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教你:21天提高孩子思维力和表达力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0:57
第一章 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1)..
思维力:一切考试,都是考思维
第一篇思维力:一切考试,都是考思维
第一章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
思维是什么
1思维的定义
“思维”一词,在英语中为thinking。在汉语中,“思维”与“思考”“思索”是同义词或近义词。《辞源》上说:“思维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
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接受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活动过程,而且是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这就是思维本质的信息论观点。
从生理学上讲,思维是一种高级生理现象,是脑内一种生化反应的过程,是产生第二信号系统的源泉。所谓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作为刺激的反应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以电、声、光等为感官直接接受的信号作为刺激的反应系统相区别。
从思维的本质来说,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要素
思维包含“思维对象”和“思维主体”两个要素。
思维对象,就是人们的思维所指向的目标。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考察思维对象,主要特点表现在“无穷多的数量”“无穷多的属性”和“无穷多的变化”三个方面。
思维主体,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或正在进行思考的人的大脑。
3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与间接性
概括性是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序等智力品质的基础。概括性越高,知识性越强,迁移越灵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就越发展。
间接性就是思维凭借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反映。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类才可能超越感官提供的信息,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各种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
(2)逻辑性和形象性
逻辑性反映出思维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认识,表明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和规律。
形象性指思维常借助形象化的材料来进行。形象既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
大多数情况下,思维活动由逻辑性与形象性共同起作用。
第一章 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2)..
(3)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指思维的人类性和普遍性。英国学者德波诺对不同民族的思维比较后指出:在直接受业于他的思维训练的十几万人中,尽管在年龄、能力、兴趣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最基本的思维层次上,反应却惊人地一致。
人类思维能力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是一致的,但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思维上就没有差别。恰恰相反,每个人深层上的思维常常有很大的不同。差异性包括民族差异性、文化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对于个体而言,思维差异性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的思维,选择恰当的思维训练形式和方法。
(4)历史性与现实性
思维的历史性表现为人类思维总体发展的历史性和某种思维发展的历史性两方面。总体而言,人类思维的发展越来越抽象化、精确化、系统化、多样化、模式化。思维的历史性提醒人们既不能固守传统思维模式,又不能割裂历史。
思维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认清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在选择思维训练的内容与形式、类型和方法时,充分考虑现实的要求,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并努力培养新型的、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5)言语性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概念。言语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不是借助于声音和写在纸上的外部语言,而是靠在心里默默进行的内部言语实现的。
4思维的过程
一个典型的思维过程由准备、立题、搜索、捕获和解释构成。
(1)准备
准备即信息积累阶段。一种是学习性的,一种是搜集性的。前者没有具体目标,只为积累更多知识,以利于今后解决更多的问题;后者有明确目标,为准备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积累信息,有针对性。
(2)立题
立题是思想上的跃升,是思维的一个新阶段。从信息的角度看,立题就是思维主体对已经接受的基本信息的一个总的反映或跃迁、繁衍和深化的表现形式。
(3)搜索
为解决问题,需要继续在原有的思维阶段进行新的思维,这就是搜索。搜索是明确目标下的思维,是围绕目标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思维。
搜索的思维过程包括问题分解和设计搜索方案两个阶段,可以运用个体思维,借助社会思维,还可借助机械仪器。
(4)捕获
捕获即搜索的结果——获取。捕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跃升。一次捕获就是一个阶梯。
捕获有思想捕获和实事捕获两种形式。实事捕获常常来自资料查询和实验观察等。思想捕获更能使问题的解决跃上一个个的阶梯。
第一章 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3)..
(5)解释
解释又叫接通。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搜索——捕获而逐渐升级,逐渐明朗化,经适当步骤之后,再实行一次对全过程的综合整理,这叫接通。
接通思维在解决问题全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需要的,如在立题前的信息积累过程中,没有接通则综合思维就不可能产生立题的飞跃。关于思维能力
1思维能力的构成因素分析
(1)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与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
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类。一个人仅有先天智力而无后天勤奋仍然不会有很大出息。学问越到深处、年龄越大,后天因素的作用就越大。勤能补拙即有此义。
(2)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的培养有关
具有思维习惯的人群分布与知识层次有关;对同一知识层次的人群,又与年龄有关。知识层次或受教育的层次越高,具有思维习惯的人越多。
真正养成思维习惯的人中,成年人和知识分子比例较大。养成思维习惯的人善于发现新问题,具有对事物的敏感性。
(3)思维的活跃性
思维的活跃性包括思维敏捷性和灵感的频率两方面。这两方面的素质既来自先天遗传,也来自后天训练。后天训练中,教育者的教育风格也很重要。
(4)思维的成熟性
成熟性建立在经验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经历是催熟的必要过程,一个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对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才谈得上认识的成熟性。成熟的人不人云亦云,而是持重、稳定、理智。
2影响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
(1)注意力
注意,是人的身心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的意向活动。注意力越集中,印象就越深刻,越能促进思维力的发展。
(2)直觉力
直觉力是根据对事物的生动知觉印象,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直觉力常常表现了人的领悟能力和创造力,猛然觉察出事物的本来意义,使问题得到突然地醒悟。
(3)分析力
分析,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多个部分、方面、要素,逐个加以研究的方法。对事物的分析过程,实质上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分析能力,思维常常无法进行。
分析能力一般有求质分析、因果分析、解说分析、对比分析、全面分析等。
(4)想象力
想象是在现实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回忆、加工和新的综合,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功能,能把世界上许多事物联系起来,扩大认识范围,使人类的认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想象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力不够,他的思维能力也不会强到哪里去。
第一章 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4)..
(5)知识积累能力
知识是思维之本,思维是知识之魂。知识是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思维赖以存在的基础,既是思维的内容又是思维的产物。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并获得新知识。没有大脑思维的创造性活动,就不会有知识的产生。
思维训练的层次越高,难度越大,对知识修养的要求越高。为了满足思维能力发展的需要,必须学习一些最前沿的知识。这种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训练。
思维的分类
1从抽象性上划分:
(1)直观行动思维
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又叫感知运动思维。孩子最初的思维往往是直观行动思维。运动员对技能和技巧的掌握也需要直观行动思维做基础。这种思维主要是协调感知和动作,在直接接触外界事物时产生直观行动的初步概括。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终止。
(2)具体形象思维
以具体表象为材料的思维,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它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表象和语言,在文艺创作中经常运用。
(3)抽象逻辑思维
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是人类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思维方式。一切正常的人都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但一定有高下之分)。
2从目的性上划分:
(1)上升性思维
以实践所提供的个别性经验为起点,把个别经验上升为普遍性的认识。大多来自日常生活的体验,过于直接和个性化,因而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真实性有待实践检验。
(2)求解性思维
围绕问题展开思维,依靠已有的知识去寻找与当前现状之间的中间环节,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如小孩子解答数学题,先分析已知条件,看看问题,最后再找由条件到问题之间的桥梁。
(3)决断性思维
以规范未来的实验过程或预测其效果为中心的思维,遵循具体性、发展转化、综合平衡三条原则。
第一篇思维力:一切考试,都是考思维3从智力品质上划分:
(1)再现思维
依靠过去的记忆,是以过去的记忆而进行的思维。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照搬套用,就属于这一种。
(2)创造思维
依赖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但却是把它们综合组织而造成全新的东西。如把已经学过的几个数学公式综合起来运用到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来。那些被称作有发明天才的人,就是善于进行这种创造思维的人。
第一章 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5)..
4从思维技巧上划分:
(1)归纳思维
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推导出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共通结论的思维。
(2)演绎思维
把一般规律应用于一个个具体事例的思维。在逻辑学上又叫演绎推理。它是从一般的原理、原则推及个别具体事例的思维方法,结果比较确凿可靠。
(3)批判思维
一面品评和批判自己的想法或假说是否妥当,一面进行思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历来都强调批判思维。批判思维也包含对不同事物的的批判。批判思维包括独立自主、自信、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等六大要素。
(4)集中思维
从许多资料中,找出合乎逻辑的联系,从而导出一定的结论。对几种解决方案加以比较研究从而导出一种解决办法的,就属于这种思维。
(5)侧向思维
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如同眼睛的侧视。侧向思维就是从其它领域得到启示的思维方法。
(6)求异思维
也是发散性的思维。同一个问题探求多种答案,最常见的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或语文中的一词多义。
(7)求证思维
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验证某一个结论的思维。求证思维的结构包括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每个人每天都会用到求证思维。
(8)逆向思维
从反面想,看看结果是什么。如草船借箭。
(9)横向思维
简单地说就是左思右想,思前想后。这种思维大都是从与之相关的事物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横向思维的思维方向大多是围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或是在对各个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分析中寻找答案。
(10)递进思维
从目前的一步为起点,以更深的目标为方向,一步一步深入达到的思维。如同数学运算中的多步运算。
(11)想象思维
就是在联想中思维。这是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是由此及彼的过程。
(12)分解思维
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多个部分,从每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13)推理思维
通过判断、推理去解答问题。也是一种逻辑思维。先要对一个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再以此类推。
第一章 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6)..
(14)对比思维
通过对两种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
(15)交叉思维
从一头寻找答案,在一定的点暂时停顿,再从另一头找答案,也在这点上停顿,两头交叉汇合沟通思路,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经常要用到这种思维。如“围魏救赵”。
(16)转化思维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晰。
(17)跳跃思维
跳过事物中的某些中间环节,省略某些次要的过程,而直接达到终点。
(18)直觉思维
一次性猛然接触事物本质的思维,它是得出结论后再去论证。这种思维需要平时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积累。直觉思维由显意识→潜意识→显意识构成一个动态整体结构,以整体性和跃迁性区别于其他思维形式。
(19)渗透思维
分析问题时,看到错综复杂的互相渗透的因素,用对这些潜在因素关系的分析解决问题。
(20)统摄思维
凭借思维来把握事物的全貌,并统摄推论各个环节。它是用一个概念取代若干个概念,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思维,是用把大量概念、事实和观察综合在一起的概念来思维。
(21)幻想思维
“脱离现实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幻想思维可以在人脑中纵横驰骋,也可在毫无现实干扰的理想状态下,进行任意方向的发散,从而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幻想的脱离实际,也就无法避免错误的产生,但只要幻想最终能回到现实中来并加以现实的检验,错误就会被发现和纠正。
(22)灵感思维
人们在创造过程中达到高潮阶段以后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突破。它常常以“一闪念”的形式出现,是由人们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多次迭加而形成的,也是人们进行长期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的一种顿悟。
(23)平行思维
是为了解决一个较为大型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方向寻求互不干扰、互不冲突即平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它也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
(24)组合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通过对若干要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事物或是创意。组合法是根据需要,将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如将电视和电话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可视电话,等等。
(25)辩证思维
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与逻辑思维相对立。运用辩证法的规律进行思维,主要是运用质与量互相转化、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三个规律。
(26)综合思维
就是多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很多问题光靠一种思维方式是不行的,必须有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才能解答。
……
第一章 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7)..
理论上说,分类越详尽越好。但有些思维方式在训练与应用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严格区分,一是很多思维方式总是共同起作用,二是有些思维方式统一在某种思维方式之中。
1984年钱学森在全国首届思维科学讨论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思维形态应包括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和社会思维四个部分。
一般来说,对于思维的分类有如下几种:
按思维的媒介的不同,分成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
按思维的方向不同,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按思维的结果功能不同,分为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按思维的逻辑性,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按思维的科学性,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按思维的结构,分为单一思维和综合思维;
按思维的主体,分为个体思维和社会思维。
七种重要思维
1系统思维
(1)概念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2)方法
①整体法
整体法是指: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而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失。
②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一个系统内部的组成部分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③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第一章 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8)..
④功能法
功能法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2辩证思维
(1)概念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辩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2)方法
①联系
就是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空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的一种观点。
②发展
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的一种观点方法。
③全面
就是运用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即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换言之,就是对思维对象作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的一种观点方法。
3逻辑思维
(1)概念
逻辑思维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订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用判断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逻辑思维为假说的评价、验证提供了有效手段。逻辑学是科学知识理论化、系统化的手段。逻辑思维是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运用逻辑思维也能在一定意义上获得新知识。
(2)特征
概念的特征:内涵和外延。
判断的特征:一是判断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二是判断总有真假。
推理的特征: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一定真,是必然性推理;非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虽然前提是真的,但不能保证结论是真的,是或然性推理。
第一章 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9)..
④功能法
功能法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2辩证思维
(1)概念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辩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2)方法
①联系
就是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空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的一种观点。
②发展
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的一种观点方法。
③全面
就是运用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即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换言之,就是对思维对象作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的一种观点方法。
3逻辑思维
(1)概念
逻辑思维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订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用判断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逻辑思维为假说的评价、验证提供了有效手段。逻辑学是科学知识理论化、系统化的手段。逻辑思维是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运用逻辑思维也能在一定意义上获得新知识。
(2)特征
概念的特征:内涵和外延。
判断的特征:一是判断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二是判断总有真假。
推理的特征: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一定真,是必然性推理;非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虽然前提是真的,但不能保证结论是真的,是或然性推理。
第一章 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10)..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组合成新事物。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②假设推测法
假设的问题不论是任意选取的,还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应当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是暂时不可能的或是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对象和状态。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观念在经过转换后,可以成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③集体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
第一篇思维力:一切考试,都是考思维5形象思维
(1)概念
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人一出生就会无师自通地以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形象思维内在的逻辑机制是形象观念间的类属关系。抽象思维是以一般的属性表现着个别的事物,而形象思维则要通过独具个性的特殊形象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因此说,形象观念作为形象思维的逻辑起点,其内涵就是蕴含在具体形象中的某类事物的本质。
(2)作用
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有力工具。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除了使用抽象思维以外,也经常使用形象思维。在企业经营中,高度发达的形象思维,是企业家在激烈而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高层管理者离开了形象信息,离开了形象思维,他所得到信息就可能只是间接的、过时的甚至不确切的,因此也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3)特性
主要有:形象性;想象性;直接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思维结果的可描述性;情感性等。
(4)方法
①模仿法
以某种模仿原型为参照,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的方法。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建立在对前人或自然界的模仿的基础上的,如模仿鸟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发明了潜水艇、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
②想象法
在脑中抛开某事物的实际情况,而构成深刻反映该事物本质的简单化、理想化的形象。直接想象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进行思想实验的主要手段。
③组合法
从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或产品中抽取合适的要素重新组合,构成新的事物或新的产品的创造技法。常见的组合技法一般有同物组合、异物组合、主体附加组合、重组组合四种。
④移植法
将一个领域中的原理、方法、结构、材料、用途等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去,从而产生新事物的方法。主要有原理移植、方法移植、功能移植、结构移植等类型。
第一章 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11)..
6逆向思维
(1)概念
逆向思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取向总是与常人的思维取向相反,比如人弃我取、人进我退、人动我静、人刚我柔,等等。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逆向思维模式,当一种公认的逆向思维模式被大多数人掌握并应用时,它也就变成了正向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并不是主张人们在思考时违逆常规、不受限制地胡思乱想,而是训练一种小概率思维模式,即在思维活动中关注小概率可能性的思维。
逆向思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性,是决策思维的重要方式。
(2)特性
①反向性
反向性是逆向思维的重要特点,也是逆向思维的出发点,逆向思维离开了它也就不存在了。
②异常性
逆向思维总是采取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它的异常性。
③“悖论”
反向性和异常性的存在,使得逆向思维在实践中常给人“悖论”的特性。经典物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包含了对立物共存和互相作用的逆向思维观念。
(3)类别
①反向思维
通常对普遍接受的信念和做法进行质疑,然后察看它的反面是什么。如果对立面是有道理的,那么就朝对立面方向进行,去做那些与通常做法相颠倒的事。
在如下情况下,可以进行反向思维:一是考虑要做某种相反的事情;二是考虑用其对立面来取某物;三是如果意识到别人是错的,而你是正确的,但你仍然认为对方错误的观点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②雅努斯式思维
在人的大脑里构想或引入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使它们同时并存于大脑里,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似之处、正与反、相互作用等,然后创造出新事物。这种双面思维相当艰难,因为它要求保持两个对立面并存于你的大脑中,是一种大脑技能。
③黑格尔式思维
采取一种观念,容纳它的反面,然后试着把两者融合成第三种观念,即变成一种独立的新观念。这种辩证的过程需要三个连续的步骤:论题、反题以及合题。
(4)方法
①怀疑法
有一种敢于怀疑的精神,打破习惯,反过来想一下,这种精神越强烈越好。习惯性做法并不总是对的,对一切事物都报有怀疑之心是逆向思维所需要的。
②对立互补法
以把握思维对象的对立统一为目标,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也要看到事物之间因差异的存在而带来的互补性。
③悖论法
就是对一个概念、一个假设或一种学说,积极主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以求找出其中的悖论之处。
第一章 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12)..
④批判法
对言论、行为进行分辨、评断、剖析,以见正理。以批判法来进行逆向思维仍然需要以一般性的思维技能为基础,例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
批判法更强调思维的真实性、精确性、意义和价值等方面。
⑤反事实法
在心理上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否定并表征其原本可能出现而实际未出现的结果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是反事实思维。主要有加法式、减法式、替代式三种类型。
7灵感(直觉)思维
(1)内涵
灵感(直觉)思维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理性思维认识的整体性创造过程。
灵感(直觉)思维作为高级复杂的创造性思维理性活动形式,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的整体过程。
(2)特点
①非预期的思维活动突发性和模糊性
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②独创性
不具有独创性的成果,不能叫灵感思维。
③非自觉性
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发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④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
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⑤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
思维高度灵活的综合互补性是灵感(直觉)思维的重要物征,如潜意识与显意识的互补综合、逻辑与非逻辑的互补综合、抽象与形象的互补综合,等等。
(3)方法
①久思而至
指思维主体在长期思考竟日不就的情况下,暂将课题搁置,转而进行与该研究无关的活动,恰好是在这个“不思索”的过程中,无意中找到答案或线索,完成久思未决的研究项目。
②梦中惊成
梦是以被动的想象和意念表现出来的思维主体对客体现实的特殊反映,是大脑皮层整体抑制状态中少数神经细胞兴奋进行随机活动而形成的戏剧性结果。并不是所有人的梦都具有创造性的内容。梦中惊成,同样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科学头脑”。
③自由遐想
科学上的自由遐想是研究者自觉放弃僵化的、保守的思维习惯,围绕科研主题,依照一定的随机程序对自身内存的大量信息进行自由组合与任意拼接,经过数次,乃至数月、数年的意境弛骋和间或的逻辑推理,完成一项或一系列课题的研究。
自由遐想的特点是反常规、反定论。
第一章 了解思维,是提高思维力的前提(13)..
④急中生智
在社会活动中,特别是军事活动中数不胜数,科技创新中也不少见。16世纪之前,外科手术用烧红的烙铁止血。法国的帕累在做手术时,烙铁没热,他就用刀柄按在血管上,血流立即止住。事后,这位医生萌生了止血的新思路,止血钳就这样问世了。⑤另辟蹊径
思维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课题内容与兴奋中心都没有发生变化,但解题思路却由于研究者灵机一动而转移到与原来寻解定势相异的方向。
⑥原型启示
在触发因素与研究对象的构造或外形几乎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已经有充分准备的研究者一旦接触到这些事物,就能产生联想,直接从客观原型推导出新发明的设计构型。
⑦触类旁通
人们偶然从其他领域的既有事实中受到启发,进行类比、联想、辩证升华而获得成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触类旁通往往需要思维主体具有更深刻的洞察能力,能把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情沟通起来,进行内在功能或机制上的类比分析。
⑧豁然开朗
这种顿悟的诱因来自外界的思想点化,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一些明示或隐喻。豁然开朗这种方法中的思想点化,一般来说要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有求”,二是“存心”,三是“善点”,四是“巧破”。
⑨见微知著
从别人不觉得稀奇的平常小事上,敏锐地发现新生事物的苗头,并且深究下去,直到得出一定创见为止。见微知著必须独具慧眼,也就是用眼睛看的同时,配合敏捷的思维。
⑩巧遇新迹
由灵感而得到的创新成果与预想目标不一致,属意外所得。许多研究者把这种意外所得看作是“天赐良机”,也有的称之为“正打歪着”或“歪打正着”。不管怎样,最后取得的成就都是主客观条件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促进人的发展,提高思维力很重要(1..
第二章促进人的发展,提高思维力很重要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有思维,人是“万物之灵”就是灵在了思维上。恩格斯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与思维力有关。人类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思维的进步。
对于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能否从小进行有效的思维力的锻炼。历数世界上那些有杰出贡献的人士,他们确实有许多超人的地方,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思维力异常敏捷。世界著名的政治领袖、学术泰斗无不如此。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是个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孩子。可以这样说,任何人的思维都如他的灵魂般重要。
一个人如果有了过人的思维力,这种能力就会时时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因为这种能力会逐渐内化成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这一点,能从下面这个历史小故事中得到充分证明:一年夏天,酷热异常。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身肥怕热,便打着赤膊,盘着辫子,坐在馆里校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突然门官通报:“皇上驾到!”纪昀一时来不及穿衣整冠,怕被乾隆看到要受责,就躲进了桌子底下,用帷布挡着,不料被已经进门的乾隆看见了。
乾隆装着没看见,走到纪昀的书桌旁坐下。馆内鸦雀无声。纪昀在桌子底下呆了很久,汗流浃背。他见没有什么动静,以为乾隆已经走了,便从桌子下边伸出头来问道:“那老头子走了没有?”说着便爬了出来。当他发现皇帝就坐在自己面前时,吓得连忙跪下,俯首请罪。
乾隆很不高兴,道:“你如何将朕呼做‘老头子’?”在那个封建时代,当面叫皇帝为“老头子”,显然是犯了大不敬的重罪,会惹来杀头之祸。乾隆见纪昀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便又道:“你如能把‘老头子’三个字解释得合情合理,朕便不治你的罪。否则,哼!”
纪昀不愧是思维敏捷的人,他只略微思考了一下就回答说:“皇上年过花甲,臣民又敬呼您是‘万岁’,此谓‘老’。”乾隆点了点头。纪昀又说:“‘头’为首,皇上乃万民之首。”乾隆笑了起来。纪昀接着说:“皇上是当今天子,子鼠又是十二生肖的第一个,天下最大。”听了纪昀的这一番话,乾隆十分满意,果然免了他的罪。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纪昀过人的思维力,在关键时候救了他一条命。试想如果是一个思维愚钝的人,可能就会因为这一句无关宏旨的话而大难临头。虽然这是封建时代的故事,但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道理是一样的。不过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掌握着生杀大权的皇帝,而可能是一个个决定我们前途的重要机遇。在面对这样的机遇的时候,我们如果也能运用敏捷清晰的思维,那么在生活和学习中就会更加游刃有余。
如果说绘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那么思维就是一门更高深的艺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基础上的,没有思维活动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智力活动了。不仅如此,大脑思维的简单与复杂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一个没有良好思维能力的人,他的智力水平也不会太高。
提高思维力(思维训练)的基本理论
1思维训练的广与狭
从广义上来看,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思维训练,不论是母亲教孩子学吃饭走路,还是老师教学生写字画画,不论是接受某种观念,还是养成某种习惯,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头脑的思维训练。
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思维训练是件简单容易的事呢?不是的。通常专类思维训练是指一种狭义的思维训练,确切地说是指一种高级的思维训练。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广义的思维训练是孩子在母亲的帮助下学会涂鸦乱抹,而狭义的思维训练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创作。两者的本质虽然相同,但层次却有很大差别。
第二章 促进人的发展,提高思维力很重要(2..
2思维训练的虚与实
许多人在初识思维训练的时候,都觉得训练思维很“虚”,既不像绘画打字那样有实用价值,又不像学习数学语文那样有可见的知识积累。如果我们因为思维看不见摸不着而将思维训练视为无用,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生活中“虚”的东西比比皆是,空气、电磁波、抽象的公式定理、人的思想观念……所有这些“虚”的东西谁又能说它们是不存在的,是无用的呢?人们之所以把思维训练视为一件很“虚”的事,是因为思维缺乏深度,只看到事物“实”的一面,看不到“虚”的一面;只理解视觉所见,不能把握视觉所不能见。
思维训练看似很虚,却是实实在在的。从用途上来讲,任何实用技能训练归根到底都是思维的训练。绘画本身是实的,但如果不掌握绘画的技法和艺术的创作规律等虚的东西,就不可能画出好作品。而学习和消化这些技法和规律,实际上就是在接受一种绘画思维训练。从层次上来看,越是智力水平高的训练,就越是呈现出虚多实少的特征。社会越发展,越需要人们的抽象思维发达。
3思维训练的源与流
思维训练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也最有效的智力开发方法,不过它并不是现代独有的专利。目前的思维训练是同时建立在最新的思维科学成果和古代的头脑训练术基础上的。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创造了有名的“头脑助产术”。
现代社会,思维训练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其中商业因素的推动功不可没。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公司一般都比较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几乎是总经理与高级主管的必修课,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感受到,接受过思维训练和没有接受过思维训练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提高思维力要遵循的原理
1简单与复杂
以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方式去分析问题(即使是简单的小问题)的思维叫做复杂的思维模式;只能以单一角度、单一层次、单一方式去看问题的思维叫做简单模式。
在思维训练中,简单的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训练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寻找到答案,而是要使思维模式由简单向复杂转化,即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复杂的思维模式训练是为了使我们的头脑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能快捷有效地处理。能以小见大,从简单中看出复杂,从司空见惯中发现规律,思维能力达到这种水平才算是拥有了一流敏锐的头脑。
思维训练题的简单与复杂并不是训练的关键,关键在于大脑的思维模式是复杂的模式还是简单的模式。所以在思维训练中,我们要仔细区别思维模式的简单与复杂和思维训练题的简单与复杂。如果不注意这种区别,即使是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也会出现用简单的思维模式去分析、解决复杂的问题的情况。
2低级与高级
高级思维与低级思维相比较,则是层次上的不同,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思维的高级与低级主要体现在采用何种思维方式。比较而言,抽象思维方式比形象思维方式高级,创造性思维方式比模仿性思维方式高级,立体思维方式比平面思维方式高级,横向思维方式比纵向思维方式高级,等等。
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低级思维方式与高级思维方式的关系,不能因为追求高级思维方式而抛弃低级思维方式。因为低级思维方式是高级思维方式的基础,高级思维方式是低级思维方式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为了达到高级思维方式而跨越低级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 促进人的发展,提高思维力很重要(3..
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应该让思维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低级思维方式的训练有助于夯实根基,为思维向高层次发展创造条件。而高级思维方式有利于迅速提高思维的层次,开阔眼界。两者依次训练和交叉训练,才能在思维训练中握准尺度,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3过程与结果
人们往往会出现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的思维倾向,但在思维训练中要关注的重点恰恰是思维的过程。
一般的学校教育,通常采用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教学方式是把问题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另一种方式是把问题的结果得到的过程传授给学生。前面的方式很省事,但对学生并无好处;后一种方式很麻烦,学生却可以受益终生。
当然,这不是说思维训练就不应该注重结果,而是为了使接受训练的人学会更准确地观察问题、更高效地分析问题、更科学地解决问题。训练的目的不是只满足于获得一个答案,答案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如何去寻找答案才是最重要的。
4方法与训练
思维方法是人们从无数次思维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怎样提高思维智能的思维方法,例如形象记忆法可以提高记忆力、联想创造法可以提高创造力,等等;另一类是怎样科学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辩证思维法、逻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系统思维法,等等。
虽然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后可以立即大大提高思维能力,但掌握思维方法与将它转化为思维技巧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训练过程要走。只有经过长期大量的思维训练,我们才能在思维实践活动中纯熟地运用思维方法,指导各种各样问题的解决。这就像一个人要想学会如何游泳,光知道游泳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够,他必须在水里进行训练才能将所学的游泳方法和技巧转化为游泳技能。如果他想成为游泳冠军,还必须有专业的教练指导,制订符合个人条件的训练计划,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可能技压群雄。
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大量的训练是重要的,科学的方法也是重要的。不重视方法的训练只会是低水平的重复,劳而无功。不加强训练,学到的方法就转化不成技能,没有实用价值。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技能的训练是两个过程,不能相互替代。厚此薄彼或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不能算是科学的思维训练。
5定型与活化
思维定型或形成思维定势是思维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能避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我们的大脑不能有意识地塑造高效的正确的思维模式,任其自由发展,则有可能形成低劣的、错误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型或形成思维定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形成错误的思维模式或形成低劣的思维定势。
我们该怎样让思维定型,又应该塑造什么类型的思维模式,才能使头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力潜能呢?知识教育最关心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把知识的系统学习当作教育的核心任务。这样容易使思维定型畸形发展。而思维教育是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
思维训练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式生成训练,它还包括思维活化和思维创新等训练。这些训练专门用来解决思维定型导致头脑僵化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思维定势都对头脑具有一定的束缚作用,而已定型的思维模式要想改变更是困难重重。思维活化训练就是为了使思维摆脱定势的束缚,超越固定模式的局限而设计的训练。这种训练能把思维从无意识的被束缚的“睡态”中唤醒,超越旧的思维层面,从更高的位置俯视自己的思维活动,这时所有的思维定势和模式都成了思维的工具。
6潜能与技能
思维训练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开发个人的智力潜能。天赋只是一种潜能,只有经过长期的技能训练才能将它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思维训练的核心是把大脑的思维当做一种技能来进行训练,就像是训练绘画技能和运动技能一样。思维的本能不等于思维的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反复的技能性训练的结果,必须把思维视为一种技能反复训练。把思维当做一种技能来训练是对智力的一种专业化要求。
思维技能的核心训练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根据问题的类型、难易、繁简,训练把思维方法转化为实践方法的能力,二是训练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1)
第三章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
提高思维力的一般原则
1学以致用
把学习思维科学知识与思维方法同实际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特定的思维形式和方法去解决实际的具体的问题和“假设的理想的问题”,把自发的思维活动变成自觉行为。通过反复的实践,把理论和方法内化为思维技能,并在实践中进行能力迁移。
2循序渐进
应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制订适合于个体的思维训练计划。思维训练的次序应当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先分析后综合。
3扬长避短
认识自己的类型和特点,确定长处和短处,以擅长的方面为中心(或为主导模式),形成一个包含多种思维技能的网络。既可以通过培养中心带动周边,也可以通过周边的训练来丰富、补充和涵养中心。
4因人而异
研究表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思维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思维训练时,要注意年龄差异与个性差异。
5追求和谐
既注重左脑训练,又注意右脑训练;既注重批判性思维训练,又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既注重发散性思维训练,又注重收敛性思维训练;既注重提高分析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又注重提高综合能力和直觉体悟能力;既注重提高实用智慧,又注重培养理论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维能力更和谐、更全面。
6独立性
面对训练课题要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课题,自觉培养独立意识,独立地提出问题、观察问题和研究问题。
7欢迎离奇设想
许多事物没有绝对正确与错误之分,方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大多数训练课题没有标准的唯一答案,所以应欢迎离奇设想,多出新颖观念。
提高思维力的基本方法
思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神秘。日常生活是最好的课堂,生活本身就能为我们提供很多提高思维力的好方法:
1游戏法
游戏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如果能把游戏注入智力的因素,就可以促进孩子思维力的发展。
例如猜谜。猜谜不但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而且也能激发其推理及想象力。可以用孩子喜欢的东西给一些线索,让孩子提出题目,推想答案。
用扑克牌做数字游戏也会激发孩子的思维。
语文游戏:一句接一句,串成一篇故事,可以用录音机录下来,全家共同分享。
捉迷藏、拍手歌的游戏都会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2)
用棋艺训练孩子的思维力,特别是逻辑思维,是个很好的办法。有一个人,他的孩子上小学时数学成绩总不理想,怎么补都上不去。后来他在报纸上看到利用下棋来启发孩子智力的介绍,于是他在孩子身上进行实验,开始教老虎棋、五子棋,然后教跳棋、军棋、象棋、围棋,后来孩子棋艺长进了,不知怎么数学成绩也上去了,还考上了重点大学。象棋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很大。象棋的特征是不让对方察觉自己的战术,内心却暗自推敲对方的出招,是一种高度推理性的游戏。
围棋对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有很大好处。聂卫平曾说,在他进小学前,就喜欢在父亲身边看棋盘,玩棋子,不但学会了围棋,更解决了算术或数学方面的难题。围棋只有黑白两色,棋盘的格子也是大小一致。就在这么单纯的格式中,却蕴含着无数的战机。
我们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好地利用棋类活动来训练孩子的思维力,使孩子在棋艺长进的同时,无形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游戏中要思索,其中有推理、比较、概括,都能促进思维;游戏中要动手,动手就要想怎样动手,这也促进了思维;游戏中还要动嘴,语言表达也是对大脑的训练,可使思维流畅。所以,游戏法是发展思维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激疑法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孩子多发问,是发展智力的良方。有一位与众不同的数学老师,每节课将所授作业叙述一遍,随即问道:
“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这堂课就结束了。”
其实,这位教师是在故意诱使学生深思。一旦学生提出问题,他就会露出比学生能解决问题时还高兴的笑容,赞扬说:
“问得好,你是很聪明的。”
学生对寻找问题渐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都特别爱上这个老师的课,思维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鼓励孩子多思考,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是有帮助的。“疑者,觉悟之机也”。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爱思考。看到钟表滴滴嗒嗒响个不停,他就想:表为什么会走呢?于是他就把表反复拆开、装上,非要弄清楚钟表会走的原理。
当他知道气球充上氢气就能上天的道理后,他就想:人会不会上天呢?于是弄来一包能产生气体的药让家里的工人吃了,想让他上天,结果弄得工人捂着肚子痛了半天。
当他观察到母鸡孵蛋的情形后,就想:人去孵行不行?于是自己蹲在鸡窝里老半天,直到父亲到处找才找到他。尽管他的想法幼稚,做法可笑,但他爱动脑筋的习惯却为他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爱迪生能够拥有那么多伟大的发明,与他从小养成的爱思考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孩子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对孩子们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或遇到的各种困难,家长要多启发,多从侧面提示,尽量少从正面回答,不要事事都包办代替。
古人云:“引而不发,跃如也。”这一点很值得借鉴。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有问必答,总是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喂给孩子,这只能培养孩子思维懒惰的坏习惯,对孩子智力的发展没有好处。家长要当孩子的引路人,不要越俎代庖。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思维惰性的时候,可以采用鼓励加激将的方法。比如孩子提出个问题,家长就说:“这个问题你还不会。你想想,准能想出来。”“这个问题你从某某方面去想想,比我想的肯定好。”
总之,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们想问题,多给孩子们设疑、激疑,孩子的脑子就会越用越活,越用越聪明,思维的惰性就没有了。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3)
3纠错法
所谓纠错法,就是不怕犯错误,而要学会纠正错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促进智力发展的一种方法。人人都知道松下是白手起家的一流电器制造商,是名人传记中的人物。然而他幼年时,却是做什么都失败,是一个成绩很差的“劣等生”。但是松下认为,这段失败的岁月正是养成他敏锐思想的重要时期。他说:“向别人学习和自己从失败中学来的知识完全不同。同样一件事,两方面学习获得的答案虽然相同,但在将来的运用价值,却是自己的失败经验较为广阔。”所以他特别强调孩童时期应多尝试失败。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对思维发展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奥兹拉把儿童的学习进展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开始学习时速度极快,中间难免有错;二是开始时错误连篇,中途错处渐少;三是从头至尾认真学习,前后没什么变化。他把第一种类型的人叫做缓慢学习者;第二类称为突进学习者,这类学习者智商较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优势越来越明显。
突进学习者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吸取了教训,获得了智力发展。比如,要寻找正确的路以免走冤枉路,而经过迷路后发现的路才是正确的路。一般来说,再走这条路就不会错了。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了解了问题的全部构造,自然就增长了见识,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高。
经过自己纠错而获得的知识,比从旁人那里学来的知识印象更深刻。如果从未经历失败,从不思考错误的原因,就难免会成为思想迟钝和视野狭窄的人。
家长应该更多地引导孩子自己思索,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错误,只有这样孩子的智力提高才更快。家长可以偶尔故意在孩子面前犯犯错,让孩子纠正家长的错误,进而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无论纠正自己的错误,还是纠正别人的错误,都需要思维,都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犯错是成功之母,纠错是成功之父。
4动手法
时下,家长给孩子买玩具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越高级越买,越自动化越买,结果是多花了钱,对孩子思维的训练却并无多大的帮助。因为玩具越自动化孩子就越没有机会动手,手懒,脑懒,最终思维退化。
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玩沙土堆城墙、自制小手枪多有意思!其吸引力就在于可以自己动手创造。有的家长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主张:不给孩子买玩具而给孩子买工具,如小锤子、小铲子、小钳子,让孩子拿着小工具自制玩具。这种做法不但训练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孩子的思维力和创造力。自己制作就要设计,就要研究,这些都能极大地促进思维力的发展。
当然不是不能买玩具,买玩具的同时可以给孩子买点小工具,即使是买玩具也要挑能让孩子参与的、能亲自动手的,以促进孩子思维力的发展。
孩子动手制作,对思维的刺激是很大的。俗话说“心灵手巧”,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可以用来创作立体造型的各种材料,如橡皮泥、积木、插塑、木板等;还要为孩子准备一些工具,如线、浆糊、剪刀,等等;另外要教孩子一些制作的基本技能,如剪、贴、搭、挖、捏等。
在做手工时家长要引导孩子的思维。如当孩子想制作一个鸟笼时,家长可以问:做鸟笼需要什么材料?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家长要鼓励孩子完成制作,并帮助他完成得更好。有时孩子不做了,是因为他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或遇到困难而中止。家长可以提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启发孩子想一想然后继续做。这样,孩子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就能极大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的思维能力最初就是在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教育家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家长要鼓励并引导孩子参与手工制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
当然,孩子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能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家长要给予具体帮助,但不能越俎代庖,最重要的是启发孩子的思维,鼓励孩子自己解决。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4)
不少孩子爱拆玩具,趁大人不注意,三下两下就把玩具给拆了,结果是挨一顿打。其实拆玩具是被好奇心所驱使,有经验的家长会主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教孩子怎么拆,然后学着再装上。
指导孩子如何拆玩具,不仅能满足他的好奇心,还能有效地训练他的头脑。即使是破坏了玩具,但只要露出内部的构造,就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让孩子看到内部构造,学到一些东西。家长若再以有组织的拆解法,教给孩子重新组合的步骤,效果必定更佳。
玩具是成品,是事物的结论,拆开成品正如从结尾推导至起点。其实孩子的数学题也往往是从结尾的问题想起。拆玩具可训练孩子的分析、综合能力。
5为难法
疑难问题最能锻炼人的思维。孩子学习时遇到了难题,家长不但不要轻易替孩子解答,就是生活中的难题也要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并且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出些难题,让孩子去思考。例如:玻璃怎样才能擦得又快又干净?厨房的油烟怎样处理?水壶的水垢怎样清除?包括自然科学中的一些问题,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去解答。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家长多留意,很多事物都可以是发展孩子思维力的手段。有一个家长带孩子去探望病人,看到病人家里正点着酒精灯。把酒精灯的盖一盖上,火就灭了,孩子很奇怪。妈妈看到了,就问孩子:“为什么不用吹火就灭了?”孩子思考了半天,没想出来。妈妈启发他:“火怎样才能点燃?”“有氧气才能燃烧。”孩子一下子明白了,盖子把氧气隔绝了,所以火灭了。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有的是,家长要善于利用它们去发展孩子的思维力。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用之人,就应该在他的孩童时代,提供给他或多或少的难题,让他自己去解决。这对训练孩子的思维是一种好方法。
一般来说,孩子遇到困难时,是他思考的最好时机。
孩子跌倒在地上,如果是美国的母亲,她会鼓励他,然后站在旁边,看孩子自己爬起来;同样的情况,中国的母亲会赶快把孩子扶起来,甚至孩子并没有哭,母亲仍然跑过去又拍又揉,呵护备至还作势打地:“你为什么摔我孩子!”
东方父母动手帮助孩子,会使孩子有依赖性,疏于思考;欧美的父母用话语来激励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动脑解决。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结果。家长帮助的,孩子就产生依赖,思维懒惰;家长不帮助的,孩子就独立,自己思考解决办法,同时使思维得到训练。
古代的人就知道用为难法训练孩子的思维了。传说有一位长者出题为难孩子:用一个铜板买最多的东西。老大买了木柴,老二买了棉花,而老三动了一番脑筋,买了蜡烛,点着后烛光充满了屋子。现代家长更应该人为地为孩子设置困难,并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在物质生活上也不要无限地满足孩子。所谓生存教育、挫折教育,不但是意志的锻炼,同时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6保护好奇法
好奇可以引导人去探究,引导人的思维。当孩子问家长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家长不要去呵斥,对孩子的好奇心要给以保护,同时还要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以促进思维力的发展。
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常能从中获得新奇的感觉,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这是发展思维的重要条件。
家长可以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可以带孩子到野外、到公园去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比如让孩子去池塘边观察小蝌蚪,看看小蝌蚪是怎样脱掉尾巴,长出小腿的,看看它们是怎么变成欢蹦乱跳的青蛙的……也许这种观察,这种思维,会促使孩子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让孩子去探索植物为什么要长叶,为什么要开花,也许这种好奇会促使孩子成为一个植物学家。著名科学家茅以升7岁那年随父亲去看元宵花灯。一盏会转圈的走马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向父亲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小人小马为什么会转呢?”“怎么有时快有时慢呢?”父亲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的。”父亲的话还没有完全满足茅以升的好奇心。为了弄清原因,他去买了一盏走马灯来,反复吹灭又点燃里面的蜡烛,终于发现了走马灯不停转动的原因。这种探索促进了茅以升的思维能力,对他后来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好奇激发起科学家童年的强烈求知欲,从小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好奇心是活跃思维的前奏、成功的先导。对于孩子的提问,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5)
(1)鼓励
对爱提问的孩子要表示赞许,并及时正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大人对孩子的提问反应积极,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会促使他更爱提问题,对什么都感兴趣,这对启发思维有积极作用。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提问,甚至嫌他们提问多事烦人而粗暴地训斥他们。高尔基曾经说过:“儿童的问题,如果只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扼杀了儿童的求知欲望。”
(2)启发
回答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引导孩子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鼓励孩子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找出答案。
(3)存疑
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确实不知道,就要如实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等我查查书或问问别人再告诉你。”事后,家长一定要真的想办法查问清楚,尽可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
(4)引导
有的孩子提的问题古怪,钻了牛角尖,家长应该注意引导,而不要训斥孩子。家长只要引导得法,就可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又不使孩子胡思乱想。
总之,对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家长要给以鼓励与满足,而且要教孩子学会思索。对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千万不要打击,也不要因为自己不会回答而觉得丢了面子,就责骂孩子。如果采取这种态度,不仅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压抑孩子的思维,而且会使家长失去威信。
7为师法
当学生容易当老师难,难就难在不但自己要懂,还得让别人懂,这就需要动脑筋。平时孩子们都是学生,是被动思维,如果让孩子当老师就需要主动思维了。要想让别人明白,自己就更要明白,这就激发了孩子思维的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首先熟悉教材。要弄清楚你的孩子是否真正学到了某一知识,你可以让孩子来当老师,看他能否讲得明白。
家长要鼓励孩子当老师,甚至从小培养他当老师的欲望,给他提供几个小凳子、一块小黑板、几支粉笔,等等,让孩子跟其他伙伴轮流当老师,给其他孩子“上课”。
家长要鼓励孩子将他的知识传授给其他的小朋友们,鼓励孩子在教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
你可以不时地让孩子也教你一些东西:
“这道题我怎么不会做呀,给我讲讲。”
“帮帮我,这个谜语怎么猜不出来啊?”
“这个外语单词怎么说来着?”
“计算机出了毛病你看看怎么办啊?”
家长可以明知故问,可以装作不懂,让孩子充当老师,在为人师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力的提高。
8反问——理论法
反问法就是孩子向家长提出疑问时,家长不回答,而反问孩子,促使孩子自己去思考的方法。当然,家长在反问时要适当给孩子指点一下思路。
有些家长为了应付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疲于翻查资料,此时,偶尔用反问的方式来问孩子,也是不错的。反问的目的,在于不要立即给孩子明确的答案。
如孩子问:“人为什么要生孩子?”家长可以反问:“人要不生孩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孩子可能就会思索了,他可能会说:“都不生孩子,人就没有了,世界也就完了。”
孩子问:“中国为什么要搞计划生育,一家就生一个孩子?”家长可以反问:“如果随便生,中国会成什么样?”孩子就会自己去思考,寻找答案。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6)
总之,用反问的方式来回应孩子,不但给了家长稍加喘息的时间,也使家长由主角退居到配角的地位,让孩子开始主动自己的问题,扩展思考世界,使他的头脑得到训练。
为了不使孩子过分依赖家长来获得所有的答案,做家长的可以保留一些答案,不和盘托出,或者反问孩子,或者答一半问一半,或者启发孩子自己思考,即使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也要留有余地,留给孩子思考的余地。
道理越讲越明,思维在论理中发展最快。简单命令的语言方式则不利于训练孩子的思维。
根据英国社会学者曼斯汀的研究,在文化较落后的地区,像欠发达国家的贫民窟,父母亲使用的语汇过于单调,语言文法简单,固定重复,因此导致当地的孩子比其他地区的孩子显得迟钝。
家长不讲道理,动辄使用简单的命令式语言来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极为不利,他们只能顺从“强权”,而逐渐失去自己的思维能力。
鼓励孩子参与争辩,使他们热衷于讨论,也是促进孩子思维的好方式。争辩最能激发深思,要在争辩中取得胜利就需旁征博引,就要动用逻辑思维。
讨论能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也会促进思维。讨论的内容、争辩的内容都是思维的内容,讨论的结果、争辩的结果也是思维的结果。在家里,家长要经常与孩子展开讨论,甚至争论,引发孩子思考。就家里布置房间、过节日、庆祝生日等活动,家长也可以与孩子展开讨论,让孩子去思考最佳方案。这些都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9幽默法
幽默是一种机智。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创造力高的孩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比一般孩子更幽默。因此我们希望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让笑声充满家庭,而不要总是板着脸训孩子。过分紧张会束缚孩子的思维。
有位心理学家曾谈过笑的巨大作用:当我还是学生时,曾参加了一位得意门生众多的名教授的集会。令我吃惊的是,原以为很严肃的研讨会,却从头到尾充满了欢笑。他们彼此自由自在地说笑;一有发言,立刻引来各种意见,热烈讨论。
不知不觉地我也与他们打成一片。在欢声笑语中,我发现了不寻常事:在谈笑中,也包含了当天所讨论的问题。大家的意见由于笑谈而愈见明锐,崭新的观念也相继提出。奇特的构想在自由欢快的谈话中,一条条呈现出来了。
眼见此景,我似乎已发现了教授门下人才辈出的秘密。后来,我专攻心理学,才知道当时的想法的确有理。笑,可以解除紧张的心理,提高创造力,这对脑部正在发育的孩子影响更大。所以,家长要在家庭中创造幽默的气氛,要鼓励孩子多接触幽默的人,也应允许孩子发挥一下幽默,不要孩子刚一幽默,家长就训斥为“耍贫嘴”。
10活动法
活动往往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感兴趣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活动能使孩子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对思维发展是很有利的。
适合孩子的活动很多,如音乐、舞蹈、体育、科技小制作、书法、美术、戏剧、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等。孩子参加这些活动既能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家长要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孩子,就要让他到课外活动中去锻炼,到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如果整天把孩子关在屋子里抠书本,看起来好像是多读了一些书,可是不接触实际,思维发展还是快不了。
闲逛也是一种活动。适当给孩子一点闲逛的时间,使孩子的大脑受到多方面的刺激,也可以发展智力。
上学的孩子不按时回家,到外面闲逛,一般来说家长是不允许的,主要是怕孩子出事,甚至孩子晚回来家长会大发雷霆。其实家长在发脾气之前,不妨听听孩子闲逛的理由。也许他是被什么新鲜事物吸引住了,边看边思索,长了很多知识也说不定。这种情况下就要告诉孩子应该打个电话回家,以免家长不放心,对于闲逛的事就不要责备了。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7)
孩子不能只学书本知识,他们需要了解社会。在闲逛中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学到很多知识,大脑受到的刺激会更多,无形中就提高了思维力。因此我们经常发现,听话的孩子脑袋并不很“灵光”,反倒是淘气的孩子更有灵气。因为淘气孩子接触社会的面更广,大脑更加灵活。无限制地闲逛当然也是不行的,一是耽误学业,二是危险。我们提倡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闲逛。家长应该掌握好度。
当然,不能因课外活动影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要互相促进就必须合理安排,只要家长帮助孩子分清主次,安排好时间,课外活动就会促进课内学习。
11感知法
感知是思维的基础。毛泽东同志说:“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接触的事物多了,就能形成更多的概念。概念多了,才能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家长要引导孩子到社会上去开阔眼界,用眼、耳、鼻、舌、身体去体验事物,勤于观察、思考,提高孩子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提高判断、推理的能力。
思维发展的载体是知识。智力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知识就无法发展思维。靠感知、实践去积累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这就要阅读书籍。
孩子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以后,家长就应该鼓励他广泛阅读,以丰富他的知识,提高他的思维能力。
家长既要督促孩子学好课内知识,又要鼓励孩子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帮助孩子选择那些知识性强、对智力提高有帮助的图书。
孩子在课外阅读方面潜力很大。比如14岁上大学的宁铂在家里有个小小图书室。他阅读的范围很广,凡是能找得到的书他都愿意找来看一看。
每个孩子的年龄、水平不一,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理解水平,帮助孩子建立“家庭读书角”,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使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12语言法
语言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思维活动的水平。孩子头脑中思想的逻辑性我们是无法看见的,但孩子的外部语言却是能听到的,书面语言是能看见的,所以训练思维这个内部言语要从外部语言训练入手。语言逻辑的训练是思维发展的一种方式。家长要重视对孩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但不能搞成干巴巴的纯语法训练,要结合孩子的生活,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
(1)鼓励孩子自己讲故事,谈见闻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他们听到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很多,上了小学还特别爱听打仗、破案的故事。让孩子把听到的故事再讲出来,这对他思维的发展很有好处。因为孩子要讲故事,必须把外部语言先变成内部言语,再把内部言语变成外部语言,这个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家长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谈谈学校见闻。
在孩子讲故事或谈见闻的过程中,家长发现孩子语言逻辑上的错误时要及时纠正,逐步克服孩子条理不清、层次不明的缺点。只有孩子的思维逻辑性增强了,讲话中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才会减少,头脑才会更清楚,思维能力才会更强。
(2)多和孩子交谈,及时纠正孩子说话不完整的现象
家长经常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很容易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说:“我丢了,快帮帮我。”家长就知道是孩子丢了东西,让家长帮助找一找,于是就去帮助,而对于孩子这句不完全的话并不介意。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说半句话的毛病。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说话中的语言错误,只要经常纠正,孩子的表达能力就能提高,内部言语的水平也会随着提高。
有能力的家长还可以配合课堂教育帮助孩子弄清句子的结构,使他逐步掌握语法规则。这样孩子的语言结构会更完整,思维也更清晰。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8)
(3)利用看图说话发展孩子的内部言语
孩子们在看图说话或分析文章的中心时必须进行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例如低年级学生看图片“狼外婆”,首先看到的是图片的整体轮廓,这就要对画面有一个囫囵的综合。然后再看细节:画面上的狼挎着一个篮子,头上围了一条头巾,身上还围着一个围裙,很像外婆的样子,可是嘴上露着凶恶的牙齿,围裙底下还露着长长的尾巴,这是画面的一个情节。再看画面上的房屋、树林、花草等次要情节,这实际上就是分析的过程。当孩子把这些分析融合成一个整体,就提炼出了主要情节,概括出一个总的题目:凶恶的狼装成外婆欺骗兔娃娃。儿童在观察图片、说出图片内容时就训练了他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训练了孩子的内部言语。
13分析综合法
毛泽东曾经指出:“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
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如把一篇文章分为各个段落、把身体分解成各个部分。
综合则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联合起来,如孩子学习时把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在一起,抓住中心。
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的。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和综合在孩子的思维活动中是统一的。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没有综合,分析活动也无多大意义。
家长要教孩子学会分析和综合,特别是要教孩子掌握事物的因果关系。问题的原因有主有次,什么是主要原因,什么是次要原因,什么是一般原因,什么是个别原因。经常进行这种方式的思维,会大大有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孩子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家长要培养孩子遇事多分析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迅速发展。
14抽象概括法
把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抽出来,这种思维叫抽象。将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思维叫概括。抽象和概括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培养孩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一步步训练。例如孩子看到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好人、坏人,家长要帮助他们从众多的具体的人中抽象出人的本质属性——会说话、会思考、会劳动,从而让孩子概括出人的本质特征。
再如:孩子接触过水、油、奶、醋等,家长要让孩子抽象出液体的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液体的特点;孩子学习数学,从众多的例题中抽出公式,摸出规律;学习语文从文章中抽出中心思想;学习物理、化学,从现象中抽出本质特征。这些是抽象和概括的训练。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这方面的训练。
比较是抽象概括的必要前提。家长应鼓励孩子遇到事经常给自己提三个问题:
类似型提问——这像什么?
相关型提问——这和什么有关?
比较型提问——这和其他有什么不同?
要学会在比较中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并且要将此作为思维的一种习惯。例如,通过比较,弄清哪些是现存的结论,哪些是他人没有发现的。经常这样做的结果是:愈比较,愈能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新因素,就感到愈有意思,也就愈想比较。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9)
进行分类训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识记各种概念的本质属性,使我们在了解和掌握某些概念时,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的,并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15理解法
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力,必须训练其理解力。理解就是能够清楚地指出自己所观察或认识的事物中的本质的东西,并能够清楚地阐明其因果联系。理解的标志有:
(1)会提问
一般来说,在没有理解时会提不出问题或者乱提问题。
(2)能解释
能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后果,或说出它的依据。
(3)知含义
不仅懂得事物的表面意义,而且也能知道其内里的含义。
(4)能运用
有些孩子对书本上的或老师讲的,似乎是懂了。但是,一让他具体地运用就糊涂了。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真正理解。
怎样加深理解?
a善于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联系。家长要指导孩子经常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b善于将概念与直观形象结合起来。家长要帮助孩子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c善于用例子来说明抽象的概念和问题。
d能在实践中应用。真正的理解就在于能解决问题。运用学到的概念、定理、公式去解决问题。提高思维力的衍生方法
训练思维力的方法很多,国外大都采取问卷式、画片式、数字式的方式。大多数以理论为基础的思维训练方法都过于抽象,容易让接受训练的人感觉过于枯燥,且训练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局限性较大。接下来我们仍然从思维训练的理论出发,通过故事来介绍训练方法:
1连锁联想法
我国化学工业有“南吴北范”之说,“南吴”是指南方的吴蕴初,“北范”是指北方的范旭东。吴蕴初是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他在20世纪初与人合伙在国内首创味精厂,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国味精大王”。他曾在产品的名称上大动了一番脑筋。
当时中国市场上只有日本生产的“味之素”出售。吴蕴初想:没有必要去跟在日本人后面也叫“味之素”,那又取个什么名字好呢?他又想:人们把最香的东西称为香精,最甜的东西称为糖精,那么味道最鲜的东西该叫做味精才好。商品都有标,接下来他又想:我的味精该叫什么“牌”呢?他由味精是植物蛋白质制成的,是素的东西,联想到了吃素的人,又由吃素的人联想到他们一般都信佛。佛住在天上,为佛烹制珍奇美味的厨师自然是好的。于是,他决定将他的味精取名为“天厨味精”。后来,他的“天厨味精”果然大受欢迎。“天厨味精”名称的产生过程就是典型的连锁联想法。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10)
2结果颠倒法
1974年爆发石油危机,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困境。作为亚洲和世界贸易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众多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商品滞销。一般工商业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忍痛将商品降价销售,当时的香港市场掀起了一阵猛烈的降价风。这时好不容易打开局面的名牌高档产品——金利来领带,销路自然也受到沉重的打击。面对这种形势,“金利来”的生产者曾宪梓思前想后,权衡利弊,最后决定:提价销售!以此措施来加强“金利来”的名牌地位,更加显示和突出“金利来”唯我独尊的世界头牌领带的形象。这一逆潮流而动的不同凡响的举措,大大出乎广大业内人士的意料,令香港市场为之震惊。事实证明,曾宪梓的逆向思维是完全正确的,而他的这种思维方法,我们叫它结果颠倒法。
3推理分析法
有一天晌午,邵康节(北宋著名哲学家)和他12岁的小儿子邵伯温在院子里乘凉。突然院墙外边伸出一个人头来,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回去了。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瞅啥?”伯温说:“八成是个盗贼,想偷东西,看见有人,又走了。”
“不,”邵康节说,“那人是找牛的,不是盗贼。”儿子不信,跑出去向那人问是不是找牛的。“是啊!”找牛的人说,“小兄弟,你咋知道我是找牛的?”试问:邵康节是如何知道这个人是来找牛的呢?
邵康节是这样解释的:伸出头来的人若是个盗贼,见院子里有人,便会立即缩回去。他见院子里有人,还是瞅一圈,这说明是在寻找东西,而且寻找的还是会动的东西;只瞅一下而没仔细看,说明是个大东西;看他的样子是农民,所以准是找牛的。邵康节的回答,其实是一系列的推理,这就是推理分析法。
4假设排除法
一天,三位好朋友小白、小蓝、小黄在路上相遇了。其中背黄书包的一个人说:“真是巧得很,我们三个人的书包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白色的。但却没有谁的书包和自己的姓氏所表示的颜色相同。”小蓝想了一下也赞同地说:“是呀!真是这样的!”
请问,这三位好朋友的书包各是什么颜色呢?根据题意,没有谁的书包和自己姓氏表示的颜色相同,可以假设这几种情况:
小白背蓝书包或是黄书包;
小蓝背白书包或是黄书包;
小黄背白书包或是蓝书包。
已知小蓝不背黄书包,那肯定是背白书包。剩下的蓝书包必然是小黄背的,而背黄书包的正是小白。
假设两种情况,排除一种情况,则肯定另一种情况,这就是排除法。
5要素变换法
古代陵州这个地方有一口盐井,可以取水晒盐。这口井深50丈,要用很长的井绳才能把水取出来。井底是用石头砌的,井壁是用柏木做的。时间长了,井壁的柏木朽了,需要更换。但是施工有困难,因为井里有一股气不断向上冒,下井的人闻到这股气就会立即昏死过去。
后来人们发现,下雨的时候,井里的这股气会随着上面落下的雨水沉入井底,这时下井去更换朽木就不会有生命危险。当时在陵州作官的杨佐,针对这一情况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叫木工做了一个大木盘,在木盘上凿了很多孔。然后他叫人把木盘架在井口上,不断向木盘内倒水。水从孔内下流,就像下起雨来一样。通过木盘上的孔流入井里的水柱,同样能使井里的气体向下坠。这样,民工们也就可以下井更换井壁的朽木了。杨佐的这种改变事物的某一部分的思维就叫做要素变换法。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11)
6找出矛盾法
一天,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信心满满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真的吗?”爱迪生听完以后,笑了一笑,就向那个年轻人提了一个问题。爱迪生问的是:“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这个青年被问得哑口无言。试问:为什么他会被问得哑口无言呢?
这个年轻人之所以被问得哑口无言,是因为他的想法本身就包含着不可解决的矛盾:一方面要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必须有器皿盛放,那至少有一种器皿不能被万能溶液所溶解,从而自相矛盾。
抓住题中的矛盾给予回答,这就是找出矛盾法。
7仔细观察法
某地公安局从公安干警中招考侦破人员,应考人跟在主考人后面进了办公室。主考人在抽屉里翻了一会儿,忽然站起来说:“你们的名单被我夹在一本书里,在267页和268页之间,你们到外间的书桌上把它拿来。”应考者一窝蜂似的跑了出去,只有一个人站在那儿不动。主考人问他为什么不动,他作了回答,主考人立即给这个聪明的人打了满分。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267页和268页是在同一页纸上,是一页的两面,中间是不能夹东西的。这个人怎么会知道267页和268页是在同一页呢?只有依靠平时仔细的观察。这种思维方法就叫做仔细观察法。
8根据搞错法
13世纪时,北威尔士王子列维伦有条忠实而凶猛的狗——盖勒特。一天,王子出猎,留狗在家看护婴儿。王子回来后,看见血染被毯,却不见婴儿。而狗呢?一边舔着嘴边的鲜血,一边高兴地望着他。王子大怒,抽刀刺入狗腹。狗惨叫了一声,惊醒了睡熟在血迹斑斑的毯子下面的婴儿。这时,王子才发现屋角躺着一条死去的恶狼。原来盖勒特为保护小主人,咬死了恶狼。王子悲痛万分,把狗葬在自己的公馆里。你知道王子怎么会误杀义犬的吗?
王子的思想过程是这样的:伤害婴儿的恶兽嘴边会留下鲜血,而盖勒特嘴边留有鲜血,所以,盖勒特伤害了婴儿。
可是伤害婴儿的嘴边会留有鲜血,不伤害婴儿的嘴边也可能会留有鲜血。而王子认为凡嘴边有鲜血的就是伤害婴儿的,所以他必然犯错误。王子错在根据搞错上,所以叫做根据搞错法。这是思维方法中的一种反面方法。
9概念歧义法
阿凡提当理发匠,大阿訇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很生气,想整治他一下。
有一天,大阿訇又来理发了,阿凡提先给他剃了一个光头。在给他刮脸的时候,问道:“阿訇,眉毛要不要?”
“当然要,这还要问?”阿訇说。
阿凡提飕飕几刀,就把阿訇的两道眉毛给刮了下来,送到了他手里,并高声地说:“要就给你!”
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谁叫自己说要呢。
“阿訇,胡子要不要?”阿凡提又问。
“不要,不要!”大阿訇连忙说。
“好,不要就给你刮掉!”阿凡提又飕飕几刀,把大阿訇的胡子刮了下来,甩在地上。
大阿訇对着镜子一看,自己的脑袋和脸都被刮得精光,简直像个光溜溜的鸡蛋,气得骂起来。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12)
阿凡提解释说:“阿訇,我是先问过你,遵照你的吩咐才剃的呀!”阿凡提根据什么制服了大阿訇呢?阿凡提是用“要”这个词的多义性来整治大阿訇的。“眉毛要不要”中的“要”,有两种意思:一是“拿去”的意思,一是“留着”的意思。阿訇说“要”,是“留着”的意思,而阿凡提却故意把“要”解释成阿訇要“拿去”眉毛的意思,于是把阿訇的眉毛给剃了下来。下面的“胡子要不要”也是这种情况。阿凡提就是这样整治了大阿訇,而大阿訇对阿凡提无可奈何。
阿凡提使用的就是概念歧义法。
10将错就错法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元朝都城——大都的基础上,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著名工匠大兴土木。当时被誉为“蒯鲁班”的著名工匠蒯祥,由朝廷任命为主持这一工程的负责人。
一次,蒯祥主持建造一座大宫殿。一向对蒯祥十分嫉恨的工部侍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偷偷地溜进工地,将已接近完工的宫殿大门门槛的一端锯短了一段。这是十分毒辣的一招,其后果足以使蒯祥丢掉脑袋。
第二天早上,蒯祥来到工地,发现后大吃一惊。这该怎么办呢?已没有同样的材料可以重建,工期将至,要重建时间也来不及了。经过一番苦想之后,蒯祥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门槛的另一头也锯短一段,使两头的长度相等。同时可以在门槛的两端各做一个槽,使门槛可装可拆,成为一个活门槛。他还想到,可以在门槛的两端再各雕刻一朵牡丹花,既可以遮掩两端的槽,又能使门槛色彩鲜艳,显得更加富丽堂皇。蒯祥面对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方法就是将错就错法。
11归纳综合法
西特诺猜的聪明机智,在泰国很有名。有一天他对一些大臣说:“我可以洞察你们的内心,你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我可以说出来。如果你们不信,咱们可以打赌!”
大臣们商量了一下就对西特诺猜说,他们愿意打赌。如果西特诺猜猜对了,每个人马上可以给他十两银子。不过,打赌得在皇上面前进行。西特诺猜答应了。
早朝以后,在皇上面前开始打赌了。西特诺猜对大臣们说:“我十分清楚各位大人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能把你们心里的话说出来。如果诸位大人认为我说错了,你们心里想的和我说的正相反,那请诸位大人立刻提出来。如果认为我说得不错,你们心里想的和我说的完全一致,那就请诸位马上给我银子。”
停了一会儿,西特诺猜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一段话。百官听了,没有一个不同意,乖乖地认了输,给了银子。
西特诺猜对大臣们说:“在座各位大人心里所想的,我了如指掌。那就是:你们的思想十分坚定,你们整个一生都要忠于皇上,永远不会图谋背叛和造反。”
文武百官谁敢不同意?谁要说不同意,那就等于向皇上宣布自己的不忠。西特诺猜把不同的思想综合成一个思想,这就叫做归纳综合法。
此外,追根溯源也是一种归纳综合。一天夜里,有一个姑娘正在街上行走。突然,从旁边窜出三个歹徒来,企图施暴。这时,姑娘从手提包里拿出手枪,对准歹徒,叫他们迅速离开。歹徒一看姑娘手里拿出来的是玩具手枪,一点也不怕,猛扑过去。于是枪响了,两个歹徒闻声倒地,被打死了。另一个歹徒正拔腿要跑,被抓住了。这时,派出所的民警也来了。大家一面指责歹徒为非作歹,一面又责怪姑娘不该把人打死。正在议论纷纷,两个歹徒忽然活过来了,从地上爬了起来。试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回答此题,关键在手枪上。这支枪肯定不是真的,因为真枪会把人打死,死人是不能复活的。此枪也不是玩具枪,因为玩具手枪是打不昏人的。那么,这是什么枪呢?这就要追根溯源,一直要找到这支既能打昏人又能使人复活的手枪。原来姑娘是动物园的驯兽员,这是一支麻醉枪。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13)
12及时转向法
1983年,微软公司作出决定,要尽快开发出最高速度的电子表格软件,以抢在金瑞德公司之前,占领这一软件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且最后决定由年轻的麦克尔工程师挂帅,组建了一个实力强大的技术攻关小组。
事隔不久,1984年初,世界计算机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苹果公司宣布他们正式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这一事件使比尔盖茨痛下决心,正式通知麦克尔放弃原定的“卓越”软件的开发计划,转而为苹果公司的个人电脑开发同样的软件。
这一新的决定使麦克尔大为不解,同时十分愤怒。比尔盖茨耐心向他解释:“从长远来说,苹果公司的这台个人电脑代表了计算机的未来,它是目前最好的用户界面电脑,只有它才能充分发挥我们‘卓越’的功能,这是IBM个人电脑不能比的。从大局着眼,先从这里取得经验,这是为了今后的发展。”
出于职业道德和对微软公司的责任感,麦克尔仍尽力将已设计好的部分程序向苹果公司的个人电脑移植,同时还将如何操作“卓越”软件制成录像带。麦克尔一度辞职,但后来他还是又回来专心完成了“卓越”的收尾工作,同时还为这个软件加了个非常实用的功能——模拟显示。
这时金德瑞公司也已意识到为苹果公司推出相应软件的重要意义,为它开发了名为“天使”的专用软件。比尔盖茨加快脚步,抢在“天使”之前推出了“卓越”的系列产品,大获成功。比尔盖茨面对竞争的思维方法就是典型的及时转向法。在很多时候,这样的思维方法能避免许多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13思考不慎法
酒吧间里,甲乙二人站在柜台前打赌。甲对乙说:“我和你赌100个马克,我能够咬我自己的左眼睛。”乙伸出手来,同意跟他打赌。于是,甲就把左眼睛里的玻璃眼珠拿出来在嘴里咬给乙看。乙只得认输。
“别丧气。”提出打赌的甲说,“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赢回你的钱。我们再赌100马克怎么样?我还能够用我的牙咬到我的右眼。”
“他绝对不可能有两个玻璃球眼珠的。”乙一面思忖着,一面把钱放在柜台上。
可是,这回乙又输了。这是什么道理?
原来,甲从嘴里把假牙取出来,咬自己的右眼睛。乙之所以又输了,是因为他思考不周密。这正是思考不慎法。
这是思维方法中的一种反面方法。
14随机应变法
有一天,一个老人挑了一担西瓜上街去卖,走累了,就在路边一间危房里休息。有个哑巴看见老人进去,他也跟了进去。他进去是要告诉老人,这房子危险,要赶快离开。可是哑巴不会讲话,他打了不少手势,老人也不知道哑巴是什么意思。这时,突然狂风四起,房子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一定要让老人立即出去才行。哑巴急了,突然,他想到一个办法,使老人主动跟着他出去了。老人刚一走出房子,那间危房就倒塌了,好险呀!哑巴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原来哑巴抱起一个西瓜就往房外跑,老人当然不饶他,就立即追了出来。哑巴所用的办法,就是随机应变法。
第三章 掌握方法,有效提高思维力(14)
15标新立异——破除常规法
江苏省启东市盖天力制药公司研制的治疗感冒的药“白加黑”,自1994年11月投放市场,到1995年4月底,短短180天便出厂了4万箱,创造价值16亿元。
新产品问世,没有新、异之处,是绝不可能一炮打响的。“白加黑”区别于已有的感冒药的新、异之处显著而突出。在药品的内涵方面,它针对一般感冒患者的普遍反映——服用感冒药后容易打瞌睡,影响工作和学习,制成两种成分不同的药片:一种不加有催眠作用的扑尔敏,另一种则加重药物的催眠作用。药品在外形方面,又是分黑白颜色。“白加黑”的成功其实是标新立异思维法的成功。
标新立异要有打破常规的思维。有人出了一道有趣的智力测验题:昨天我父亲碰到一场雨。当时他没戴帽子,也没有撑伞,头上什么也没遮,结果衣服全淋湿了,但是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湿。为什么这样呢?如果按照常规,头上有头发,怎能不湿呢?所以,必须破除常规:设想这个年轻人的父亲是个秃子,这样才能解答。事实上这个人真是个秃子。这就是破除常规的思维方法。大河上有座东西向的桥,人通过需要5分钟。桥中间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个看守者。他每隔3分钟出来一次,看到有人通过,就叫他回去,不准通过。有一个聪明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终于通过了大桥。请问:这个聪明的人想了一个什么办法通过这座大桥?聪明人想的办法是:从东往西过桥,走了两分半钟即转过脸来往东走。当看守者出来见到他时就命令他往回走,这样就可以掉转头来过桥了。如果不破除常规,这个人是无论如何过不了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云南还是国民党的统治区域。昆明监狱关了一批爱国民主人士,蒋介石电令把为首的解往重庆审讯。电文说他们“情有可原,罪不可逭”。当时在昆明的代总统李宗仁等人故意把电文颠倒为“罪不可逭,情有可原”,并根据这颠倒的电文把他们释放了。只把句子重新排列,便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破除常规的排列组合,与“屡败屡战”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章 思维训练(1)
第四章思维训练
1公安局长在公园与人下棋。一个孩子跑来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旁边人问公安局长:“这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问题:吵架的两个人与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答案:分别是公安局长的父亲和丈夫。
分析:设公安局长为A,孩子为B,公安局长的父亲是C,孩子的父亲是D。用图来表示就是:
人们习惯把在公园里下棋的人认定为男性。公安局长一般也是男性。如果情景设定与心理设定矛盾,应及时转换思路。此题考察形象与逻辑思维能力。
2有个男子爱看一张照片,有人问他相片上的人是谁,他说:“我没有兄弟,照片上的人的父亲是我父亲的儿子。”
问题:这个男子在看谁的照片?
答案:自己孩子的照片。
分析:采用形象加逻辑的思维方法分析。假定这个男子为A,照片上的人为B,B的父亲为C,A的父亲为D。这样,按照逻辑关系,图示应该是这样的:
题干中说明A没有兄弟,而C是男性,所以C就是A。
3一个人在看信,他说:“我无姐妹,写信人的女儿是我母亲的孩子。”
问题:读信人是男是女?他在读谁的信?
答案:读信人为女性。她在读自己父亲或是母亲写来的信。
分析:方法同上。
4老先生说:“我家有一块三角形的地,我不清楚种什么好。”
老太太问:“这块地多大?”
老先生答:“我只记得是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是25米、35米和6米。”
老太太笑了:“你在骗我。”
问题:老太太为什么知道老先生在骗她呢?
答案: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分析:我们常把思维放在话本身的真假上,而不是通过话里面的规律进行逻辑思维推断。
5一条河上仅有一座很窄的小桥。南来一个人推着车,北往一个人担着水果,同时来到桥边。两个人都想先过桥,互不相让,却都顺利地通过了。
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南来与北往是同一个方向,根本不需要相让。
分析:这道题很容易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思考过桥的方法上。
6在开向故宫的旅游车上,导游小姐用英语向外国代表团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告诉大家将在上午10点15分到达故宫。过了一会儿,她发现自己将时间说错了,忙用普通话告诉大家说:“对不起,我将时间说错了,我们将在9点45分抵达故宫。”
问题:导游小姐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你知道在哪里吗?
答案:她是用中文更正的,外国参观团的成员听不懂。
分析:这个题目容易误导思维方向,使注意力放到思考语法及时间的对错上,忘了把思维转向用什么话说上。
7一农民锄地时发现一青铜器皿,上面铸着“公元前七十九年造”,就拿到博物馆。馆长一瞧,大笑起来说是假的。
第四章 思维训练(2)
问题:馆长从哪里看出来是假的?
答案:“公元”这个概念当时不可能有。
分析:通常人们很容易想到馆长利用高深的考古知识辨出真假。其实只要稍微有一些常识,就知道是假的。
8一张桌子4个角。
问题:拿斧头齐齐地砍掉一个角,桌子还剩几个角?
答案:5个角。
分析:打破惯性思维。被砍掉角的地方形成了两个新的角。
9如果煮一个鸡蛋需要3分钟。
问题:现在要煮7个鸡蛋需要几分钟?
答案:3分钟。
分析:打破惯性思维,即把7个鸡蛋放在同一个锅中煮。
10要求把100块蛋糕分放在12个盘子里,且每个盘子里的数字中须有一个“3”。
问题:如何分放?
答案:在其中3个盘子里各放13块,8个盘子里各放3块,剩下1个盘子里放37块。
分析:这是思维方向灵活转换的问题。一般思维容易集中在个位是3的数,注意到12个3相加其个位不是3时,必须转换思维,注意十位数是3的数字。
11头朝东,尾朝西。现在我们说说马。一匹马走出马圈,先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长嘶一声,然后掉头飞奔了一会儿又向左转变飞奔,继而又向右转弯飞奔,继而原地打了个滚,接着抖动身上的草,开始低头吃起草来。
问题:现在这匹马的尾巴朝着哪个方向?
答案:朝着地下。
分析:这道题考察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题干第一句话就使人产生一个思维方向:动物的尾巴有方向。而接下来的叙述,更加剧了思维的单一方向性。
12问题:哪两个相接续的月份都是31天?
答案:7月和8月;12月和1月。
分析:人们大多习惯把1月当做一年的开始,把12月当做一年的终了,从而加强了思维力的单一选择性。
13有个人不小心把自己的手表掉进了装满咖啡的杯子里。他急忙伸手从杯子中取出手表。可是,他的手指和手表都没有湿。
问题:这可能吗?
答案:可能。咖啡是固体粉末。
分析:人们容易习惯想到咖啡是一种液体饮料。尤其用“杯子”装的,这种“话题预设”无形中会助长习惯性思维。
14两个人想过同一条河,只在岸边找到一条一次只能乘载一人的小船。这两个人高兴地打了声招呼,就都顺利地渡过了河。
问题:他俩是怎样渡过这条河的?
答案:两个人分别处于河的两岸,只要岸边有船的这个人先过河,就可以了。
分析:第一句话很容易使人认为两个人处于河的同一侧,先入为主将思路放在两个人如何用只能载一个人的小船过河上面。
15有一天晚上,有个人正在读一本书。此时,突然停电了,房间时一片漆黑,但这个人仍然读得津津有味。
问题:这个人有夜视的特异功能吗?
答案:没有。这个人是一位盲人,他正在用手“读”一本盲文书。
分析:也许这个人的确有特异功能,但这种发散的思维仍然没有跳出“读书必用眼睛来看”的习惯性思维。
第四章 思维训练(3)
16站在水泥地上,手拿一个鸡蛋。
问题:能使鸡蛋向下掉1米而不破碎吗?
答案:可以。只要将鸡蛋从1米以上的高度向下掉落,在其掉落了1米时,鸡蛋还没有掉在地上,就不破碎。
分析:如果注意力只集中在鸡蛋上,思维仍然是单一的。如果思维力集中在使鸡蛋不破碎的前提条件是“掉落1米”,灵感就会产生了。
17一枚硬币,一共向上抛掷了10次,10次均是国徽图案向上。
问题:现在再抛一次,这次国徽图案向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答案:1/2。
分析:硬币是不可能有记忆的,每次抛掷,国徽向上的概率都是1/2。思维之所以会容易进入计算的陷阱,是因为在积累了N个事例后,便拿来作类比。
18在一个圆形的赛马场的起跑线上,有3匹马一同出发。已知1号马每分钟跑两圈,2号马每分钟跑3圈,3号马每分钟跑4圈。
问题:3匹马起跑后多长时间就又并排在起跑线上?
答案:1分钟后。
分析:题干中提出了许多数据,思维会习惯地导向计算,从而忽视数据的真正含义。每匹马每分钟跑几圈的含义在于,马每跑完1分钟处在什么位置。这只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就能完成。
19将一张崭新的100元钞票压在一个空杯子下。
问题:能不能在手不动杯子的情况下,取出这张100元钞票?不许借用其他工具,也不许用钞票掀倒杯子。
答案:用手卷起这张钞票,慢慢推动杯子,直至这张钞票全部被卷出。
分析:题干否定了借助于其他工具的可能,但我们能否将钞票这个取的对象变成取的工具?这就是逆向思维的训练。
20让24个人排成6列队伍,每列队伍的人数分别是5个人。
问题:能否完成这种排列?
答案:可以,排出一个正六边形即可。
分析:讲到排列队伍,总是想到横平竖直地排。但是总缺少6个人。能不能反过来想,把其中的6个人当成两个人来用呢?
21有一片森林。
问题:一个人最多能在森林中走进去多远?
答案:森林的一半。
分析:森林有多大往往成为注意的中心。没有数据,无法回答。将思考转移到概念上,发现“走进”与“走出”对应。题干没有说明走进的具体数字,分界线即为森林的一半位置。
22一个小镇上只有两个理发师,他们各开了一个理发店。有个外地人路过,想理发,又不知道谁的技术好。走进第一个店,他发现这个理发师的头发七长八短。走进第二个店,他发现这个理发师的头发整整齐齐。
问题:他最终会选择哪位理发师?
答案:选择了第一个。
分析:习惯性思维总是把理发师的技术与所理的发型联系。如果不去思考“谁给我理发”,而是反过来思考“谁为理发师理发”,就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逆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训练。
23国王要修一座宏伟的宫殿,打算聘请一位最好的建筑师。他召集全国所有的建筑师,让他们自报条件竞选,并公正地介绍、推荐一位候选人作为自己的助手。国王倾听每一位建筑师的自我介绍及推荐后,决定了人选。
问题:中选的建筑师有可能是谁?
答案:提名最多的助手候选人。
分析:这道题包含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因素。关键是将思维从候选人的“自我评价”转移到候选人对“对他人的评价”。最好的建筑师应当是被多数人认可的。
第四章 思维训练(4)
24一个暴风雨的深夜,一个小伙子开车路过一个公共汽车站,看到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其中一个是患重病急需到医院救治的老人;一个是医生,小伙子做梦都想报答的救命恩人;一个是小伙子心仪已久的姑娘,错过了也许再无接触的机会。但小伙子的车上只能搭载一个人。
问题:小伙子该怎么办?
答案:将车交给医生,让他开车将老人送到医院,自己留下来陪心仪的姑娘等公共汽车。
分析:惯性思维的方向,始终是将自己的优势——驾驶者作为思考问题的中心点。不舍得放弃自己的优势,选择将很困难。而把自己置于与其他人同等的地位,问题就好解决了。
25所有的赵庄人穿白衣服。所有的李庄人穿黑衣服。没有既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李四穿黑衣服。
问题:基于以上事实,问下列哪个判断必定为真?
①李四是李庄人。
②李四不是李庄人。
③李四是赵庄人。
④李四不是赵庄人。
答案:④李四不是赵庄人。
分析:典型的逻辑思维训练题。题干中“李四穿黑衣服”是推理的前提,与“所有的李庄人穿黑衣服”构成三段论,由于这两个前提中“穿黑衣服”都处于肯定的判断的谓项,均不周延,违反了三段论推理“中项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所以选①和②都不成立。
题干中有“没有既穿黑衣服又穿白衣服的人”,所以“李四穿黑衣服”可转换为“李四不穿白衣服”。以此为小前提,与“所有赵庄的人穿白衣服”构成形式正确的三段论,推导出“李四不是赵庄人”。
26下面两组图形,各由黑白两种棋子组成:
图一:
○●○○○●
●○○●●●
○○●○●○
○●●●●●
○●○○○○
○●○●●○图二:
○●●●●●
○○●●●●
●●●●○○
●●●●●○
●●○○●●
●●●●●●问题:怎样尽快知道在这两组图形中各有多少黑棋子?
答案:有尽快知道答案的方法。第一组中有16个黑棋子,第二组中有28个黑棋子。
分析:对图一黑棋子的逐行累加会使思维陷入习惯性、连续性的“顺序陷阱”。跳出陷阱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寻找另外的思维突破口,可以很快计算出全部棋子,然后减去有章可循的白棋子数目。
第四章 思维训练(5)
27有四组物品:
第一组:苹果、梨、西红柿、桔子;
第二组:刮脸刀、剪刀、铅笔、铅笔刀;
第三组:斧子、钉子、电锯、电钻;
第四组:小号、小提琴、大号、萨克斯管。
问题:在这四组物品中,有无“多余的”第四个?
答案:有。
第一组:西红柿是蔬菜,其他是水果。
第二组:铅笔是书写工具,其他是刀具。
第三组:钉子为钉接物,其他为木匠工具。
第四组:小提琴为弦乐器,其他为管乐器。
分析:本题训练在观察中,思维有无同时进行概括与限制的能力。涉及概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内涵与外延的反变,概念限制与概括等问题。
28有个人盖了一座新房,一个行路人要求借宿几日,结果一住就没有去意。主人催客人上路,这人却说房子是他的。房主将其扭送到官府。公堂之上,这个人坚持说这座房子是他盖的,还将房上盖有多少瓦、地下铺有多少砖一一道来。县官只问了这个人一句话,便戳穿了他。
问题:县官问了一句什么话?
答案:地基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分析:对于房子来说,房上究竟有多少瓦、地下究竟有多少砖只是次要的东西,打好地基是最为重要的。
29有个人到饭店吃饭,要了一碗面。店小二端来,这个人又说不吃面,要换两个馒头。于是店小二便端回这碗面,又端来两个馒头。这人吃完抹抹嘴便走。店小二说:“你还没付钱呢。”这个人“奇怪”地问:“付什么钱?”“馒头钱啊!”“馒头是我用那碗面换的。”“那碗面你也没付钱啊。”“我又没吃你的面,我为什么要付钱啊?”
问题:这种说法成立吗?
答案:不成立。“馒头是用面换来的”是诡辩。
分析:在这道题中,两个馒头等于一碗面,只是一种价格上的等值关系;吃两个馒头与吃一碗面则是两个不同的交易关系。一种交易关系的不存在,不能抹杀另一种交易关系的存在。
30张三、王四、李五3家,商定9天之内每家各打扫3天楼梯。由于李五家有事,没能打扫,而由张三家打扫了5天,王四家打扫了4天。李五家买了9斤苹果以表谢意。
问题:按张三、王四家所付出的劳动,应该怎样来分配这9斤苹果?
答案:张三家得6斤,王四家得3斤。
分析:本题中数字起了干扰作用,使思维紧紧抓住“5天”“4天”“9斤”的关键数字,思路定为“按现有比例分配”。这种简单的现有数字比例其实是假象。
张三家与李五家是帮助两天的关系,王四家与李五家是帮助1天的关系。这两家自己应打扫的3天不能重复计算。这样,李五对张三和王四两家的酬谢应该是2∶1的比例。
31一种细菌每经过1分钟,便会分裂成两个细菌;再经过1分钟,又会各自分裂,变成4个细菌……经过1小时,就装满了一个培养细菌的瓶子。
问题:用同样的细菌,最初从两个而不是1个开始分裂,装满同一个瓶子,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59分钟。
分析:如果认为2是1的倍数,问题就简单到1小时的一半,无疑是误用了比例概念。如果这样,那么从4个细菌开始分裂,所需的时间还会减半……从64个细菌开始分裂,所需时间可减至15/16分钟。若细菌的分裂速度提高,与细菌每一次分裂需要1分钟矛盾;若培养瓶子连128个细菌也放不下,又与可装256个细菌相矛盾。
第四章 思维训练(6)
32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出生在2001年,弟弟却出生在2000年。
问题:这样的事情可能发生吗?
答案:可能。哥哥于2001年月1月1日出生在一艘由西向东经过日界线的船上。弟弟则是在船过了日界线后才出生的,那时还是处在2000年12月31日。
分析:虽然哥哥与弟弟的出生顺序不可能有特殊情况,出生的时间是否允许有特殊性?思维发散到日界线后,哥哥比弟弟晚一年出生的奥秘也就解开了。
33有一杯可乐。当喝完一半时,又兑满凉开水;又喝去一半时,再次兑满凉开水;又经过同样的两次重复,最终喝光了。
问题:请计算一共喝了多少杯可乐。
答案:一杯。
分析:判断力的批判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如果一开始就抓住“有一杯可乐”,摆脱迫切要求计算的心理顺应,对主观判断的图式进行反思:原本就只有一杯可乐,不管它兑了多少次水,都改变不了它原来的量。
34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他们又各自有自己的父母。这样,每向上回溯一代,人口就增加一倍。依此类推,当我们仅仅只是上溯到第20代时,我们每个人的祖先就已经达到了100多万。
问题:我们每个人真的有这么多祖先吗?
答案:没有。我们的每一个祖先,在宗谱树上是单独地占有一个位置,其中的绝大多数祖先是先亲联姻的夫妇关系。因此,他们在宗谱树上大多数是相“重叠”的。
分析:本题中计算并没有错误,计算依据的前提假设却是一种假象。它表现为在所设定的宗谱树上,一位祖先只能出现一次,不能多于一次。
35有一户人家,左边邻居是一家木匠铺,右边邻居是一家铁匠铺,一天到晚叮叮当当,吵得这户人家不能休息。这户人家与两位邻居商量:“只要二位愿意搬家,我情愿现在就宴请二位。”两位邻居欣然允诺。宴请完毕,说好当晚就搬。第二天一早,这户人家又被吵醒了。
问题:这两位邻居失信了吗?
答案:没有失信。只是他们互搬了一下家。
分析:概念不明确,会影响思维的进程。这道题中,两户邻居同时利用了“搬家”这个概念的歧义性。
36在一个古代王国,被处以极刑的犯人在临刑前仍有一次选择生命的机会。即在一个箱子里放上两个纸阄,其中一个写有“生”,一个写有“死”,然后让临刑的犯人任意摸出一个并当众验证。如是“生”阄,则当即释放;如是“死”阄,则即刻处死。
有位大臣遭人诬陷,被判处死刑。诬陷他的人担心他会摸到“生”阄,便贿赂有关官吏,将两个纸阄全部写上“死”。这个阴谋被大臣的好友探知,大臣听了,高兴地说自己“必生无疑”。
问题:是的,这位大臣如愿以偿了吗?
答案:是的,这位大臣随意摸出一个纸阄,并立即把它吞到了肚子里。
分析:常规思维将方向放在了“无论摸出哪一个”纸阄上,这种思维方式是正向的、垂直的,可是大臣打破常规思维的逻辑流程,以反向思维的形式,推导出另一种可能。
37有一个人被判死罪,司法官下令:从第二天起,到第七天傍晚,必须把这个死囚犯处死。如果在下令处死他的那天早晨,死囚犯知道了“我今天将被处死”,这一天就不会处死他。死囚犯得知规定后,认为自己不可能被处死。
问题:死囚犯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他会否被处死?
答案:是运用逆向归纳法的推理得出的。他还是会被处死。
第四章 思维训练(7)
分析:这是一个演绎推理时存在的逆向归纳法悖论。因为有最后一天,人们可以知道“这一天一定执行规定”。这样,按照规定的前提条件,这一天就不能执行规定了。因此,最后执行规定的日期只能往前一天。但这样仍然存在着上述问题,于是只好再把执行规定的日期往前提一天……这样一一排除“最后一天”,能够执行规定的日子也就没有了。
事实上,执行规定的日期可以放在任何一天,如果对方提出“因为我已经知道了今天要执行规定,按规定的前提条件,今天就不能执行规定”时,可以回答:“要是这样的话,说明你没有想到今天要执行规定,所以我在今天能够执行规定了。”
38某公司要录用1个人,但报名的有100人,每个人的录取可能性是1%。每个人都忧心忡忡。但有人说,你们每个人的录取可能性都是1/2。他是这样分析的:
除我之外的99个人中,肯家有98个人要被淘汰,这样,我就与剩下的第99个人竞争这个职位。因此,我的录取可能性就是1/2了。由于这100个人都可以这样进行推导,于是每个人的录取概率都变成1/2了。
问题:真是这样吗?
答案:不是。
分析:当每个人都这样思维时,都把其他98个人的1/100的录取可能性剥夺了,并将它们分摊在了自己与另外一个人身上。虽然理论上可以这样推导,但事实上,每个人的被录取概率不会因为这种推导而变化。
39有9个乒乓球,其中有8个重量一样,只有1个质量问题稍轻一些。现在要求用1台天平,只称两次就从这9个乒乓球中找到那个稍微轻一些的。
问题:应该怎样称取?
答案:将9个乒乓球3个一组地分为3份。
分析:
第一秤:天平两端各放3个。如果天平此时平衡,剩下的那组中必定有一个稍微轻一些。
第二秤:在剩下的1组中任取两个各放天平两端。如天平仍然平衡,剩下的那1个就是需要找出来的。如不平衡,轻的那1个一目了然。
如果第一秤天平不平衡,就从稍轻一些的那组中任意取两个乒乓球,再称第二秤。
40有一个可装8公斤油的油桶里装满了油。要求用分别可装5公斤油和3公斤油的两个空油桶,将这8公斤油平均分开。
问题:如何来分?
答案:分法如下:
8公斤油桶5公斤油桶3公斤油桶第一次:350第二次:323第三次:620第四次:602第五次:152第六次:143第七次:440分析:在思维中反向倒推一下结果的可能产生途径:已经有一个3公斤油桶,要想倒出4公斤油来,必须要倒出一个1公斤油来。而这可以通过两个3公斤和一个5公斤的差获得。正好有一个5公斤的油桶满足条件。
41有两个小孩和一个大人驾船过河。已知仅有一条小船,而且每次只能渡过一个大人或是两个小孩。
问题:在三人都是划船好手的情况下,这三人最少可以几次往返,就全部驾船渡过河?
答案:两次。
第一次往返时,两个小孩驾船渡过,其中一人驾船返回。第二次往返时,大人驾船过河,另一个小孩驾船返回。第三次两个小孩一起驾船过河。
分析:从第一次往返终了往回推导,必定要有人将船划回。所以第一次过河必须有两个人先过去,也是两个小孩。弄清楚在不同的往返中,每个人都在什么地方,思维就是清晰的。
42如图所示,有9个点:
问题:你能用4条直线一笔将这9个圆点连接起来吗?
第四章 思维训练(8)
答案:可以。如图:
分析:九点问题是很著名的思维训练题,形象地表明了常规思维定势的框架。
在认识、知觉图形的过程中,有一种“组织性”“完形性”的习惯倾向,使得人们在接受知觉思维素材时,以所感受到的事物的整体形象为出发点,自然认定平面内的这9个点在空间上有一个“边界”。只能在这9个点所组成的正方形“边界”内解决问题。当常规正向思维无法解决问题,试着将视线转向“边界”以外的空间。
43左边的图形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你能从右边的图案中选择合适的一个补充在“?”处吗?
答案:D。
分析:从行上看,曲线顺时针每次转45°;从列上看,逆时针转90°,直线和黑点在每行与列中均出现两次。
44沙丘旁,有棵大树根部有个很深的洞,有颗铁球滚入洞中。
问题:手头只有一根长木棍,如何把这颗铁球取出来?
答案:往洞里一点点地灌沙子,同时用长木棍不断地拨动铁球,使铁球始终浮在沙子表层,铁球会一点点地上升。
分析:联想“灌水浮球”的故事,但皮球变成了铁球,灌水的方法行不通。还是可以想象“灌水浮球”,灌水的目的是使皮球浮在表面不断上升。是否可以用其他东西来取代?沙子行不行?长棍虽不能夹,但能不能勾、捞、拨?这样就把手段与目的的联系建立起来了。这是灵感思维与逻辑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联想与想象。
45如图所示,用8枚硬币组成一个L图形。
问题:如何能在只移动一枚硬币的情况下,使这个图形竖行与横行的硬币数均为5枚?
答案:如图所示:
将L图形竖的最上端的那枚硬币移动放到L图形竖行与横行交点的那枚硬币上(黑点所示)即可。
分析:移动很容易使人认为只将它移到这枚或那枚硬币的旁边,移动后的硬币应始终还是可直观的一个“存在”。能否令其“消失”?平面移动无法满足要求,促使我们从平面思给向立体思维发散。形式上,两枚变做“一枚”;内容上,“一枚”又变成两枚。
第四章 思维训练(9)
46现有10只杯子排成一行。左边的5只杯子装满水,右边的5只杯子是空的。
问题:在只动两只杯子的情况下,能否使这10只杯子变成有水的杯子与无水的杯子相互交错的一排?
答案:将第2只杯子与第4只杯子里的水分别倒入第7只与第9只杯子里。
分析:受经验的影响,最容易想到相互移动的方法。行不通时,想一想能否改变原事物的结构,不移动杯子,而是让水移动。
47有两块大小差不多的用同一块铁皮切割而成的不规则铁皮板。如果用尺度量各自的面积十分困难。
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答案:将这两块铁皮板放在天平两头称一称,即可知道各自的面积大小。重量大的面积自然也大,重量小的面积也小。
分析:“面积”需要“丈量”。在无法丈量时,既有的事物联系方式失效,如果将阿基米德“改称为量”的思维进行映射,从不完整事物状态中(两块不规则的铁皮),发现完整事物状态(同一块铁皮切割而成),改量为称,即可知道答案。
48在一张纸上,有一个直径3厘米的圆洞。
问题:要从这个圆洞中穿过去一枚直径4厘米的纪念币,如何做到呢?
答案:将纸在圆洞处对折,向左右两方牵拉,使圆洞变成椭圆形,将纪念币竖着穿过去。
分析:纪念币只是一个圆片形,竖起来又变成一个略有宽度的线段——形状可以改变,纸上的圆洞形状也可以改变。两个可以改变形状的物体间可以建立起一种符合要求的内在联系。
49如图所示,用5根火柴棍能够构成两个正三角形。
问题:能用6根火柴棍构成4个正三角形吗?
答案:能。如图所示:
分析:通过训练,大脑会逐渐适应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化,将“改变事物的结构”的思维方法提升,让思维从平面思维转向立体思维飞跃。
50高尔夫球比赛中,有个选手接连打出不少好球,胜利在望。突然,高尔夫球滚进了一个不知谁扔的纸口袋。此时不能用手触球,用高尔夫球杆击打纸袋也算一次击球。
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答案:用打火机将这个纸袋点燃,使之最后烧成一撮灰,高尔夫球自然会露出来。
分析:与裁判交涉、用小刀将纸袋割开等都是在考虑如何将球从纸袋中取出。反过来想想,将目的颠倒一下,考虑如何让纸袋离开球,问题就解决了。
……
第一章 认识表达,有助于表达力的提高(1)..
表达力:推进智力发展的加速器
第二篇表达力:推进智力发展的加速器
第一章认识表达,有助于表达力的提高
语言:解开心智之门的钥匙
1语言的故事
德国大诗人海涅曾说:“语言(含书面的和口头的)可以把人从墓中叫出来,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可以把侏儒变成巨人,也能将巨人彻底打倒。”
《圣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的人们在想在巴比仑建造一座通天的高塔,这件事让天神十分不安。于是天神故意让人类的语言变得十分不同,这样,人与人之间相互间就无法沟通,通天塔最终也没有建成。
作为一种极为独特和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起源、发展和进化都仰赖于语言。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把自身进化过程中发现的知识一代代传下来;没有语言,人类的智慧就无法通过信息的广泛交流而不断发展和提升;没有语言,文字的发明就成为不可能,人类的文明就永远无法突破;没有语言,人类就与地球上的其他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世界上共有6000多种语言,这些语言虽然各不相同,但有很多十分相似,因为它们都源于同一个母语体系。在汉藏语系中,汉语、缅甸语、藏语包含了很多相同的字根,这是因为它们来自于一个共同的源头——汉藏语原型(Proto
第一章 认识表达,有助于表达力的提高(2)..
看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吗?一定难以忘记她那神秘的微笑吧。是否记得那隐约可见的虚无缥缈的重叠的山峦、逶迤的道路、通向缥缈的湖面……那诗一般的意境,给人带来一种广阔而深远的空间感。
画中人物——佛罗伦萨的商人焦孔多之妻——身体微微倾斜,轮廓严整,头上披着轻薄的面纱,嘴角微微抿着,面带笑容,两只手自然交叠在一起,优雅大方。画家对人物的表情和心理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精细的揣摩,把握住了人物面部刚刚可以察觉而又富有魅力的微笑,使这个转瞬即逝的表情成为一个经典的永恒象征。这个崇高、纯洁、温柔、端庄而又充满自信的微笑被人们称为“神秘的微笑”。
画中另一个动人之处就是蒙娜丽莎的右手,经过达芬奇的精心描画,柔和得好像从衣袖中缓缓流淌出来似的,极其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这只手使人物显得格外温文尔雅,格外沉静安详,因此被誉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蒙娜丽莎的服饰色彩深沉朴素,而且没有任何的装饰,这也符合了表达的规则:千万不要让观众分散对重点的注意力。
“表达”不仅仅是一篇篇美妙的诗歌文章,或者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说,抑或是一部精美的影片,一首优美的乐曲,一幅伟大的画作……表达力就是你我日常的交谈,就是学习工作上的讨论,就是一个眼神,就是一个手势……一切传递信息、感情、思想的方式,都叫做表达。
表达是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和阅读的综合运用。
表达是各种学习能力、智力能力的尖端反映。
表达几乎包括了一切高级行为、一切艺术、一切表露出来的情绪。
表达力大致分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就是口才,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运用最生动、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听者,对听者产生最理想的影响效果的一种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决策思想,运用文字表达方式,使其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的一种能力。
表达的过程能同时促进人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既是一个人记忆、观察、思维等能力的突破口,又是培养一个人勇敢、大方、自信、乐观等心理素质的突破口。