郯独立团 团长:薛  浩  政委:唐  涛
(临沂、郯城一带青年抗日救国义勇队改编)
2、第一期整军后序列:(1939.2-1939.5)
第二支队 司令员:吴克华  政委:阎世印
(由原第5支队第61团与原第十二支队编成)
第三支队 司令员:马耀南  政委:霍士廉  副司令:杨国夫                  政治部主任:鲍  辉    (未变)
第7团  团长:马晓云  政委:马千里
第10团 团长:李人凤  政委:罗文华
特务团 团长:潘建军  政委:孙  正
第四支队 司令员:廖容标  政委:胡奇才  副司令:赵  杰
(缩编为3个营)
第五支队 司令员:高锦纯  政委:宋  澄  副司令:吴克华  参谋长:赵锡纯  政治部主任:于  眉    (撤销旅级机构)
第13团 团长:梁海波  政委:蔡雍泉
第15团 团长:李希孔  政委:张子明
第六支队 司令员:刘海涛  政委:张北华  副司令:何光宇  参谋长:马继孔  政治部主任:李冠元
(39.10拨归八路军115师建制)
第1团  团长:陈伯衡  政委:刘  星
第2团  团长:曹洪胜  政委:张  潭
第3团  团长:于会川  政委:李文甫
独立团 团长:武圣域  政委:马亚鲁
第八支队 司令员:马保三  政委:周赤萍  副指挥:钱  钧  参谋长:杨志雅  政治部主任:赖  萍
(原第二、八、九支队合编为1个基干团,对外仍称第八支队)
陇海支队  司令员:钟  辉  政委:钟  辉  副司令:梁海波                  政治部主任:李浩然
抗日一总队 队长:张光中  政委:李乐平                  参谋长:韩文一  政治部主任:梁度世
(39.10拨归八路军115师建制)
3、第二期整军后序列:(1939.6-1939.12)
第一支队 司令员:马保三  政委:周赤萍  副指挥:钱  钧  参谋长:杨志雅  政治部主任:赖  萍
(由第八支队改称,辖3个营)
第二支队 司令员:孙继先  政委:潘寿才                  参谋长:刘国柱  政治部主任:孔繁彬
(39.10津浦支队拨归后合编)
第三支队 司令员:杨国夫  政委:徐斌洲  副司令:李人凤  参谋长:鲍剑寒  政治部主任:陈  楚    (缩编为3个                      第四支队 司令员:廖容标  政委:胡奇才  副司令:赵  杰                                        (未变)
第五支队 司令员:高锦纯  政委:宋  澄  副司令:吴克华  参谋长:赵锡纯  政治部主任:于  眉    (增编第14团)
第九支队 司令员:刘海涛  政委:刘其人
(山东纵队特务团与第1支队第2营合编后新建)
陇海支队 司令员:钟  辉  政委:钟  辉  副司令:梁海波                  政治部主任:李浩然    (未变)
4、第三、四、五期整军后序列:(1940.1-1940.10)
第一旅     旅长:王建安  政委:汪  洋  副旅长:廖容标  参谋长:钱  钧  政治部主任:周赤萍
(由第1支队第1、3营与第4支队第1、2营编成)
第1团   团长:李福泽  政委:王文轩
第2团   团长:吴瑞林  政委:李伯秋
第3团   团长:陈  明  政委:陈  宏
第4团   团长:刘毓泉  政委:王文介
第二旅     旅长:孙继先  政委:江  华  副旅长:刘海涛  参谋长:刘国柱  政治部主任:孔繁彬    (由第2、第9支队编成)
第4团   团长:王永禄  政委:杨道和
第5团   团长:刘  涌  政委:刘仲华
第6团   团长:马耀伦  政委:王建青
第三旅     旅长:许世友  政委:刘其人  副旅长:杨国夫  参谋长:马千里  政治部主任:徐斌洲    (由第3支队编成)
第7团   团长:郑大林  政委:孙  正
第8团   团长:谭祖本  政委:李曼村
第9团   团长:赵寄舟  政委:岳拙元
第四旅      旅长:廖容标  政委:汪  洋  副旅长:赵  杰  参谋长:刘国柱  政治部主任:欧阳文
(1941.4第5期整军时由第一旅、四支队各一部及大崮独立团编成)
第10团  团长:陈  明  政委:陈  宏
第11团  团长:刘毓泉  政委:王文介
第12团  团长:石  新  政委:胡  寅
独立团  团长:袁  健  政委:余  宏
第五旅     旅长:吴克华  政委:高锦纯                  参谋长:赵一萍  政治部主任:高锦纯
(由第5支队编成)
第13团  团长:李绍桥  政委:苏晓风
第14团  团长:于得水  政委:雨  晴
第15团  团长:梁海波  政委:李丙令
第一支队  司令员:胡奇才  政委:王子文  副司令:王兆祥  参谋长:吴奎文  政治部主任:李建梓    (由沂蒙区基干武装编成)
第1团   团长:刘怀文  政委:李志南
第2团   团长:杨万兴  政委:金  辉
第四支队  司令员:赵  杰  政委:王一平  副司令:徐化鲁  参谋长:程绪润  政治部主任:李枚青    (未变)
第1团   团长:单  洪  政委:陈  奇
第2团   团长:叶  声  政委:薛绍庚
第3团   团长:石  新  政委:胡  寅
第五支队 司令员:王  彬  政委:王  文  副司令:高  嵩  参谋长:胡铁生  政治部主任:仲曦东
(原第5支队改编成第5旅后,原第3军区改称新的第5支队)
第1团   团长:周  光  政委:张寰旭
第2团   团长:孙端夫  政委:蔡雍泉
第3团   团长:张怀忠  政委:王檐雨
陇海支队 司令员:钟  辉  政委:韦国清                  参谋长:张  炯  政治部主任:韦国清
(1940.8拨归新四军建制) mYG1a(nf(
蒙山支队  支队长:邵子厚  政委:朱则民
特务第1团  团长:李  发  政委:张玉华
特务第2团  团长:王吉文  政委:刘  涛
【东进抗日游击纵队】:(1937.12.17由一二九师769团一部组成,东进冀南,38.7兼冀南军区)
司  令  员:陈再道(上将)
政      委:李菁玉/宋任穷(上将)
(1939.1.16 与冀南军区分开后;1940.6 编为一二九师新七旅)
司  令  员:陈再道(上将)
政      委:刘志坚(中将)
参  谋  长:卜盛光
政治部主任:钟汉华(中将)
【东进抗日挺进纵队】:(1938.7以115师343旅部机关一部及685团第2营和129师工兵连进抵山东省乐陵后成立)
司  令  员:萧  华(上将)
政      委:萧  华(上将)(兼)
参  谋  长:邓克明
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5支队 队长:曾国华  政委:王叙坤  参谋长:刘  正  政治部主任:刘贤权
第4团 团长:褚连三  政委:朱廷宪
第5团 团长:龙书金  政委:曾庆洪
第6团 团长:张策平  政委:赖国清
第6支队 队长:邢仁甫  政委:周贯五  参谋长:程政杰  政治部主任:王辉球  副支队长:冯鼎平
第7团 团长:李子英  政委:崔月楠
第8团 团长:杨柳新  政委:陈  德
第9团 团长:杨铮侯
津浦支队队长:孙继先  政委:潘寿才
【晋冀豫边游击纵队】:(1938.12.30由晋冀豫军区改称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39年秋改称晋冀豫边游击纵队,40.6编入太行军区,番号取消)
司  令  员:倪志亮(中将)
政      委:王新亭(上将)
副  司令员:王树声(大将)
第一支队  支队长:桂干生  政委:张南生^
第二支队  支队长:唐天际  政委:方升普
第三支队  支队长:张贤约  政委:杨树根
第四支队  支队长:赵基梅  政委:谭甫仁
【八路军第四纵队】:(38.5宋时轮支队与邓华支队合编,39.2编入冀热察挺进军)
司  令  员:宋时轮(上将)
政      委:邓  华(上将)
参  谋  长:李钟奇
政治部主任:苏  梅
(39.8由344旅与第六支队合编后重组,41年初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
司  令  员:彭雪枫(44.9牺牲)
政      委:彭雪枫(兼)
【八路军第五纵队】:(40.5由344旅687团、新二旅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四总队合编,41年初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
司  令  员:黄克诚(大将)
政      委:黄克诚(大将)
参  谋  长:韩振纪(中将)
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