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教你:21天提高孩子观察力和创造力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15:31
第一章 观察力是什么(1)
观察力——智慧的起点
第一篇观察力——智慧的起点
第一章观察力是什么观察的奥秘1观察——“思维的知觉”
从字面上来看,“观”和“察”都与眼睛有着天然的联系,都可以解释为“看”。“察”更有“仔细看”之意。但是,“看”是否就等同于“观察”、“不看”是否一定就没有“观察”呢?
答案是否定的。
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眼睛的确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黄帝内经》曾经记载:“天有日月,人有双目”,眼睛能“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人的全身共有四百多万条神经纤维向大脑中枢传递信息,其中双眼就占一半;人们从外界获得的数以亿万兆计的信息中的80%~90%都是通过视觉通道而获取的。
但眼睛并不是唯一的感觉器官。人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看到斑斓多姿的外部世界外,还可以用双耳来倾听美妙动人的乐音、高低缓急的声响,还能用鼻子嗅闻沁人心脾的气味,或者用舌头品尝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用手触摸感受物体不同的质地、硬度、冷热……这一系列感觉器官,同样不可忽视。
然而,生活中常常有人对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也有人对耳边的声响“听而不闻”。这表明,光有感觉器官,还不能完成观察活动。由于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感觉器官接收的信息并没有在大脑中形成反应。这表明:视、听等活动必须有积极的思维参与,才能获得真正的观察。因此,心理学家称观察为“思维的知觉”。
观察既然是“思维的知觉”,是感知觉发展的最高形式,这种知觉就不是随意或模糊不清的。它是在综合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进行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因此,我们认为,人们依靠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靠眼睛)得到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的过程,就叫做观察。
在人类的科学研究中,“观察”有其特殊的内涵。科学观察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活动,一般是指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针对一定的对象,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这种观察往往有充分的知识和工具准备,计划、步骤和指导观点都十分明确,还有翔实的记录、整理和总结。
2观察方式的分类
我们通常将观察的方式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
(1)直接观察
直接观察一般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客体的直接感知过程。
直接观察往往跟自发观察紧密联系,没有中间环节,可信度比较大,有利于发现问题。但人们用肉眼或其他感觉器官感知事物的灵敏度和范围都非常有限。人眼能勉强分辨15厘米远、01毫米的东西,分辨更小的东西就很困难,更不可能像老鹰那样从几千米的高空看到陆地上的猎物。人耳的灵敏度也不可能与蝙蝠和海豚媲美。
第一章 观察力是什么(2)
(2)间接观察
间接观察一般指人们借助观察仪器间接获得对客体的信息的感知过程。
间接观察往往和自觉观察相联系,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如调查、实验等,还可以运用工具如哈勃望远镜、隧道扫描显微镜、超声波、核磁共振等。使用不同的方法和设备延伸人类的感觉器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察手段,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但它很可能造成误观察,甚至是没有观察。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各有利弊,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式,才能保证观察结果是正确的、科学的。
此外,人们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观察方式进行了分类。如按照学科领域将其分为科学观察、社会观察、审美观察等;按照观察目的分为启示性观察、探索性观察、验证性观察等;按时间周期分为连续性观察、非连续性观察等。
通常,人们面对不同的对象会采取不同的观察方式。即使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的观察方式也会因各自的观察目的和习惯产生差异。
什么是观察力
1观察力: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
简单地说,一个人观察的能力就是观察力。
观察力无处不在。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观察到天空日月星辰的分布、山川草木及湖泊海洋的变化,观察到飞禽走兽和雷电风雨的发生,观察到社会生活中五彩缤纷的现象与各种各样的变化,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病毒的形态和活动……
哪里有观察活动,哪里就有观察力。人们观察事物或现象,主要是观察这个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要将这些特征观察得仔细、准确,就必须具有一种能全面、正确、深入地认识事物特征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观察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观察力就是指人在感知活动过程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客观事物特征的能力。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水平,与这种能力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常常赞美那些观察力发达的人“心明眼亮”,这里的“眼亮”并不是说一个人的视力多么好,而是说他观察细致准确、思维判断敏捷。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观察力是一种感觉与思维高度协调的能力,也是一种智力。
应该注意的是,观察力是人在观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而观察则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在观察活动中,不仅有观察力参与,而且还有人的思维能力参与,甚至还伴随着人的想象力。贝弗里奇指出:“必须懂得所谓观察不仅止于看见事物,还包括思维过程在内。一切观察都含有两个因素:感官知觉因素(通常是视觉)、思维要素。”这里所说的感觉知觉因素就相当于观察力。所以,观察力≠观察。
2观察力的结构
(1)感觉
①感觉是什么
感觉是观察力的一种形式。
感觉是感觉器官对来自体内外的一定刺激所产生的能力活动,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体对象(也包括人体)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能力。如,视感觉就是眼睛对光线所产生的反应能力,内脏感觉就是由脑神经对体内脏器活动的变化所产生的反应能力。
第一章 观察力是什么(3)
②感觉的特征
感觉性质是感觉的根本特征。列宁指出:“在感觉中不可避免地也会有质。”任何一种感觉领域内都存在着性质和区别。如,视觉表现为红、黄、绿、蓝、白、灰、黑等;听觉有音响、音色和响度的区别;味觉则有酸、甜、苦、辣、咸等。
感觉强度是感觉在数量方面的特征,它决定了信息的强度和感官的机能状态。一个人从暗室中突然走到明亮的室外,刚开始什么都看不清,几秒钟之后,才渐渐看清东西,这就是由弱向强的过渡。反之,则为由强向弱的过渡。
感觉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即为感觉的持续性,它主要决定了信息作用的时间和长度以及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具体表现为感觉的潜伏期及惰性。所谓潜伏期,是指当信息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生。所谓惰性,是指感觉不是随信息停止作用而立即消失的,也就是后作用,如脱离嘈杂的环境后产生“耳鸣”等。
扩延性是感觉在空间方面的特性,它主要决定于信息作用的空间距离和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如,视觉中的距离、听觉中的范围等。
③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的感觉器,反映外界对象属性的感觉,它又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它们分别是眼、耳、鼻、舌、身的机能。
内部感觉是由于感觉器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所产生的反映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例如,饥饿感、干渴感、昏觉、幻觉等。
本体感觉是在身体外表面和内表面之间有一种本体感受器,能反映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的情况。如,反映并辨别机体自身运动状态和健康状态的运动感觉和反映和辨别身体(主要是头部)的运动速率和方向的平衡感觉等。
(2)知觉
①知觉是什么
知觉是观察力的另一种形式,比感觉形式更高级、更全面。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生的,但它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或拼板,它具有新的性质。
知觉是个体对客体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表现为对客体的整体认识、对客体综合属性的判别或对客体意义的初步解释。
②知觉的一般特征
选择性。在同一瞬间,优先反映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属性或部分,即从众多的对象中,有选择地以一些对象作为知觉对象,从而使知觉对象特别清晰,而使其余对象成为知觉对象的背景比较模糊。不同的人们看“两可图”,能看出不同的情景,这就是典型的知觉的选择性。
理解性。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知觉对象加以认识,并用语词标志出来。由于人们总是具有不同经验和知识,所以对同一个知觉对象的知觉常常有很大的区别。在某一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专门知识的人,对该领域对象的知觉要比其他人深刻得多,反之则较淡漠。譬如,一个对建筑设计完全没有概念的人,即使在他面前摆上设计十分完美的图纸,他也不一定会产生强烈的知觉。
整体性。个体所反映的是知觉对象的整体现象,可以把具有不同属性的知觉对象感知为一个综合的、完整的统一体。例如,苹果有圆的形状,有一定的硬度,有一定的颜色,有一定的气味。我们在感知时,就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来把握,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第一章 观察力是什么(4)
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当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个体的知觉对象仍能保持一定的恒常性。如,一个人从距我们1米处走到5米远时,虽然他在我们视网膜的影像缩小到1/5,但我们感到此人的高度大体未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③知觉的分类
一般把知觉划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复合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人们在观察大自然和观看图画、雕塑、体操表演、各类球赛等时主要使用视知觉,在欣赏电影、电视时,就是视听复合知觉起作用,战争中则是视、听、触、复合知觉起作用。空间知觉主要包括距离、方位、大小、形状、立体等知觉。时间知觉总是通过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实现,媒介可能是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如四季的转换、昼夜的交替等;也可能是机体的生理状态,如睡眠周期、月经周期等。此外,盲人的触知觉非常强。
(3)感知
在实际认识过程中,感觉与知觉很难区分,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颜色总是某种对象的颜色,软硬属性也总是某种对象的;反过来,某种对象也总是有颜色和硬度的。因此,把感觉与知觉合称为感知。
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形成的。脱离感知过程,也就没有观察力。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感知能力或有感知能力而未感知任何外部对象,他都不会有观察力。
国外有人让成人受试者待在一个专门设计的特殊实验室内,不让他感知到任何一个外界对象。过了一段时间,受试者开始产生幻觉,随后又出现了极度警戒状态,并且伴随有闭锁恐惧症。再过一段时间,受试者对环境的兴趣完全消失,开始转向注意自身,产生忐忑不安情绪,丧失了观察力。
第一篇观察力——智慧的起点3观察力与注意力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个唯一的门户,只有经过这门户,外在世界的印象才能在心里引起感觉来。如果不把我们的注意集中在它身上,那么,虽然它也可以影响我们的机体,但我们是不会意识到这种影响的。”
注意力是观察力的基础。没有注意力,就没有观察力。观察力同注意力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成功者往往具有很好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对人生和事业专注而执著。
注意力是有目的地将心理活动长时间地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的能力,是对事物和现象的警觉、选择能力,即指向和集中能力。观察力是人在观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智力,观察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有注意的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意向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观察力也就是注意力的聚合。
控制和集中注意力,使其根据我们的需要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集中性和稳定性,对于提高观察的效果大有裨益。注意力的稳定和集中与思维的活跃程度成正比关系。思维越活跃,注意力就越集中、越稳定,观察活动也更有效。
4好的观察力的表现
(1)指向明确,观察全面
观察力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就使得各种观察活动能遵循既定的目标向前发展,能自始至终。比如,明确观察目的及对象——合理安排观察顺序——把观察结果同研究的问题结合思考——考虑每个观察步骤是否达到目的等等。
第一章 观察力是什么(5)
指向明确、计划清晰,非常有利于在观察时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而不是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而全面,正是观察的基本原则。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古医书上看到巴豆是泻药,于是在治病时总把巴豆当作泻药使用。可是,有一次他在治疗的过程中,试着给腹泻患者以少量巴豆,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患者的腹泻止住了。于是,李时珍对巴豆的药性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发现从总体上讲,巴豆是一种泻药,但针对某些特殊的病症,却又是一种止泻药。具有好的观察能力的人,观察问题与李时珍一样,比较全面。反之,观察力不好的人对于他们司空见惯的那些最一般也是最常见的东西往往都没有明确的概念。比如,有的人观察室内的花草时,虽然一般人都能辨别出花和叶,却不能明确地指出茎和根;细看鸟的图画时,虽然一般人都能指出鸟有头、喙、翅膀、尾巴、腿和爪,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说出颈和躯干这两个部分;在描绘我们平时极其常见的锅时,一般人只能说出其有锅盖和把手,只有观察全面的人才能说出锅底……
(2)观察细致,感受独特
细致,是观察力的基本要求,也是考察观察力高低的基本条件。
在我国的汉字中,形近字往往给不善于观察的人带来很大的困扰。有时两个字的形状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天”和“夭”,“曰”和“日”,“准”和“淮”等等,人们往往容易将它们认错或者写错。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来自形近字的干扰就更大了,很多英语单词看起来十分相像,实际意思却差之千里,很多学习者都望而却步……这虽然只是一些小事,实际上却能反映出观察能力的强弱高低。
观察力强的人往往能够仔细地观察每一个事物,哪怕再细微的变化,也逃不过他的眼睛。20世纪初,奥地利青年气象学家魏格纳,在一次住院期间,偶然地对病房横挂的世界地图的奇异形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平常,这司空见惯的地图形象,根本不会引起病人和工作人员丝毫的兴趣。魏格纳却透过这平凡不为人所注意的地图形象,仔细观察且觉察到其中的奥妙:
地图中大西洋两岸的大陆的海岸线凹凸部分正好相反,愈看愈觉得图中的整个欧洲、非洲、南北美洲东部,简直像是一张完整的报纸被撕成的两半……恰恰是这一独特感受,使得魏格纳成为“大陆漂移”说的缔造者。魏格纳之所以能透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提出新的科学猜想,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具有较强的感受事物的能力,能从现在的地图形象,由此及彼,认识到它是由远古时期的整块大陆经历无数次漂移和演变而逐渐形成的结果。
一个感受独特的人,在观察事物时,往往能获得深刻的体验,能感受到那些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能从日常生活和平凡的事物中领悟到新东西,在别人看似不可能产生希望的地方创造奇迹。
(3)观其本质,预见性强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事物奥妙的程度。
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比如,艺术家有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睛,人们认为是白色的墙壁,画家的眼里却认为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生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检测员则能够根据建筑物的外形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人们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商品质检员一眼就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
观察能力较强的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在写作文的时候,有的学生写“我的妈妈”,不仅注意到了妈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还能通过这些现象,挖掘出妈妈的内心世界。有的人观察大自然的景色,不仅注意到花草树木、气温云彩以及鸟类的活动、土壤的变化,还能从这些变化中找出哪些景色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哪些景色是寒冬来临的预兆……
第一章 观察力是什么(6)
可是,有的人却很难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有个孩子在一篇题为《母鸡》的短文中写道:“我家老母鸡可好看了,头上戴着一个高高的、红红的鸡冠,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美丽的衣服……”能说这个孩子不注意观察吗?他们家养着鸡,对鸡的外形也观察得很仔细。但是,他却没有留心公鸡和母鸡各自的特点,将公鸡的外表给母鸡安上了!
有的人,当他被介绍给别人时,他想,反正记不住这些人的名字,因而在介绍的过程中,不去一个一个地观察新相识朋友的相貌特征。那一张张从他眼前掠过的面孔,都被他千篇一律地看作是“一般人的脸”,最后什么也没记住。但观察力较强的人,却能抓住每张脸的主要特征,从而区分出一张一张不同的脸:瓜子脸、鹅蛋脸、苹果脸、国字脸等。
一般人通常只注意那些显而易见的特征,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却不能很好地区分开来。比如,让孩子观察玻璃杯和瓷杯,很少有人能说出它们都是圆的、玻璃杯是透明的等特性。
准确,是观察力的根本,也是观察力表现效果的根源。抓住本质特征,是观察的目的之一。观察时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在,还能预见未来。一个观察力很强的人,能够经常预言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方向。
许多敏锐的观察者都具有相当出色的预见能力:英国气象学家欧文克里克,是一位公认的气象预报专家。在长达50年的气象预报生涯中,他的预报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准确率,就连三四个星期以后的气象预报,准确率也高达80%以上。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大扫帚星”的运动规律所作出的科学推断,被学术界誉为“智慧的预见”。
“天才的预言家”雪莱同任何人哪怕只交谈很短的时间,就能写出若干小时之后的谈话情况。他还深有体会地说,自己“不但深刻观察了现在的实际情况,发现现存事物应该遵守的法则,而且还从现在观察到将来”。(4)善于联想,时常更新
观察力强的人在观察事物时能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不生搬硬套,并能迅速而准确地认识到事物的特征。
比如,善于联想与想象,即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同正在探索的问题迅速而准确地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任何一个观察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由于它的复杂性,这种活动很难用一个固定的观察方法加以模式化。只有经常联想,才能打开思维的翅膀,飞得高,飞得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原动力。”
比如,经常更新思路。人们思考问题也是一样,总是有些方法和技巧可以遵循,如纵向思考、逆向思考、横向思考等。然而,“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由于思考着的问题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因而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经常更新研究思路。很多人在自己的观察道路上都经历过或多或少的失败,此时如果心灰意冷,以至放弃既定的观察活动,就会一事无成。相反,如果能换个角度想问题,在失败之后萌发新的思路,则很容易找到新的突破口,在失败中孕育成功。我国东汉时期大医学家张仲景,一次给两个同是感冒的人诊病。表面上看,两者的病症几乎一模一样,于是张仲景也就开了一样的“发汗”处方,供两位病人服用。结果这两个病人一个痊愈,另一个反倒病情加重了。两个患相同感冒的人,吃的又是一样的药,为什么一个好了,一个反而变坏了呢?为了探明其中的奥妙,张仲景把过去的诊断过程详细地回忆了一遍,才恍然大悟:那个病情不见好转的人,已经流过汗了,吃的又是“发汗”药,可能是汗出多了的缘故,所以病情反而加重了。于是,张仲景改用其他的处方,很快就使那位病人好起来了。从此以后,张仲景一碰到这样类似的问题,就反复加以区别,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终于写成至今仍有相当研究价值的《伤寒论》。
第二章 为什么要提高观察力(1)
第二章为什么要提高观察力观察是发现的源头
1观察是起点
爱因斯坦说:“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据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观察不仅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道工序,是一切知识和发现的起点,是一切创造和发明的基础,还是检验知识和真理的重要途径。
对于孩子们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科学界来说,观察是科学发现的开始。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智力水平的高低。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在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天我们要看到很多的事物和现象,如果有一个事情、一个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个时候我们就由一般的感觉和观看进入到观察的层次。有了观察,我们才可能发现、提出问题,发现、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进入到研究的阶段。
2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
观察力对于发展人的智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表明,如果一个人有比较强的观察力,他就能从观察的对象上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特点,悟出别人所未悟及和未感受到的东西。
罗丹告诫其学生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诀窍是:“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是按三条线来研究学生的发展的,这就是: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观察首先需要用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但是观察绝不等于随便看看。著名侦探福尔摩斯对他的老伙伴华生说:“你每天都在贝克街的楼梯上上下下,但依然不知道它到底有几个台阶,因为你仅仅是看;我知道它有7个台阶,因为我在‘观察’。”
历史上、科学史上通过观察做出重大发现和发明的比比皆是:意大利科学家从观察教堂里铜吊灯的摇曳开始,经过实验研究,发现了摆的定时定律。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从孩提时代就喜欢对各种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而且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不懂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夜晚,他仰望天空神往那眨着眼睛的大大小小的星星,心里想,月亮、星星为什么能挂在天空上呢?月亮、星星都在天空转动着,那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狂风刮起,旋卷着沙石,人们都躲进屋里,牛顿却冲出门外,独自在街上行走,一会儿顺风前进,一会儿逆风行走,实地观察顺风与逆风的速度差,看看到底有何种本质的差别。
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一场深刻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其发明人瓦特,正是从对烧开的水顶动壶盖的观察中琢磨出蒸汽机的基本原理的。
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幼年时就热爱观察各种花卉、药草的生长过程,细致地察看它们如何抽条、长叶、开花,花草的每一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正是这种细致严谨的观察习惯,使他得以纠正古代药草书中的很多谬误,并写出世代流传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达尔文其实并没有受过生物学方面的专门训练,他在求学时期学的是神学和医学,而且医学还是他的薄弱环节。所幸的是,在从小培养起来的采集标本的兴趣中,他锻炼出过人的观察能力。达尔文对打猎、养狗、捉老鼠、抓小鸟、捕昆虫、采花草等都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曾在自传中叙述了自己在剑桥大学期间一次搜集甲虫的经历:
“有一天,我剥去一些老树皮,看见两只罕见的甲虫,就一手一只捉住了。正在这个时候,我又瞧见第三只新种类的甲虫,我舍不得把它放走,于是我把右手的那只‘砰’的一声放在嘴里。哎呀!它排出一些极辛辣的液汁,烧痛了我的舌头。我不得不把这只甲虫吐出来。它就跑掉了,而第三只甲虫也没有捉到。”结果,这几种罕见的昆虫标本被收入昆虫学家斯蒂芬斯所编的《不列颠昆虫图解》。很多人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观察能力,这对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一次吃饭的时候,一位同学在可乐瓶中,偶尔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只要敲动瓶壁,溅起的水珠不会马上融入水中,而是在水面上滚动、跳跃。他觉得这个现象真是太奇怪了,水珠应该立刻融入水中的呀,怎么还会在水面上保持一定的时间呢?
第二章 为什么要提高观察力(2)
看着在水面上跳跃浮动的水珠,他决定要研究一下这个现象。他搜集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饮料瓶,把每个瓶子编上号,逐个测试。他发现每种瓶子都能产生这种现象,只是效果有所差别:圆形的瓶子比方形的效果好,截面形状简单的比截面形状复杂的效果好。
经过仔细观察,这个同学发现,这些差异与敲击时水面震动的情况有关。方形的或者截面形状复杂的瓶子,不利于瓶中水面的震动,激起的水珠也少,因此浮在水面上的水珠相对就少。如果这位同学不是善于观察和思考,他能发现这样有趣的事实吗?
观察力是智力之母
第一篇观察力——智慧的起点人们常用“聪明不聪明”来概括一个人的智力。顾名思义,“聪明”即耳聪目明。由此看来,聪明首先应当包括以感知为基础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智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智力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是思维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所以有人说:“思维是核心,观察是入门”。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触到的信息有80%以上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通道传入大脑,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可以说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在众人之上。”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没有观察,智力发展就好像树木生长没有了土壤、江河湖海没有了水的源头一样,失去了根本。
其次,观察力的发展离不开思维的进步,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人们认识事物,都由观察开始,继而开始注意、记忆和思维。因而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同时又借助于思维提高来发展优良的观察力。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力低,那么他的记忆对象往往模糊而不确切、不突出,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时就常常模棱两可,记忆效果差。于是,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时就不能做到快速而准确,显得理不直、气不壮,综合分析和思维判断能力差,智力发展受影响。接下来,在以后的观察中,有效性、目的性、条理性差,观察效果不好,进一步影响思维的发展,形成不良循环。
再次,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单调枯燥、缺乏刺激的环境中,观察机会少就会使脑细胞比较多地处于抑制状态,大脑皮层发育较缓慢,智力显得相对落后。相反,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活在丰富多彩、充满刺激的环境中,坚持经常到户外、野外去观察各种事物和现象,大脑皮层接受丰富刺激,经常处于兴奋活动状态,其大脑的发育就相对较好,智力也较发达。
因此,要想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就应该勇敢地拓宽视野,敢于观察,善于观察,为自己的智力发展开启一扇明亮的“窗户”,为自己的大脑赋予一双“聪明的眼睛”!
提高观察力能提高人的素质
人类要想在观察活动中取得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而每一次观察活动,也都会丰富、提高观察者的素质。一个人的自我发展,其实就是观察力的不断提高。一个社会的进步与落后,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有时候也在这个民族成员普遍具有的观察力上有所表现。可以说,培养和提高观察力,是提高个人和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观察是所有科学研究形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观察才可能发现并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就是一个数学的运算或者实验的技巧,而发现、提出问题却需要通过观察,并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才能够实现。
回顾人类科学的历史,很容易发现,没有一门学科离得开观察力。天文学、力学、数学等概莫能外。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家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日益克服感官、生理和生存环境的局限,使科学观察的效率越来越高,领域越来越广阔,但这一切都还是人的感官和思维器官的延伸和补充。
第二章 为什么要提高观察力(3)
除了自然科学以外,人类其他活动也离不开观察力的作用。
比如文学。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19世纪伟大的戏剧大师易卜生说:“做一个诗人是什么意思呢?我费了很长的时间才意识到,做一个诗人实质上是观察。但是,请注意,他的观察要达到这样一个程度:观众现在所看到的、所了解到的全部是诗人早就观察到的。唯有亲身经历过的东西,才能观察到这种程度,才能理解到这种程度。”中外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在作品中把人物、场景描写得生动传神,一方面与他们高超的文学表达和丰富的想象紧密相关,一方面与他们高度敏锐的观察力有很大的关系。
在战场上,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现代经济,更是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眼球”,才能带来更大的飞跃;政治活动、生产劳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教育实践……都离不开观察力的作用。
观察力是形成技能的必要条件。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其实也就具有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养成技能的过程自然而然会变得轻松。良好的观察力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记忆等多种思维活动,促进学习和工作的进步。很多人急于求成,看不到观察力与学习进步的直接利害关系,而对其训练极不重视,结果往往始救不及。其实,如果不去有意识地加强观察力的培养,使其在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中善于观察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充分感知,获得规律性知识,分析、判断和综合概括能力也将难以得到提高,而这些都是智力发展、学业进步和人生腾飞的必需条件。
其实,我国古人是非常重视人的观察力的培养的,“明察秋毫”、“见微知著”、“仰以观于天文,俯以查于地理”……无一不在启发后人。我国古代学者用肉眼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察,在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据初步统计,在我国古书中,关于彗星的记录多达500次;对太阳黑子的记载有一百多次;对流星雨的记录近二百次……现代西方天文学家曾惊叹:“中国古人测天的精勤,十分惊人。黑子的观测,远在西方人之前大约二千年,历史记载不绝,而且相传颇确实,自然是可以征信的。”正是这不断沿袭的注重观察的传统,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璀璨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观察力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对学校中的“差生”进行了研究,发现“差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能力较差。这些孩子虽然也瞪大眼睛去看事物,但是所见到的东西不一定很多,甚至还会出现很多错误。正如人们所说的:“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而空回。”受掣于观察能力,“差生”们掌握知识的能力也逐渐降低,求知欲望渐渐下降,最终厌倦学习。反之,如果拥有了好的观察能力,学习的热情自然而然得到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渐渐提高,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观察力也是未来人类的综合素质之一,较好的观察力有时候可以视为较好的思维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观察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作为一个普通人,即使不打算在某一领域成为佼佼者,学会观察也是非常必要的。在现代和未来社会,学会观察社会现象,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制定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1)
第三章提高观察力的方法
提高观察力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感觉能力是人天生固有的,但感知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的刺激。观察力则更需要有意培养、训练。
1保护好感知觉器官
观察力训练是以感知觉发展为前提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及大脑智力开发,使人耳聪目明、心灵手快,有助于智慧的发展。
要注意保护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手等器官的健康发育,因为这是发展感知觉的物质基础。
要利用并创造机会,刺激各项器官的发育。多看美丽的图画,多听动人的音乐,多动手,多说话等,这些行为对器官发育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2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观察的中心和范围,才能保证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心理学的知觉规律表明,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去知觉事物,注意力就能集中地指向有关的事物,知觉就会清晰、完整。如果观察的目的不明确,观察就如“走马观花”,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明确观察目的,一是在心里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能的好处;二是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比如,在家里或外出,可以随时确定一种观察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再比如,观察一件工艺品的形态、颜色、特点、制作水平;观察做饭、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山水、树木、花草;观察一座建筑……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还可以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如果是跟其他的人在一起,还可以互相评议,看看观察得是否仔细,描述得是否逼真。
最好的教育往往来自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频繁的接触、广泛的交流和交往,就是我们培养和提高观察力的最佳课堂。从日常生活和知识经验入手,从记录一盆花的生长、一次活动的经过、一个人物的外貌神态、一道题的实际含义做起,发挥主动性,长期坚持细心观察,才能使观察力得到快速提升。
3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观察活动有内容繁简、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分别,但都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观察有计划,是指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预先定好观察的目的和步骤。如,小孩子在学习洗衣服的时候,可以先观察父母怎样做:放多少水、多少洗衣粉、哪些衣服分开洗、洗衣机开多长时间等等。可以一边帮忙一边观察。学会了洗衣服,也提高了观察力。有的人喜欢花草,可以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写一些观察日记。这样的观察活动,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又有丰富的观察内容,效果很好。
一般来说,如果年龄较小,观察活动中应多找与其日常生活联系较多的事物,或最好从日常生活入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选用那些较熟悉、特征较明显、容易观察的事物,逐步进行观察训练。
随着年龄的增长,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已经形成,这时候再开始观察那些较为复杂、特征不太明显、容易忽略的、需要分析判断的细节、事物或事件。
4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掌握不同的方法。观察时要按照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以及观察的重点都是事先要明确的。否则,很容易陷于杂乱无章的境地,无法获得完整、准确的认识。传说,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让他的一个学生观察鱼的特征,这个学生胡乱看了一阵,结果什么特异的迹象也没有发现。后来,亚里士多德启发他观察要有顺序、有系统,这个学生才终于发现鱼是没有眼皮的。这就充分说明了,观察时要讲究顺序和步骤,不要东看一点儿、西看一点儿。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2)
常用的观察方法还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和实验中观察,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解剖(或分解)观察和比较观察,有记录观察和无记录观察,等等。
观察不同的对象,出于不同的目的,应事先考虑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有时候,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5设法让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观察
观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协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观察活动中,视觉无疑是很重要的,眼睛并不是唯一的感觉器官。我们在认识和观察事物时,应该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比如,一种水果,除了用眼睛观察其外部形状、颜色、纹理,用手摸摸它的表面,切开来看看里面的样子和果肉的质感等,尝尝它的味道,还可以用鼻子闻闻它的气味,等等。这样,可以从各方面获得对于该事物的认识,而且更加深刻。
6遵循感知规律
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而感知是有规律的,应该遵循规律去进行观察。
观察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观察得清晰、准确。因此,在观察前,对有可能提高强度的事物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强度。如,观察人的肌肉,绷紧时看得最清楚;观察蒸气的特点,水壶里的水要满到一定程度,效果才好。
被观察的对象与背景反差越大,观察效果越好。因此,要设法增加观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如,观察一种昆虫的形态、颜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纸上,效果就会好。
两个显著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容易观察,因而在观察中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观察效果好。如,两种不同的水果放在一起比较,往往能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运动中的对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运动中的情况与静止状态有所不同。因此,观察某些事物,既观察静止的情况,又要看活动中的情况。如,观察一个人,就应将静止状态与活动状态结合起来观察。
把有关联的事物组合起来观察,既能把握整体情况,又能把握具体情况。
提高观察力的具体方法
1深思立意——计划观察法
某日,德国哥根廷。
40位心理学家正在开会。忽然,一个人冲进会场,另一个手持短枪的黑人紧追而入,两个人当场搏斗起来。一声枪响之后,两个人又一道跑了出去。这个紧张的场面仅仅持续了20秒钟。
接着,会议主持人要求在场的心理学家们立即就这次刚刚经历的惊险写下目睹记。在40篇报告中,居然有36人没有察觉到那个黑人是光头!心理学家的观察力一般都是比较强、比较精确的。但是,这一次,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观察时失之偏颇呢?
这是因为,心理学家们事先没有思想准备,事件发生得非常突然,他们都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也没有任何观察计划,所以对“黑人是光头”这一重要的事实“视而不见”。这一事实说明,要进行有效的观察,就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制定相应的计划。
人们常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也从侧面表明观察的效果与是否有观察计划有直接的联系。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3)
事实上,不论是观察,还是在别的方面,事先做好计划,都是极为有利的。我国著名的系统工程学家钱学森教授在指导我国导弹工程的研究中,一直强调“要有总体规划”,“而总体规划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和制定目标方案”。正是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国的导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良好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培养那种以积极探究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学术知识更为重要。”在对事物观察之前,明确观察的目的,根据这个目的制定观察计划,然后一步步地按系统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不致遗漏有用的材料。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曾经说过:“自然界的奥秘随时都在吸引着每一个有志于科学的人,谁都想走在时间的前面,有所发现。因此,搞科学试验,争取时间是很重要的。”要争取时间,保证实验的成功率,搞好实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丁肇中所在的研究小组之所以能够战胜竞争对手,首先归功于他们精密的实验设计和扎实的准备工作,这是他们顺利进行观察的有效保证。
针对同一对象,不同的观察者基于不同的立足点,选择的观察角度和计划也不一样。文与可和郑板桥都以画竹闻名,但二人观察竹子的时候却大相径庭。
文与可曾经在自己的住所周围种了各式各样的竹子,一年四季观察和比较不同竹子之间、同一竹子之间的不同姿态,因而对各种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状态有了透彻的了解,提笔作画的时候,自然“胸有成竹”。
而郑板桥观察竹子的时候,却是另外一番情形。“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郑板桥选择在早晨这一特定的时间段观察竹子,对竹子的感受自然与文与可不同,其“眼中之竹”实际上是经过典型化了的“胸中之竹”。
无论选择何种角度,都要根据自己的观察目的制定相应的观察计划,这样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同时又能培养出良好的观察品质。
有人提出了一种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的列项划勾法,即:在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后,列出一个围绕观察任务的项目表,类似购物前的“购物提示”,促使训练者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相关内容。下面有一个简单的观察项目表,可供参考:
观察项目:鹦鹉
观察项目是否有结果简要记录
头的形状
眼睛的形状
头部羽毛颜色
嘴巴形状
翅膀颜色
身上的羽毛
尾巴
爪子
叫声
喝水的动作
吃的食物
睡的姿式
一天主要活动(√或X)
列项划勾法在每一次观察结束后,实际已保留了较完整、较全面的观察记录,也形成了观察摘记习惯的良好开端,有利于观察知识积累和观察自觉性的形成。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4)
2正午牡丹——注重客观法
宋朝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欧阳修得到一张古画,画面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花丛,花丛下有一只猫。欧阳修看不出什么名堂来,可他的亲家吴育一看,就说出了门道:“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暗如线,此午猫眼也。”欧阳修听了,深感叹服。吴育若不是有着对客观事物的细心观察,不可能根据花的色泽、形状及猫眼的状态推测出古画中画的是正午的牡丹。过去,中外地质权威曾经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可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他深入太行山东麓沙河县一带,从对这一带大石头的观察入手,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后来,他根据客观事实断定,华北地区曾经发生过冰川,推翻了“权威”们的结论,对地质学、地理学、人类学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良好的观察效果,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观察的目的是为分析资料、抽象提供事实依据,所以观察一定要客观。在观察中,如果仅仅根据过去的经历、经验、知识而主观地加以反映,往往使观察得出错误的结论。
自近代实验科学兴起以来,形成了一个牢固的传统,即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有实验的根据。这也反映出对客观性的高度重视。达芬奇曾经说过:“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谬误的,因为实验乃是确实性之母。”要做到确实性,首先就要注重客观性。
观察,有时是科学观察,其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从而掌握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规律,为能动地改造世界提供理论依据。因此,观察务必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力求获得真实、准确的观察结果。客观、真实地反映被观察的事物,是成功观察的首要条件。
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主要特征法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唐初杰出诗人骆宾王的这首《咏鹅诗》,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当时年仅7岁的骆宾王,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首好诗,是由于他平素善于观察鹅,抓住了鹅的形态与生活习性的主要特征的结果。
提高观察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相对静止的、有重点的观察。在比较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归纳出来某一类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某一个事物的个体突出性。
主要特征法是确保观察准确性的前提。它不仅需要初步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力,还需要记忆力的参与。
主要特征法要求在观察事物时,认准被观察对象的主要现象和特点。这是针对一些人在观察时通常分不清观察中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或者总是注意那些有趣的、奇特的、自己喜爱看的现象而忽视主要内容而言的。
比如,我们观察一只乌龟,如果问“乌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可能不少人会说乌龟有两只小眼睛、短尾巴、四只脚和身子藏于甲壳之下。其实不对。乌龟的特征在于其背壳,四只脚、两只小眼和短尾巴等这些都是其他许多爬行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而非乌龟所特有,因此乌龟背壳的硬度、形状、花纹才是观察的重点。
再如,我们观察一只公鸡,观察重点是什么呢?应该是鸡冠、羽毛的颜色和大小,因为这是与母鸡相区别的特征。观察鸭子,重点自然应放在脚蹼和羽毛的不湿水性上,因为这是鸭子区别于鸡的重要特征。
在学习“压力、压强”时,为了引入“压强”的概念,一位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的老师特别演示了“小木桌压在沙面上的实验”:首先,老师把小木桌正放在沙面上,让学生们观察小木桌的四条腿压入沙面的深度;然后把小木桌倒放在沙面上,再让学生们观察小木桌桌面压入沙面的深度。观察的结果是,在两种情况下,桌子压入沙面的深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抓住了在一定条件下,受力面积愈小,压力产生的效果愈明显这一特征。
接着,老师又演示了小木桌正放的情况下,在桌面上加放一重物。让学生们观察桌腿压入沙面的深度变化。观察结果发现压入沙面的深度增加了。这也是抓住了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压力愈大,压力产生的效果愈明显这一特征。事物都有区别于他种事物的本质特点的标志。运用主要特征法观察事物或现象,要因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对象不同,注意抓住其事物或现象的特征方可进行。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5)
4《昆虫记》——周密系统法
见过螳螂的人,都会十分清楚地发现,它的纤细的腰部非常长。不光很长,还特别有力呢。与它的长腰相比,螳螂的大腿要更长一些。而且,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一共有3个。总之,螳螂的大腿简直就是两排刀口的锯齿。当螳螂想要把腿折叠起来的时候,它就可以把两条腿分别收放在这两排锯齿的中间。这样是很安全的,不至于伤到自己。
如果说螳螂的大腿像是两排刀口的锯齿的话,那么它的小腿可以说是两排刀口的锯子。生长在小腿上的锯齿要比长在大腿上的多很多。而且,小腿上的锯齿和大腿上的有一些不太相同的地方。小腿锯齿的末端还生长着尖而锐的很硬的钩子,这些小钩子就像金针一样。除此以外,锯齿上还长着一把有着双面刃的刀,就好像那种成弯曲状的修理各种花枝用的剪刀一样……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他从小就喜爱在野外观察昆虫的生活,有时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虫卵,有时为了追寻某种昆虫的秘密踪迹,在烈日下一晒就是几个小时。他经常全神贯注地观察,直到洞悉了全部奥秘才肯罢休。
后来,为了便于观察,法布尔买下了一片贫瘠的土地,养花种草,招引各种昆虫前来安家落户,为他进一步观察昆虫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和理想的园地。靠这样的观察,法布尔撰写了多卷本的巨著《昆虫记》,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昆虫世界,受到世人的赞誉。对任何事物的观察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耐心地、细致地、一次次地反复进行。观察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够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区别出假象和真相、偶然与必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观察越周密、越系统、越全面,观察效果也越好。
成功运用周密系统的观察方法,要靠注意力的长期稳定来实现,而注意力所指向的并不仅仅是观察活动这一事件本身,更多的是所观察对象变化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观察者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进行反复地追踪观察,以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掌握规律,而对类似情况作出准确分析和判断。比如,用一年甚至数年的时间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情况,用数年的时间观察某一物种的成长规律。
运用周密系统法进行观察,不是囫囵吞枣,而是运用大脑,经过筛选、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符合规律的客观认识。
5有条不紊——顺序转换法
观察一尾金鱼:从整体顺序来看,其身菱形,分为上头、中躯、下尾三个部分,鳃以前是头部,肛门以后是尾部,而鳃和肛门之前便是躯干。从局部结构来看,以头为例,其前端有口,两侧有鼓起的眼袋和眼睛,眼的前面有两个鼻孔,两侧还各有一片鳃盖,鳃盖后缘掩住鳃孔,能开合,与口的运动互相一致配合,让水不停地由口流入,由鳃排出,尾翼长,肚子大,颜色鲜。
生物学家沿着厥的生长发育顺序观察研究厥类的生活史:夏季在阴湿的山坡上能找到厥,看到厥有根、茎、叶——叶片背面的边缘生有孢子囊群(内有孢子)——孢子落地萌发成原叶体——原叶体腹面一端生有精子器(内有精子),另一端生有颈卵器(内有卵细胞)——在有水的环境下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合子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从胚再长出幼厥。
用显微镜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取材三年生的杨树枝条,横切成薄片,制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从外向里可以看到茎的细微结构:表皮——木栓层——皮层——韧皮部——形成层——第三年的木质部——第二年的木质部——第一年的木质部——髓——髓射线。
……
人们往往把要做的事,看得太高,其实只需从最简单的工作入手,一步步地前进,便能成功。观察要得法,首先就得学会以有计划、有次序的顺序查看,从不同角度、不同顺序上去观察同一事物或用同一顺序观察不同事物,从而把握观察对象的整体和实质。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6)
观察顺序可以是被观察事物的不同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东到西,从近及远等;也可以是被观察事物的不同结构组成部分的次序,如从头到尾、由表及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用不同顺序观察不同类事物,往往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分析法。如,观察街景、公园、山色等自然景象,多采用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的方位顺序法;而观察某一事件,则必须按照开头(起因)——中间(经过)——结果的时间发展顺序;在观察“人体骨骼结构”的骨制标本时,可按头骨、躯干骨、四肢骨的结构顺序进行整体性的观察。
有些事物的发生发展及现象的变化,随着时间愈演愈烈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这时最好运用时间顺序法来进行观察。例如,观察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草履虫无性生殖现象等。
有些被观察的事物所产生的现象变化,既同时发生,又同时消失,观察时应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在观察一些化学核物理实验时,经常需要运用顺序转换法。
所以,观察不同的事物,可以从不同的时间顺序或结构次序入手,认识事物的角度也不同,获取的信息当然会有所不同。
6蜂窝的孔洞——独具慧眼法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独具慧眼的观察家。他们往往能够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观察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找到新颖的研究课题。
一个普普通通的蜂窝,通常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细心的法国科学家马拉尔其,却对蜂窝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他一次又一次地对蜂窝进行仔细的观察,研究每一个孔洞的形状,终于发现蜂窝由菱形面组成的角度大小相等。他还发现钝角平均是109°28′,锐角平均是72°32′。别人没注意到的,他却注意到了;别人没发现的,他却发现了。这一发现,在建筑学上有很大的意义。观察认真、一丝不苟,这样才能明察秋毫,慧眼识真。有些杰出的科学家,往往就因为一时粗心,放过了能做出重大发现的机会,以至后悔莫及。化学元素“溴”的发现就是一例。1828年,德国化学家巴里阿尔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了一种褐色液体,与常见的氯化碘非常相似。但是,巴里阿尔没有粗心大意,没有按照常规把它当作已知氯化物放在一边,而是对这种褐色液体进行了细心的观察和提纯实验,证明了它并不是人们所熟悉的氯化碘,而是一种未知的新元素溴。这个发现震动了当时德国的化学界。为此,著名的德国化学家利比深深感到内疚。原来,他在实验中也得到过同样的液体,但由于没有仔细地观察,便贴上氯化碘的标签放在了一旁,结果白白放过了一次成功的机会。他常指着那贴着氯化碘标签的瓶子对人们说:“这是我的一次失败的纪念,请记住我的教训,要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再作结论。”在后来的科学道路上,他吸取了这次失败的教训,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科学史上的机遇可遇不可求,当它翩然而至时,唯有有准备的大脑才会得到幸运之神的青睐,否则,机遇还是会从你的指缝间溜走。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灵感和机遇产生于汗水之中。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若能独具慧眼,明察秋毫,获得的必将是累累的硕果。要真正做到独具慧眼、明察秋毫,必须在平常的观察活动中保持客观、严谨、敏锐、全面的视角和思维,才能增加与机遇邂逅的概率,不至于与它擦身而过。
7“观察星月”——中心单元法
小冯对于天外的星月十分感兴趣,但是,他不知道从何处开始观察,无奈之下,只好去求助自己的父亲。父亲帮他设计了一套方案:
首先,在夜空下观察星星和月亮,获得初步的印象,并作一些简要的记录;然后,观察星星和月亮的出现,如什么时候看见第一颗星星;到什么时候,星星有几颗;到什么时候,满天星斗;尽量记录星月的形状。这样,观察的准确性随着对观察对象的了解而进一步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冯从观察星月中得到了很多乐趣。他不但学会了将满天的星星分组,找到不同形状特点的一组星星,还逐渐掌握了新月、满月、残月等的变化规律。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7)
小冯还根据自己在观察中的疑问和发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学习了很多与天文、气象相关的知识。他感觉自己的观察力逐渐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观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其实,小冯的父亲提供给他的是一种很有效的提高观察力的方法——“中心单元法”,即围绕某一观察对象或内容开展一系列观察活动,以求完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中心单元法贵在围绕“中心”坚持下去,获得对事物的完整印象和深入了解。例如,观察花籽发芽出苗的这一过程,围绕其怎样发芽这一中心,能设计出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如,什么时间种子长出根?根的形状、大小是怎样的?什么时候长出叶子?叶子的颜色怎么样?每天需浇多少次水?等等。
一个观察力准确性较高的人,既能把握事物的整体,又能敏感地观察到事物的细节。这一能力需要观察者具有较广泛的视觉范围,又有较高的视觉敏感度。为此,可进行边缘视觉法训练。
在人的视敏度很高的中央视觉区外缘,还有一块很大的,相对来说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视觉区域,叫做边缘视觉。人的视网膜上,只有一小部分处于敏感的中央区,其余则都在边缘视觉地带。边缘视觉训练,就是先保持固定的目光聚焦,凝视正前方,同时又用眼观望四周,但不是以头的扭动或转向而带动目光去看,而是用眼睛的余光去看。
边缘视觉能使观察者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特别敏感,而且也善于捕捉他人易忽视的细节或事物的某些特征。比如,从杂乱无章的复杂环境中选认出自己所要找的事物,靠的就是边缘视觉。一个边缘视觉良好、观察敏感度高,又对汽车有浓厚兴趣的人能对身边一驰而过的汽车,准确地说出车名、车型及车的显著特征。
不同的观察目的对观察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因此,中心单元法和边缘视觉训练不但不会产生冲突,反而能相互促进。观察时,我们要注意既看清事物整体,又要把视觉敏感的中央区对准需要进行细致观察的部分,从而达到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又抓住关键和要害、一目中的的神奇效果。
8全面深刻——定点观察法
《沁园春长沙》的上阙是这样描写南国秋景的: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深秋季节,橘子洲头视野开阔,作者毛泽东以其为立足点,为全诗规定了特定的情境。从“橘子洲头”这一特定的观察点出发,作者毛泽东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远眺——岳麓山丹枫似锦;近观——湘江迎面,流水似碧;仰望——雄鹰在长空间奋击双翅;俯视——鱼儿在水清底浅的江里游翔;“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总体上概括了这组景色,也包含了作者毛泽东对所观察景象的总体感受。
作者毛泽东之所以能够纵览秋景抒发豪情,从阔大宏远的景物中抓住它们的盎然生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定点观察法,把站在橘子洲头有次序地看到的一个个景象一一展现,进而通过联想,赋予所写之景物以鲜明深远的意义。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8)
所谓定点观察法,就是观察者选定一个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观察对象有次序地进行观察的方法。这个对象可以是名胜古迹、一座建筑、一件器物或某种物品。如果观察的目的主要在于认识事物的方位、格局、陈设、结构、外部特征等方面,通常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运用定点观察法,首先要注意选择好观察位置也就是立足点。观察时立足点不能发生变化,必须固定在一个基点。摄影师拍照、画家作画,选择镜头和描绘对象,都非常注意立足点的选择。立足点的好坏,往往关系到一张照片、一幅画图的成败。观察活动也不例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立足点不同,观察时事物呈现的面貌也不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观察景物与选择立足点密切相关。所以,一定要根据事物的特点和观察的需要,选择最理想的立足点,这是观察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
各种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因此观察者不可能一目千里,同时观察到所有的细节,所以在运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时,要注意有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可以按照不同的次序如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等进行观察。
由于其固定的立足点,定点观察比较容易收到集中深入的观察效果,特别是对某一处、某一点、某一面的具体景物的观察中,容易抓住事物的特征,获得深刻全面的印象。《荷塘月色》中,有一段描写荷塘景色的文字,十分优美。从静态的荷叶到荷花,再从动态的荷花到荷叶,作者立于固定的观察点,抓住淡淡的月光下荷塘特有的素淡朦胧的景象,微风送来缕缕荷花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观察初期产生的笼统抽象的印象,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形象具体,呼之欲出。
定点观察的落脚点在于综合观察对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整体的观察对象获得准确、全面、深刻的认识。
9自然轻松——随意观察法
都德的《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上学途中听到画眉唱歌,看到普鲁士士兵操练,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进教室时看到韩麦尔先生的穿戴不同往常以及后排坐着的大人们忧愁的神态,都是随意见到的。一直到韩麦尔先生告诉他“今天是你们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他的观察才进入了有明确目的的状态。如果这篇作品没有小弗朗士这许多随意观察所见的内容,小弗朗士的形象就不会那样逼真、生动。
再看一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是这样写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不难看出,作者并非特意去欣赏荷塘月色,只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作者的本意无非是借以排遣心中的苦闷。荷塘是作者“日日走过的”,早先已有随意观察的基础。“荷塘月色”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轮廓,故描摹荷塘之美时,文思如泉涌。几乎所有评论这篇散文的文章都赞赏作家对月夜下荷塘的精心观察:淡淡的月光,缕缕的清香,丝丝的颤动,淡淡的云,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实际上这一切都与作者的随意观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观察者偶然到了某个地方,在有意无意之间发现了某些有兴趣的对象,顺便对它作了观察,这种观察方法就是随意观察法。因为是随意观察,所以十分自然、轻松。
随意观察最显著的特点是往往能够使自己在极其自然的状态下得到许多新的信息,也往往能够见人之所未见,得人之所未得,在不经意之间,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会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外效果。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9)
随意观察并不等于漫无目标、随心所欲的观察。在随意观察之初,我们未必有预定的目标,但一旦进入角色,随意观察却会向有目的的观察转化,事后回忆所观察到的一切,要细细回味、思考,并挑选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某一内容将其记录下来。
运用随意观察法要注意养成即兴观察、随时随地摄取景象的习惯,无论是特意去某地,还是偶然经过某处,都可以忙中偷闲进行一些观察:见到人则抓住其外貌特征,观察其音容笑貌;见到物,则抓住其形态特征,布局结构……
生活中处处有可供随意观察的对象,关键在于我们要当个有心人,在很自然、轻松和不受拘束的情境中去发现值得我们观察的事物。这样,我们便能日积月累地获得大量感性的材料。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观察积累法
我国现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教授,从青年时代起,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观测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湿度等气象要素和阴晴冷暖、风霜雨雪、花开花落、候鸟迁徙等物候现象。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即使是烽火战乱也不能改变他的这个习惯。此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从中寻找有关气候和物候的记载。正是因为这些扎实的观察和深厚的积累,他终于写出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论文,震动了中外学界。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他都在为编写《中国物候学》而勤奋地进行观察、记录和积累资料。“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一个人如果积累了丰富的观察资料,进行学术研究便如鱼得水。观察积累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观察积累,就是指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下来,养成积累观察资料的好习惯。它不但能通过对材料的系统化组织提高观察分析思考力,还能通过积累习惯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观察自觉性,丰富想象和思维。
随感法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观察积累手段。它的形式为随看随记,随想随记。它形式自由,长短不限。例如,观察养蚕,随看随记,某年某月蛾卵由黄变黑;某年某月某日,小蚕破壳而出;某月某日,第一次蜕皮;某月某日第二次蜕皮;某月蚕身由黑变白;某月某日,蚕身由白变亮;某月某日,开始吐丝织茧;某日茧成;某日茧破蛾出;某日雌雄蛾子交死;某日产卵。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就会拥有第一手资料。
随感习惯的养成和巩固,可以丰富观察内容,提高观察兴趣。
对于那些稍纵即逝的新现象,及时记录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在不经意间帮助观察者积累很多珍贵的资料。很多科学的观察者都是这样做的。大文豪郭沫若就有这样的记录习惯,他曾在《跨着东海》中介绍说:“我睡在床上,把一册抄本放在枕上。一有诗兴,立即拿着一支铅笔来记录,公然也就录成了一个集子。”
积累观察资料时,观察记录要及时、全面,间隔较长时间后的追记往往不够完全,很容易出现漏误。记录时要严格按照要求记录数字,切忌概念模糊,不清不楚。
观察积累法很适合气象观察和其他科学观察活动。在医学上也经常采用这样的观察法,如对某些人体疾病的检查,总是按照预定时间或按照选定的某点,按时进行观察等。
观察积累法观察比较细致,对积累观察数据、揭示事物本质、探索事物发展规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1精益求精——重复观察法
在一次运动会的百米赛跑中,两名运动员几乎同时冲线,裁判员的秒表也定格在同一位置。可是,径赛原则上是没有并列冠军的,又不能让他们重新比赛来决出胜负。怎样才能知道到底谁是冠军呢?
最后,工作人员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通过反复观看设在比赛终端的电视录像资料,最终定出了名次:其中有一名运动员的胸脯在冲线的那一瞬间比另一名运动员的胸脯向前突出了一英寸,相当于快了001秒。所以这个运动员成了冠军。重复观察,往往能够探明真正的事实。在科学上,科学理论的形成要有实验依据,而且这些实验必须能够重复。丁肇中发现J粒子后不久,又有美、德、意的科学家发现同样的现象,才被广泛承认。要证明一种理论、一个现象,光凭一个人的观察是不够的,需要很多的重复观察的参与。爱因斯坦曾经根据自己的广义相对论,预言自然界存在着引力波。时隔多年,未被证实。1968年12月30日至1969年3月21日,美国物理学家韦伯在连续81天的观察中,用铝制的引力波天线两次接收到引力波信号。这一实验结果发表后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但是没有多久,人们就开始怀疑这个观察结果,直到如今也没有被承认。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还没有其他科学家在相同的条件下接收到类似的信号,也就是说,人们还没有能够验证引力波存在的事实。这个事例再次说明,在科学研究上,重复观察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10)
19世纪法国著名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曾经这样说:“当你相信自己已经发现了一件重要的科学事实并热切地希望将它发表时,要将你自己克制几天、几周,有时甚至几年;要与自己斗争,想方设法推翻自己的实验。只有在一切相反的假说统统排除以后,才将你的发现公布。这样做是很艰难的,但又是必须的。”这里所强调的,还是重复的观察、实验。
重复观察法是对同一事物或现象,再次或多次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自然界有很多的现象出现非常迅速,观察者的观察速度往往跟不上它,重复观察才能掌握其实质。另外,有些事物发生发展的特征与周期也决定了必须重复观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论是看人,还是研究事物,都必须通过长久、反复的观察,才能避免过早下结论,产生片面的印象,形成偏见。如果不加以取证,以讹传讹,只会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
重复观察是为了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事物、事件的本质规律,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在重复观察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纠正以前的谬误,排除可能出现的一切干扰因素,不断改进,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接近事实真相,不断接近真理。
12勤于思维——观察日记法
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具有十分出众的观察力,这和他舅舅常鼓励他写观察日记分不开。当时,达尔文已经对自己搜集的标本做了一些简单记录,有的还附有简单插图。可是,舅舅对他说,“只做摘记是不够的,要把你自己当作一个画家,但不是用颜色和线条,而是用文字。当你描述一种花、一种蝴蝶、一种苔藓的时候,你必须使别人能够根据你的描述立刻辨认出这种东西来。为了搞好科学研究,你必须进一步提高你的文字表达能力,要像莎士比亚那样用文字描绘世界、叙述历史、打动人心。”
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坚持写观察日记的科学家。他遍走我国的名山大川,仔细观察和考察。晚年他把自己的观察日记整理出来,终于留下了光辉的科学著作《徐霞客游记》。写观察日记,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所谓言之有物,就是观察日记要有准确、可靠的事实;所谓言之有序,就是记录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次,条理清晰。
观察的目的性,还要求我们观察时勤做记录,以确保掌握比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勤写观察日记,有利于积累观察资料,还能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培养观察和写作的兴趣。写观察日记是一项要求大脑高效思维的活动,能帮助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入思考。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既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的好习惯。一个人如果从青少年时代就热心观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日积月累,将会发现,自己拥有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13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感官训练法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斯特娜夫人很注意教育自己的女儿,她从小便使女儿受到注意力的训练。她常与女儿玩一种叫“留神看”的游戏。每当路过商店的门口之后,就问女儿该商店陈列橱窗内摆的是哪些商品,让她数出留在记忆中的各式商品。能说出越多,就打分越高。这样训练很有效果:当女儿5岁时,在纽约肖特卡大学教授们面前,把《共和国战》朗诵了一遍就一字不差地复述下来,令教授们大吃一惊。斯特娜夫人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她注意事物,养成敏锐地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训练各种感觉器官,确实能够提高它们的感受能力,使它们变得敏锐起来。据中国古典经集《列子汤问》记载:战国时,一位名叫纪昌的年轻人拜飞卫为师学射箭。飞卫的箭术非常高明,他告诉纪昌:“你要练好眼力,才谈得上射箭。”纪昌回到家,捉了只虱子,用一根牛尾巴毛拴住,吊在窗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盯着。
十多天过去了,虱子在眼中显得大了起来。3年以后,竟显得有车轮一般大。再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巨大。以后纪昌射箭,每发必中。有人这样说:“所有的教育,都是一种感官的训练。”健全人的感官都有继续发展的极大的空间。训练感官,主要是训练耳目,提高视听能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11)
为了发展各种感觉,应当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活动,比如,抽时间从事各种艺术活动。写生、绘画以及其他类似的艺术活动,都可以促进视觉机能的全面发展。雕刻活动不但可以发展视觉,而且可以发展触觉。学习音乐可使听觉得到精细的发展。文学、诗歌、戏剧等文艺活动可以把语言听觉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感觉器官的灵敏度不断提高,对外界刺激也会逐渐变得敏感。观察时调动的器官更多,观察得也更仔细,体会也更深刻,观察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14相互支援——多感官并用法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请儿童观察图片,结果发现,当只用视觉进行图片观察时,其保持率为25%;而只用耳朵听有关图片的言语描写过后,保持率只有15%;但当视听觉同时使用时,其保持率则可提高到65%。由此显而易见,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有助于提高观察效率。
现代生物学的研究也表明,当某一种器官感知某些事物时,别的感官会自动地参加进来,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感性印象,这称为“感官的相互支援能力”。日常我们在记生字、背单词时,往往边读边记的效果要比单纯的抄写或默记效果要好,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在观察活动中,最好尽可能多地让多种感觉器官都参与。刮大风的时候,可以看一看外面的景物的变化,听一听风吹过的声音;吃苹果的时候,先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动手摸一摸,然后闻一闻它的味道,切开来看看里面的结构,再品尝它的味道;背记单词的时候,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读出声,还可以边看边听边记忆;上课做实验的时候,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总之,动员一切感官加入观察的行列,以增强观察效果。
多种感官并用会提高观察效果的情况,在儿童身上要比成人更为常见。因为儿童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成熟期,兴奋强于抑制但持久性差。也就是说,容易被激活,也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能过长,同一种活动进行的时间也不宜过久,否则,大脑活动处于低兴奋状态,容易产生疲倦甚至抵触心理。而多种感官并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单一活动而产生的单纯信息,也可以促使大脑皮层不同兴奋区的交替活动,因而同一内容的活动可以较长时间坚持进行。
多种感官并用原则并不是主张平均使用各个感官的能量,而是指,在某一项活动或任务中,根据活动内容或任务性质,重点使用一种或两种感官的同时,发挥多种感官的积极性,使其参与活动,增强观察效果。
由于一种事物或现象,同时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所以得到的观察效果往往比较完整,更深刻,更接近本质。
15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观察法
我国明代著名的科学家、旅游家徐霞客,从小受到母亲的教育,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好名山大川之游,厌弃功名仕途。母亲总是带他出游附近的胜地,在72岁高龄时,还陪同儿子一起游览了荆溪(今江苏宜兴)的张公、善卷二洞。孩子出游,母亲亲自为他打点行装。在母亲的感染和鼓励下,徐霞客酷爱大自然,游踪遍及江苏、浙江、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安徽、广东、湖南、贵州、广西等16个省区,成为当时世界上徒步旅行时间最久、行程最长的人,并留下了《徐霞客游记》这部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巨著。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成才同大自然也是分不开的。当歌德还是婴儿的时候,父亲就经常抱他出去散步,逛公园,到郊外去野游。一路上遇到什么就给孩子讲什么,培养孩子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能力,使他从幼年起就知道了很多花、鸟、草、虫等自然知识。在歌德的少年期,父亲又常常带他外出旅游。每到一个地方,父亲就给他讲解当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领他观赏当地的自然风光。第二次再游这个地方时,父亲又让孩子把上一次讲的复述一遍。这些有趣的旅游,打开了孩子的眼界,培养了歌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为歌德的成才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12)
德国法学家卡尔威特的父亲,在威特儿时,每天带威特在野外散步,一面散步,一面谈话,如摘一朵野花,就介绍野花的名称、类别;看到建筑物或古城、古物,就讲解它们的名称、历史等。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在游览中,可讲的内容很多。识别各种花草树木,并介绍它们生长的基础知识和作用;在动物园中可结合园中的动物说明牌,讲各种动物的特点、主要产地、用途;在观察古代建筑物和现代建筑物时,可讲解建筑物的历史、各类建筑物的传统和作用;在欣赏古今游客留下的诗词、题词、对联、碑文等时,可讲解它们的内容,介绍作者生平。
法国的语言文学大师莫泊桑小时候,他的母亲罗拉经常带他到大自然中去,引导他注意大自然中的每个细节,学习用最精炼、准确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加以描述,这对莫泊桑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有人把罗拉称为莫泊桑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位老师”。
达尔文却是另外一种遭遇。他从小热爱大自然,常常在课余去野外捕捉昆虫、寻找矿石、拾捡贝壳和采集动植物的标本,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结成了好朋友。父亲不理解孩子的感情,把达尔文的野外活动看作是“不务正业”,训斥儿子说:“你除了打猎、养狗、捉老鼠外,什么都不操心,将来会丢你自己的脸。”达尔文没有因父亲的责备减少对大自然的热情,继续对大自然的观察,并成为终生的爱好。达尔文几十年如一日仔细观察研究各种各样的生物,终于找到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可以设想,如果达尔文在父亲的训斥下脱离了大自然这个摇篮,他是根本不可能在生物学上对人类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
奇峰突起的山峦、碧波荡漾的湖泊、一望无际的草原、茫茫无边的大海、苍翠欲滴的松柏、婀娜多姿的垂柳、芳草萋萋的绿地、鸟雀鸣啼的林间……美丽的大自然是最好的乐园,它是一幅和谐的图画,充满着迷人的魅力。
大自然深邃神秘,令人莫测。它蕴含着丰富的指示,等待人们去探求,去获取。大自然犹如一座巨大的披着面纱的知识宫殿。它所储藏的知识涉及到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领域,又同历史、地理、文学、美术、音乐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又完全可以把大自然称作一部百科全书。大自然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它以种种新奇的现象启发思考问题,吸引着人们探求知识,成为推动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大自然的激发下不断追求新知识,对大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知识面越来越扩展,智力也日益得到提高。
大自然空气新鲜,登山、涉水、远足、玩耍,身体的各个部分包括感觉器官得到充分的施展和锻炼。太阳光里有大量的紫外线,在它的照射下,可提高机体的造血机能,杀死附在皮肤上的细菌,减少疾病。太阳光里还有大量的红外线,在它照射下,人体血液畅流,对体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空气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变化及其对机体的综合利用而引起机体反射性的调节活动,能使皮肤迅速地改变充血性能,改善体温调节机能,从而提高机体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还能提高神经系统功能,增进食欲,减轻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健康成长。
大自然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发现美吧,它将赋予你真正的“慧眼”。
16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法
在“热传导”的学习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试管中盛入凉水,使管口向上,并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试管的上部,试管中上部的水沸腾了,但用手摸摸试管的底部,仍感到很凉。这说明,水是不容易传热的物质。
接着,又重做这一实验,但这次加热是试管的底部,结果看到试管中的水很快就全部沸腾了。水是怎样变热的呢?
为搞清这一现象的实质,再用方框形试管做实验,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加热框形试管的下角时,管内装有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水溶液在框形试管中循环流动起来;当加热框形试管的上角时,带颜色的高锰酸钾水溶液静止。由于已经掌握了水的流动性这一特性,不难理解,热传导在水中进行,是依靠水的流动。在物理学上把这种热传导的方式称作“对流”。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13)
下面是一个为了观察家兔的消化系统而进行的解剖实验:先将家兔的四肢固定在解剖用板上,进行解剖。把家兔的整个体腔剖开,然后进行观察。
首先观察消化器官:依次观察口腔、食管、胃、小肠、盲肠、大肠、直肠、肛门。观察到:除食管外,胃和肠都在腹腔里。盲肠发达,在腹腔中占有显著地位。把盲肠拉出来,认清盲肠是怎样生长的。
然后再观察消化腺、肝脏和胰腺。它们都在腹腔中。肝脏很大,生有胆囊。胰腺粘在腹后壁上。通过实验等手段,科学分析并认识某些原理、规律或现象,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
实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更多思维成分的参与,要求把注意力指向那些反映本质规律的外在表现,并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实验中要细心、认真分析,最好能及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观察感受,特别是当某种新的细微变化一闪而过时,千万不要轻易放过,要立刻记下来,尽可能重复实验和观察,这可能成为导致新发现的关键要素。
17综合观察——调查研究法
1965年夏天,洛杉矶市郊华兹黑人居住区发生暴乱,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造成了35人死亡和两亿美元的损失。到底是什么人参加了暴乱?他们为什么产生暴乱?
带着种种疑问,社会学家兰斯福德开始了他的调查。他首先研究了有关极端政治行为的理论文献,发现过去有学者指出,社会隔离和权力丧失感往往与政治暴力相联系。
后来,他在当地黑人居民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根据对华兹暴乱的考察,他认为,上述观点正是暴乱的原因。这种方法就是调查研究法,这是一种常见的综合观察方法,这种方法在学生和学者的社会实践或调查中经常被采用。
调查研究法有一定的步骤,下面为大家进行简要的介绍:
首先,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确定研究单位。如,调查学生为什么迟到,就以个人为研究单位;调查家庭结构则可以一定的社会群体作为研究单位,如家庭、小区、街道等;此外,各种社会组织如学校、公司、社团等也可以作为研究单位。
然后,根据具体的问题不同,落实调查时间。明确是近期调查、中期调查还是长期调查,要确定调查的起始时间。要有明确的计划,才能使调查如期进行,达到调查的目的。对于时间性要求很强的调查活动,甚至是“早一步不行,晚一步也不行”,必须契合时间。
此外,还要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方式主要有问卷式和访问式。问卷设计应该严谨、明确。访问时要注意把握好提问的分寸和方式,态度要真诚。如果是电话访问,还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和控制。
18“破案”的乐趣——归纳推理法
有一次,瓦特看到暖瓶塞被顶开掉到地上了。他想,暖瓶塞子为什么会被冲开?是什么把它冲开的?它究竟有多大的冲力?带着这些问题,他进一步观察、分析和实验,受此启发,瓦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
有一个叫焦涤非的人,他念小学三年级时,一次他父亲带他到铁路边玩,平时很爱观察的焦涤非发现铁轨是一节一节连接在一起的。他想,为什么不用一根长长的铁轨却在连接处留下一道道缝呢?于是,他问父亲。父亲答道:“因为钢铁会热胀冷缩。如果用一根长长的铁轨或接头处不留缝隙,那么铁轨在炎热的夏天就会膨胀变形,七拱八弯的,火车就会出轨。”焦涤非听后,仍疑惑难解。于是父亲只好说:“若不信,可以自己测量测量。”在父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他通过观察测量发现,温度的变化会改变间隙的大小,而且还有规律,气温每下降11℃,间隙就增大一毫米。经过近一年的观察,他详细做了观察记录,同时还写出了铁轨热胀冷缩的观察报告,获得了全国征文比赛优秀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年的观测活动,他不仅掌握了中学阶段的物理知识,而且对观察和自然科学实验的兴趣大大增强了。“一个逻辑性强的人不需要亲眼见到或者听说过大西洋和尼亚加拉瀑布,他能从一滴水上推测出它有可能存在。整个生活就是一条巨大的链条,只要见到其中的一环,整个链条的情况就可以推想出来了……比如遇到一个人,一瞥之间就要辨识出这个人的历史和职业。这样的锻炼看起来好像幼稚无知,但是,他却能使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变得敏锐起来,并且教导人们:应从哪里观察,应该观察些什么。一个人的手指甲、衣袖、靴子和裤子的膝盖部分,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茧子、表情、衬衣袖口等等,不论从以上所说的哪一点,都能明白地显露出他的职业来。如果把这些情形联系起来,还不能使案件的调查人恍然大悟,那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了。”福尔摩斯的这段话,再次说明,归纳推理在观察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14)
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像“破案”一样,从某一观察的现象、线索中的疑问之处入手,进行探索性的观察,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能有效提高观察者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乐无穷。
19找出守门人——个体差异法
相传,大文豪福楼拜在向契诃夫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要求契诃夫走过每一个大门时,观察每一个守门人,并把他们记录下来。福楼拜说:“我要你写每一个守门人,不仅仅是让你找出这个守门人和其他守门人的共同点,而且还要找出他和其他守门人的不同点,他的面貌、他的眼神、他的动作都是他所独有的。我让你记录每一个守门人,要让别人能从所有守门人中一下子找出他来。”福楼拜的话道出了观察中“个体差异法”的实质内容。
所谓个体差异法,就是在对同类事物进行观察时,抓住其个体特征。例如,同样是军官,同样是被逼上梁山,而林冲和杨志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和两种性格,这就是他们的个体差异。
在实际观察中,我们面对的更多是一个个体,这一个体除了具有同类事物的类别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其个体特征。因而,要使观察进一步深入、细致、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必须抓住事物的个体差异。
20看云识天气——同类观察法
朱自清在其著名散文《春》中,把春天的景物分成春山、春水、春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里活动的人等各个类别进行细致地观察,将一幅意境浓郁的春色图刻画得真切入微。
又如高尔基的《海燕》写了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四种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动态和表现: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
海鸥“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作者分类观察了这四种海鸟在暴风雨来临前的种种情状,并结合拟人、象征的表现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当时俄国各种社会力量面对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时的态度。分类观察的运用,收到了鲜明比照的效果,既突出了海燕“渴望”革命暴风雨的来临,面对着那压下来的黑暗势力的无比“愤怒”,充满着战斗的激情和必胜的信心,又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的丑态。
《看云识天气》在说明云的形态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时,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同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并对它们的形态、色彩、变化一一作了生动而又准确的介绍,既照应了文章的第一句话:“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又说明了这些云与天气的关系。
这些云态的名称都属气象学的专门名词。显然,这种分类观察是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的。尽管它们类别不同,变化各异,但作为“云”,都有相似之处。
同类观察法在说明文中的应用比较多。这里的同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类”,只要他们有一定的共性即可。《海燕》分类观察的依据显然是观察对象的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分类时必须按自然的次序来区分,不能生硬地分割。分类的标准一般取决于观察对象的自身,但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事物分成类别后,应注意各类事物的特征,注意寻找能引起自己重视的该类事物与相关事物的共性方面,也要注意寻找该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性的方面。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15)
完成分类之后,要认真观察和研究观察对象,找出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其间的关系。例如,对蜜蜂进行观察,必须注意到蜜蜂那神奇的触角和善于舞蹈的多条脚。由此,引发出观察蚂蚁、蜗牛、蜘蛛、蜻蜓等动物的兴趣。在观察这些昆虫家族的秘密时,自会发现这些昆虫有的有触角,有的短而小,有的没有触角,有的昆虫有翅膀,有的有甲壳(如瓢虫),有的没有。通过这种方法,能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找到事物的本质,获得清晰的印象,对提高观察者的观察分析、思考、概括、归纳能力很有帮助。
21巧妙组合——异类观察法
方纪的《桂林山水》同时写了桂林“丰富多彩”的远近山峰和“出奇的清”的漓江之水。“山”与“水”虽都是景致的组成部分,但它们毕竟属于异类事物,然而,由于作者的巧妙组合,把山水相映的桂林奇景写得格外富有诗意。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有一段描写“树林和草原”的文字,写的是俄罗斯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作者以季节时间为顺序,展现了“树林和草原”春夏秋冬的不同天色和景色。在描绘一个季节的景色时,从清晨、正午、傍晚、黑夜等角度,分别描写大草原其时特有的景象。即使在描绘某一时辰的景色时,作者也是从时间的推移为顺序来写的。如,描述草原的黎明时,他写道:“深灰色的天空中有几处闪耀着的星星;滋润的风时时像轻波一般飘过来,听得见夜的隐秘而模糊的细语……天边发红了,寒鸦在白桦树中醒来,笨拙地飞来飞去;麻雀在黑暗的草堆周围吱吱喳喳地叫。空气开朗了,道路更加看得清楚了,天空明亮了,云发白了,田野显出绿色来了……于是慢慢地浮出深红色的太阳来。”作者按时刻分类,对同类事物在不同季节、时辰中的情状作了细致的观察,富有生命气息的风景如画的俄罗斯大草原的迷人景色一览无余。
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异类观察法,异类观察法与同类观察法是相对应的,都属于分类观察的范畴。异类观察就是将两种差异较大的事物分头观察,然后加以巧妙的组合。
异类观察法同样要注意分类时的选择,虽然异类观察法观察的事物间的差异较大,但并不是说随意搭配,任意选择。选择的事物之间,要能自然巧妙地产生某种联系,而不是胡乱搭配。
22无心插柳柳成荫——目标转移法
1928年的一天,在专心致志地研究葡萄球菌的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一只培养葡萄球菌的器皿中忽然发现,原本生长得很好的葡萄球菌消失了。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是一些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在繁殖,而且这些青霉菌的周围没有葡萄球菌了。这显示青霉菌能分泌一种杀灭葡萄球菌或防止其生长的物质。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弗莱明突发奇想,能否将青霉素用于人体杀死致病的葡萄球菌呢?于是他改变研究目标,开始了对青霉素的实验研究并且取得成功。像这种改变预定目标而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方法,就叫做目标转移法。19世纪法国药剂师库尔特在做从海草灰中提取硝石的实验时,一只调皮的猫弄翻了装有硫酸的瓶子,洒落的硫酸流到了浸有海草灰的溶液里,发生了化学反应,一种紫色盐粒状结晶形成了!库尔特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立刻对这种物质进行化学分析,发现他是一种全新的化学元素——碘。观察作为科学实验和创造发明的手段,一般都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但是,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了计划以外的与目标不一致的异常现象,是不是就让它白白溜走呢?
当然不。这个时候,应该主动提出疑问,考虑是否转移目标。如果能够有所发现和创造,即使原来“有心栽花花不开”,也能“无心插柳柳成荫”。说不定,还会因无心而得的“柳荫”激发灵感,使原来不开的花开出片片妖娆呢。
23感觉的误差——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百发百中的神枪手跟朋友一起去钓鱼,钓了半天也没有钓上来一条鱼。神枪手觉得钓鱼太费事了,还不如用枪打,就瞄准水中的鱼扣动了扳机。他连发数枪,却连一条鱼也没有打中。
神枪手之所以大失水准,并不是因为他枪法退步,而是因为他不知道,光线穿过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使得神枪手眼中的鱼偏离了原来的方向,所以打不中了。人的感觉经常会产生误差。比如,将一只脚放在冷水中,一只脚放在热水中,然后同时再放入热水中,这时候,前一只脚会感觉比另一只脚热得多。这就是因为前后的“对比”造成了感觉的不准确性。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16)
观察时一定要开动脑筋,看看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自己没有认识到的东西。跟着感觉走,往往会让人们的观察走向歧路。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掌握可靠的知识,使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认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4“孤立波”——捕捉时机法
1834年8月的某一天,英国物理学家斯科特罗素正骑着马在河边散步。骤然间,有两匹马拉着一只小木船,以每小时13公里的速度从他的身旁驰过去。罗素侧目小船,发现一股激浪从那小船的船头上卷起,顷刻间便离开船头向前流去。这种波不像平常见到的波浪那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有着明显的波峰波谷。为了找到这种特殊波的运动规律,罗素扬鞭催马,一步不舍地紧追这只小船,仔细地观察1尺多高3尺多长的激浪。追了四五公里,直到小船在运河转弯处拐弯,激浪消失时,他才掉转马头停下来。不久,罗素在这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研究,提出了有名的“孤立波”理论。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十分爱观察,他走到哪里就观察到哪里。一次,他在大连疗养,路过马栏河桥时,偶然看到一个形态奇特的山峰,一道一道的山梁呈弧形旋上山顶。登高鸟瞰全貌,犹如莲花花瓣围绕着中心的莲蓬。这激起了他的思考,经过研究,终于得出了地质构造体系的新类型,取名为“莲花状结构”。
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从1920年冬开始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进行观察,把其身心变化的各种刺激反应逐日作出文字和摄影的记录。根据808天的具体观察和记录,他分析了孩子的身体发展、动作发展以及模仿、游戏、好奇、恐惧、言语等多个方面,于1925年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捕捉时机,是观察的一种手段。因此说,观察趋势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机会,随着主动地去观察趋势变化,就会善于区别趋势和时尚,就可以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和创造的机会。
在开展具体的观察活动时,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带着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观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绝不因此而忘记那些急于带给我们的新现象,更不能随便舍去“微不足道”的新现象。某些时候,由于偶然机遇,某一“细小”新现象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有显露的,有弱暗的,更多的是瞬息即逝,如果一旦抓住了它,很可能成为我们概括事物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根据。
25感觉经验不可靠——理性判断法
人的观察活动常常受到感觉经验的干扰。感觉经验往往是不可靠的。《荀子解蔽》中讨论了人的感觉经验的不可靠性:“走夜路的人容易把卧着的石头看成卧着的老虎,把直立的树木看成站着的人,这是因为黑夜蒙蔽了人的眼睛;用手掩住耳朵,会把很小的声音听成很大的声音;人们站在山脚下看山上的牛,会感到牛比羊还要小;站在山下看山上的大树,会感到大树比小草还要小。”而“不集中精力去用心考虑,把黑白摆在面前,眼睛也会分不清;在耳朵边上擂响雷鸣一样的鼓声,耳朵也会听不见。”
在人类的观察和认识活动中,往往还伴随着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比如,蝉的鸣叫声在一般条件下都是相同的,但在情绪感受不同的两个人听来,感受却有天壤之别。虞世南是唐代初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与欧阳洵、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他出身世家大族,官运亨通。唐太宗十分赏识他,曾称赞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虞世南写过一首咏蝉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所描述的蝉声的高洁、悠扬,正形象地反映了虞世南的心态。
骆宾王也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王勃、卢照邻、杨炯并称初唐四杰。但是洛宾王经历坎坷,在武则天当政时,曾因上书谏言而入狱。他曾经在狱中写下了《在狱咏蝉》一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不难看出,在其心中,蝉声是忧郁、消沉的,实际上是他愁苦郁闷心境的投射。与虞世南诗中的蝉声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蝉声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人听来,便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要想知道蝉声的真实状态,必须破除自己心中情感的遮蔽,以理性的思考来加以判断,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形成客观认识。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17)
26去除“有色眼镜”——告别成见法
《列子说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乡下老人不慎丢失了一把斧头,怎么找也找不到。他想,一定是被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为此他偷偷去察看那个孩子的神情、态度,果然发觉大有可疑:孩子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像是偷过斧头的样子。于是断定:准是那孩子偷的,我早就料到他不怀好心。后来,老人去打柴,却发现自己丢失的斧头就在山谷,他这才想起打柴时忘了把它带回家里。回家后,他又留心观察那孩子,果然,孩子的行动和语言不像偷过斧头的样子。于是老人又说:“是啊,小小的斧头,哪家没有?他决不会干那种事的。”最初,失斧者为什么一口断定“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像是偷过斧头的样子”呢?主要是因为他对邻居孩子进行暗地观察之前,就在头脑中形成了不应有的看法。这种看法在头脑中占有主要地位,使失斧者的观察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以致产生错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对事物未进行观察之前,不得在思想上产生先入之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观察中的错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接受新信息、研究新问题、认识新事物。
观察者无论何时、何地和在任何情况下,观察事物不能预先带有成见。因为,凡是怀有预先成见的人遇事往往固执己见,其结果是符合自己“口味”的就吸收,反之就不吸收了。
27《医林改错》——摒弃偏见法
我国清代杰出的医学家王清任,曾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冒着风险对人体进行了观察。1797年,河北滦县(今唐山一带)流行小儿传染病,死亡率极高,贫穷人家多用草席包着尸体埋在乱坟岗上。尸体每日被野狗扒出、撕吃、破腹露脏。王清任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不畏艰苦,不避腥臭,一连十多天仔细观察了一百多个小儿尸体,获得了对人体内脏的实际知识。此外,他又到刑场观察尸体,还进行动物解剖。经过四十多年的观察研究,王清任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过去医书上的许多错误。他还根据自己的观察,明确指出人的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等。由此可见,观察不能受偏见的影响。只有摒弃偏见,才能获得准确的观察。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自由落体实验,用铁的事实推翻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是由于当时的人们过分崇拜亚里士多德,对伽利略的勇敢挑战带有很大的偏见,即使有的人亲眼看了伽利略的实验,仍然对他的新结论表示怀疑。观察的主体是人,人的思想情感必然会影响观察的对象、过程和结果。头脑中固有的偏见,常常使人们局限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偏颇甚至错误的判断。摒弃偏见,需要用谦虚、诚实的美德来净化我们的双眼和心灵,在观察活动中保持客观、清醒的态度,尊重事实,才能得到深入本质的认识。
28九方皋相马——去粗取精法
《列子说符篇》中讲了一个伯乐推荐九方皋的故事:有一次,秦穆公请伯乐推荐相马的人才。伯乐极力推荐九方皋,说他的相马水平不在自己之下。九方皋拜见秦穆公后,就开始奉命寻找千里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向秦穆公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遥远的沙丘地方。”秦穆公问道:“你找到的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使者去取千里马,使者报告说,九方皋相中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听了很不高兴,马上把伯乐召来,责备他说:“你推荐的九方皋根本不是相马的高手,他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怎么会找到千里马呢?”伯乐听了感慨地说:“真没想到九方皋相马达到了这样专精的程度。他相马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一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观察过程,他注意的是千里马应该具备的那些条件,而没有浪费自己的精力去注意马的毛色、公母这样无关紧要的细节。九方皋真正是相马的天才,远远超过了我。”
秦穆公听了伯乐的话,将信将疑,把九方皋相中的马取回来一试,果然是天下无双的千里马。世界上的事物丰富多彩,又以各自不同的面目纷繁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分清主次,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比如,在相马的过程中,相马者最关心的应该是马的奔跑速度、耐力是否突出,而其毛色、公母这些表面的现象,虽然往往最先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却属于次要的因素,并不是千里马的决定因素。九方皋正是抓住了千里马的本质特征忽视次要因素,确实是相马的高手。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去粗取精,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主要矛盾来认识事物。若只停留在表面,往往容易拘泥于形式,无法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们在观察活动中要注意的。
第三章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18)
29周公、王莽的忠与奸——拨开假象法
周公是西周的开国功臣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病危时,周公曾向天祈祷,请求代替周武王去死。事后,史官将周公所写的祈祷书装进了金属匣子里。周武王去世时,即委托周公辅助年幼的周成王总理朝政。周公在辅助周成王执政期间,制礼作乐,开疆拓土,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但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却对周公的行为产生怀疑,认为周公有篡夺王位的嫌疑。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盲目附和。一时流言四起,年幼的周成王也对周公产生了怀疑。后来有一次天降大风雨,把王室装档案的金属匣子吹开,露出了以前周公所写的请求代替周武王去死的祈祷书,周成王这才相信周公是忠臣。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在当时,他的家世显赫,叔伯、兄弟、子侄中被封为公、侯的有几十个,大多倚权仗势,骄奢淫逸。王莽和他的那些亲属大不相同,能够刻苦自励,自己及家人生活十分朴素,却广泛结交贤良,扶危济贫。而且,王莽的官做得越大,行事越谨慎,对待自己的家人管教得也更严,对待有才有德的贤良之士也越谦恭。王莽的这些道德行为为他博取了极大的名声。由于得到皇帝及士大夫们的赞赏,王莽的官阶越来越高,从大司马、安汉公一直做到“摄皇帝”,即代理皇帝,这已经是一个臣子所能达到的空前绝后的礼遇了。但王莽还不满足,最终还是以自己的“新朝”取代了汉王朝,做了皇帝。这对于汉王朝的帝位,无异于灭顶之灾。可是,当王莽谦恭下士的时候,谁会想到他后来的背逆行为呢?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吟诗感叹:“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在人类所要观察和认识的事物中,最复杂最难认识的当属人类自己。我们很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更容易被人为制造的假象所迷惑。
人们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要对其进行长期、全面的综合考察,而不能被一时一地的假象所迷惑。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往往需要不断地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才能观察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0“无稽之言勿信”——质疑法
明代气学著名代表人物王廷相生活的时代,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说春天的雪花是五瓣的,不像冬天的雪花是六瓣的。由于这是前代儒者的说法,大家都深信不疑。但是,王廷相却在实际考察中发现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他说:“人们都说春天的雪花是五瓣的。我是北方人,每遇到春天下雪时,都用衣袖接住雪花查看,发现春天的雪花和冬天的雪花一样都是六瓣的。但大家都把前代儒者的话当做真理,以讹传讹,错了很久。”
《诗经小雅小宛》中说:“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桑叶上的一种绿色小青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俗名土蜂。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解释说:“土蜂取来青虫的幼子放到树洞中,七天之后,青虫的幼子就变化成为蜾蠃的幼子了。”大家对朱熹的这一解释深信不疑,但是王廷相却不以为然,他在考察中发现:“我在乡里居住时,年年取土蜂的巢穴观察,发现土蜂每做好一个洞穴,就先生下一个幼子在里面,然后捉一些桑叶上的青虫和草地上的花蜘蛛来填满巢穴。几天后,土蜂的幼子出生了,先后吃掉那些青虫和花蜘蛛,长成一个蛹。几日后又由蛹蜕变为土蜂。年年考察,年年如此。可见包括大家朱熹在内的前人往往不认真观物,以讹传讹,他们这些没有经过实际验证的无稽之言实在不可信。”原来并不是青虫的幼子变成了土蜂,而是土蜂的幼子将青虫的幼子当作食物吃掉了。包括大家朱熹在内的前人,不加考察,结果闹出了笑话。“无稽之言勿信”。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空谈不足为信,离开实践的道理是空洞无用的。不轻信,不盲从,在实践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才是科学的态度。
第四章 观察训练(1)
第四章观察训练
1下列哪个字母与众不同?MTWOu参考答案及解说:u。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其他的字母都是轴对称字母。
2下面一组数字,哪一个不合群?4179125
830182940参考答案及解说:8。这一组数字中,只有8是对称的。
3观察下面的图形,把个数相等、形状相同的图形标记出来,涂上颜色。
参考答案及解说:
本题涉及的图形非常直观,只要稍微观察便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4下面有一些简单的图形和算式,请将表示相同意义的图形和算式连接起来。
参考答案:
5观察下面的6幅图片,请用最简单的算式将他们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依次可以表示为:
1+2=3,2+1=3,3-1=2,3-1=2。
6观察下面的一组字母,看看哪一个最与众不同?NVAHF参考答案及解说:V。其他字母都是以“e”开头发音的。
7观察下面的图形,看看哪个与众不同?
参考答案及解说:第二个。其他的图形都是直线图形在曲线图形的外面,只有第二个图形是曲线图形在直线图形的外面。
8下面左边的方框中有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右边的方框中也有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请用两分钟的时间,把左右两个方框中相同形状的图形挑选出来。
参考答案:
9下面的几个图案,哪一个是不合群的?
参考答案及解说:第一个。其他四个加上一笔均可以组成一个大写英文字母,分别为:E、L、N、A。
10下面的5个英文字母中,哪一个与众不同?
参考答案及解说:
答案(1):
W。其他字母与边缘接触的地方只有两个,而W却有5个。
答案(2):
G。其他字母都是轴对称的。
11下面5幅图,哪一幅与众不同?
参考答案及解说:第四幅。其他4幅转动180°之后,形状不变。
12宁宁跟小朋友去山里玩,走的时候,宁宁问用不用带上指南针。小朋友说,不用了,看树墩就知道了。你知道怎样看树墩辨别方向吗?
参考答案:树墩上,年轮稀疏的一边是南方,年轮密的一边是北方。
13如果本本末末末本末末本相对于221112112,那么,本本末末末本本末相对于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说:22111221。观察题目可知,本相对于2,末相对于1。
14下图中阴影部分占总面积的多少?
参考答案及解说:1/4。15下图中哪一个不合群?参考答案及解说:第二个。其他的都是日用品、容器。
第四章 观察训练(2)
16数字城的游戏
一天,快乐王子到达了一个数字城。城里的居民都十分擅长数学。快乐王子走在街道上,听到街角处一个人在喃喃自语地数数:“172、84、40、18……”快乐王子不知何故,便向一位行人求教。那人说:“他是在按一定的规律往下数的。”快乐王子想了一会儿,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知道了下一位数字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参考答案及解说:下一位数字是7。每一个数的一半减去2,即为下一个数。
17明明想把一张细长的纸折成两半,但是折了两次都没有成功,第一次有一半比另一半长了1厘米,第二次刚好相反,这一半又短了1厘米。想一想,此时留在纸上的两条折痕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参考答案及解说:1厘米。自己动手试一试,答案就出来了。
18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参考答案及解说:11个。其中由一个部分组成的有5个;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有5个,由3个部分组成的有1个。
19下面哪个图形与众不同?
参考答案及解说:最后一个。其他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20观察下面的图片,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及解说:C。铅笔用来写字,眼睛用来看书。
21数一数,看下图中有多少个半圆。
参考答案及解说:16个。其中长半径与短半径的半圆各有8个。
2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有多少个平行四边形。
参考答案及解说:31个。观察细致,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数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分解,按照顺序来数,如先数由一个部分组成的,再数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依次数下去。注意要避免重复。
23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有多少个圆形。
参考答案及解说:6个。这道题看起来复杂,其实只要细心数一下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4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有多少个圆形。
参考答案及解说:6个。这道题初看起来会让人迷惑,相交的圆容易带来错觉。注意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
25下面5个图形中,哪个与别的都不一样?
参考答案及解说:第三个。其他4个均有一边呈弧形。26下面5个图形中,哪个与别的都不一样?
参考答案及解说:第四个。其他4个曲线旋转由内而外成顺时针方向,只有第四个是逆时针方向。
27下面5幅图片中,哪幅与别的都不一样?
参考答案及解说:第二幅。其他4幅图片中,图形之间都两两相交,只有第二幅例外。
28下面有一组“小人”,他们身上的数字有一定的排列规律,请观察,然后在问号处填上相应的数字。
参考答案及解说:9。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小人”头部的数字是两手数字之和。
29下面有一组“小人”,他们身上的数字有一定的排列规律,请观察,然后在问号处填上相应的数字。
参考答案及解说:5。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小人”头部的数字是两足数字之和的1/2。
30请你找找看,下面的两个数有多少相同点?
24683579
参考答案及解说:乍一看好像只有不同点,没有相同点。其实只要善于观察,相同之处还是不少的,如:
(1)都是阿拉伯数字;(2)都是4位数;(3)都是正数;(4)都是整数;(5)相邻两数的差相等。
第四章 观察训练(3)
31某珠宝行被窃,有20件珠宝被盗,后来珠宝被陆续追回,但是已经被人做了手脚。请仔细观察下面两幅照片,左边是珠宝被盗前的照片,右边是追回后的照片,其中哪几件是赝品?
参考答案及解说:一共有4件赝品。
第一行的第二个:真品戒指中间的宝石菱形比赝品多,赝品上的菱形线条比真品少了两条。
第二行最后一个:真品戒指中间的宝石是一个六边形,而赝品戒指中间却是一个五边形。
第四行第二个:真品宝石的底座与宝石上的裂痕是不相接的,赝品的底座与上面的裂痕则是相连接的,而且,裂痕的方向也不同。
第四行第三个:真品盆景假山右边有锯齿状凸起,而赝品盆景右边是平滑的。
32下面是一个用火柴摆出来的算式,能不能移动两根火柴,使算式成立?
参考答案及解说:移法如图所示,将“+”变成“×”即可。
33仔细观察下面的三组数字,试试在“?”处填上适当的数字。1239
32315
232?
参考答案及解说:10。每行的前两个数字相加,再乘以第三个数字,即为第四个数字。
34仔细观察下列图形的规律,在“?”处补充合适的图形。
参考答案及解说:“?”处应该补充一个四边形。这一列图形中,第一个图形是一条线组成的图形;跳过一个图形,变为两条线组成的图形;再跳过一个图形,变成3条线组成的图形;所以接着再跳过一个图形,应该是一个4条线组成的图形。
35下图中包含有多少个正方形?
参考答案:27个。
36请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图形,然后从它下面的4个图形中找出一幅,使其与上图排列规律相符。
参考答案与解说:第二幅。
图形组合规律:(1)长方形的一端在圆内;(2)斜线把长方形分为两个四边形;(3)斜线在圆外;(4)黑点在圆与长方形重合的部分。
37下面是用24根火柴组成的正方形,请移动8根火柴,使其成为2个正方形。
参考答案及解说:如下图所示,将8根火柴移走即可: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着找一些火柴摆一摆,这种题目不仅考察人的观察能力,还能锻炼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是有益大脑健康的小游戏。
38从图中拿走4根火柴,使图中小方框的数量变成8个。
参考答案及解说:如下图所示,拿去正中间的4根即可:
39爸爸买了一幅画回来,明明高兴地把它挂在墙上(如下图),结果爸爸一看就笑了,说明明把画挂错了,明明仔细看了看,终于知道了,你知道错误在哪里吗?
参考答案及解说:应该把画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
40你能在10秒钟之内看出下图中阴影部分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吗?
参考答案及解说:二分之一。运用对称的原理。通过观察,发现图形中阴影部分与无阴影部分是对称的,所以在图形中黑白面积是对半的。
41下图中有一个正五角星,仔细观察,将它找出来,并且涂上较深的颜色。
第四章 观察训练(4)
参考答案及解说:如下图所示:
42阅读下面几段文字,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在每段文字后面的括号内填写出你认为适当的动物名称。
(1)它的嘴是“丫”字形的,好像合不拢,露出两排碎玉似的小牙。它的眼睛是红色的,好像两颗闪闪发光的红宝石。它的尾巴很短,活像一个小绒球贴在屁股上,蹦跳的时候,一撅一撅的,可有意思了。它的耳朵又大又长,只要听见一点儿轻微的声音,就会“刷”地一下竖起来,灵巧地四面转动,寻找声音发出的地方,直到声音没有了,才恢复常态。它们吃饱了的时候,就仨一群俩一伙地在沙地上跑来跑去,像一个个小雪球在滚动。
()
(2)它的脑袋圆圆的,顶着一对尖尖的小耳朵,一天到晚都直竖着。哪个地方有声音,马上往那边转,活像一架有特殊性能的雷达。那大大的眼睛瞪得像两盏小灯。它的鼻子下面有一张人字形的嘴巴。两旁的胡须一扇一扇的,挺神气。长长的尾巴像小鞭子似的,左右摇摆。
()
(3)它走起路来,那秃秃的向上翘的小尾巴,不停地向左右摇摆,显得像醉汉似的可笑。浮在水面上的时候,它们那两只柔软的红脚掌像蝴蝶结一样拖在身后。睡觉了,它们把颈子缩短了,脑袋就像用绒粘在上面。
()
(4)它的脚趾间各有一层很薄的脚蹼,把脚趾连在一起,两只脚好像两把小扇子一样。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又扁又平的嘴巴,吃起食来就像簸箕收土一样。凫水的时候,它两蹼轻轻往后一蹬,就像小汽艇一样稳稳地向前游动。走路时,它们总是挺着胸,拍着翅膀,一摇一摆地走着,嘴里还不停地嘎嘎叫着,好像在夸耀自己。
()
参考答案及解说:上述文字依次描写的是:兔子、猫、鹅、鸭子。只要在生活中稍微留心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完成这样的练习是很容易的。
43看下面的图片,你看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说:这幅图片有两个主题,是一幅双关画。看这幅图片时,如你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黑色部分,观察到的很可能就是一列手拉手向下走的“人”;若你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白色部分,那你看到的很可能是两行白色的箭头。
44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看看自己看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说:这也是一幅双关画。第一眼看去,人们基本上都能看到一个花瓶;再仔细地观察,将注意力转移到黑色的背景部分,将会看到不一样的画面:两张相对的人脸。你看出来了吗?
45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片,看看这些线是水平线还是斜线。
参考答案及解说:是水平线。其实是人的视觉错觉让你觉得水平线倾斜了,所以,有的时候,不要太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46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图,看看图中的线是不是平行的直线。
参考答案及解说:是。这幅图片同样利用了人们的视觉错觉。可见,眼睛有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可靠的。
47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参考答案及解说:29个。注意:不要重复计算。
48下图中的5个图案都是在大小相等的6个方格里绘制而成的,请辨别它们各自阴影部分面积哪一个更大。
参考答案及解说:一样大。因为每个图案都占一个半径一样的半圆和两个方格的面积。
49在数字城堡的大门口,有10个自然数字兵,他们分别是11034、12478、20492、32138、34054、36351、39567、59361、60193、83418。要想进入数字城堡,必须先把他们排列在下面的方阵中,每个方格中填一个数字,而且横读竖读都必须是这些数字兵。
你知道怎么排列吗?
参考答案及解说:3635120492110343956783418
完成这样的练习,除了要观察数字与数字之间的联系之外,缜密的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50下面这几个数字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请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处应该填写什么数字。9122148?
参考答案及解说:129。这组数字的排列规律是:9+31=12;12+32=21;21+33=48;48+34=129。
完成这样的练习,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当然,不要忽略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对数字的运用越广泛、越熟练,越能更快地找出它们的规律来。
第一章 创造力是什么(1)
创造力——人最终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篇创造力——人最终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章创造力是什么
创造力的内涵
1创造力是什么
最早把创造教育视为现代教育的思想和哲学的人,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其实,对于创造力的关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而进入上世纪40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对创造力进行密切的关注和较为系统的研究。20世纪四五十年代,奥斯本(AFOsborn)和吉尔福特(JPGuiford)开始正式提倡创造力的开发和进行创造心理学的研究。从那以后,创造力的研究自美国开始向其他国家蔓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绝大部分对创造力的研究属于心理学、教育学、成功学的范畴。由于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以对创造力的研究就存在着多样化的特点,即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创造力”的定义,就好像不同的研究者对“智力”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的站在学习和记忆的角度看待智力问题,有的则着重于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的是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来界定“智力”。这一方面说明了“创造力”本身是认知过程中非常复杂和高级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认识“创造力”含有多个维度和多层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不能简单武断地判定创造力就是什么。
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不一而足:创造力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特质和能力。它包括具有创造性的人们的各种各样的品质,一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显示出来。
——林传鼎
创造力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分析了创造力的各种定义之后,侧重于从过程的角度将创造力定义为如下过程:敏锐地感觉到问题的存在,事物的不完善,知识的空白,成分的残缺,关系的不协调;查明困难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对问题、空白成分等作出猜测;提出假设,反复检验、修改假设,最后得出结论,并将结果告知他人。
——托浪斯
创造力的主要标志是“发散思维”的发展水平。鉴于创造性作业的主动性质,产生过程的各方面或各步骤是最明显的,也许是最重要的……就某些创造性思维因素以及测量这些因素的测验来说,在某些时候思维必然符合于一个正确答案……就其他创造性思维因素及其测验来说,思维并不需要出现一个独一无二的答案。
——吉尔福特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是衡量智力的重要标志。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
——现在的一般看法以上种种有代表性的对于创造力的理解,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也都不够全面。
“创造”的德语词是Hervorbringen。“Bringen”作为一个动词,是“带来、导致、提供”的意思。在德语中,“Vor”是“在……之前”的意思,而“her”是“到这里来”的意思。一个原来没有的东西如何被引发出现?是谁将它带到这里?出现在谁之前?答案就是创造力。是创造力使它出现,是人类的创造力将一个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带到人类自身的面前。
《牛津英语词典》把创造描述为“富于想象力和创意,导致存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简而言之,我们可以理解为产生出以前所未有的成果的过程即为创造。所谓创造力,可以理解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
更科学地表述为:
创造能力简称创造力。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之中。创造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的总称。
第一章 创造力是什么(2)
2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
(1)创造性思维
指以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能获取到创造性认识成果的思维活动。由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多领域多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起点和思维性质是千差万别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等不同,所以创造性思维类型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思维的原创造和再创造、发现式创造和发明式创造是创造性思维的四种基本样式。
纽韦尔和西蒙分析了创造思维活动的认知过程,认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也包含在日常的一般问题解决中,创造性思维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种类,也就是安德森讲的利用新程序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贺氏也认为创造力存在于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无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还是非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都包含了共同的成分,如长时间的准备、目标设定、选定问题表征、对方法进行修正等一系列过程。
(2)创造性活动
创造性活动必须目标明确,其产品必须是目标所追求的,即使产品不必直接得到实际应用,也不一定要十分完美。创造性活动的产品可以以一种艺术性、文学性或科学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是能够实现的技术、设计、发明、方式方法。可以这么说,凡是产生了新颖、独特的思想产品或有形产品的活动,都叫做创造性活动。
3广义创造力与狭义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是一种高级心理能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即人类对每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产生出新颖而实用的解决办法和方案的能力。创造力可以分为两种:广义创造力和狭义创造力。
(1)广义创造力
广义创造力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密不可分。狭义创造力不仅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相联系,而且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产生的创造性产品,即创造发明相联系。
广义创造力很小的孩子就有,甚至一些动物为了适应生存也会发展出相应的创造技能。乌鸦如果口渴了,也会将石子扔进长颈瓶子里,等水位上升再喝水。小孩子要想够到柜子顶上的糖果盒,他会踩着椅子或柜子的下层。如果还够不到,他还能想到用长杆子去捅,使盒子掉下来。虽然这些方法看起来不起眼,但这正是孩子们将旧有的经验重新组合,发明出的新方法,是一种创造。
(2)狭义创造力
狭义创造力并不是每个儿童都有的,它是儿童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创造发明并不是凭空幻想,而是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同时要求个体具备较为发达的智力,较为成熟的意志和个性。所以狭义创造力往往要求个体达到小学高年级或初中以上的阶段才能发展起来。
总的说来,创造力是一种智力的个体差异,是具有创造性成分的智力品质。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系列的连续高水平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一个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和全部投入,它要求创造性思维在最高的水平上高速运行。
创造力可以说是以独特方式解决问题、以创新方式解决问题、创新发明、提出新点子、在艺术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此处所谓的创新是指有别于传统或习惯的方式。具有创造力的人常常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较能找出变通的方式,而非显而易见或习惯成俗的看法。只要通过恰当的培养和开发,人类和人类个体都可以学会从事初级至高级的各种创造活动。
第一章 创造力是什么(3)
创造力的操作性定义
实际上,个体的创造力通常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和实践,产生创造性的产品来体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创造性产品与个体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个性特征比起来,更加易于把握,更具有可信度,也更适合作为衡量个体创造力的指标。所以根据产品来判断个体是否具有创造力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如此,从结果的角度来判定创造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根据其产品或结果,所谓的“创造力”就是产生新思想、发现新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即可以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既指思维成果,也指物质成果。”
这一定义很好地概括了创造力的普遍特征,但是如果要据此对人们进行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价,还是不够的,这个高度概括的定义无法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创造力复杂多元的特征。艾里克森(Isksen)认为,创造力在不同的人身上,其表现的程度和方式都是不同的。创造力应该被看作一种多侧面的现象,而不是一个可以精确定义的单一的结构。
另外许多研究者也认识到,创造力是一般人共同具有的智力品质,它的表现是形形色色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重智力学说。他提炼出了七种智力形式,即语言能力、逻辑数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音乐能力、躯体运动感觉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意识能力。这一理论给了创造力研究许多启示和借鉴——既然存在多种形式的智力,那么也可能存在多种形式的创造力。
创造力不仅是一个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相统一的心理系统,它还是一个包括创造目的、创造过程、创造材料、创造结果、创造力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等各种复杂心理结构的系统。这说明,创造力不但是有共性的,更是复杂多样的。
由于创造力的复杂多样性,我们需要界定创造力的操作性定义。麦金纳(Mackinnon)提出创造力的操作性定义:即可以从人格、过程、情境、产品四个角度来发展创造行为。这一观点得到了默多克(Murdock)和帕奇(Puccio)的支持。默多克和帕奇在1993年提出,研究者应该将这四个角度的研究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如研究个体在创造过程中创造动机、思维能力、人格特征、客观环境、心理变化以及各种任务之间互动的方式。
此外,创造力的这一操作性定义也获得了马格瑞贝克(MagyariBeck)、洪米尔格拉姆(HongMilgram)和罗格斯(Rogers)的一致支持。他们都认同创造力多侧面的本质,也都同意应该从这四个角度界定创造力的操作性定义,并将这四个角度的评价结合起来对创造力进行多种测量。
总的说来,创造力是个体产生任何一种形式思维结果的能力,而这些结果在本质上是全新的,是前所未有的,是产生它们的人自己事先并不知道的。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资源和信息,开展积极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新颖独特、有一定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或实践产品,这种智力品质就叫做“创造力”。这里的“产品”并不一定是有形的,它可能是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可能是一种新概念、新理论、新设想、新思路,也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就像各种发明、创造和革新。
然而同时要注意,有没有创造力和创造力是否表现出来不是一回事。这就如同智力有外显和内隐之分一样,创造力也有“内隐的”和“外显的”两种。
第一章 创造力是什么(4)
我国学者董奇将创造力定义为:在一定的目标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内隐的创造力是静态的,是一种思维或能力,它提供创造主体产生创造性产品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产生出产品,这种能力或心理特征是无法被人们直接觉察到的。而只有当个体产生出创造产品时,这种内隐的能力才被外化为显现的创造力。即: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尽管可以以结果来衡量,但并不是说具有创造力就一定保证能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来。创造性产品的产生除了需要主体的创造能力等一系列智力品质的保证外,还需要主体能够把创造性的理念现实地转化为实际的产品,这需要相应的知识、技能、一些一般智力因素和个性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同时外在环境所能提供的条件、机遇、障碍等也对创造性产品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尽管可以从创造性产品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对人类对社会的价值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但这并不表示没有进行过创造性活动的、没有产生过创造性产品的人就是没有创造力的人。实际上,人人都有创造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创造者。
什么是创造力
1创造力的要素和结构(1)创造力的要素
盖勒格(Gallagher)提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的途径,认为教学时应该注意创造力的三元素:思考的流畅性、独创性、变通性。
流畅性
指创造性想法的数量,盖勒格认为“脑力激荡”(brain-storming)是发展流畅性的好方法。通常是针对某个特定问题,尽可能提出最多的解决方法。在过程中强调不批判、不限制的态度。
独创性
指独到不凡的想法,此方法未必是“正确的”反应。训练学生独创性时可以采取的方式: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既合理又不寻常的独特答案。
变通性
是指学生能从容穿梭于不同类别的情境,其训练活动常是请学生思考改善事物结果或历程的途径。
(2)创造力的结构
创造教育的中心目标就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定的反映方式。客观现实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它具有整体性、复杂性、统一性。客观世界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人类个体的创造力具有完整的结构,即:创造力是智能、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其结构可以认为是由创造性技能、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三大因素构成。
创造性技能
创造性技能是反映创造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造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造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创造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各点:创造主体的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造技法的能力,创造成果的表达能力(论文写作)表现能力(艺术创作)和物化能力(创造设想物化为模型和产品)。创造技能也像其他技能一样,只有通过训练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做中学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也是创造教育要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正如吉尔福特所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的创造性的最明显的标志。”托兰斯则干脆以发散思维测验作为进行创造力或创造思维测验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创造力是什么(5)
在创造性思维中,创造主体往往并不能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相反,这个过程的最主要的部分,即发现解决问题新途径、打开解题关键的基本阶段,思维活动往往是无意识地、直觉地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创造性思维主要是直觉想象思维,思维结果以“顿悟”或“豁朗”的形式出现。
创造性人格
创造力同其他心理成分有关系,作为智力结构因素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也与创造力有密切关系,比如,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创造想象。任何一位发明家在尝试设计、制造一种创造性的新产品时都离不开想象和思维。除认知因素外,个性心理特征也同创造力有关。
富有创造力的人和平常人的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行动和毅力。当其他人空想时,他已经付诸行动;当其他人放弃时,他还继续尝试;当其他人坚持即时的回报时,他却甘于失败并再做尝试。
推孟(Tdr-ManLM)对8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组人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于他们的个性意志品质不同。成就最大的20%在谨慎、进取心、自信、不屈不挠、坚持性等个性品质方面都比另一组优秀。托兰斯在对中学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之后,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同其他人的一些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并请有关专家评定,然后确认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区别于缺乏创造才能学生的最重要的人格特点是: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有强烈的好奇心,沉醉于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感受性高,思维的独立性强,善于利用自己的知觉,不迷信权威,甘冒风险,富于幽默感,态度乐观,成就动机高,想象力强等。
创造品质属非智力因素,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有各种不同的表称,诸如创造人格、创造个性、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等。创造品质是创造性活动成功的关键,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它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品德教育课程应当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把培养创造品质或创造人格作为重要内容。
创造人格是最可贵的人格,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之一,这应该成为现时代的主导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品格和人生态度,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及从事创造活动的技能,这三者便是创造教育要努力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