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霞死后(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37:39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16:57
连载:辉煌与陨落   作者:一鸣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到了大年初一,满街的人都在议论纷纷:“电影明星艾霞自杀了!”“电影明星艾霞自杀了!”新闻报纸也争相报道:“艾霞,著名演员,于1934年2月12日夜吞服烟土自杀身亡,享年22岁……”听到消息的王莹简直不敢相信这个现实。是的,对于艾霞的死,最伤心的莫过于王莹了。一直以来,两人情同姐妹,无话不谈,在艾霞朋友一个个远去的时候,她依然全心地去关心艾霞。但王莹死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好友会寻短见。她为自己那天的过失抱恨不已,她为没有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而痛苦自责。
好友的死让王莹备感痛心,从而她也在思索电影界的黑暗。艾霞的死很大程度上是黑暗的电影圈造成的,怀着一腔愤恨之情,王莹接连写了《没有和艾霞说最后一句话》、《冲破黑暗的电影圈》、《卸除一件五色的外衣》控诉抨击黑暗的社会、黑暗的电影圈,为艾霞鸣冤,她号召人们团结起来一起与黑暗势力作斗争,肃清电影圈的黑暗分子。
对于艾霞的死,伤心的不仅仅是她的好友王莹,那喜爱艾霞电影的万千民众听到艾霞自杀的消息也无比沉痛,以各种形式对艾霞进行哀悼。许多朋友和同仁在感到惋惜和哀痛的同时,也对这一悲剧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深思。柯灵先生曾在《悼艾霞》一文中这样写道:“艾霞有理想、有热情、有勇气,她是能够倔强地生活的,却终于在桃符万户、旧岁更新的时节毁灭了自己……艾霞不是弱者,可是她终究不能不受摧残。她是现实矛盾和时代苦闷的牺牲品!她走到这条末路,是多少年来挣扎斗争的不幸结局。”1934年第9期的《电影画报》辟有“艾霞女士哀悼专辑”,上面登载了她的诗作和油画,以此表达对一代影坛才女的哀思。
然而,在艾霞自杀以后,一些无聊的小报记者,却并不将艾霞之死看做是一个有才华的女艺术家的“挣扎斗争的不幸结局”,他们更愿意把这一悲剧事件张扬为一出“桃色新闻”, 把艾霞生前的情恋添油加醋地歪曲发挥。一些黄色报刊把她的死作为头号新闻,而且在死者身上大做文章,借此发财。从这个情况来看,当时的小报记者,不能说就不如今天的狗仔队。狗仔之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非常敬业的。与此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报纸更是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借此打击曾经具有进步倾向的电影工作者。
为了揭露一些黄色报刊的丑陋面目,抨击这些小报记者的无耻行径,孙师毅以艾霞为原型,综合黑暗社会其他妇女的悲惨遭遇,创作了剧本《新女性》。这个剧本很快被蔡楚生导演拍成电影。影片《新女性》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女主人公韦明(阮玲玉饰)为了争取婚姻自主而从家庭出走。但这段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她很快遭到了抛弃。好强的韦明来到上海谋生,当了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业余还从事文学创作。然而命运对她太不公平了,她依然没有逃脱社会恶势力的魔掌:由于拒绝校董的戏弄,她被学校辞退了;同样由于拒绝小报记者的戏弄,她又被莫须有的是非所包围。面对女儿的病危,她无计可施。在身心交瘁之中,她只好选择自杀的方式向社会发出抗议。但是,当她服下安眠药并被人发现而送入医院后,报纸上却出现了恶意造谣中伤的文字。在又一次巨大的刺激中,韦明发出了“我要活,我要报复”的呐喊,但为时已晚,药性发作了。故事至此戛然结束。
影片《新女性》概括的是那个时代许多奋斗中的知识女性所共同遭遇的命运:她们渴望做“新女性”,却常常要为此而付出灵与肉的代价;她们正直善良,向往光明,却往往由于自身的弱小而在是非和经济压力面前束手无策。尽管阮玲玉比艾霞更早走上银幕,也拥有更多的荣誉,但作为靠自身的奋斗而成名的职业女性,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有着许多与艾霞相似的内心经历。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角色创造之中,以至于常常在摄影机停止转动后依然难以从规定情景中自拔。有一天,剧组一共拍了25个镜头,而她竟流了14次泪!是的,在影片中,谁能分清哪是韦明,哪是艾霞,哪是阮玲玉自己呢?正是由于剧作内容所具有的这种极富概括力的生活和艺术的双重真实,打动了扮演韦明的阮玲玉,使她把银幕上的那一页页血泪史演绎得真切可信,催人泪下。阮玲玉的出色表演有力地抨击了黄色报刊对艾霞的攻击,为艾霞讨回一个清白。但阮玲玉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一场同样的悲剧在等待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